五四青年节丨鲁迅与青年们之沙滩“红楼”
华文丨传记丨历史丨统战丨宗教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鲁迅被誉为“青年导师”,他爱才若渴,对于青年总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他知道青年是有弱点的,也会卑怯,会自私,但青年又是积极的,是未来的主人,是未来的创造者,所以他愿意站在青年的立场上,为青年说话,为青年建立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成长环境。他也时刻保持着一颗青年的心,怀着青年的激情去反抗,去斗争,去开拓。
鲁迅对青年怀着美好期待和真挚热爱,他认为真诚勇敢的青年们更有能力改变这死气沉沉、“吃人”的社会,更有能力“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建立起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国家。他劝导青年们成为“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的“独立的人”。
沙滩“红楼”
从西三条往东走,过了故宫、景山,就到了一条路。路牌上写着“汉花园”,人们却叫作沙滩。沿街尽是小吃棚摊,很简陋,仅一张破桌,两条长凳,破棚遮着,卖些粗食。路北边有座大楼,因为是红色的,所以称作“沙滩红楼”。这就是有名的北京大学一院。
鲁迅先生上课,到得特别早;离开却很迟。常挟书包,至大红楼前,列席棚中,吃便饭。玉菽窝头,荞面条子,与人力车夫,卖报童叟,共坐一桌,欣然大餐。有时与学生相遇,便点头微笑,暗示来此一试?味至美也。
那时,在北京各大学,先生所教的,是他有特殊研究的《中国小说史略》,及先生所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先生当时所用的讲义稿,是给印刷所,依照了所拟的版本样,用中国出产的水廉纸,正面有亮光,背面粗糙,单面印起来。先生在上讲堂之前,交由学校教务处散发。可是先生的讲义数目,是依照学校选科人数散发的。而听讲者,无论在哪一个学校,都有非选科的学生自动来听讲。甚至在北大,每次遇到先生讲课时,连校外人都有许多去听讲。讲义不够是小事,校外人常常将课堂坐满,而选先生课的学生,反无座位可坐,亦是常有的事。而学校其他学院或其他学系的学生,有时来了找不到座位,找不到站位,坐在窗台上,又是常有的事。先生对于青年的感召,可见一斑了。
上课之前,教室里一片喧闹。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立刻安静得只剩了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旁,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
鲁迅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平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并不高大的鼻子,给两边深刻的皱纹映衬着,显得挺高大的,上唇上浓密的短须掩着他并不宽阔的上唇,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虽不及老牌北京人讲话清朗、干脆,但简单、明了、确切、清楚,虽然是一口绍兴音,后音略带一点江浙味道,但是大家都能听懂:声音是平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吐字又很真切,就像他写的文章一样,一字不多,一字不少,恰到好处。
常常杂以一句讽刺的或是幽默的话,听课的人都笑了,但他自己一般是不笑的。
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未用姿势帮着他的语言,他的脸上也老是那样的冷静,薄薄的嘴唇完全是凝定着的。
上课时,青年们将眼睛死盯住先生,先是一阵微笑,接着先生便念出讲义上的页数,马上开始讲起来,滔滔如瀑布,但不是在讲台上旁若无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自说自话,也不是用记录速度念讲义,更不走人云亦云的路子,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古代作家,剖析作品内容及艺术分析,使学生们感到“新鲜”,同时获得新的知识。
鲁迅先生的讲课很有幽默感,如果一天到晚,板起面孔,无论对于什么人先拿出教训的态度,或者仁义道德的讲空话一堆,大抵听的人也会头痛的。而鲁迅先生就刚刚取了相反的态度,不论讲什么,他总能将那奇异的特点,用常人所不大应用的语句,形容出来,听的人便会起一种兴味感。
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起源、经过,先生都能谈出个人特殊的意见。先生又善用幽默的语调,讲不到二十分钟,总会听见一次哄笑,先生有时笑,有时并不笑,仍在继续往下讲。一次,在北大讲《苦闷的象征》时,书中举了一个阿那托尔法郎所作的《泰倚思》的例子,先生便将泰倚思的故事人物先叙述出来,然后给以公正的批判,而后再回到讲义上说明举例的原因。先生授课,两小时排在一起,连讲两个钟头,中间不下堂,时间虽然长些,而听的人,却像入了魔一般。随着先生的语句和思想,走向另一个境界中了。要不是先生为疏散听者的脑筋,突然讲出幽默话来,使大家哄然一笑,恐怕听的人,会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的,而先生在中国历史人物中,特别佩服曹操,这是在讲授的时候,以幽默的口吻送出的。他默然而有趣地说道:“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在讲《儒林外史》时,教学生理解究竟什么才是讽刺。说吴敬梓的行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以马二先生游西湖和范进吃大虾圆子为例,讲得有声有色。马二先生身边没有多少钱,吃了十六文钱的一碗面不饱,再买两文钱的处片嚼嚼倒有味。寒酸得很,却要游西湖。他在西湖边上闯来闯去,没有一定的目的,也看不出什么来。后来闯进净慈寺。他的身子很长,戴着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腆着个肚子,穿着一双厚底破靴,横着身子乱跑,只管在人窝子里撞。女人也不看他,他也不看女人。鲁迅先生做着手势讲,突然哄堂大笑。范进死了母亲,丁忧,不去会试,在汤知县家里不肯用镶银的杯子和筷子,连象牙筷子也不用。可是见到燕窝碗里有虾圆子,就用竹筷拣了一个大的送到嘴里。鲁迅先生做了个手势,又是一阵哄堂大笑,可是鲁迅先生自己一点也不笑。他半仰着脸,微翘着胡子,严肃地站在讲台上等候笑声停止以后再讲课。
同学们在笑声中悟出了很深的道理。
在深入浅出地讲解教材时,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每听鲁迅先生讲一次课后,学生们都要议论、咀嚼多时。班上同学大多数爱读、勤读鲁迅先生的著作,特别是经常看到鲁迅先生在报刊上发表的杂文。有些同学熟记了鲁迅先生的口语、名言、警句,常在讲话中引用,有时在和鲁迅先生讲话时也搬用他的语言。
鲁迅先生又是博学而多能的。他受过军事训练,学过采矿同医药,研究的是文学与艺术。他做过学校校长及教职员,当过长久的政府官吏。因有此种经验与实生活,所以无论他讲什么,不管是引证或比喻,那材料便格外丰富而生动了。
因而鲁迅先生在北大等校的教课,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苦魂三部曲·野草梦》
点击上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鲁迅全集·苦魂三部曲》
还可以↓
复制整条信息,打开「手机淘宝」¥bVOIYYVDlkp¥ 【购买此书】
纪念许广平诞辰120周年、逝世50周年丨写给鲁迅的第一封信
立体呈现“大先生”形象性情 ——评张梦阳《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
五四丨他们对青年这样说……
“年青人如何修炼内功,活出开挂的人生?”——华文社90后作者主题分享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