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得越来越“宽”,离群众越来越近—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民生工作有这些特色亮点!

北京发布 2021-11-07

▲6月11日上午,北京市委宣传部举行“北京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建设专场,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主任温育梁,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党委书记李天才出席发布会,介绍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民生工作的总体情况和特色亮点,市属福利机构先进代表现场讲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感人事迹,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民生工作总体情况: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践行着为民爱民的宗旨,围绕“七有”“五性”需求,突出抓好弱有所扶、困有所帮、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残有所助、逝有所安等工作。这既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的职责使命。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刻变化:管得越来越“宽”,离群众越来越近,“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

百年回眸,中国巨变,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1948年12月,新北平市民政局成立,主要承担着加强地方政权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稳定社会秩序的职责。当时有句话叫,民政“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成为“为民之政”。随着党对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2007年12月,北京市委社会工委正式成立,主要承担着全市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社会领域党建、基层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
2018年11月,市委社会工委与市民政局合署办公,实现了“党政合一、双轮驱动”,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建设和民政民生工作的领导。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体制机制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了首都特色,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三个不同的时间节点,见证了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在职能范围、服务对象上发生的深刻变化:职能范围不断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政主要负责民主政权、社团登记、社会福利事业、儿童福利事业、优军抚恤等10个方面的工作。如今,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承担着社会建设总体规划、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动员体制机制建设、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12个方面的社会建设任务,以及社会福利、社会治理、社会救助、社会服务、专项社会事务等5大业务体系30余项职能(具体包括社区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管理、社工人才教育管理、养老服务、困境儿童保障和未成年人保护、残疾人福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婚姻收养登记、福利彩票发行管理、殡葬管理、区划和勘界管理、征地超转人员管理、见义勇为权益保护、接济服务管理以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等)。服务对象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政的服务保障对象约为57万人,约占当时全市720万总人口的8%。如今,面对着全市429万常住老年人、303万18周岁以下常住未成年人、54万持证残疾人等群体,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的直接服务保障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主要包括30.5万在册基本养老服务对象,12.4万城乡特困、低保、低收入人员,14.7万征地超转人员,2.4万困境儿童,4.3万社区工作者,22万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等。职责范围从单一的10个方面民政业务到12个方面社会建设任务+5大业务体系30余项具体职能,服务对象一组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是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最直接体现党的宗旨,体现政府的形象,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是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因此,我们也提出要建设“最有温度、最接地气、响应群众诉求最快”的部门,并一直为之努力。

眼成绩:社会保障网越来越牢,基层多元治理基础越来越稳,响应群众诉求越来越快

多年来,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首都民政要在全国干得最好”的重要嘱托,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改革创新,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贡献力量。最有温度,织牢织密社会保障网——全面小康兜底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多年来,首都社会建设和民政部门始终聚焦困难群众,关注城乡低保、困境儿童、重度残疾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困难等特殊群体,健全完善“北京版”精准救助体系。2015年,北京历史性实现低保标准、低收入认定标准、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城乡统筹;2020年,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十连增”,对22万户困难家庭建立了“一户一策一档”精准帮扶台账,夯实了不落下一个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基础。我们还实施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完善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残疾儿童护理补贴等政策。例如,福利机构供养儿童补助、社会散居孤儿供养标准,目前已统一调整至每人每月2200元。在加强残疾人福利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制度。2016年至今,共发放资金约50.92亿元,年均发放人数约27.06万人。最接地气,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全面提速。为了适应大国首都、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北京探索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等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具体来说,我们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等政策法规,通过赋权、下沉、增效,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让街道有了“指挥棒”。目前,全市157个街道、3210个社区全部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全面实现村(社区)同步换届选举,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3.7%;城市社区议事厅实现100%覆盖;社区盖章证明事项减少到3项;全市社区挂牌从120多块精简为15块。在加强基层协商民主、持续推进社区减负方面,北京一直不遗余力。同时,我们还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治理主体。目前,全市登记备案社会组织达6.3万个,持证社工超过3.6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443万人,多元治理基础进一步巩固夯实。响应群众诉求最快,民呼我应解民忧——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服务公平可及。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实施“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推进社区、养老、婚姻、殡葬等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社区方面,建成121家社会心理服务站点,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对专业心理服务的需求。养老方面,建立“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建立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62 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005 家。截至目前,全市运营养老机构563 家(含养老照料中心)、养老床位10.9万张,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累计受理养老助残卡办卡申请470万余人次。殡葬方面,持续完善基本殡葬服务制度,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50%。与此同时,“互联网+社会建设和民政”改革也在同步推进,实现社会组织年检等85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和“一号通达”。率先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实现婚姻登记、养老服务津贴补贴等29个事项跨区通办,极大提升了群众办事便捷度和体验感。

年度清单:31项群众实事今年办结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聚焦群众诉求,结合重要民生实事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安排,制定了31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加快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计划在中心城区建设2000张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在农村地区示范建设20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完善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品质;稳步提升困境儿童生活水平,拟将孤儿等困境儿童生活费从每人每月2200元向上调整;推动一批驻区单位资源向社区居民开放共享,提供便民服务,年底前在全市建成32个“社区之家”市级示范点;在全市街道(乡镇)新建100个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专业心理服务;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落地实施,实现非京籍残疾人就近就便在北京申请补贴等等,努力推动解决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为民服务办实事的实际成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七一”前夕,我们将举办“学习党史悟思想 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会,欢迎媒体予以关注报道。



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温育梁介绍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相关情况:


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群众广泛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市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仅市级社会组织已有4471个;全市各类社会组织总资产942.12亿元,从业人员近22万人。广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首都建设,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建设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首都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一、社会组织中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日益突出

社会组织面大量广、类型繁多、吸纳性强。为了能够把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始终保持社会组织的正确发展方向,我们强化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促进社会组织与党同心同德,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一是建立一个体系。我市成立了全国首个行业协会商会综合党委,创造性地将社会组织按照行业、类别、领域组建了54家联合党委,912个党支部,拥有社会组织党员6010人。在“两新”工委指导下,我们建立了“综合党委-联合党委-社会组织党组织”工作体系,基本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二是打造一支队伍。把一批党建工作成效突出、业务工作开展良好、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作为各联合党委的委员、书记单位,由一些党性强、威信高、懂管理、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联合党委的书记、委员。这样一支党员队伍,源于社会组织,从业于社会组织,服务于社会组织,既懂党建又懂业务,群众基础好,业务能力强,号召力大,在政治上起到了引领作用,在业务上发挥了头雁作用。三是完善一套机制。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组织依法自治有机统一,把党的建设写入社会组织章程,完善社会组织基本规则;规范社会组织党支部组织关系转接、党费收缴使用管理、“三会一课”等党建基本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帮扶、调研交流等制度,引领和指导社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组织有序运行、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社会组织在首都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听党话、跟党走”是社会组织必须坚持的原则。近年来,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各类社会组织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两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首都社会组织赴新疆、河北、内蒙古等地全面参与当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健康扶贫,深入一线开展帮扶。比如,北京农产品流通协会响应“京津冀社会组织跟党走”的号召,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帮助河北沽源县长梁乡建立有机蔬菜基地,使政府、社会组织、农业合作社、农民发挥各自优势,形成“真脱贫”合力,用实践证明社会组织是脱贫攻坚战中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再如,在疫情防控中:面对疫情,全市社会组织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各类慈善组织迅速整合社会资源,保持款物“快进快出”,筹集及捐出的款物总量居于全国前列,为抗击疫情特别是疫情初期的医疗物资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关村科技类社会组织运用远程技术、无人驾驶机器,支持完成特定群体的远程会诊、清洁消杀等任务,武汉火神山、金银潭等医院均有他们的积极贡献。同时,全市700多家行业组织以多种形式为近35万会员企业减轻负担、缓解压力,助力复工复产。专业组织和志愿组织更是为疫情期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促进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做了大量基础服务。同时,在社会治理中:各类社会组织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社会治理,深入城市血脉。行业协会开展产业政策研究、推动行业自律、化解社会矛盾,发挥好“传送带”和“上挂下联”作用。北京物业管理协会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物业管理条例制定;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号召我市400多家星级饭店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等措施,倡导消费者文明消费、节约用餐。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滴滴公益基金会等六家组织倡导成立“垃圾分类专项基金”,支持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开展宣传、培训、竞赛等活动,促进社会资源集成整合,打造公益生态链。我们推出“公益1+1”创新模式,围绕社区养老、困境儿童保护等政府和百姓关心的民生“关键小事”开展服务,解决群众关切的问题,参与民生服务和社区治理。

三、社会组织的红色文化日益繁荣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市社会组织聚焦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以多种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打造红色文化。特别是通过“讲、答、听、看、行、评”组织开展“共庆百年韶华 奋进时代征程”主题系列活动,把党史教育活动逐步推向高潮。“六个双百”主要是:讲——“百师百场党课大讲堂”。邀请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党建领域名师录制100堂精品党课,提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能力,目前已经上线15堂课。答——“百问百答党史大比拼”。利用“领航”党建APP平台开展答题竞赛,普及党史知识。听——“百行百篇颂党演讲会”。组织社会组织党员聆听《百行百篇颂党恩》事迹宣讲,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看——“百件百物红色藏品展”。面向社会组织征集具有红色印记的收藏品或纪念品,展览将在下周开放,以物学史,以物述史。行——“百地百景薪火相传行”。选取红色纪念地、名人故居等100个红色地标, 54家联合党委以徒步接力形式开展系列主题党日活动,目前已打卡60多个红色地标,以行践史。评——“百先百优评选光荣榜”。推选社会组织先进党组织、党建工作支持单位、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引领时代风采。




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党委书记李天才介绍党建引领救助寻亲工作开展情况:



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最困难、最边缘、最脆弱的社会群体,是政府兜底保障的特殊对象。2018年以来,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紧紧围绕“学习党史悟思想、我为群众办实事”,成立由党员干部组成的“寻亲专班”,持续开展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的帮助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回家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已经为1065名长期滞留受助人员找到了家(其中滞留时间5年至10年的有262人,10年以上的有216人,最长的21年),千余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想;长期滞留北京市的流浪乞讨人员,由2100多名下降到目前的1000余名。2020年,蔡奇书记在《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关于开展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工作有关情况的报告》上批示“市社会工委民政局帮助流浪人员寻亲做了大量工作,体现了应有的责任和爱心,应予肯定”。
下面,我重点从七个方面向大家介绍“寻亲专班”帮助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回家的有关情况。
“流浪的心”。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绝大多数是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人员,他们有的在救助机构里住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二十几年,尽管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仍然可以看出,他们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中,与家人在一起。但他们已经记不起自己是谁,记不得自己从哪里来,只是在内心深处还深埋着对家乡、家和亲人的依稀记忆。每当“寻亲专班”工作人员走进救助机构时,有的受助人员就拉着他们的衣襟说“我要回家”。找家,帮他们找家,让他们回家,成了“寻亲专班”工作人员心中最大的愿望。
人工问询。“寻亲似大海捞针,但为了让更多的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踏上回家的路,我们决不抛弃、决不放弃”。“每核出一个受助人员的信息,我都兴奋半天,恨不得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寻亲专班”为了帮助更多“流浪的心”尽快找到家,工作人员通过持续不断的深度追踪问询,用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像大海捞针一样捡拾碎片化信息,使深藏的依稀记忆慢慢呈现出来,帮助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找家。张某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不能正常交流,后经寻亲专班工作人员精心照料、培养感情、坚持不懈的悉心问询,终于获得了他的家庭住址信息。90岁高龄的老父亲亲自来接儿子回家,父子相拥,老泪纵横,不停感叹:“共产党真是好,现在的社会真是好……”。截止目前,通过人工问询寻亲人员达到了641人。
人像比对。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的产生,给寻亲回家工作带来了新途径和新希望。经过实践,“寻亲专班”发现,对于不能正常交流的受助人员,人像比对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寻亲方法。可他们的照片,都是在最初被救助时拍摄的,有的还是十几年前的老照片,图像模模糊糊。为了提升比对成功率,“寻亲专班”到救助机构进行照片补拍工作,但给受助人员拍照,却是一种挑战,有的一张照片往往要拍摄十几次、二十多次。人像比对也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输入照片电脑就会直接给出结果,电脑系统只是从大数据库里筛选20张相似度较高的人像数据,“寻亲专班”工作人员再根据相片中人的整体轮廓以及面部细微特征(如:单双眼皮、耳垂大小、脸上有没有疤痕、痦子等)逐一进行人工核对,最后根据身份证信息和户籍信息,联系当地公安部门、救助站、村委会等进行精准核实确认。为了让受助人员早日与家人团聚,有时“寻亲专班”24小时不间断比对,即使眼睛又酸又肿,但他们心里总想着:再看一张,下一张,说不定就是他了...。2018年以来共开展五批次集中人像比对,累计比对10万余张高相似度人像照片,成功帮助293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家。
DNA筛选。“寻亲专班”还积极发掘运用高科技手段,让渺茫的寻亲路柳暗花明,主动与公安部门合作开展DNA比对寻亲工作,采集全部滞留人员DNA信息,在全国人口走失DNA数据库、全国打拐DNA数据库中持续比对,成功寻亲32人。
互联网+。“寻亲专班”不断拓展寻亲渠道,综合运用“今日头条”、救助寻亲微信群、全国救助寻亲网等途径,不断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根据受助人员口音和自述的零碎线索信息,初判疑似居住地址,利用“今日头条”定点推送功能,第一时间向疑似流出地定点推送。在救助寻亲微信群分享受助人员语音视频,请各地救助站工作人员通过口音帮助分析核实。将受助人员照片、性别、年龄范围及身体特征等信息上传全国救助寻亲网,广而告之,最大限度地拓展寻亲范围。目前直接通过“互联网+”成功寻亲99人。
社会力量。“寻亲专班”依托托养机构衡水市第七人民医院建立寻亲前沿阵地,通过多方努力和争取,汇聚组成了由2000多名遍布全国各省市的寻亲专家、救助战线同仁、爱心民警、爱心志愿者及社会工作者团队。团队中,有救助战线经验丰富的寻亲专家10余名,长期助力寻亲的爱心公安民警5名,手语专业人员1名,形成了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寻亲机制,通过当面问询、在线交流、语音辨识、疑似流出地排查以及心理分析、情感感化等综合方式,帮助流浪人员找家。“自从他走了,我就成了孤儿”,“现在,父亲终于回来了!” 小贺的父亲老贺2002年被北京民政部门救助,因为是聋哑还有智力障碍,寻亲之路并不顺利。2019年,通过邀请手语老师、爱心民警加入寻亲,最终确定了老贺的身份信息,长达17年的分离终于团圆。
团圆。“每看到一个家庭团圆的视频,我都激动的看好多遍,泪水流了一次又一次。我在心里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同时也为我能有这样的工作感到非常的骄傲”,这是每一位寻亲专班工作人员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更是他们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真实写照。每当有寻亲结果时,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受助人员,同时积极与其亲人沟通联系,尽快安排接送时间和日程,让他们及早团圆。一名河北籍的老人因智力障碍走失10多年,她的9个闺女寻找了10多年,也曾发动全村200人寻找,得知老人的消息后,一家20多口人,开了6辆小车来接老人回家,看到工作人员时,他们跪倒一地致谢:“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你们这些好心人!”
今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市接济救助管理事务中心党委将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党史悟思想、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继续深化寻亲工作,在综合运用传统寻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最大限度地帮助每一位长期滞留人员寻亲回家。



市民政系统基层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护理部副主任程静作交流发言:

向上滑动阅览

我是程静,是北京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一名从事残疾人护理工作的护士,也是一名奋战在社会建设和民政一线的共产党员。说到我的服务对象,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更没见过。市第二社会福利院主要收养的是市属儿童福利机构14周岁以上无就读能力、无生活能力及限制行为能力的精神发育迟滞、肢体残疾的“三无”孤残人员。他们的年龄在14岁到45岁之间,很多都是成年人的身体,孩子的智商,有的人40多岁身高1米8,却每天追着小护士叫阿姨,还有一些虽然二三十岁,却身高不到1米,每天躺在床上像孩子一样需要喂水喂饭,永远也长不大。很多人听说我每天面对的服务对象是这样一群人时,都会表示不理解,说你一个正规学校毕业的护士,为什么要干这些伺候人吃喝拉撒的活,而且伺候的还不是正常人。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初我也犹豫过纠结过。

记得那是我2003年刚进入单位、第一次独立值夜班,在巡视病房时,刚推开房间门扑面而来一股臭味,随后发现一个休养员大便了,而且还抹得他自己脸上、身上、床上、周围墙上到处都是。看到那一幕,我愣了有半分钟,才想起赶紧给他去洗澡,又把床铺、墙上收拾干净。后来的一整夜,我怎么都觉得自己身上弥漫着一股臭味儿,也在脑子里不停地问自己:我才19岁,这就是我以后的工作吗?我以后难道就要过这样的人生吗?说实话,当时确实产生了强烈的想要辞职的念头,这种纠结和犹豫在脑子里徘徊了一整夜。第二天早上,我向护士长诉苦。护士长在我院从事护理工作20多年,同时她也是一名老党员,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直坚守着入党时的初心。她耐心地开导我说:“小静,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可是对于这些需要关爱与呵护的残疾休养员来说,我们就是他们唯一的亲人,他们离不开我们呐!”听完护士长的话,再看着护士长忙前忙后、悉心照料残疾人的身影,我感到十分羞愧。后来,老护士长成了我的表率。她常常说:“身为党员,奉献是一种责任;身为护士,付出是一种习惯。护士与党员的身份融合,那便是一种荣耀。”我下定决心,我也要努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像老护士长一样,尽我所能让服务对象都感受到党的温暖、社会的关爱,让他们体会没有残缺的人生。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及成长,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和帮助下,2008年我成为了休养区的护士长。那一年,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决心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在更好服务残疾休养员的实际行动中。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的难点。很多残疾人有脑瘫,不会自己吃饭,在喂饭时,他们又控制不住自己嘴巴的张合,会咬住勺子不松口,还会因为咽不好,突然把嘴里的饭菜喷出来,后来喂饭的次数多了,才找到窍门,要趁他们张开大嘴时,快速地把饭送进嘴里,然后赶紧把勺子抽出来;喂饭的时候,要站在他们的侧面,不要站在正面,这样才不会被突然喷出来的饭菜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残疾人吃药也是一大难题。他们嫌药苦不愿吃,每次都要像哄小孩子一样哄着他们吃药。最累的是经常要给他们洗澡,要挨个儿把他们从床上抬上洗浴车,在洗澡间洗完以后再抬回床上。尤其是面对那些成年男性休养员,在给他们洗澡时,感到特别尴尬。面对种种困难,我坚持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休养员当成自己的亲人,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为他们提供耐心贴心的品质护理,努力把平凡琐碎的工作干出不一样的精彩。

2013年初,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基层一线的共产党员,我心中总有那么一种信念和力量激励和鼓舞着我,把这些残疾休养员照顾好,这既是我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使命和担当。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对集体生活的残疾休养员来说,一旦有一个感染病例,后果将不堪设想。而阻断他们被感染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整个院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同事们同残疾休养员吃住在一起,确保实现“零感染”。面对家里年幼的孩子在电话里一遍又一遍地问:“妈妈,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我也曾流下眼泪。但我更明白,作为这些残疾休养员最亲近的人,面临危险的时候,我必须要冲在前面,守在他们身边。

如今,我身上还有了更多的使命,那就是自觉在本职工作中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二福前辈们传承下来的无私奉献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让她们也能理解这份使命和担当。前几天,一个新来的护士问我:“护士长,为什么要帮他们收拾的那么干净整齐,反正他们什么也不懂,对他们来说,也没什么区别吧?”我想了想,对她说:“因为我们是他们的亲人,我们不仅要让他们活得好,还要让他们活得有尊严!或许他们的人生缺陷我并不能改变,但是我愿意陪伴他们的人生、照料他们的生活,维护他们做人的尊严!”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全市社会福利机构,还有成千上万像我一样的护理人员,秉承南丁格尔精神,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足岗位、无私奉献。我们将初心不改,继续前行,在这个特殊又平凡的岗位上,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把这份特殊的爱和责任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党徽的光芒在护理一线熠熠生辉!


记者提问: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们注意到,北京市民政局还有一块牌子是北京市委社会工委,这个体制在全国也是独有的。请介绍一下,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主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落实加强党对社会建设工作的领导?

李红兵回答:



记者提问:今后一个时期,将从哪些方面推动我市社会组织进一步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温育梁回答:



记者提问:请介绍一下开展寻亲工作的初衷是什么? 下一步寻亲工作有什么打算?

李天才回答:



记者提问:你是如何坚持十多年如一日照顾孤残人员的,这么多年下来,支持你的是什么?

程静回答: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