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学派 2019-02-14

马克思与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

张盾

摘要:生态文明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从现实历史反思的角度看,所谓生态危机的发生本质上是数百年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看,全部生态问题的起源都应该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规划。因此,对生态文明的政治哲学基础进行反思,需要将整个生态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并对“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需要”这一现代规划进行批判性的历史考察,具体涉及三个方面:一种合乎正义原则的自然概念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及其限度何在?真正人之为人的需要及其满足应该是什么样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易于生存社会”理论对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这种高度异化、高度复杂化的社会形式进行批判,提出停止浪费性的过度生产、放弃无止境的过度消费、变革导致生态危机的现行社会制度等主张,对于我们建构中国式生态正义原则,乃至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正义  政治哲学  自然  科学  需要

作者张盾,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杭州  310028 )。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融合进路中的自我问题研究

李忠伟

摘要:一种融合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中相关思想资源和方法的自我研究体现在,根据现象自我进路,意识体验必然蕴含意识主体的存在,这种意识主体就是现象自我。在该进路下,出现了关于自我的三种理论:自我是转瞬即逝的体验自身;自我是产生意识之能力;自我是虚拟的现象重心。这三种理论都难以处理意识体验在时间中之统一性问题。凭借欧陆现象学的思想资源,辅以分析哲学中的相关理论,回到意识体验的领域,并以时间意识为切入口,来对意识体验自身进行反思与分析,可以得到本原现象自我理论:“绝对意识之流”蕴含作为本原自我的现象自我的存在;绝对意识和本原自我均无时间性,却是使时间意识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本原自我概念不仅是融贯的,而且能真正地解释意识体验具有的统一性以及主体性等特性。

关键词:自我  意识  现象自我  本原自我

作者李忠伟,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厦门  361021 )。



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的消费带动效应———以开发区政策为例的实证研究

孙伟增  吴建峰  郑思齐

摘要:作为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排头兵,开发区政策能否带动城市居民消费活力的提升,成为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机制? 利用省级开发区升级的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模型对开发区政策的消费带动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开发区升级对于城市居民总消费、生活性消费、住房消费和子女受教育支出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主要得益于开发区升级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但在户籍制度更严格、流动人口购房限制更大以及社会和谐度偏低的城市,劳动力在城市里消费的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弱,内需难以扩大。

关键词:区位导向性产业政策  开发区政策  开发区升级  消费带动效应  城镇化质量

作者孙伟增,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吴建峰,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上海  200433);郑思齐,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北京  100084 )。



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溢出与外部冲击

杨子晖  周颖刚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引发了各国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广泛关注以及监管机制的重新审视,“ 太大而不能倒” 的传统原则正向“太关联而不能倒” 的新理念转变。采用“有向无环图技术方法”以及网络拓扑分析方法,从网络关联视角考察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演变,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走势发现,中国内地金融市场为风险溢出的净输入者,64% 的全球波动溢出规模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跨市场传染效应。为保持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安全,宏观审慎风险防范机制应该考虑“太关联而不能倒”的监管理念。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 “双支柱”监管体系  有向无环图  网络拓扑方法

作者杨子晖,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广州  510275); 周颖刚,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教授(厦门  361005 )。



商法漏洞的特别法属性及其填补规则

钱玉林

摘要:传统上,在处理民法与商法的适用关系时,依“特别法优先” 的法律适用原则,商法有特别规定的优先适用,商法未作特别规定的,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这种做法忽略了商法未作特别规定的, 尚应区分为“无需作出特别规定” 和“应当作出特别规定而未作特别规定”两种情形。对该两种情形的处理有着截然不同的规则。商法无需作出特别规定的情形,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而商法应当作出特别规定而未作特别规定的,则构成商法的漏洞,应以法律漏洞填补的方法予以补充。填补商法漏洞而形成的规范本质上仍属于商事特别法的范畴,如果对商法未作特别规定的情形,不加区分地均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无疑抹杀了商法漏洞的特别法属性,导致特定事项缺失规范的目的性和正当性。我国编纂中的民法典采民商合一体例,虽部分解决了商事特别法的规则,但商法漏洞仍不可避免,而民法总则引入的法律适用条款对解决商法的漏洞尚显制度供给不足,应通过法律解释和完善法律漏洞填补规则的路径,协调好民法和商法漏洞填补的一般性规则。整理商事立法和判例的资料,提出关于商法的解释、商事习惯法的认知以及商法学理的探究等方面的见解,并形成公认的商事法理,是商法学的当代使命。

关键词:商法  民法  法律漏洞  法源条款  法学方法论

作者钱玉林,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上海  200042 )。



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影响———对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社会学分析

杨典  欧阳璇宇

摘要:相比波兰尼提出的第一次“大转型”,金融资本主义的出现堪称影响更为深远的第二次“大转型”。金融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使其力量超越了民族国家的范围,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等行为主体都日益受到金融市场的指引和重塑,导致“社会生活金融化”趋势。其重要社会后果是:金融市场与社会脱嵌的趋势日益明显,逐渐侵蚀着国家、工会、市民社会等力量,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就业危机、贫富分化和结构性的不平等。面对金融资本对社会的侵蚀,西方社会生发出“社会自我保护”的举措,目前看来收效甚微。而如何在全球层面建立一种新的金融和市场治理架构,以有效应对金融资本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金融资本主义  股东价值最大化  大转型  社会自我保护运动

作者杨典,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北京  100732); 欧阳璇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732 )。



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治理选择

胡湛  彭希哲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而现有治理模式及制度安排仍缺乏结构化和系统性的反应与适应,相应治理研究亦遭遇困境。中国老龄社会的治理选择应基于“中国特征” 并将其转化为“中国优势”,实现从碎片化管理向整体性治理、从聚焦于老年人口向强调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转变,并将政策调节逻辑从“以人口变动适应制度”转型为“以制度变革适应人口”。当前的老龄战略及政策布局应立足于我国人口态势和老龄化发展规律进行战略配置,在文化和制度传承的基础上更新理念和创新制度,在多元共治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构建兼顾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经济支持体系,加强对老年人群体演化和未来老龄社会发展的研判,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政策调整乃至重构的切入点。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整体性治理  公共政策  中国方案

作者胡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上海  200433); 彭希哲,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33 )。



考证学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金宏宇

摘要:现代文学的考证性研究承续的是中国古典文史研究的考据传统。传统考据学在经历了鼎盛和衰落之后,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又走向兴盛,实现现代转型,并在受挫中有所发展。现代文学研究的考证工作早有人尝试,在80 年代初见成效,但直至21 世纪才真正得到重视和践行。现代文学的考证性研究为寻求合适的“证据”,通常也需要进行“证据” 二分, 以大致评判其性质和价值; 而如何“证明”则涉及方法论问题,一般有逻辑思维法、调查观察法及其他辅助考证法等。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考证方法是广涉之术,涵盖文学史料的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涉及文献史料学的各学科分支,同时还要有地理、政治、法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支援”。现代文学的考证方法是较高级的批判方法,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与局限,我们应将之定位于“述学”,这既有别于索隐法,也不等于繁琐考证,更不提倡默证和“过限”考证。只有更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批判精神,中国现代文学的考证性研究才能更加科学有效。

关键词:考证性研究  现代文学  广涉之术  较高级批判

作者金宏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  430072 )。



乡论与秩序:先秦至汉魏乡里舆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

卜宪群

摘要:乡论是乡里社会的民间舆论。源于先秦,发展于西汉,鼎盛于东汉, 转折于汉魏之际。除了秦统一后的短暂时期外,乡论与国家秩序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先秦至汉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征。西周贵族制下的国人议政是乡论的萌芽, 春秋战国乡论在国家政治秩序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两汉政府对乡论高度重视,以儒家思想改造乡论,注重影响或干预乡论的发展方向,采取多种方式将其纳入国家秩序,并与察举制相结合,使乡论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相统一,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这一作用在东汉表现得尤为充分。但在某些特定时期,乡论也会出现失控状况,沦为某些社会阶层手中的工具,演变为与中央集权相抗衡的力量。

关键词:乡论  国家秩序  民间舆论  汉魏

作者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32 )。

END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