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目录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及其基础性意义
摘要:核心概念是学术理论及其话语体系的基石。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仍然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价值。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逻辑学的存在论以及费尔巴哈的感性理论均不能形成社会存在的自觉。基于新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通过推动存在论革命,马克思将传统的抽象的存在转变为社会存在。依据实践批判及其历史生产理论,马克思揭示了从人类社会史前时期到世界历史时代转变过程中社会存在的历史生成,提示了何以工业社会从属于资产阶级社会及其市民社会的历史批判。依照马克思对有关实践活动与实践关系的相对区分,阐释人的多重实践形式(生产、交往、劳动、生活、感性、对象性活动)何以构成社会存在的价值论或哲学人类学内涵,并揭示马克思有关“社会关系总和论”何以是其社会存在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不仅与利己主义、民粹主义及无政府主义等区分开来,也构成了古典社会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作出了深入探讨,社会存在不仅决定社会意识,而且社会意识就内生于社会存在,并与意识形态区分开来,在开显出意识形态批判的同时,也使意识转化为“真正的知识”,形成“真正的实证科学”即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开显出了批判的社会理论传统。
关键词:社会存在 实践观 唯物史观 新唯物主义 社会理论
作者邹诗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
“事”与人的存在
摘要:作为人的广义活动,“事”不仅展开于人存在的整个过程,而且内在于人存在的各个方面。人通过“事”创造新的天地,并由此重塑存在。“事”既与行动相联系,又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并关乎情意的参与,行动的印记和情意的负载在扬弃“物”的本然性而赋予其以现实性的同时,又使“事”获得了多样品格。“事”不仅改变对象,也影响人自身,在“能其事”的过程中,人又进一步“成其德”。做事的过程既作用于物,也与人打交道,人与物互动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的展开,则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背景,并构成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形成的现实之源。人的存在与价值关切和意义追求无法分离。作为人的活动,“事”也具有价值内涵,并与意义的追求相联系。
关键词:“事” 存在 价值 交往关系
作者杨国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学系教授(上海200241)。
地方财政治理: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基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摘要:构建权责清晰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完善地方财政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提高地方税收自主权和增加转移支付规模作为两种地方财政治理方式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我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契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剖析了这两种地方财政治理方式对地方政府收支行为进而财政自给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改革提高了地方税收自主权和转移支付规模,即同时践行了这两种治理方式;作为一种“授人以渔”的财政治理方式,地方税收自主权的提高可遏制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和成本转嫁行为,提高地方自有财力水平、遏制地方支出扩张,故显著增强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作为一种“授人以鱼”的财政治理方式,转移支付规模增加则具有相反影响——这一负向激励效应起到主导作用,导致省直管县改革显著削弱了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不利于地方财政治理改善。这对于当前央地财政关系的优化调整具有良好启示。
关键词:地方财政治理 财政自给能力 税收自主权 转移支付 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
作者刘勇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贾俊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丁思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生。(北京100872)
社区治理中的社会资本培育
摘要: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结构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抓手,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是实现“共治”的关键。对于当前城市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弱参与”困境,社区社会资本为其提供了一种整合性、包容性的破解思路。通过深入考察H市M社区和J市S社区的社会资本形成路径发现,社会资本的培育就是发现居民特定的社区交往需求并为其创造相应的结构性条件,使社区成为一个持续的互动系统。在新的社会结构条件下,居民寻求社区归属感的心理需求、满足相同生活需求的互助需求以及维护共同利益的合作需求为社区社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内生性动力,而以人为本的社区空间、发育良好的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完善的社区治理结构则是社区交往需求转变为实际交往行动所需的结构性条件。在陌生人社区的社会资本形成过程中,国家和政府的合理介入发挥着“引导程序”作用。
关键词:社区社会资本 内生性动力 结构性条件
作者方亚琴,渤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锦州121000);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当代中国的规范体系:理论与制度结构
摘要:现代国家和社会的治理首先表现为规范体系的治理。规范体系的提出是因应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规范体系为国家机关、政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各类主体的行为创设规则,并遵循之。对当代中国规范体系制度结构和理论问题的梳理和描述、展示各种规范类型的存在现状,可以发现,法律规范、党内法规、党的政策、国家政策、社会规范是当代中国社会中客观存在的规范类型,在各自的不同场域发挥作用。每种规范类型有其不同的性质,其规范来源也不相同。法律规范来自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党内法规及其政策来自执政党组织;国家政策来自国家政权机关;社会规范来自社会自身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机构。因规范来源的不同,有不同的法律地位、作用和功能。各种规范类型的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体系,构成当代中国规范体系的基本制度结构。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应对各种规范体系予以科学、恰当的法律定位,并准确界定各种不同规范类型在社会治理结构和法治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构建当代中国的规范体系理论及其制度结构。
关键词:规范体系 法律规范体系 党内法规及政策体系 国家政策体系 社会规范体系
作者刘作翔,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上海200234)。
社会风险的刑法调控及其模式改造
摘要:转型时期社会风险的增加及其复杂性格局,带来刑法发展中犯罪化扩张的态势,刑法立法预防与控制社会风险的意图明显。我国刑法由回应到预防功能性转变的根源是风险刑法,这既使罪刑构造呈现“四化”发展态势,又使法教义学出现“五新”发展特色。面对这种态势与特色,刑法理论如何摒弃以风险社会证成风险刑法的简单化逻辑,把集体法益的科学保护代入风险刑法,分析与论证风险刑法带来的模式转变及成因,理性看待风险刑法“既回应社会安全之需求,又一并带来刑法风险”的法治悖论,是刑法理论的重大命题。风险刑法的理论定位和方法选择的方向是,重视“法益保护+刑法的谦抑性+后果考察”的犯罪化根据,提倡二元化犯罪模式创新,对集体法益进行限缩解释,以此消解自身带来的刑法风险,构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新模式。
关键词:风险刑法 刑法调控 社会风险 集体法益 二元化犯罪模式
作者姜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210023)。
流散文学的时代表征及其世界意义——以非洲英语文学为例
摘要:通常意义上的流散文学,指在国家和文化间有跨界生存经历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但在这种异邦流散之外,还存在本土流散、殖民流散两大重要流散文学谱系。有些作家尽管未曾实现地域流散或徙移,却长期生活在异邦文化的浸淫中,其创作同样具有身份焦虑、种族歧视、家园找寻、文化混杂和边缘化体验等各种流散表征。作为“非主流”英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英语文学普遍具备上述三大流散表征。这种流散症候是非洲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冲突与融合后的产物,是经过殖民、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冲刷与洗礼的结果。认识和把握非洲英语文学的流散表征,并据此对流散文学基本概念进行重新阐释,对于正确认识世界各地的文学现象、创作发生和文化成因,揭橥其复杂的源流嬗变和深层的世界文学文化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流散文学 非洲英语文学 异邦流散 本土流散 殖民流散
作者朱振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袁俊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
信息史学建构的跨学科探索
摘要:21世纪的历史学,处于信息时代、受益于信息社会的进步,又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咨询和决策需求。这成为历史工作者应予积极应对的新挑战,信息史学的理论建构探索和实践应用方面所做的尝试,正是对此做出的主动回应。信息史学认为,史学的本原是信息;历史研究的文本阅读和著述表达,是历史学主客体之间的信息流动;历史研究全过程,则是流程完整的信息处理过程。信息史学的目的在于将历史和历史认知及其阐释,抽象或解构到信息层面,从而系统地综合运用信息、信息理论、信息科学,以及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方法和技术支持及实现手段,来探讨并深入研究史学领域的诸种问题(包括历史是什么,历史的主客体,历史的定性、定量、关系和作用,历史表述的过程和结论的呈现等)。不论信息史学的理论构建还是具体应用,均不失为历史学思维与表达方式的跨学科突破。
关键词:信息史学 数字化历史 数字人文 跨学科 数字世界史
作者王旭东,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6)。
国际关系中的区域治理:理论建构与比较分析
摘要:区域是一种非国家的社会历史单元,区域治理是人类基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族群分布和文明传承而进行的以区域为单元的社会实践。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家权力的流散和“空心化”带来不同国际关系变量在区域范围的重新整合,区域治理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稳定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善治的常态存在。区域治理以区域连结、区域建制和区域大国为基本变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区域协调、区域管理和区域监测等三种基本的区域治理机制。通过对欧洲、北美和东亚区域治理实践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区域治理在历史演进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点,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它们共同丰富了全球治理的区域层次。
关键词:区域治理 区域连结 区域建制 区域大国
作者张云,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东南亚研究所副教授(广州51027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