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大国不易,老胡也不易
白岩松说,“大国不易,胡锡进也不易。这边有人热捧,那边有人棒打。笑骂之间,才是成长。”
“胡侃”火了,老胡的表情包、“真实年龄”150岁的惊世骇俗之言,也跟着火了。和环球时报合作,策划了时政畅销书——《我们误判了中国》的华文社顺势“火上浇油”一把,推出老胡的大作《大国不易》
大国不易,写的是当今世界的难,尤其是中国的难。老胡说了,“大国的宿命是不容易,而不是很牛,感觉超好。”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大国,我们可能不太会意识到,从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到现在也才120年,还不及老胡的“实际年龄”,在历史的维度上,这更是一个小数字。这短短的一百余年,现代化元素迅速进入了我们的古老体系,这种冲击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也让这个国家的躯体不可避免地忍受阵痛。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名为《Hi! I’m China》的小短片,通过极端化的对比,呈现出了中国复杂多元的景象:文明与落后并存、富裕与贫穷并存、美丽与肮脏并存。我们身处其间,享受着现代工业带来的便捷生活,也呼吸着沉重的雾霾;我们赞美社会的进步,也批判文明之光没有照耀到的地方。于是,对中国这个话题,自然而然就有了各种声音。
一个国家的现实处境,成因是多方面的,古人讲天时地利,放到今天,就是发展阶段与地缘环境。胡锡进与《环球时报》为中国民众了解自己的国家打开了新的切口:从历史发展阶段看中国、从国际地缘环境中看中国。正因如此,中国崛起的大背景和世界对中国存有戒备的大环境被展现得尤为突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大家看中国如此,看胡锡进亦如此。有人觉得老胡发出的是真正的“中国声音”;有人则觉得你是在“消费民族主义”,随手扣一顶“左派”帽子,口诛笔伐,好不热闹。本来只是安安静静办一份报纸,没想到被各种声音推到了风口浪尖。有段时间,“怎么看胡锡进”居然成了一些媒体招聘时的面试题,“胡锡进”这个名字也成为价值观的分水岭。往小了说,一个媒体,大家志同道合是好事,但摆出“逆我者去顺我者留”的架势则大可不必;往大了说,在新闻行业,价值观上的争论可以有,但简单地贴标签、粗暴地否定不同声音,则大可不必。
有个耳熟能详的寓言,说的是一堆盲人围着摸一头大象。换种角度,盲人未必盲,他们摸到的部分,也并非就“失真”,只不过大象太大,每个人站的位置、摸的部位各异罢了。中国便是一头大到看不清全貌的大象,再是“有识之士”,也不要自立“标准”。毕竟,历史、政治上的评论,不像某些自然科学,会有一个人最终把那个唯一的答案找出来。骂老胡民粹、狭隘的人,也未必就真的“普世、广博”。然而也正是这样一个个不同的“狭隘”,构成了“多元”,在多元的评判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中,恰折射出了这个复杂的中国。
再看《大国不易》,老胡的心态好就好在这儿。天时地利固然重要,但在这之上,却是“人和”。他一直有个理想,“如果我们的社会能够就多元达成质量较高的共识,那么中国作为大国的难处就不再是小社会各自难处的总和,更不会成为它们相乘的积数。这些难处就有可能形成相互牵制乃至部分相互抵消的神奇关系”。有观点,不遮掩,不攻击谁,也不会被谁吓退,有这样的坦然,也才有了这本直面中外尖锐问题的沉甸甸的书。
“多元之和”的理想多会才能实现,不得而知。在这个过程中,迎接老胡的,不知是鲜花多些,还是鞋子更多些。老胡不管,写文章、办报、出书、做视频是正经。
由此你会理解白岩松说的话,“大国不易,胡锡进也不易。这边有人热捧,那边有人棒打。笑骂之间,才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