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北京“十四五”时期建设国际交往中心“施工图”发布!

北京发布 2021-11-06
↑点击上方“北京发布”,订阅权威信息!

▲9月16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外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西城区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解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主要内容和特色亮点,并回答记者提问。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剑介绍“十三五”时期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取得的进展成效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主要内容:


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北京的光荣使命,是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战略选择,也是北京履行好“四个服务”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近日,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这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未来五年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施工图”。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显著成就


过去五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下,我们着眼于建机制、打基础、筑平台,组建高规格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确立了“一办十一组”的工作架构,编制出台《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行动计划(2019年—2022年)》,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全面拉开框架,取得显著成就。
一是设施布局逐步完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强化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功能,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实现完工,第四使馆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新国展二三期加快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重大国际交往设施不断健全。
二是保障能力显著提升。高标准接待来华访问的党宾国宾团组900余个、1.2万余人次,组织参观、考察等活动近1300场次,圆满完成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北京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任务,北京的服务保障工作得到与会外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一致肯定,广大市民用真诚和热情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三是高端要素加速集聚。持续吸引国际高端资源,为北京高水平开放发展提供动力支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成功落户,在京国际组织从73家增长至99家。北京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数量达60家,居全球城市榜首。“十三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达820.7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积极培育品牌性国际文化节庆活动60余个,圆满举办国际体育赛事94项,北京的国际吸引力和城市魅力明显增强。
四是对外交往日益活跃。市级国际友好城市数量从52个增长至55个,区级友好(交流)城市新增61个。北京首尔混合委员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等城市间交流合作平台日趋完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策划开展系列“云外事”活动,保持对外交往不断线,国际合作不停滞,向27个国家的55个城市捐赠防疫物资,涵养了一批真朋友、好伙伴,北京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五是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商旅服务、国际语言环境持续优化,北京的国际化、便利化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


未来五年,总的目标是:

到2025年,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体系和空间布局基本形成,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国际高端要素加速聚集,对外交往丰富活跃,国际化服务环境全面优化,初步形成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凸显的国际交往中心。具体来说,就是在服务总体外交能力、国际交往活跃度、国际要素集聚度、国际化服务水平、城市国际美誉度等五方面实现显著提升。


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提出7个方面31项重点任务。
一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这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首要职责。《规划》提出:
  • 探索构建元首外交全方位服务保障机制,高标准建设首都外事接待资源体系。

  • 健全完善重大国事活动防疫工作方案,确保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重大国事活动安全组织。

  • 推动更多全球治理活动和项目在京落地,提升北京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影响力。

  • 制定实施《北京市“迎冬奥 促提升”国际语言环境建设专项行动方案》,全力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二是提升综合承载能力。这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重要基础。《规划》提出:
  • 持续优化“一核、两轴、多板块”空间格局,健全完善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加快雁柏山庄和栖湖饭店建设,适时启动松秀园组团建设,打造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可举办全流程主场外交活动的核心承载区。

  • 建成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打造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国际会议展览综合体。实施《东坝地区规划建设方案》,高标准建设第四使馆区,打造“第二个三里屯”。

  • 依托中轴线等历史文化遗迹,特色胡同街巷、传统四合院等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更多“小而美”“雅而秀”的外交外事活动场地。

三是引聚国际高端要素。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引集聚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持续释放北京的“强磁场”效应。《规划》提出:
  • 探索建立国际组织招引目录,制定支持国际组织落户的若干措施,争取符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国际组织及分支机构落户。

  • 加快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积极导入国际化高端产业。

  • 持续提升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

  • 大力吸引海外人才,统筹推进国际人才出入境、停居留和生活服务便利化、国际化,提升国际人才吸引力和黏性。

四是完善对外交往布局。进一步拓宽对外交往渠道,创新对外交往方式,提升对外交流合作水平,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交往格局。《规划》提出:
  • 加强友城交往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突出与重点国际友好城市和国外首都城市的务实合作,绘制“友城产业地图”。

  • 系统挖掘首都民间外交主体和资源,强化各领域资源对接与合作。

  • 深化国际抗疫合作,加强与国外地方疫情防控经验交流,支持国产疫苗境外推广使用,促进防疫产品出口海外。

五是优化国际服务环境。《规划》提出:
  • 在“三城一区”等国际人才密集地区加强国际学校建设,优化国际学校学位配置。落实国际医疗服务医保配套政策,推动实现流程、服务、环境等与国际接轨。

  • 设立“一站式”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加快实施国际人才公寓建设、示范街区改造等项目。

  • 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推进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立法工作,持续优化城市国际语言环境。

六是塑造大国首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积极塑造展现社会主义大国首都国际形象。
  • 精心打造“北京日”“北京周”“魅力北京”“北京之夜”,做强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国际文化节庆活动品牌。

  • 充分发挥“双奥之城”优势,加强冬奥场馆赛后利用,引进更多顶级国际体育赛事。

  • 全方位加强城市品牌推介,形成与国际交往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展现中华文化感召力和北京形象亲和力。

  • 办好“外交官走进北京”、驻华使节招待会、外国驻华记者新年招待会、外媒记者主题采访等活动,拓展国际传播渠道。

七是筑牢首都涉外安全。《规划》提出:
  • 发挥首都联防联控机制作用,落实全链条防疫管理措施。

  • 优化推广国际版“健康宝”,做好在京外籍人士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 完善重大涉外活动防疫工作方案,为国际性会议展览、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安全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 落实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制度,健全涉外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全面防范各类风险隐患。




三、《规划》主要特点


一是首次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底色。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不是简单复制国际经验和国外路径,而是要充分考虑国情市情,体现中国特色,彰显制度优势。《规划》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北京特点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之路。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贯穿于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全过程、各领域。

二是聚焦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两条主线。
  • 一方面,精心培育服务国家顶层国际交往活动场所,持续提升重大国事活动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打造服务国家总体外交的首善标准和北京样板,使北京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重要窗口。

  • 另一方面,强化与全市中心工作的链接黏合,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重点任务,着力优化国际化服务环境,吸引集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际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推动更多国际资源转化为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三是坚持硬件软件建设两手并重。
  • 一方面,强化“硬支撑”。以雁栖湖国际会都、国家会议中心二期、第四使馆区等设施建设为“龙头”,发挥好重大项目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城市对外交往提供空间保障。

  • 另一方面,提升“软实力”。着力优化国际化服务环境,持续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人才社区等公共服务建设,树好“北京服务”品牌,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北京城市魅力、国际吸引力和全球影响力。

四是突出清单化管理和项目化推进。首次编制了三张清单:
  • 重点任务清单围绕《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分解出151项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确保落实落细。

  • 重大项目清单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定位,从全市范围内筛选了78个重大项目,覆盖十六区和经开区。

  • 创新政策清单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迫切需要,提出31条创新政策。

五是确保“一个区都不能少”。国际交往中心作为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是对全市域讲的,是各区都应承担的职责。
  • 结合各区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规划》首次明确了十六区和经开区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整体布局中的功能定位,为各区开展工作提供指导遵循。

  • 同时,重大项目、重点任务覆盖全市各区。

  • 通过对各区工作进行顶层谋划和统筹布局,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凝聚起市区共建的更大合力。

六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将安全发展贯穿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始终,筑牢涉外疫情防线,为国家对外交往和首都开放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涉外环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抓好《规划》的落实工作,努力开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局面,为服务好国家总体外交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北京东坝地区规划建设方案来了!未来东坝将建成这样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浚介绍《东坝地区规划建设方案》有关情况:


东坝地区位于朝阳区的东北部,处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以及首都国际机场之间,距离CBD、首都国际机场、外交部及一二三使馆区直线距离10-15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东坝地区介于第一、二道绿化隔离带之间,坝河、北小河穿城而过,拥有突出的生态和环境优势。东坝地区是93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十大边缘集团之一,坝河以北、机场第二高速以东区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17年新版总体规划明确将朝阳区东部、北部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承载地。2020年国际交往中心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将东坝地区打造成为国际人才集聚、国际交往活动活跃、国际化综合服务完善的新亮点区域。同年,东坝地区部分区域划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
至此,东坝地区成为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以及“两区”建设的重要区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朝阳区人民政府,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外办、市交通委,组织编制了《东坝地区规划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东坝地区定位为国际组织与交往活动集聚区、服务贸易与跨境消费引领区、文化交流与形象传播窗口区、国际服务与智慧生活体验区。规划范围约35.5平方公里,其中,约12平方公里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管理范围。
规划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高站位、强功能,优化区域发展新布局


一是集约利用土地,加强动态留白引导,构建整体空间结构。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集中布局建设空间,生态空间占比提高至40%,通过“留白”方式为未来预留发展建设空间。围绕国际交往和“两区”建设深化,突出轨道微中心带动作用,强化蓝绿空间融合,形成以东坝大街为活力发展轴线、以坝河和北小河特色水绿空间为活力纽带、以东坝中央公园为生态核心的整体空间结构。
二是服务核心功能,奠定空间基础,支撑高质量发展。
  • 突出服务国际交往功能,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国际组织、产业联盟、仲裁机构等落户。

  • 服务保障国际会议、国际论坛、外宾接待等外事活动。鼓励促进民间组织与企业等多层次主体展开国际交流等。

  • 引导高品质公共消费,对接建设高端跨境消费中心,推进免税消费、预办登机一体化试点。

  • 构建高端专业服务业体系,着力吸引国际知名专业服务业公司、跨境金融机构、国际服务机构落户。

  • 支撑国际贸易合作,完善数字贸易服务体系,引领国际交往数字新规则,打造高端数字贸易产业等发展方向。




二、高品质,塑风貌,建设活力时尚新街区


一是加强城市设计,扮靓景观风貌。
  • 提升蓝绿空间品质,在坝河、北小河沿岸打造“亲水望水”“引水乐水”空间。

  • 建设大尺度绿色空间和智慧慢行绿道,融合慢行交通、体育休闲、自然教育、生态走廊等复合功能。

  • 充分挖掘中外文化要素、发挥临水优势,打造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 加强建筑风格、色彩、第五立面等重点风貌要素引导,形成彰显东方风韵、时代风尚、国际风情的大国首都城市风貌。

二是挖掘历史文脉,营造活力空间。

  • 保护、传承坝河历史文化,展示古运河与“阜通七坝”中的“西阳坝、郑村坝、王村坝”历史景观。

  •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节庆活动组织,发展数字新媒体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多元文化荟萃交融的魅力地区。

  • 加强街道的分类控制引导与空间统筹,丰富空间层次,营造舒适的慢行体验与宜人的商业氛围。

  • 加强轨道站点周边的一体化设计引导,提升地区可达性与活力度。




三、高水平,优配套,营造和谐宜居新环境


一是锚定需求,精准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以发展需求为基础,搭建普惠与国际化并重的居住与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引导地区新增住房与新增就业岗位良性匹配,实现职住平衡。统筹国际医疗、国际教育资源配给,补充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高在地居民幸福感。鼓励新建居住和产业集聚区增加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打造宜居、友好的居住、就业生活圈。
二是便捷交通,打造生态智慧城市。
  • 加强内外道路规划建设,内部完善“小街区、密路网”道路体系,外部加快推进对外通道建设,提高东坝地区交通通行效率。

  • 构建便捷交通系统,强化规划轨道交通线路与两大航空枢纽、中心城区、副中心等有效联动,实现高效换乘、快速到达。

  • 加快绿色能源体系建设,加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应用场景示范,打造近零碳社区,落实“双碳”发展要求。

  • 推进智慧化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对接市区重点发展需求,配合属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配套服务功能,营造宜居宜业发展环境,积极服务大国外交战略布局、承载首都自贸改革创新,向世界展示政治互信、经济开放、文化包容、智慧生活的大国首都形象!

“十三五”时期,

北京为外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12.7万人次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昂介绍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情况:


近年来,为落实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要求,北京市积极推进国际医疗服务建设以及医疗领域的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以公立医院国际部和优质社会办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国际医疗服务格局,面向外籍患者提供特色医疗服务,国际医疗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全市“十三五”时期为外籍患者提供诊疗服务12.7万人次。    
一是政策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实施《北京市国际医疗服务发展改革创新工作方案》,确定8家试点医院,明确10项重点任务,推进国际医疗管理机制、人才引进、语言服务、药品和器械临床应用、优化外籍人员就医服务等创新发展,推进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在试点医疗机构加大医保政策支持、按规定自主定价、进口临床急需药品等政策。协助北京协和医院进口临床急需罕见病用药米托坦,为北京天坛医院聘用特设岗位外籍专家。
二是国际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开展国际化医疗服务探索,以中日友好医院为牵头单位,建立国际医疗联合体,在朝阳区构建国际化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加强国际医疗人才建设,完善首都医疗服务外语人才库,储备复合型外语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国际医疗试点单位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在开展国际远程会诊、医疗文稿翻译、国际保险支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昌平区生命科学园高博医院已获医疗机构设置批准书,国际医院项目有序推进。
三是医疗领域对外开放持续加大。
  • 登记注册中外合资、合作及港澳地区相关人员开设门诊部和诊所的权限,已由市级下放至区级,对于国外域外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等机构,以合资、合作形式在本市设立诊所的,放宽外方投资股权比例不超过70%的限制,允许外资在本市设立中外合资合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 将国外域外医师审批权限下放至区级,并完善医师考试管理流程和信息化系统,简化医师执业办理手续;

  • 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法国驻华使馆签署合作备忘录,巩固发展中法急救医学合作中心等项目建设,拓展多领域合作;

  • 落实中国和以色列政府间合作计划,在北京友谊医院建立了中以应急急救培训中心。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通过政策支持和项目建设,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国际化医疗服务需求。
  • 引进国际化高水平医疗资源,在重点区域规划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果的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化高水平运行管理团队,提高国际医疗服务能力。

  • 深化朝阳区、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顺义区等区域试点,做实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广安门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北京善方医院、海关总署(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医疗机构试点,实现流程、服务、环境等与国际接轨。

  • 支持公立医院设置和发展国际医疗部,制定国际化医疗服务诊疗标准与服务和中医医院国际医疗部建设指南。

二是加快医疗服务、支付体系与国际接轨,优化医疗保险保障服务。
  • 支持试点医院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管理认证、国际商业保险认证,推进商业保险与医疗机构合作对接;

  • 做好支持国际医疗服务医保配套政策的落地实施,推进商业健康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促进开展实时结算,给予患者更多便利待遇和保障;

  • 加强政策执行的跟踪监测,促进国际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 加快服务内涵与国际接轨;

  • 推进以全科医疗为主、专科医疗为补充、预约诊疗为特征、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医疗服务;

  • 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适应连续性、个性化等服务要求。

三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医疗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国际卫生健康交流合作,提升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 做好大型涉外活动的医疗服务保障,服务国家改革开放全局和外交大局;

  • 积极争取加强境外医师交流合作、建立独资医院等更多开放创新试点政策在京落地;

  • 加强国际医疗联合体建设,完善会诊、转诊绿色通道建设,支持开展跨境远程医疗;

  • 探索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际医疗服务试点医院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推动国际医疗旅游和高质量医疗服务发展。

四是继承发展利用好首都中医药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 支持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和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机构开拓国际市场,提升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能力。

  • 建设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平台、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平台和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扩大来华学习中医的国外留学生和短期培训生,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发展适宜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项目。

北京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场所已达10个,申请材料大幅简化



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局长石晓刚介绍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工作情况:


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主动适应国际社会经济形势变化,持续深化首都公安出入境“放管服”改革,聚焦“两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特别是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推出了一系列便利外籍人士出境入境、居留停留的措施,受到了涉外企业和外籍人士的欢迎,有效激发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在便利化服务方面


按照“合理布局、稳妥推进”的原则,打造规范化、标准化外国人出入境接待窗口。2021年,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在丰台政务服务中心增设了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厅。全市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场所已达10个,布局基本涵盖了全市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领域重点涉外企业所在区域,以及外国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区域,极大方便了涉外企业和申请人就近申办出入境业务。同时,参照市级外国人服务场所建设标准,拓展区级接待场所受理权限,基本实现市区两级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场所同等受理。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全市出入境服务窗口建设,打造“点位合理、业务完备、就近办理”的出入境服务布局,切实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在效率化服务方面


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积极会同市海外学人中心,再造服务流程,创新推出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两证联办”受理模式,提升出入境服务体验。目前,已经在市政务服务中心、通州分局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厅、大兴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人出入境服务厅以及北京CBD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了“两证联办”服务窗口,实现同步受理、并联审批新模式。与此前相比,申请材料大幅简化、跑动次数有效缩减,特别是办理时限由17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受到了涉外企业和申请人的欢迎。



在智能化服务方面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推出便民利企、智慧智能的新举措。目前,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已在海淀、丰台、通州、房山试点运行智慧出入境受理体系,打造“一键预约”“一台分流”“一站服务”“一桌办理”的服务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减少工作环节,提升办事效率,有效缓解城区与郊区、工作日与周末受理量不平衡问题,也进一步缩短了申请人排队等候时间。

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科技应用,完善智慧出入境受理体系建设,推动窗口服务转型升级,全面优化服务体验。




在个性化服务方面


将不断加强与我市外事、科技、人社等部门的沟通配合,积极探索更加便利、高效的出入境服务机制。精准聚焦企业和在京外籍人士需求,主动征求意见建议,面对面开展政策法规宣介;推出出入境“服务包”,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提供服务保障、精简申请手续等便利措施,为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下一步,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将继续围绕2022年北京冬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全面提升服务体验,完善配套服务措施,为外籍人士在京工作生活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出入境软环境。

西城区:坚持首善标准,

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异介绍服务保障重大国事活动、推进国际文化旅游消费提质增效工作情况:


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北京的光荣使命,是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职责的必然要求。西城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近年来,西城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坚持红墙意识,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持续优化国际交往环境,做好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工作;以金融和文化为牵引,前瞻谋划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品牌活动等,不断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
一是坚持首善标准,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西城区作为国际交往中心核心承载地,始终把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作为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高质量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园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区域内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利用特殊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文化、教育、金融资源,高质量接待党宾国宾团组。
西城区持续提升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水平,在全市率先制定《重大国际活动服务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1+15+N”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积极打造快速对接、高效有序的常态化运行保障平台。
持续加强重点地区环境整治提升,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与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一体推进,打造与长安街、中轴线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城市形象与品质。结合疏整促和街区更新,不断挖掘培育优质特色外交外事活动场所。
下一步,西城区将致力于打造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街区更新和国际交往周边配套环境整治、以金融文化为特色的资源供给和标准化服务流程的“4S”体系。聚焦“两线”“一带”国际交往承载空间,布局相关新基建、新场景、新服务,多点发力打造国际交往活跃、国际化服务完善、国际影响力彰显的国际交往功能核心区。
二是集聚高端要素,金融街论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金融街自1992年建设至今,集中了国家金融政策、货币政策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集聚了大量国内外金融机构总部,包括各类金融机构近1900家,总部企业175家,《财富》世界500强总部企业19家,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地位不断深化。
2012年,在金融街建设20周年之际,市政府决定在金融街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金融论坛,以进一步扩大金融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自2020年起,金融街论坛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规格和规模达到国内金融专业论坛最高水平。邀请国内外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国际金融机构负责人,国际知名经济专家学者,部分国家和地区驻华使节,实业界企业家等近300名重量级嘉宾出席演讲或研讨。目前,金融街论坛在年会基础上,全年长期持续举办分论坛和沙龙活动,形成了“一主+N分+多沙龙”的框架体系,也正式纳入北京市“两区”“三平台”战略部署,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和专业品牌。
按照蔡奇书记、陈吉宁市长关于“常态化办会,把金融街论坛纳入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范畴”相关要求,金融街论坛将继续强化国际交往长效机制,全力服务“两区”建设形成一批重要成果,健全金融街与国际金融城市间常态交流合作机制,积极落实国家金融扩大开放战略部署。
三是深入挖掘资源,区域文化旅游国际形象不断强化。立足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持续打造以什刹海文化旅游节为主的国际性、特色鲜明的文旅知名品牌,注重活动内容的融合性和带入感,全方位体现集青春时尚、古今通融、国际新潮的魅力西城。
发挥非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载体作用,举办“东盟文化之旅”等品牌交流活动,通过演出、互动和体验,进一步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认知度。
深化“央地合作,优势互补”措施,依托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天桥剧场等国内外一流顶尖演出场所,引入国内外知名文化机构,共同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精品文化演出,形成了中国国际合唱节、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北京天桥音乐剧演出季、老舍戏剧节等一批文化品牌活动。
创新展示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中外互动。注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领域对外合作,持续举办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等品牌活动,引进中服免税北京免税店、英国曼联足球俱乐部全球首家“曼联梦剧场”先后落户北京坊。
今后,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西城区将进一步强化国际交往中心核心承载地功能,全方位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
记者问答
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多次提及了国际化服务环境,请问在这方面近期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十四五”时期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剑:

记者提问:“十四五”时期,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规划要如何落实落细?有哪些方法手段?
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剑:

记者提问:东坝地区有什么重点功能板块,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些功能板块的情况。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浚:

记者提问: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对下步优化全市外国人出入境服务网点布局有哪些设想?
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局长石晓刚:

记者提问:请问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在提升国际化水平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
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异: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