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良彪:什么是“华政情怀”?

桂客留言 2024-03-0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吕律捋律 Author 吕良彪

母校如故乡——年少时渴望远离,长大后魂牵梦回。从圣约翰到华政园,美得人心都要融化了!

社会深刻变革之际,法律人的理性、良知与责任,便是在权力无度与民粹暴戾之间,建构起理性的防火墙。

华政情怀最为生动的体现,我觉得就是桂明师兄们坚持长跑!——跑起来,跑下去,一切尽在我们的脚步之中!

——吕良彪



感谢华政给了我们共同的华政故事。感谢何校长这本《华政的故事》带给我们共同的温暖与亲切。感谢桂明师兄的桂客学院和之恺师兄、世宇师弟的大道政通悉心安排让我们有了今天的读书会。(点击参阅《这是我与华政的不解之缘》)——今天的读书会至少解开了我内心的三大纠结:


第一个是怕老师、怕校长的纠结

念书的时候一直怕老师,尤其是怕校长。我们念书的时候学校还叫华东政法学院,那时候的院长是史焕章先生。史先生其实对学生很关爱很没有架子,他女儿叫史军是我们国际法86级的师姐。史军有个同班同学叫李志强,念书时起就跟史院长交流很多也很放松,可我看到史院长就格外紧张所以很佩服志强师兄。2002年的时候我被最高法院选到法官学院学习,那时候法官学院的院长是华政的老校长曹建明老师。曹老师也没架子,可我面对他的时候依然是特别拘谨。2004年辞职离开法院到北京做律师的时候发邮件向他报告,他回复我四个字:追求卓越!——感觉自己依然是很不放松的状态。

来北京后我受邀去过很多大学做演讲,包括北大、清华、人大、法大、武大、同济、上海交大等等,都很放松和自如,却是始终没有信心回华政做讲座……前年史院长去世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大学校长与大学精神》,深切缅怀我们的老院长史焕章先生。文中提及:华政毕业后有幸往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来北京后又有幸兼任中国政法大学等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我们念大学的时候,武汉大学的校长(1981-1988)是刘道玉先生,中国政法大学的校长(1988-1990)是江平先生,这两位先生都被武大、法大学子亲切地称为“永远的校长”,他们两位先生去职的无奈乃至悲壮当时也曾给正在求学的我们那一代学子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就对在校同学的影响而言,我们的史院长是完全可以与其他两位先生相提并论的。——在那个八十年代,以三位先生为代表的那些大学校长们身上承载与散发着人文情怀与大学精神:坚守真理,普及常识,让人性的光芒穿透人为的蒙昧。

现在想来,应该是自己在华政的时候实在算不上一个好学生,所以见到老师们缺乏信心。当年因为一场意外去了华政:高三从楼上掉下来差点摔死,瘫痪了一段时间高考便去了华政。大学时候表现比较“荒唐”:那时候也不好好念书,留个披肩发,骑个自行车几千里路全国各地到处跑,经常迟到和旷课。有月光的晚上便会跑到学校的大草坪上去拉小提琴之类的特别神经......所幸青春本就无需“成熟”,岁月沧桑会让那些曾经的美好与不美好都变得日益美好。今天看到何校长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了,这跟何先生或许有些书呆子气的学者气度相关,更多可能还是自己经过这么些年的不懈努力面对母校多了一些信心直接相关吧。


第二个是出书过于拒绝妥协的纠结

刚刚听到王兰萍博士、高媛博士两位校友作为《华政的故事》一书的责任编辑介绍这本书的出版过程,得知华政的老校长这本学者严谨治史的书籍在出版过程中都经受过这么多的波折内心深感释怀。

来北京近二十年一直坚持笔耕不辍,前些年出过几本书效果也还不错。口罩期间将这几年的文字整理出两本书稿《当代中国律师论纲》《法商博弈论——依法捍卫企业家精神》,但近年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言论环境越来越不宽松,因为内心十分抗拒对自己文字的过度删改所以一直没有拿去出版,毕竟也不指望着用这书稿去做什么功利性的事情。看到连何先生出这样一本书尚且如此,自己也确实需要做一些调整。——毕竟,在当下这样一个必须“戴着LK跳舞”的时代,我们理应考虑到坚持理性发声必须接受的隐忍。


第三个是曾经与华政校友发生龃龉的纠结

前几年做了一个几百人的华政校友群的群主,当时群里各种价值观冲突比较厉害——这也是当下社会的一个缩影。后来回想起来,觉得这段经历特别真实也特别宝贵。为什么?只有在校友群里面我才跟你啰嗦,在其他群里可能彼此根本懒得搭理了。其实任何不同的意见都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意见是对的,都是希望华政是好的,都是希望这个社会是往好的方面去发展——虽然不可否认这过程中人性固有的弱点。想起当年走三峡漂长江的时候曾经到过一个地方,一边江水很浑浊另一边江水相对清彻,但它们同样的都汇流到长江共同奔向大海。所以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声音,其实都是汇入这种历史潮流推动着社会前进的。——无论如何当下都堪称中国数千年来最好的时代,不仅国力强大,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民众可以相对自由表达自己的意志。无疑,当下是一个社会深刻变革甚至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这样的时候社会往哪里走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我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那篇著名文章的标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前面讲到的可能是“华政情结”,其实还有一个“华政情谊”与“华政情怀”的问题。关于华政情谊,讲三个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我刚来北京做律师的时候校友跟我提到一定要认识刘桂明师兄。——前几天跟金庸先生二公子开玩笑,说金庸先生小说里有句话叫“为人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桂明师兄便是我们律师圈里的陈近南了。桂明师兄有过很多睿智的顺口溜,比如他讲到过人生成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第二重境界是帮助他人获得成功;第三重境界是搭建平台、创立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帮助更多的人获得成功——他身体力行,堪称楷模。

第二个事例,是看到陈之恺师兄将华政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以及大道政通律师事务所主任的“大位”一股脑儿便“传”给了世宇。昨天文婷校友告诉我她从法院辞职出来后也是落脚在大道政通,而立新师兄的公子(也是华政校友)从国外回来的第一站便是在大道政通。——华政校友之间的这种无私帮衬,也是一种感人情谊。

第三个事例,是这几天最高院退下来的一个老领导跟我微信沟通,提到宜芳、甘文原来跟你也都是同学呀。我在华政同班有三个同学,镇发同学现在是南昌市人大常委会的主任、道照同学成为南昌中院的院长,这几天我们这届另一位晓奎同学也担任了江西某市的市委书记。——人生无非各得其所,这辈子不能被功利所占满还当“留白”,需要非功利性的爱好与非功利性的交往。讲这些,是说华政校友之间其实还有一个“相互辉映”的情谊。



我们今天坐在这里,每个人脸上的柔软与生动便展示着大家共同的“华政情怀”: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可能不会记得今天具体讲过些什么,但各位脸上的神情便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光芒,华政情怀的特征。华政的优秀与不足其实也可以套用一句非常俗气的话:我们如何,华政便如何!桂明师兄曾经讲到过牛逼的五重境界也很有哲理:第一重境界是自己吹自己牛,不值钱但有时需要;第二重境界是有人夸你挺牛,有进步;第三重境界是夸你牛的人很牛,人的牛逼程度往往取决于夸你的人或骂你的人有多牛;第四重境界是你夸谁牛谁就牛,比如桂明师兄哈只能拿他说事了;第五重境界是你不用说什么了没谁敢说你不牛!——来北京做律师之后一直坚持“四不原则”:不谋求成为代表委员和协会“领导”也不主动参与任何评奖,其实别人如何评说真不重要,做好自己就是了。这点不一定对,大家批评指正。

华政情怀最为生动的体现,我觉得就是桂明师兄们坚持长跑!——跑起来,跑下去,一切尽在我们的脚步之中!







附:从圣约翰到华政园——美得人心都要融化了















本文作者




来源:吕律捋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吕良彪:什么是“华政情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