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4.0版即将出台!包括277项改革措施

北京发布 2021-02-13

▲12月22日下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北京市“回顾‘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优化营商环境专场,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戴颖,市经济信息化局副局长崔旭龙,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肖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方葆青,市政务服务局副局长刘强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戴颖介绍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总体情况: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北京等特大城市要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始终以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为目标,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导向,对标国际先进,坚持不懈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一系列新突破。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文件,在全国推广北京营商环境改革28项做法经验;今年11月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又把“北京市做实做细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典型经验做法给予公开通报表扬。北京市营商环境连续2年在全国评价中综合排名位列第一。北京作为世行评价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板城市,近年来中国评价排名大幅跃升也印证了北京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政府转变职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协同高效共治的体制机制,共同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提升。

一是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协调机制作用凸显。

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统筹协调,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推进改革,分管市领导牵头协调落实。建立市级改革协调推进机制,市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包括56个部门、16个区的200余名工作人员,探索出“问题清单+高位调度”的有效改革推进模式。三年来,共召开700余场协调会,研究解决了1981项企业反映的问题,即使在今年2-3月疫情严峻时期,仍然召开了39场调度会,顺利完成《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立法工作,研究推出一批改革政策。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多元参与机制不断完善。

市人大、市政协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连续3年开展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和专题议政协商,以座谈会、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反映企业诉求,特别是今年市人大提出优化营商环境团体议案,共提出82项意见建议,涉及政府44个部门,有力促进了新一轮改革。

市工商联建立起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制度,首批选取88名民营企业家和商协会负责人,对全市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监管执法等方面情况进行监督。

市政府组建了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批聘请47名专家和企业家,直接参与前期改革政策研究工作,在为近期即将出台的本市4.0版改革政策和编制“十四五”优化营商环境规划,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

连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在行动”宣传活动,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广泛开展改革政策宣传解读和专题培训,三年来共组织营商环境改革政策培训3000场、培训人员70万人次,努力营造人人参与营商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顶层设计+压茬推进”的改革模式成熟固化

“十三五”期间,本市注重加强优化营商环境顶层设计、系统谋划,2017年出台《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2018年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打造北京效率、北京服务、北京标准和北京诚信“四大示范工程”和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的目标。

与此同时,更加注重有针对性地一茬接一茬不断持续深化改革,先后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1.0版、2.0版、3.0版改革政策,共计395项措施和任务。其中,1.0版主要聚焦“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增加透明度”推出35 项改革,2.0版扩展到“减流程,优服务,降成本、强监管”4个方面推出156项改革;3.0版围绕商事制度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司法保障等12个方面推出204项改革任务。

近期市政府将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发展实施方案》,也可称之为优化营商环境4.0版,包括277项改革措施,从中可以反映出北京营商环境改革在不断深入,力度在不断加大。

二、北京营商环境实现加速优化升级

“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各区各部门主动有为、率先创新、协同作战,实现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从跟跑摸索到领先示范的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也成为了北京发展的新名片。

(一)市场环境更加公开透明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围绕企业在设立、建设项目审批、融资信贷、科技创新、退出市场等全生命周期,逐个事项分析、逐个环节简化、逐项费用压减,为企业创造国际领先的发展条件。

1.市场准入更加平等开放。一是打造开放创新制度高地,北京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将“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有机结合,实施三轮综合试点方案,403项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今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又推出251项改革任务,北京市开放型经济实现加快发展。2016年以来,本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20.7亿元,是“十二五”期间的1.8倍。在今年疫情期间,橡树资本、高盛及瑞信控股合资证券公司等一批影响力大、标杆性强的外资项目落户北京。

二是进一步为民间投资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2018年以来,分五批向社会公开推介377个、总投资超5000亿元的项目,特别是今年疫情以来,北京市先后推出了2批、195个、总投资2200余亿元的项目,为民营企业顶住疫情冲击、平稳健康发展打开更大空间。今年1-11月,本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9%、高于全国9.7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33.3%,比2019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

2.市场活动更加自由便利。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按照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审批改告知承诺、简化审批等方式,大力推进313项“证照分离”改革,其中,129个改革事项压减了审批时限,平均缩短审批时长9.3天;64个事项优化了审批条件;282个事项精简了审批材料;17个事项延长或取消了有效期限;173个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企业“准入不准营”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特别是集中力量推进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流程改革,为企业进入退出市场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一是推行“合并办”,设立企业开办综合窗口,将工商、税务、公安等7个部门的企业名称预核准、营业执照申请、公章审批和刻制、申领发票、申请和办理“五险一金”登记等7个审批环节合并为“一窗受理、一次申报、并联办理、一次领取”。

二是推行“网上办”,搭建企业服务“e窗通”平台、推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开办、变更、注销全部实现在线办理,其中企业开办只需1个环节、1天即可全部办结,申请人数据填报量比2017年压减了45%,办理时间从2017年的24天压减为1天,企业开办在全国率先进入“1”时代。

三是推行“承诺办”,今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申请人承诺符合设立条件的,登记部门仅进行形式审查、即时通过,审批效率再提高60%,最快可在10分钟内完成营业执照申领。截至11月底,采取告知承诺方式办理登记66.7万户,从提交申请到获取电子营业执照平均用时30分钟。

同时针对企业变更难、注销难问题,推进由实质性审查到形式审查的改革,企业无需提交股东会决议、章程即可办理股东、住所、经营范围变更,对无债权债务或股东承诺承担未清偿债务的企业,无需提供清算报告、股东会决议即可办理注销,今年截至11月底,已为10.8万家企业办理了简易变更、注销手续。

这些便利措施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截至今年11月底,本市企业共166.9万户,比“十二五”末增长36.7%。

3.政府审批效率大幅提高。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行政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成本高等问题,大刀阔斧再造审批流程,三年多来在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不动产登记、跨境贸易、纳税等领域共压减审批环节39个、压缩审批时间623天。

如,在办理建筑许可方面,针对审批手续多、时间长的问题,北京市大胆探索,全面再造流程。

一是能合尽合,构建起“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的高效审批模式,将14个审批部门的224项审批服务事项压减一半以上。

二是能简尽简,探索建立了基于风险的分级分类审批模式,按照无风险项目“非禁免批”,低风险项目“简化审批”,一般风险项目“告知承诺”,高风险项目“严格审批”的4类方式推进相应改革。针对社会投资低风险项目,搭建“一站通”网上办理平台,推行审批、监管、验收、登记全封闭式管理,对地上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技术要求简单的办公、商业、厂房等工程建设项目,企业仅需“一表受理”、质量检查、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4个环节即可完成办理,全流程办理时间由2017年的208天压缩至14天,截至目前共办理完成简低项目1366个。2019年,市发改委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除立项、规划、施工等3个环节保留审批外,能评、环评等20个事项均改为企业承诺,承诺后即可自主开展项目设计、施工等工作,办理时间由原来的90天压减为现在的14天。目前亦昭医药中试基地、诺康达药品研发及智能化生产工程、亦盛集成电路零部件及耗材制造基地、富创半导体零部件制造生产基地、北京精测半导体设备及准分子激光器项目等5个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领域项目已按照承诺制审批方式顺利落地开工。2020年,进一步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范围拓展到了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

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推行“非禁免批”改革。对于符合条件的电力、燃气和供排水接入工程实行免予审批即可开工建设,低压电力接入时间由2017年的6个环节、141天压缩到仅需2个环节、10天实现通电,小微工程水、气、热接入实现“2个环节、3份材料、4天接通”。

4.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步降低。三年来,通过实施重点领域一系列突破性改革,直接为企业节省资金达43亿元。

其中,企业开办免费刻制公章等改革为企业节省资金2.8亿元;实行施工图审查、简低项目工程勘察政府购买服务,节省约5.03亿元;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节省约6亿元;推行小微工程供电、供水、供气“三零”服务,节省约18.5亿元,推行高压用电“三省”服务,节省约6900万元;京津口岸推行“一站式阳光价格”,节省约9.8亿元。

同时,大力推进增值税普通发票电子化等改革,京东集团通过改革每年可节省成本约5亿元,目前国家已批准北京市作为第三批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化试点城市,将于2021年1月21日起在新办纳税人中实行专票电子化。

(二)政务服务环境更加便捷高效

北京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一门、一网、一窗、一次”改革力度,健全政企沟通机制,为企业群众提供态度上暖心、渠道上集成、方式上便利、技术上智能的优质政务服务。

1.大力推行“只进一门”。为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的问题,2015年,建立了市级政务服务大厅,大力压减各部门专业审批大厅,目前已实现市级56个部门、95%的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市级政务服务大厅,实现了从“跑部门”向“跑政府”的转变。今年疫情期间,为便利企业融资纾困,在市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全国首家首贷服务中心,28家金融机构进驻,通过共享工商、社保、医保等27个政府部门数据,为金融机构发放信用贷款提供信息支撑,截至目前通过审批金额达294亿元。同时,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专门开设中小微企业减免房租申请窗口。

2.大力推行“一网通办”。全面实行“不见面审批”,建成覆盖市、区、乡街、村居四级的网上政务服务大厅,64个市级审批部门和16区全部上线,除涉密等特殊情况外,全部事项实现网上可办,82%的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公积金、社保等1000余项事项掌上可办。

2020年以来,全市大力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应用,建设电子证照库,已完成41个部门、354类、1.12亿张电子证照汇聚,实现身份证、户口簿、结婚证等65类电子证照线上直接调用,医师执业注册、机动车驾驶证期满换证等事项无需携带纸质版证件即可办理,平均减少申报材料40%。加强政府、银行、企业等不同主体数据“链”上共享,已落地400余个应用场景,如,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不动产登记系统,“链通”身份证、结婚证、房产证等12类数据信息,实现全程网办,企业不再需要持营业执照、买卖合同、契税完税凭证等材料现场核验,企业间不动产登记由2017年的交易、登记、缴税、领证等4个环节、9天压减为目前的1个环节、1天办结,最快45分钟领证。

3.大力推行“一窗通办”。围绕“办好一件事”,避免企业群众重复取号、排队,奔波于不同窗口,本市全面实施“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综合窗口工作模式,取消过去的部门摆摊设窗,实现所有事项均可在任一窗口办理,目前全市共设立综合窗口1150余个,推行综合窗口统一受理政务服务事项改革,目前已实现80%的事项在综合窗口进行受理,取消兜底条款9000余项,政府部门办理流程和标准更加规范。

4.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先后推出63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清单,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平均跑动次数从1.5次压减至0.21次。如,着力推进纳税业务便利化服务,有12类162项办税业务实现“最多跑一次”、292个纳税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纳税时间比2017年压缩56%,达到OECD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推出62项出口退税业务实现“全程网上办”,平均退税审核时间提速30%,今年以来累计办理出口退税301.4亿元,大幅减轻企业负担。成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先进经验做法给予公开通报表扬。

5.大力推行“一号响应”。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建立“热线+网络”沟通体系,加大企业诉求解决力度。2019年,在12345热线增设了企业服务功能,实行7*18小时专人值守听取企业意见建议,对反映的问题“接诉即办”,对政策建议及时研究吸纳,让营商环境改革更接地气、更快执行、更富实效,目前共接到企业来电6.9万件,解决率达到90.8%。同年,开通了全市政府网站统一互动交流平台,今年4月又进一步开通了在线导办服务功能,为企业群众提供咨询、帮办等即时互动服务,让企业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三)监管执法环境更加规范有序

按照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原则,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综合监管,实现“守法不扰、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1.建立基于信用的监管机制。构建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和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信用监管机制。推动信用信息数据归集开放共享,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公示各类企业信用信息9800余万条,社会公众查询累计31亿次,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根据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建立分级分类的监管机制,目前已在交通、住建、文化和旅游等12个行业领域率先实施了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于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减少检查比例和频次;对于违法失信、风险较高的市场主体,提高检查比例和频次。

2.营造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在金融科技应用领域推行“沙盒监管”改革,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2批17个金融科技应用纳入试点范围。针对“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主体适用监管规则不清晰的问题,将中关村科学城范围内的直播和短视频购物纳入“沙盒监管”机制,引导新消费模式健康发展。今年8月,出台《北京市市场监管轻微违法行为容错纠错清单》,对违法行为轻微、及时改正的79项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

3.构建协同高效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减少执法主体和执法层级,2019年试点在经开区整合执法职责,组建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运行、社会事业三大方面32个领域7000多项职权,实现了统一举报受理、统一执法检查、统一案件查处的综合执法新模式,减少多头检查、重复检查。

(四)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本市着力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以法治推动和保障改革,构建稳定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1.以高质量立法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本市出台了《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确定了以告知承诺为基础的审批制度、以信用为基础的监管制度、以标准化为基础的政务服务制度、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以法治为基础的政策保障制度等5大制度,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特别是围绕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玻璃门”“弹簧门”、多头执法、重复检查、缺失信用修复渠道等问题,《条例》提出保障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招标投标、开展综合执法和包容审慎监管、健全信用修复制度等40余项创新性改革举措,在商事制度改革、审批制度改革、监管制度改革、企业办理破产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突破,标志着本市营商环境改革迈入崭新阶段。

同时,本市修订出台了《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对前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一系列好经验好成果予以确认和固化,如确定了“多规合一”“多验合一”等工作机制的合法性等。

今年,本市修订出台《北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在融资信贷、政府采购、人才保障、法律服务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环境。

2.以高效司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三年来,从提升司法审判效率的角度,推动商事诉讼全流程提速,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最大程度保障企业合法经营。推行网上立案,实现全市全部一审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和执行实施案件网上立案,其中一审商事案件网上立案达到24.5万件。疫情期间,为方便企业间纠纷解决,本市推行网上庭审,实现所有民商事案件均可在电子诉讼平台和“北京云法庭”进行网上开庭审理,截至目前网上开庭案件超过31万件,数量居全国第一。

建立高效规范的破产重整制度。

一是建立破产府院联动机制,推进行政和司法协同联动改革,合力解决企业破产中需各部门协同保障的问题。

二是建立北京破产法庭,对全市破产案件集中管辖,截至11月底已受理案件1505件。通过推进破产案件繁简分流、简化审理流程,实行案件审理周期表管理,将简单破产案件实际平均审限压缩至99天,破产案件审理效率不断提高。

三是针对破产查询难、办理难、处置难等问题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13个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16项制度、25项措施,为企业破产涉税事项办理、账户开立、信息查询、信用修复、企业注销、财产处置等创造便利。

四是推行破产财产网上免费拍卖,淘宝网破产平台成交率达到100%,最高溢价3倍以上,有效提升了破产企业资产回收率。

三、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目标,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放大改革综合效应,不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3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改革。

编制十四五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规划,这也是北京市首次编制营商环境专项规划。以“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专项规划将以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贸试验区为契机,继续以增强企业群众更多获得感为目标,以服务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服务业开放为重点,着力营造自由便利的投资贸易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全面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

二是坚持不懈、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深化改革。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压茬推进多领域营商环境改革,“十四五”开局之年,重点抓好4.0版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的落实。以建设国家创新试点城市和创新试验区为抓手,推进先行先试改革,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以坚决清除隐性壁垒、优化再造审批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为重点,有效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改革,扎实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把277项任务措施落到实处,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三是加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全市营商环境督导落实机制,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通过委托第三方等多种方式对市区两级营商环境改革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价。加强政务服务“窗口”建设,加强政策培训,完善“好差评”制度,健全“好差评”评价结果通报、整改、监督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完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营商环境专家咨询委员会、社会监督员和政务服务“体验员”的作用,多渠道调动媒体、企业、群众参与营商环境改革。

企业活则经济活,企业兴则经济兴。北京市将以更坚定的决心、更解放的思想、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拓展和深化,千方百计耕耘好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增强企业的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助力企业在京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记者提问:您刚才提到北京市即将推出优化营商环境4.0版,涵盖277项改革措施,请具体介绍下这次4.0版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政策方向。

戴颖回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