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景交融,助推运河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活动在京举办

北京发布 2023-12-01
↑点击上方“北京发布”,订阅权威信息!

11月14日下午,“情景交融 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在京举办,活动邀请了政产学研专家学者、中外媒体代表等,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表达,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该活动是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以下简称“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重要主题活动之一,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主办。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活动现场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固,浙江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王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以及“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双城代表,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进怀,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杭州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马莉莉,杭州市拱墅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巧华等嘉宾出席活动。 


运河水活起来,大运河文化火起来



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千年文脉展露新颜,为活动的举办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思路。李固、骆莉莉、王旻、张忠军为活动致辞。

李固表示,大运河作为古代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如何将中国的运河故事,转化成为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语言,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同时,以运河为媒,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国际传播、每一场形象塑造,有助于构建起与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与大国首都相匹配的良好国际形象。

“千百年来,大运河联通南北,孕育了两岸繁华富庶的城市,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IP。”骆莉莉就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进行了分享,表示要以内容建设为重点,合力挖掘运河故事资源;要以价值观为纽带,创新运河故事叙事视角;要以新技术为桥梁,迭代运河文化传播形态;要以城市为枢纽,构建运河文化交流体系。

“推动大运河文化‘走出去’,也是在向世界讲好中华文化故事。”王旻在致辞时表示,探寻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要从情、景、交、融入手。即大运河文化传播,要以情动人,丰富叙事内容素材;要以景引人,深度挖掘文化景观;要交流互鉴,用好新技术新手段;要“破壁”“过桥”,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

“中国大运河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南粮北运’的一个重要航线。”张忠军表示,运河的“运”字本意为运输,在社会体系中,借助水的流转,“运河”不仅成为漕粮运输的载体,也是文化交融和传播的纽带。他表示,未来,粮农组织愿意继续与各方携手,推动交流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果经验,同时以水为纲,多措并举,统筹利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为人类和地球创造一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世界。


情景交融,讲好运河故事



千年运河流淌不息,运河的文化名片也在不断被擦亮。借力丰富的新媒体手段,运河文化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催生出了多维度的内容与形式,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作用。在主题演讲环节,“京杭对话”双城代表杨进怀、凌明、侯健美、应巧华,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原常务副校长、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杰威,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以“情、景、交”为主题,从讲好传情千年的运河故事、展现运河沿岸新图景、助推运河文明交流互鉴三个角度,共同为传承保护和创新展示大运河文化建言献策。

“流淌不息的运河水就是璀璨中国文化的故事集。”冯惠玲表示,为了让运河文化在网络空间动起来、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从数字记忆与数字传播视角切入研究,收集文献资料和实地勘探文化遗产。对所获取的大量有关京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资料,实行“管起来,算起来,亮起来”三步走,进行规范专业的管理。同时,通过搭建“京城大运河”专题文化网站,在数字空间实现对京城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播和留存。

“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一个运河城市的担当。”杨进怀表示,北京作为重要的运河文化城市,至今保留着非常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北京地区的运河河道、水系格局仍然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近年来,北京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生态补水,实现京冀航道互连互通,提升沿岸景观风貌,形成了一批滨水休闲空间,推出了温榆河、北运河等滨水骑行线路,构建滨水慢行系统。在北京朝阳、顺义、昌平交界地区,清河,老河湾,温榆河三河交界处,建设30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园,成为北京城区最大的“生态绿肺”。

凌明在主题演讲时,分享了一组数据:2020年以来,北京在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669项,发掘面积32.1万平方米,目前七区共有备案博物馆169家。其中,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正式定名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2023年底面向公众开放。他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挖掘北京“地方”运河文化特色,在坚持考古先行,推进古迹修缮,加强环境整治,强调社会参与,提高文化供给质量等多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与新进展。

侯健美用“古今同辉”“蓝绿交织”“活力通州”“文化赋能”四个关键词,分享副中心的四幅图景:燃灯佛舍利塔傲然矗立、平原区首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运河两岸文旅生态资源充分释放、副中心三大新地标即将亮相。她表示,“以大运河文化带引领城市建设、赋能城市发展,城市副中心的美好蓝图正在一步步变为一幅幅生动的新图景。”

在应巧华看来,拱墅区因河而名、因河而兴,大运河文化已成为牵起拱墅人民幸福生活的精神纽带。他表示,要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拱墅区正在打造经济发展的远景、文化惠民的美景、诗画江南的风景,大运河数智未来城快速崛起、大运河亚运公园成为“人民的公园”,青山碧水与都市繁华相融,幸福当下与厚重历史相交织。

世界各国在修复、保护、再开发运河方面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在中国生活20年的罗杰威,对世界运河、中国运河的发展有持续地追踪和研究。他将意大利米兰、法国图卢兹、荷兰阿姆斯特丹等世界运河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杭州运河保护和再开发的特色战略。在他看来,杭州可以基于可持续的文旅模式,规划与水体相连的生态公园。

张鹏表示:“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数字技术的应用,从展品角度来说,是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更加多元、更加立体,尤其是在展示大运河活态文化遗产价值方面,它的效果是特别突出的。”


丰富表达方式,助力大运河文化“出圈”



融媒体时代,影像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创意载体,在大运河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活动现场播放了第二届国际大运河影像大赛中展现运河上国际文化交流的作品,李固、骆莉莉、王旻、马莉莉为来自北京、浙江及沿线各区域获奖者颁发荣誉。

▲第二届国际大运河影像大赛颁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圆桌对话上,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国际传播博士生导师、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开作为对话环节主持人,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曲茹,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副馆长、民艺博物馆馆长连冕,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杜京,江苏省高邮市镇国寺住持心然法师,知名摄影师刘世昭,美国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旅美幽默小说家冰凌等嘉宾,以“融:加强国际传播讲好运河故事”为主题,立足国际视野和新媒体传播语境,深入探讨了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新表达等相关议题。

对话嘉宾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分别从大运河IP打造筛选与整合,青少年大运河文化的情感培养,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出国门的要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影像记录、大运河文化古籍版本再造、加强海外传播等方面,为讲好大运河故事、提升大运河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更多思路。

▲圆桌对话环节

为扩大运河文化的国际“朋友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此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中新社、WCCO海内外传播渠道资源以及境外媒体资源,以社交媒体国际国内传播为重点,打造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舆论高地,以多元化的内容形态,全面展示大运河的千年古韵和新颜,让世界各地的友人感受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据悉,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已于11月13日在京开幕,活动以“传承运河文化 赋能美好生活”为主题,突出文化性、合作性、国际性、引领性、群众性,聚焦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运河发展变迁、百姓美好生活图鉴、以运河为媒推动国际传播,策划推出11项主题活动,推动运河沿岸城市在文脉流动中共建、在经济流通中共赢、在生活方式流行下共享,进一步提升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影响力、传播力。




推荐阅读:

●  今天傍晚,北京雨雪落!明后天阵风六七级

●  今日起,北京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集中参保!可通过5种方式缴费——

●  100%准点率!下学期北京通学公交范围将扩大,上线新服务→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发布视频号,欢迎关注~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