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桂明:《民主与法制》1000期之后,我开始调换赛道了

刘桂明 桂客留言 2022-03-25

作者/刘桂明


在我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些年,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般跑到20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半程马拉松与全程马拉松的分岔口。此时,工作人员会用大喇叭向参赛选手喊话:“半马向左、全马直行”。于是,半马选手与全马选手相互招手、各行其道,奔向自己的目标。


此时此刻,我也正处在这样的赛道分岔口。


11年的美好时光


从2010年6月9日来到中国法学会党组报到至2021年6月30日办理完成调动手续,竟然已经过去了整整11年。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从1995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正好也工作了整整11年。两个不同年代的11年,我前后供职的是《中国律师》与《民主与法制》两本不同刊名的杂志。对我来说,不论是哪个11年,都奉献给了我最钟爱的新闻出版事业,都留下了最有回忆价值的奋斗经历,都成了人生中最有纪念意义的美好时光。


当年,我来到中国法学会报到之时,正值南非世界杯开幕。当天晚上,我发了一篇博文《世界杯开幕了,我已经转会了》,以此告诉所有关心我的人,我已经从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到了中国法学会。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主编完成《民主与法制》杂志1000期之后,我又一次要调换赛道了。这既是为了《民主与法制》社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早日实现新老交替的需要,更是为了本人选择新的岗位进一步完成传帮带的需要。所以,从此我也将成为《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前总编辑了。当然,最重要的是,我必须在新的工作岗位迎接新的挑战了。


据不完全统计,这11年来,从2010年第16期到2021年第17期,从半月刊到旬刊乃至周刊,从黑白刊到全彩刊,从上海的“财经版”试刊到北京的周刊,我经手签字开印的杂志约有490期。11年来,作为以“看主题、定选题、改标题”为己任的总编辑,我提出了多少值得关注的主题、确定了多少值得铭记的选题、改换了多少值得回忆的标题,尤其是撰写了多少值得留存的“主编絮语”,都已经无法准确统计了。



在近500期杂志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包括由上海办公室编辑出版的2011年至2014年《民主与法制》“财经版”共48期,该刊由时任《民主与法制》社副总编辑冯慧负责二审,我作为总编辑自然要负责终审。



说起“财经版”,自然要从上海编辑部开始说起。1990年,按照新闻出版署要求,《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正式迁京,由上海改为在北京编辑出版。原上海的工作人员因家庭和人事关系等特殊情况,继续留在上海参与部分编辑工作,主要编辑出版《民主与法制画报》(2002年,改为《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民主与法制时报》也不得不迁京办公了。于是,他们的工作职能就相当于记者站了。显然,工作量就处于不饱和的状态了。2010年秋,他们提出来可否办一份财经版刊物。一是作为杂志从半月刊到旬刊的试点,二是探索一条办刊多元化的新路径。



社党委同意了上海编辑部的建议,并指定冯慧同志具体负责。2011年,《民主与法制》杂志还是半月刊,“财经版”的出台就使《民主与法制》杂志在客观上相当于旬刊。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社党委决定自2012年开始,《民主与法制》杂志正式改为旬刊。此后,上海的“财经版”就成了每月一期的第四刊。直到2014年底,社党委决定停刊。


2014年12月12日,我在《民主与法制》(财经版)最后一期发出致读者的卷首语“为了转身的告别”。我在告别信中提到:“《民主与法制》(财经版)创刊三年零六个月,得到了许多热心读者和作者的厚爱。从陌生到好奇,从好奇到熟悉,从熟悉到喜爱,我们相携相伴,共同走过了42个月的难忘时光。为此,我们要向各位读者与作者表达至上的敬意与由衷的谢意!”



在近4年的探索实践中,“财经版”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版面设计乃至品牌运营,都做了许多有益而有效的探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选题策划上的独特奉献。从如下部分策划选题来看,可以感知他们的敏锐视角:


  • 资本是狼还是羊?——“企业的资本化之路”论坛完美收官 

  • 苹果摘“星”:硝烟弥漫的国际专利战 

  • 电商时代的游戏规则 

  • 佛教名山上市的是与非 

  • 悬崖边的商业道德 

  • 温州“金改”之“面粉”篇 

  • 视频网站并购之路有多难——优酷、土豆生死线上博弈引发各方感叹、思考 

  • “国际旅游岛”还是“国际宰客岛”?——从三亚宰客门事件看国际旅游岛建设 

  • 文化事业怎样飞得更高 

    ……


严格讲,这些选题是封面话题栏目,是平面媒体和每月Bestv电视谈话类直播节目无缝衔接的完美呈现,也都纸媒转型的创新尝试。三年48期节目,来自上海协力所的马晨光律师,既是主持人,也是制片人,从选题到嘉宾邀请到制作,可谓全力支持,倾情奉献。这是一段最有价值的法律人与媒体人完美合作的美好时光。


可以说,上海办公室编辑出版的“财经版”,无论是第三刊还是第四刊,在某种程度上都承担了杂志改革创新的探路先锋。



在他们的探索实践完成之后,《民主与法制》周刊于2016年成功推出了。一晃又是五年的时光飞逝,转眼之间,《民主与法制》杂志就迎来了出刊1000期的高光时刻。2021年第11期,第1000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如期面世。


1000期的美好见证



对于进入第1000期的《民主与法制》杂志来说,这是一段特别的历史,也是一种特殊的见证。



从1979年的月刊到1995年的半月刊、再到2012年的旬刊和2016年的周刊,有关杂志出版周期的常见模式都经历了;从当年的黑白版面到今天的全彩版面,有关杂志出版发展的普遍样式都经过了;从最初的手写稿件铅字排版到当下的电脑照排激光打印,有关杂志出版发稿的普通格式都经手了。由此可见,我们《民主与法制》杂志的1000期,非常值得大书特书、大讲特讲。于是,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推出了这期不同寻常的纪念特刊。


为了办好本期特刊,我们邀请老编者叙旧话新,请求老记者话说当年,安排老作者回首往事,联系老读者追忆往昔。于是,在本期纪念特刊的聚焦专题中,既有王强华和李明信两位老总编回首的办刊往事,也有老记者马利“为《民主与法制》1000期点赞”描述的采访趣闻,又有赵晓谦、冯慧、黎伟华、阮莹等几位曾经任职副总编呈现的结缘趣事,还有张骅、和平、李爱芹、崔勃等几位老编者追忆的办刊情怀。更有赵国培、张明、黄鸣鹤、欧阳晨雨、赵青航等新老读者描述的投稿花絮。同时,另有高波、屈赫赫两位年轻编者汇报的办刊收获。更让人惊喜的是,还有当年荣获“全国法制知识竞赛”一等奖王晋同志的口述实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纪念特刊的推出,恰逢全国党史观学习教育的启动。为此,社党委书记、社长林洪武同志以《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为题,代表社党委发表卷首语,表示祝贺和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提出“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的价值观念和情怀境界,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提供了实践遵循和精神指导。“功成必定有我”是一种使命,一种担当,一种久久为功的坚守。竭尽“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体现了一种舍“小我”成“大我”的高尚情怀。而“功成不必在我”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可以说,1000期《民主与法制》杂志既是无数新老编者编出来的,也是无数新老作者写出来的,更是无数新老读者读出来的。于是,读者们的大力支持、作者们的全力拥戴、编者们的努力追求,成就了《民主与法制》杂志的辉煌和荣耀。


对我来说,第1000期,既是一个幸运的聚焦点,更是一个幸福的新起点。所以,第1000期则是一个必须面对与调整的转折点。主编完成第1000期之后,我感觉到我自己应该考虑让位了。这个让位既是个人年龄的现实,也是任职年限的要求,更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作为新闻出版的“老炮儿”,我曾经历了《中国律师》杂志创刊第100期,现在又喜逢《民主与法制》杂志出刊第1000期,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荣幸与兴奋。兴奋之后是欣慰,欣慰之余是感激,感激之后是责任和使命。


我曾经从当年的忠实读者到曾经的忠诚作者,后来又从忠诚作者到忠心编者。接下来,我将从当然的编者回归必然的读者。可以预计,曾经的青灯黄卷,当年的案牍劳形,依旧的煮字烹文,永远的借墨结缘,是本人自己回归读者生活的自然状态。由此,我与《民主与法制》的一世情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曾经为读者签名代言的事情也成了美好的往事


我很幸运,既结下了读者之缘,又享受了作者之福,更体验了编者之魅。接下来,回归读者的我,自然将一如既往关注《民主与法制》的改革创新发展。可以说,在我与《民主与法制》杂志的42年缘分中,可谓各得其所各得其宜。


于是,11年的编者缘分与42年的创刊历史,不知不觉就凝炼成了一首有趣有料有情的打油诗:


我辈中人求正义,

是非曲直来办刊。

民富国强看法治,

主动请缨上海滩。

与日俱增北京版,

法出一门跨难关,

制度自信新时代,

人才辈出山外山。



人生下半程的美好期待



经过11年的共同奋斗,我的使命与责任已经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只能期待接棒者的努力与作为了。


从此,我就要接受另外一种人生挑战了。如果说,人生退休之前还只是半程马拉松。那么,在本人临近退休之时,就是半程马拉松与全程马拉松的人生分岔口。在人生后半程的道路上,如同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后半程一样,更有挑战意义、更具人生哲理。


新赛道展示的是新征程,新征程依靠的是新岗位。正如我这30多年一直从事的工作一样,我的新岗位还是新闻出版,还是法律服务,还是借墨结缘,还是牵线搭桥……


说来也巧。当年,我在《法律与生活》杂志做记者时,经常有人误认为我是《民主与法制》杂志的记者。后来,我果然就来到了《民主与法制》社任职。等我到了《民主与法制》之后,又时常有人错认为我是民主法制出版社的。这回我将真的要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工作了,可能有人还会认为我怎么还在《民主与法制》呢?其实,一字之差,看起来只是有“与”和无“与”,但说起来却既有深意,更有情意。在我个人看来,我在这两个单位之间,既是一种美丽的误会,也是一种有趣的缘分,更是一种独特的福分。在未来的人生中,会不会还有类似的美丽误会呢?2003年,我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以后推出的第一部作品集《法治天下》,就是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这是否意味着我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工作之后,还要推出一部有关《民主与法制》的新闻作品呢?


更巧的是,当年我大学毕业时,首选的单位就是新闻出版单位。在我工作年龄到站之前,最后还有机会奉献激情与理想的竟然还是新闻出版单位。由此可见,从当年的法律出版社到如今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既是一种有意的职业选择,也是一种有缘的专业荣幸,更是一种有福的事业缘分。


新岗位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有限公司所属的法宣在线总编审,法宣在线是普法行业的一个著名品牌。其主要经营产品: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法宣云平台、智慧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普法媒体机、普法新媒体运营、法治文化建设、法律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物联网技术应用、普法图书音像出版等业务。作为总编审,我要负责的就是有关导向把关、内容审核和出版流程等工作。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2月。原系隶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的一家中央级出版社,以“立足人大工作,服务民主法制”为出版宗旨,开展各项出版工作。2010年4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与中国出版集团正式签署文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一举实现了转企、改制、重组的目标。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拥有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东方出版中心、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现代教育出版社等诸多品牌单位的国家级出版机构。


重组后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正式成为中国出版集团20多家成员单位之一,是我国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中首家脱离原主管主办单位的出版社。


法宣在线成立20多年来,在司法行政工作方面的探索实践成就,可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公司开发的“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考试平台”,已经有19个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司法厅和国资委等发文推广。平台累积了20多万家机关企事业单位、1000多万名省、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



从中国律师业发展趋势来看,法宣在线也是广大律师开展律师宣传、开拓法律服务的优质平台。法宣在线两大平台即学法用法及考试系统和百姓法治宝典系列图书的用户融合,是一座蕴藏着丰富用户资源的“金山”,对律所律师的目标客户群体存在高度重合,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度参与。另外,法宣在线下属“人人律”智能大数据公司开发的“小律”公共法律服务机器人、无人亭、柜员机、桌面机等法律人工智能产品和智慧普法媒体机,已经在内蒙古、辽宁、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十几个省市广泛安装运营。


期待在本人的加入之后,法宣在线与全国各地律师有更深入而全面的合作机会,共同创建强大的法律服务平台,以服务好我们共同的平台用户,从而实现法律服务和法律科技的共赢。


同样,我也期待并相信我们《民主与法制》杂志的后来接棒者一定能够比我干得更好,一定能够将《民主与法制》周刊办得更有高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百年的经典时刻,我来到了新单位正式报到。在社领导宣布任命之后,我以“新单位、新岗位、新座位”为题做了表态发言。新座位,新作为,这既是一种同道情分,也是一种人生缘分,更是一种事业福分。


辞别时刻的美好情意



一个人要挥别曾经供职11年的工作岗位,自然是感慨万千的;一个人要握别曾经共同奋斗的新老同事,当然是难舍难分的;一个人要话别曾经爱我所爱的作者读者,必然是感激不尽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最要说的最该说的就是感谢。


我要感谢中国法学会党组前后三任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对我的关心和厚爱,是法学会党组给了我一个成长发展和努力发挥的平台。尤其要感谢刘飏书记对我的提携和关怀,感谢陈冀平书记对我的指导和教导,感谢陈训秋书记对我的指点和提点;我要感谢《民主与法制》社党委的支持和帮助,是社党委为我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将《民主与法制》杂志从半月刊发展到了周刊。特别要感谢前后三任党委书记胡永朝书记、周占华书记、林洪武书记对我的信任和肯定;我要感谢中国法学会从机关各部门到各个事业单位对我的关注和鼓励,是大家给了我开心工作真心合作的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我要感谢《民主与法制》社全体同仁尤其是《民主与法制》周刊记者编辑编务校对审校等各位同事对我的关爱和拥戴,是你们让我深深体会到一起办一份杂志是天底下最开心的工作和事业;我要感谢《民主与法制》社各驻地机构对我的协助和配合,是你们让我们许多选题策划和采访安排能够如期顺利完成;我要感谢《民主与法制》社老编者老作者老读者对我的激励和响应,是你们让我这个总编辑做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感谢的话语,实在是说不够说不完说不全。于是,我不禁想起了20多年前听到的一首粤语歌。那就是谭咏麟的《讲不出再见》,这是一首传唱最广的粤语歌,也是一首经常出现在各种毕业典礼上的招牌歌曲。可以说,这首歌曾经成了谭氏情歌的代表作。现在,这首歌也成了我离开《民主与法制》的感谢词:“这段情,越是浪漫越美妙,离别最是吃不消。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转面,要走一刻,请不必诸多眷恋。浮沉浪似人潮,哪会没有思念,你我伤心到讲不出再见。”


当然,更能代表我感恩怀德之情意的歌曲还是邓丽君经典曲目之一《再见我的爱人》:“怎能忘记这段情,我的爱再见,不知哪日再相见。我的爱我相信,总有一天能再见。”由此可见,我与《民主与法制》的11年,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工作关系,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关系了。


这是一种至上至美的情,更是一种至高至真的爱。



一条新赛道展现在我眼前,一个新岗位出现在我眼前,一种新挑战呈现在我眼前。马拉松如人生,人生像马拉松。马拉松比赛的后半程其实更艰难,人生道路的下半程其实更具挑战意义。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不同的起点、正常的拐弯、重大的转折、艰难的爬坡、前行的困惑、崩溃的极点乃至姗姗来迟的终点。跨过终点那一刻,我们知道,那不过是又一个新的起点;同时,我们也明白,挑战的成功,非凡的成就,梦想的成行,从后半程开始,其实更需要坚持,哪怕是一种简单的坚持。只有坚持,才能完赛;只有坚持,才有完美。



对我这样跑过20多次全程马拉松比赛的跑者来说,每一次跑马的经历就是一种丰富的阅历,每一次跑马的过程就是一种神奇的历程,每一次跑马的结果就是一种美妙的成果。所以,真正的马拉松跑者其实不在乎你的名次与成绩,不考虑你是早到还是迟到,最终只要完成比赛就是成功者。无论你是什么样的速度,也不论你是什么样的高度,最终你都是为了增强生命的宽度乃至拓展人生的长度。上半程是如此,下半程更是如此。马拉松是这样,人生更是这样。


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快乐,让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好,让我们的人生走得更远。同样,祝《民主与法制》办得更好、走得更远!


                                     2021年7月1日午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