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蒋颖 魏众 :从SSCI看中国问题的国际关注度

2018-04-10 蒋颖 魏众 中国学派

1978年,我国开始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经过4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已从一个低收入国家逐步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中等偏高收入国家,从改革开放初期较低的经济总量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基于名义汇率计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约相当于美国的70%,而根据世界银行基于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我国在2016年经济总量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的经济奇迹引发了世界的关注,全球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越来越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问题研究日益引起国际关注。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国问题研究经历了从外围到核心、从零散到系统、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学术期刊对中国问题的讨论不断地加强和深化,中国问题研究论文在国际社会科学期刊所占比重也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增强。

为了解海外特别是英语世界中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我们利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统计了1978—2017年除心理学之外,主题词为“China”或“Chinese”的论文,以期勾画出40年来在英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对中国问题研究的概况。本文为该研究的初期和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所有署名的作者和国家均按发文一篇来计算。此外,由于早期的SSCI论文作者国别标引比例较低,统计结果会跟实际情况有些偏差,但对总体趋势的影响并不显著。


国际社会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度迅速升温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的SSCI期刊发文量在4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大幅度增长。从1978年的256篇开始逐步增长,1997年突破1000篇,2006年超过2000篇。2012年之后更是加快了增长速度,2016年超过1万篇,2017年达到1.1万余篇。在40年的时间里,发文量增长超过40倍,可谓经历了飞速增长。这表明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社会对中国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发表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的国家和地区数量的增长,也充分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度的升温。1978—1984年间发表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8个。2012—2017年,在SSCI上发表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172个,几乎覆盖了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

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的中国声音

随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中国学者在国际社会科学学术领域发出越来越强的中国声音。在早期,受语言能力以及国际交流经验欠缺等方面的限制,中国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文很少,美国学者一直牢牢占据国际中国问题研究的主导地位。1978—1984年间,中国学者年均发文量仅为个位数,约为美国学者的1/4。伴随着中国崛起的脚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高, “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增大,中国学者在国外发表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的数量一路攀升,进入21世纪,开始加速发展。2001年中国作者发文超过300篇;2007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发文量最大的国家;2008年超过1000篇。2012年之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年为美国的1.7倍,2014年达到美国的两倍,2017年中国作者发文量超过7500篇,接近美国作者发文量的3倍,占当年全部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的67%。

同样,随着中国学者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选择与中国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发表关于中国问题研究的论文。1978—1984年间,与中国学者合作发表论文的国家只有3个,分别是美国、德国和英国。而仅仅基于2017年当年SSCI收录中国问题研究论文的作者统计,与中国学者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就达到了114个。

以上两组数据都说明了一点: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了越来越强烈的中国声音。

从引文看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

通常认为,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反映了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同样,中国问题研究论文被引用的总量则反映了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截至目前,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年发表的中国论文,在SSCI数据库中被引量都是1000余次,约为同期美国论文被引量的1/3。此后随着中国学者发文量的增加,各年度论文的总被引量也不断增长。2007年发表的中国论文的被引量首次超过同期美国论文的被引量。在中美两国论文被引总量均处于较高年份的2012年,中国获得的被引量为3.79万次,美国为2.36万次,中国是美国的1.61倍。

被引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学者整体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为了了解中国论文的平均影响力变化情况,我们计算了中美两国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中美两国论文早期篇均被引相差比较悬殊,例如1995年发表的论文中,美国论文篇均被引45.21次,中国为27.12次,美中篇均被引之比为1.67:1。但是我们很高兴看到这个差距正在不断缩小,2005年的美国论文篇均被引39.15次,中国为34.10次,美中之比为1.15:1;2012年的美国论文篇均被引14.94次,中国为13.75次,美中之比为1.09∶1。这说明中国作者的论文获得的国际影响力一直在不断提升。基于总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的分析可见,我国国际发表论文目前正处在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型过程中。

中国问题研究国际化的经验总结

从上述数据和分析中不难看出,中国社会科学学者经历了“走出去—发出声—争夺话语权”这样的三个阶段。从最初的发文量低、被引用少,到逐步增加发文量、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再到发文量和被引总量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取得非常显著的进步,在国际学术话语权的争夺方面也已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早期的不利地位。

总结中国问题研究国际化程度快速持续提高的经验,我们发现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受关注程度日益增大,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大。这可以解释中国问题研究发文量的总体变化。其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国在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战略设定和政策调整。例如在1998年5月,我国提出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设想;2004年,中央提出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也更为具体的要求等。这些国家级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构成了中国作者论文出现井喷式增长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的背后,也是国家吸引人才战略及其配套资金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形成了最大规模的留学人才“归国潮”。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其中,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这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更为雄厚的人才保障。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中国学者在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舞台上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掌握了较大的话语权。今后一段时期,应该在不断提升我国学者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学术平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原标题:中国问题研究国际化的新态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刘淼   排版编辑:刘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