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为大道——于非闇的艺术价值

2015-03-24 郑名川 澍雨画馆

点击 “澍雨画馆”一键关注,欢迎订阅


于非闇 花蝶图 纸本设色 33×46厘米 1948





技为大道

——于非闇的艺术价值

郑名川 阴澍雨






1941年的于非闇



于非闇(1889—1959) 原名于照,别署非闇。原籍山东蓬莱,出生于北京,自幼得书画家传。1930年任教于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1937年兼任古物陈列所附设国画研究馆导师。1949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




阴澍雨(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以下简称阴):名川你好!早在中国美院读书期间你就对于非闇的工笔花鸟画进行过系统研究,近期出版的《中国花鸟画通鉴》是对中国花鸟画进行画史梳理的学术著述,你负责撰写其中20世纪工笔花鸟画部分,所以今天请你来谈谈于非闇的艺术价值与历史贡献。


郑名川(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中国花鸟画通鉴》编委,以下简称郑):于非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于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的传承与发展,他的工笔花鸟画,没有正式的师承,以自学为主。从于非闇风格成熟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来看,他主要得益于五代、两宋花鸟画传统的滋养。


  1959年7月3日,于非闇与世长辞,而就在几个月前的病中,他还创作了《柳鹊图》。款识很长,以“瘦金书”题写,叙述他本人学习花鸟画的经历和经验:“从五代、两宋到陈老莲是我学习传统第一阶段,专学赵佶是第二阶段。自后就我栽花养鸟一些知识从事写生兼汲取民间画法,但文人画之经营位置亦未尝忽视。如此用功直到今天,深体会到生活是创作源泉。浓妆艳抹,淡装素服,以及一切表现技巧,均从此出也。”


  于非闇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旗人家庭,其祖上几辈亦雅好书画,家中“也还有几轴宋代的好画”,包括著名的赵孟坚《水仙图》长卷。相对普通画家而言,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于非闇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一书中自述,他初学白描,即从赵孟坚的水仙和陈老莲的竹子入手。于非闇1942年所作《水仙图》小卷,水仙长叶“纷披侧偃”,就甚有赵孟坚《水仙图》的风韵。此外,水仙丛后的焦墨野竹,显然还曾取法赵佶,竹叶叶形似受到过陈老莲的影响,而画面左上方飞舞的蛱蝶,则明显学自陈老莲的造型。




1942年与全家人合影



阴:我们知道于1914年在故宫文华殿和武英殿成立的古物陈列所,是以皇家藏品为主的博物馆,对民国期间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于普通公众,还是专业的研究者,都在优秀的绘画传统中得到启示与滋养,于非闇也曾在那里工作过,那么古物陈列所的经历,对于非闇的艺术历程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郑:于非闇1937年起任故宫古物陈列所附设的国画研究室导师,直到1945年。古物陈列所是让于非闇真正接触到大量高古名画的地方,让这位后来成为20世纪双钩或谓“工笔”花鸟画宗师的画家,取得了“真经”。


  在古物陈列所工作期间,于非闇见到陈列所几乎所有的古代花鸟名画,由此极大地开阔了眼界,基于此,于氏之画也开始上溯五代两宋,他认真研究过黄居寀、崔白、赵昌、赵佶等许多古代花鸟画名迹,对赵佶用功尤勤,认真临过赵佶的《祥龙石图》、《写生珍禽图》、《六鹤图》和《栀雀图》等,背临过赵佶的《五色鹦鹉图》和《金英秋禽图》。通过反复临摹,于非闇掌握了许多古人重彩敷色上的诀窍。于非闇在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一书中喜欢用“绘画遗产”代称古代绘画,如果宋人花鸟画的“双钩重彩设色技法”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话,那么于非闇就是20世纪最无可争议的“代表性传承人”。




20世纪50年代于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



阴:你的这一说法倒很特别,我个人也觉得技法的传承在中国画的演进中一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承载文化精神的根基。往往一谈及技术的层面,就会被认为是形而下的,是容易的,只要通过训练就可以达到的,这使很多人轻视技法,以致疏于对技法的研究,这在当前的中国画创作中也是很突出的问题。回望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发展,于非闇确实起到了复兴传统工笔花鸟画技法的作用,那么于非闇个人致力于工笔花鸟画创作始于什么时间?


郑:学界一般认为于非闇1931年冬始研习“瘦金书”,1935年始致力于工笔花鸟之研习创作, 而1936年5月,于氏即与张大千、方介堪在京举办书画篆刻联展,引起轰动;1937年3月,于氏受邀担任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审阅委员,在美术界已确立相当高的地位。从这些片段化的资料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认识:于非闇在一两年内完成中年变法且为社会所承认。


  事实上,于非闇在1931年开始学习赵佶的“瘦金书”之前就已接触赵佶的花鸟画。其64岁重新临摹的赵佶绢本着色《白山茶》,画上诗塘题有“先君假之至好,命为钩摹……今检旧作重为临模……去前作已卅年矣”。所谓卅年前,大约就是1923年,而1924年于非闇见到赵佶的《御鹰图》,也“勾得粉本”,并“摄影存之”。从于氏1936年春三月、秋七月、冬十月分别所作的《牡丹五蝶图》、《茶花斑鸠图》和《富贵白头图》来考察,技法虽不及成熟期那般精纯,却甚具古拙之趣。《牡丹五蝶图》中五色牡丹作双勾重彩,五只墨蝶的造型有几分陈老莲意味,画法却似足了齐白石。于非闇早期也画写意花鸟与山水,学过青藤、白阳,花鸟画受齐白石影响甚深,对此于非闇在1957年所作的《四喜图》的题记中也明确提及:“二十六年前曾向白石老人学画雪景染法,彼时我还不会花鸟写生。”《富贵白头图》整体画风近于《牡丹五蝶图》,牡丹古雅,白头翁的飞羽处理却略显僵板,此时的于非闇对禽鸟的生理结构还不能说特别有研究,1937年所作的《梅花山禽图》中的白头翁也有类似的问题。




与张其翼(左一)、田世光(左二)、俞致贞(右一)在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



阴:你提到于非闇早期作品中的一些造型问题,他自己也说当时“还不会花鸟写生”,那他作品的构图、造型还有其他的来源吗?


郑:其他的来源,主要是宋代缂丝工艺对于非闇的影响,这是他学习宋人花鸟图式、造型的独特而重要的途径。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织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的编织方法,既不同于织锦,也不同于刺绣。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只显彩纬而不露经线,能自由变换色彩,而且花纹与底纹完全平整,用其技艺仿制书画作品效果特别理想。缂丝技术发展到了宋代,能够纤毫无爽地摹缂绘画作品,作品蓝本悉取院体绘画精品,缂技极为精巧细腻,足以乱真。


  于氏1938年所作《梅花双喜图》,即以南宋沈子蕃《梅鹊图》为粉本。沈子蕃缂丝《梅鹊图》,画面下方缂有“子蕃制”三字与“沈氏”印章,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原画稿的笔墨意趣,画面清丽典雅,是南宋时期缂丝工艺的经典作品,也是沈子蕃为数不多的存世作品之一。于非闇的《枝头鸣鹊图》作于1945年,画中树叶的正反面皆用石色平涂,从题记“北宋刻丝尤存唐人拙厚之意”里可以看出,于非闇此画似乎也是临仿自北宋缂丝,至少作此画受到过北宋某件缂丝作品的启发。




1956年作画留影



阴:也就是说于非闇从宋代缂丝中学习图式、造型,缂丝又是以院体花鸟为粉本,于非闇还是得益于宋人花鸟画传统。除去技法因素,我觉得宋人花鸟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对客观物象的深入观察,追求自然灵性的表现。于非闇对宋人的写生传统是如何进行实践的?


郑:20世纪初,以文人笔墨游戏为主流的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曾受到普遍质疑,大批花鸟画家也开始重视“师造化”,一变明清文人画因致力于笔墨而忽略造型的趋势。这种重视“师造化”的程度是普遍而深入的,即使是得益于“临古”良多的于非闇,对于写生的重视程度也非比寻常,于非闇常用印里就有一方“我师造化”朱文方章。于非闇的写生没有经过科班训练,完全是靠自己的摸索,然而即使如此,他对写生仍痛下苦功,个中甘苦,并不逊于他之“精研古法”。


  于非闇最崇尚的古代画家宋徽宗赵佶,即十分注重体察物理、物情、物态。于非闇以赵佶为中心研习花鸟画,故也重视两宋花鸟画的写生传统。他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一书的第三章第三节专门以“我是怎样进行写生的”为题,他认为:“花鸟画无论是工细或是写意,最后的要求是要做到形神兼到,描写如生。”并指出:“只有形似,哪怕是极其工致的如实描写,而对于花和鸟的精神,却未能表达出来,或是表达出来的不够充分”,只能算是“写生”的“初步功夫”。在他看来,“写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花鸟传神”,这也是对他自己的要求。


  事实上,在写生造型方面,于非闇并不具备很高的天赋,他曾坦陈自己的写生“是经过一段相当艰苦练习”,“也是付出了相当多的劳动才能使我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从其自述“我的写生方法”中可知,于非闇写生,是拿着画板、铅笔、橡皮,对着对象进行一丝不苟的描画,然后再用毛笔按铅笔的笔道作白描。


  据于非闇的自述,他除了草虫和鸽子自少时即熟习,能够较好地把握造型外,“还不敢”画其他禽鸟的写生,“所有画出来的鸟,差不多都是摘自古画上的,或标本上的,并且还有画谱鸟谱上的”,到“中期写生”能够以用笔变化来表现对象的质感,并已经能够辅以默写,同时还追求物象的真实和笔致的统一。在这一时期,于非闇养了二十几种鸟,还研读了一些关于鸟类的书籍,对禽鸟的解剖结构、动态习性有了深入的了解,“逐渐懂得它们的眸子和中趾有密切的关系,关系着它如何的动”,掌握了这些鸟在鸣时、食时和宿时的动态以及各自不同的飞翔方法。而“近期写生”则侧重观察,将描写的时间缩短,把观察的时间加长,对禽鸟的观察也更加深入细致了,画法也较以前有所改进。同样,于氏之擅画鸽,乃是与他自幼养鸽、长期观察分不开的。于氏对北京三十多个不同品种的鸽子如数家珍,并于1925年出版过《都门豢鸽记》,介绍了北京鸽的品种和养育繁殖等方法。这是他在师古之外,同时重视“师造化”的最佳例证,而其最终在师学古人之外能够卓然独立,所依赖的正是写生这一重要的法门。




晚年于非闇



阴:我们所了解的于非闇的花鸟画,大多是他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作品,总体的印象大气、精美,其中不乏大幅力作,也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度。你觉得新中国成立以后于非闇的作品呈现哪些特点?


郑:进入50年代,工笔花鸟画创作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这种新气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一强调写生、写实;二提倡“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令双钩与年画、连环画、宣传画靠拢;三抛弃传统文人画清雅淡逸的所谓“旧趣味”。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的一大特征,是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一元化审美,推广和普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路,主张表现“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号召艺术家走普及化的道路,也提倡普通群众参与艺术创作,并且由于政治宣传的需要,人物画渐渐成为绘画创作中的重头,山水、花鸟画则不复盛况。50年代之后,于非闇的作品更多地倾向写实,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他力求赋予花鸟画以生活的真实与美感,并以大丽花、西番莲等新题材入画,自言“幸生今世,写昔人未见之花”。就风格论,确实如胡絜青评述的那样,于非闇打破了历来工笔画的宫廷气和书卷气,打破了历来工笔画的宁静气和沉闷气。从积极意义来说,这是对拓展工笔花鸟画技法表现力的一种尝试,也是一种贡献。此外,于非闇一生留下了许多描绘鸽子的作品,如《牡丹图》、《瑞霭和平图》、《双鸽红叶图》、《直上青霄图》等,在这些表现新题材的作品中,古代优秀传统的影响仍然显而易见。




于非闇 梅花双喜图 纸本设色 113×47厘米 1938



阴:你的研究中提到于非闇与张大千的交往以及艺术上的影响,有没有具体的作品作为例证,他们自己有相关的论述吗?


郑:于非闇与张大千私交甚笃,“南张北溥”之称即出自于非闇的手笔,而且于还曾为张代言与徐燕孙笔战。重庆市博物馆藏张大千1944年秋日所作《牡丹蛱蝶》,亦纸本重彩设色,花头的造型与花叶密不透风的层层叠叠处理,颇近于非闇。双钩设色牡丹是于非闇作品的重要题材,从这件作品所题的文字内容来看,张大千对于非闇这位好友的牡丹作品是很看重的:“当代画牡丹以吾友于非闇为第一,变易千种,纷葩似织。偶写此幅,惜间关万里,烽烟阻绝,无由请正,为可恨耳!”艺术上逐渐进入成熟时期的于非闇,最擅画牡丹。于氏一生画过的牡丹品种很多,有众生黑、一品红、红剪绒等,造型虽多得于写生,但钩染烘托等技法,却是由古人陶铸而来。然而,张大千反过来对于非闇的创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于非闇专事工笔花鸟画创作据说就是听了张大千的建议。张大千在艺术上超人的天资与敏锐的感悟力,也时常让于非闇为之击节。1948年初冬于非闇试黄昌典鸡毫作牡丹,从是图的题款上可知其设色的方法获得了张大千的点拨:“勾勒花卉以墨之浓淡浅深为叶之向背正反,在宋余只见赵彝斋写水仙用之。作此图时适张君大千来访,君谓叶背薄施石绿当如颊上添毫,益增丰采。余佩张君博洽,辄足成之。”确实,几抹石绿恰似顾恺之画人物之“颊上添毫”,迁想妙得。




于非闇 御鹰图 纸本设色 165×80.5厘米 1954




于非闇 柳鹊图 纸本设色 85×45厘米 1959



阴:于非闇对传统中国画色彩以及工具材料的运用还有哪些特点?


郑:于非闇早年即从民间画师王润暄处学会了调制颜色,之后数十年的双钩重彩设色花鸟画的研究与创作,对中国画颜色的研漂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晚年写成专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1955年出版,对中国画颜色的品种及性质、中国画颜色发展的情况、中国墨的特色、民间画工使用颜色的情况,以及古代和现代画家着色及研漂使用颜色的方法都进行了详考备述。这本书一版再版,2010年“北京画院学术丛书”出版了于非闇的《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一书,也附录了《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影响深远。


  于非闇作画用色、用墨和使用纸绢都极为讲究,初期学画就用印武英殿版书的开化纸和金线榜纸等旧纸,喜用圆丝生绢,还自己加工熟纸画工笔,他用墨也极为讲究,基本上都用存放五十年以上的佳品,如曹素功端友氏的松烟墨、汪节庵的漆烟墨、乾隆年造的油烟墨……其绘画作品所呈现的画面材质之美,往往非一般画家所能比拟。在用色之外,于非闇对纸张的要求也极高,于非闇临摹赵佶《写生珍禽图》用的就是宋纸,乾隆年间的发笺,也是他喜爱的材料,每检得佳纸,辄成平生快事……凡此种种,都充分体现了此时画家对于专业性的追求,不再仅仅将绘画视作是兴之所至的娱乐,这是清代中期以来文人画为主流的历史上鲜见的现象。也正是对于传统技法的深入研究,20世纪上半叶,以于非闇为代表的一批“精研古法”的画家,他们以“借古开今”、“入古出新”的实践,令双钩或谓“工笔”花鸟画传统在20世纪重现生机。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2年第7期)




与您分享本真的艺术、本真的生活

欢迎您关注

澍雨画馆公众微信号: Shuyuhuagu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