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首部公司官方授权“大传记”——《王致和:用心做好一件事》
华文丨传记丨历史丨统战丨宗教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王致和》
张永和 张婧 著68.00元ISBN:9787507553567华文出版社 2021年1月版
作者简介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臭豆腐……
凡是在老北京胡同里生活过的人,大都记得这熟悉的叫卖声,那抑扬顿挫的声调,拖得稍长、微微上扬的尾音儿,听上去既亲切,又有趣。
一块小小的豆腐,它穿越了350年古今沧桑,缔造了一个令外国人都啧啧赞叹的大国工匠品牌——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致和”,书写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中国故事,一篇荡气回肠的锦绣文章。
本书作者之一、耄耋之年的著名戏曲编剧张永和先生,在2019年底上演的曲剧《王致和》中调商为曲、泼墨成辉:
小小臭豆腐变化非常,由白转绿挂着一层霜。闻着臭,吃着甜,人民的卤虾酱,倒点香油,沏俩花椒儿,就着窝头喷鼻香!王致和臭豆腐名登金榜!西太后赐名“青方”!三百年老字号,全球盛名享,一段中国故事,一篇锦绣文章……
既然称之为“中国故事”,其中必定是风云际会,百转千回,充满了咱们中华民族五千年血脉深处特有的精神风骨和肝胆气节。
王致和何许人也?有何不同寻常的经历?他一手创制的臭豆腐因何香飘京城,一“臭”越百年,流传下“太后赐名,状元题诗,阿哥叫卖”的传奇故事?被京城老百姓奉为佐餐佳品的小小“青方”,又会牵连出怎样跌宕起伏的“两个女人一台戏”?
……
要回答这些问题,考究350年中华老字号“王致和”的历史渊源,不能不跨越时光,回到长袍马褂的大清朝,从清康熙年间的安徽仙源古镇,那个生命底色中镌刻着“徽”文化与古徽州记忆的地方讲起。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安徽举人王致和能够扎根京城,成就三百年不衰的臭豆腐基业,与他自幼生长的环境与人文风俗息息相关。
对于王致和的生卒年月,史料记载不详,笔者翻阅史书,只说:“王致和,字远候,清代太平县仙源(今黄山区仙源镇)人。”另据1996年出版的《徽州风俗》一书记载:
王致和,祖籍今安徽省仙源镇。
这寥寥数语,似乎成了历史留给我们寻味王致和故事的惟一线索,循着历史的版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氤氲着诗情画意的水墨安徽。
相传,安徽是我国豆腐的发祥地之一。皖南地区(安徽南部)早在明代就是腐乳的名特产区,腐乳的生产技艺相当普及。明末,王家祖上为了逃避灾荒,举家迁居皖南,同时也把磨豆腐的技艺带到了那里。
据明代文学家李日华《篷拢夜话》一书记载:“黟县人喜于夏秋间酿腐,令变色生毛,随拭去之,待稍干,投沸油中灼过。”
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腐乳的制作过程,而黟县就在今安徽省的南部,与王致和的家乡仙源同属皖南地区。
关于王致和家乡仙源这一地名的由来,《太平县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
以其流经邑城之麻川源出黄山,古称仙源是也。
由此看来,仙源此名应与黄山有关。
仙源地处黄山北麓,黄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轩辕峰、炼丹峰等名称便取自黄帝在黄山炼丹得道升天的故事。因此,距黄山最近的山谷小城被赋予“仙源”这样诗意的名字也就不足为怪,且有黄山最大的水系麻川河相连接,有仙则名,有水则灵,山水相映,得名“仙源”确也名副其实。
仙源古镇名人辈出,南宋进士孙楸、明弘治年间知县赵象、御史崔涯都是仙源人,崔涯在其《春日省城记》一文中这样描述仙源:“倚碧云,揖黄山诸峰,罗列如黍米,麻川、富溪湍激洄漩……”寥寥数语,山水灵气跃然纸上。
本文节选自《王致和》
▼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