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20年代,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丨周一赠书

宣传大队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3-03-23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的记述。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19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刚刚结束,学生们开始公开地抗议中国之积弱,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积弱归咎于中国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家庭生活里居于统治地位的那些伦理道德——这种信仰和礼仪体系在英文里常被称之为“Confucianism”——广受抨击。

▲ 巴金

1977年,巴金写道,“激流三部曲”中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被读者遗忘也许更好一些。

但《家》及其续篇一直拥有广泛的读者。1956年摄制的电影《家》在全国各地的音像制品商店里都可找到,也能在互联网上观看。1988年和2007年,各有一部根据“激流三部曲”改编的电视剧问世。在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里,《家》的英文译本也常常是课程的一部分。

▲ 1956年版《家》的电影剧照

“激流三部曲”最早出版于1931-1940年间,因而对于那些囿于一个几乎无法掌控的社会之中的青年来说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巴金的痛苦展开,一种在家长制家族里常见的痛苦。在“激流三部曲”的故事发展里,富有而等级森严的高氏家族,随着年轻一代对长辈的压迫、腐败和伪善的反叛而分崩离析。

由于小说大受欢迎,无论是在国外还是中国学界,“激流三部曲”对于理解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都十分重要。

“激流三部曲”的故事都发生于巴金的故乡——成都。

▲ 1924年刚建成的成都春熙路商业区

小说里对于成都的许多方面做了不少描写,但是巴金并不打算给他的读者描绘某一个特定的城市。他希望高家成为中国随处可见的那种父权制家族的一个缩影。通过将重点放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巴金突出了靠儒家思想维持的家庭权力结构对家庭所有成员特别是年轻人和弱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这本《巴金〈家〉中的历史》,采用社会历史方法分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作品的社会背景,从不同社会层面(婢女、上流社会、成都经济、城市贫民、抗议活动和战争、新女性、革命改革)进行描述性研究,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成都社会家庭和城市的变革面貌;从“激流”小说中一个或多个人物入手,探讨五四时期成都多层次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现实图景,同时批判性地审视巴金在小说中对他生长之地的社会阐释存在的缺失。



作者:司昆仑(Kristin Stapleton),美国人,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美中关系国家委员会成员。著有多部研究中国文化及城市化进程的研究著作与论文。

译者:何芳,毕业于University of Illinois-Chicago社会学系。曾翻译出版城市发展研究专著《上海2020》。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上期的幸运小伙伴 

请在后台留下邮寄地址和联系方式

我们将送您一本好书作为礼物


 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成都的哪里?


我们将随机抽取一位小伙伴

赠送一本神秘好书!

(中奖结果将在下周一公布)


 · 阅读更多 ·

古人也为垃圾发愁

我在宋朝吃刺身

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


好东西需要分享啊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