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灰色幻境:杜小同的自由与真实

2015-09-16 张嫣格 澍雨画馆
点击“澍雨画馆”,一键关注,欢迎订阅




《倦》 纸本水墨 71.5×365.5cm 2014年


灰色幻境:杜小同的自由与真实

文 / 张嫣格


秋月,

湖山耸,

暮浓似云帘。

月桂尖长而枝刺,

芦苇丛荡曲寒。

山后响晚钟,

随风旋。

四月逝帆十月归,

船远随波;

缓;

余晖独耀,

江浪微涟。

——《诗章第49号》[艾滋拉·庞德(Ezra Pound)]


庞德的诗中有画,真识相融,如镜中写影。杜小同的画中有诗,虚实相生,乃境趣时生。此境因心而造,以手运心,笔墨在有与无、虚与实之间游弋。“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杜小同的画实乃“游心之所在”,是画中静默的诗,诗画创造的意象之思,弃其象而得其味。





《潜之二》 纸本水墨 200×120cm 2011年


庞德赋予“意象”是“瞬间呈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的事物。”“事物”蕴含了人的主体情感,这种情感是不可说的。那些美丽的幻象同样触动了小同的心灵,与内心的呼唤一拍即合,呈现出朦胧,游离,虚幻,又是如此的透明,凝练,真实,超越于灰色的时间和空间,自由之态无不一一呈现。这种自由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是宇宙本体和生命之道。在四处弥漫着灰色的幻境中,小同用纯粹的笔与墨探寻着人类生存与存在的悖论,追寻着灵与肉的碰撞。


杜小同笔中之幻境实则“缘情造境”,于诗意互融中呈现画中之境,主动探寻与心灵异质同构的人与物。心灵只有借赋形、造境,方能与外物融合、升华,继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外物“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返璞到物的本原状态。这一过程并非易事,不仅需要时间、经历、修养的雕琢,更重要地是人自身境界的开悟。这种本原状态完全抛弃了人为的预设,可以说心中没有预备好的情感,也无意捕捉什么物象,触发他的是诗性经验的意象化过程,也就是通过艺术思维完成意境营造的过程。它不要求众生合唱,也不取悦于是激情的赞美。在落笔的一刹那,可见之物已然成为笔下陈述之物了。借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艺术家在意识状态不可能让无意识显露出来。灰色的纯粹性使意象活动变得不可见,只有“不可见”才能解释这种纯粹引起的模糊与虚幻,这恰恰就是小同作品中的魔力所在。犹如小同自言:“我特别喜欢那种看上去非常简单、平静的画面,总想着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作品》 纸本水墨 274.5×216cm 2012年



一、自由空间


“自由空间”的确立,是杜小同不断探索的真实——是自由精神的写照。


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除了神之外,一切可以表达。只是这种表达不一定采取所谓的标准化写实模式。人类进入了世俗的、泛化的、犬儒主义的时代,对个体的尊重,对偶然性的强化。若缺乏个体性的精神向度,人就无法维持作为个体的身份与价值。诚然,从2009年“编号人物”的鲜红人物形象,延伸到“夏日生活”系列,再追2011年的“拥抱”主题,是一个心灵嬗变的过程。从一个无声且完全可以辨认的图式,嬗变成书写式意象的图像。犹如诗中之话,当主体真正阅读时,诗的形状与结构消失,只存在词与物的堆砌,在相互碰撞中显露出象外之意。


正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杜小同的灰色视域带有哲思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以自由空间的构建彰显对人生的超越,以“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气度与胸怀,体现对生命本体的回归。小同遵循着原初的本心,表面上保持着空间的传统布局,暗地里却逐渐削弱。试图在“物”与“我”之间建立新的关系,明确二者被忽略的某些意义。意义既消亡又再生;既确定又含混;既可见又不可见。




《海滩》 纸本水墨 273.5×216cm 2012年


杜小同的作品正是向我们传达这一哲学思考,在同一个空间内,形状的“尚未说出”和结构的“不再再现”二者逆向而动。形状的“尚未说出”严格来说演变成一种确认,成为一种双重状态:一是无言的外形,诉说着意象的内容;再是书写的内在规律性,即“我”对于笔下之物自主和自由地表达。物象没有丝毫僭越,“物”与“我”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既无名又无形的空间。


“尚未说出”的空间构成与“不再再现”的形式意味同时彰显出来,既不是形而上的存在,也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意象的显现,是心灵与物象相遇刹那生成的火花,是自我意识的内向运动,也是心灵的关照与体验。它引导精神直通事物的本真,它不受束缚,是自在的,也是自由的。“目光是一个停顿中的不可见活动——在其中,事物隐瞒自身”,于是,目光需要被重视、被解释,这也是小同赋予图像的鲜活生命力所在,一种本原和真实的地位,超越遮蔽真相的“洞穴之见”,挣脱囚禁生命的枷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真实。





《立秋》 纸本水墨 198×206cm 2011年


这是一种别样的真实“目光”,是小同一直迷恋和渴望的自由空间的体验。他试图用图像本身构成话语和目光的交迭、传输和生成的新的空间,在理性高度上理解生命智慧和生命自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是向往诗性生存的智慧,是凝聚生命自由和人性完善的体悟。既彰显浪漫情怀,又不失理性的夙愿。



二、“前真实”世界


杜小同的绘画之所以能够让人驻足、迷恋甚至忘我,原因在于他的绘画世界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是“真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正如杜夫海纳所言,由于功利、概念和目的的遮障,人们信以为真的世界其实并非真实。而在这之前,“先见”这个世界最本原的存在,“先见”的世界是“前真实”的。杜小同的绘画正是对“前真实”世界的昭示。在日常状态下之所以看不清事物本身,是因为我们被功利、目的这些“外衣”所束缚,在小同这里,人物脱掉了这些郁结的束缚,以本原的状态展现在世界面前,海水起到了融解的作用,将“真实”世界中的矛盾、纠葛、世俗彻底瓦解。画面中的人在挣扎与洗礼中进入自我的纯粹状态,从而达到“前真实”的世界,如襁褓中的婴儿一般,获得了新生。




《空》 纸本水墨 34.5×110cm 2014年


大海是小同内心的镜像,他笔下的大海,非平铺直叙,也非波澜壮阔,而是比真实还要真实的“前真实”状态,一方面,大海里蕴含着小同内心的艺术世界,因而有其独特符号化的表情与姿态。另一方面,大海的纯粹性和包容性,把周围的人与物变得柔软起来。大海以无形之形回归到本原的状态。孤独、沉默、矜持似乎都不足以概括,画面中体现的彻底性和纯粹性是“真实”世界中极为稀缺的珍宝。不讲政治,不做宣讲,只是个人心境的写照。在内省、反思和想象中建造人类诗性生存的世界,使大海的自然形态因意识的创造而抵达“真实”的彼岸,于是意识就可以畅游在“大海”中,游刃有余。


画面中扬弃了大海的自然形态,从而获得自我的享受与体验。在这期间,“我”寄予大海双重内在性:形式内在于体验,永恒又内在于形式。这意味着,形式的存在依托于自我体验,而体验的最终形式指向永恒。正如维勒克·沃伦认为人性本身持续不断地在特殊与一般中转换,归根结底反映的只有永恒。




《暮光之城》


事实上,在杜小同的画面中,隐现了富有生命意义的“意向性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自我认识、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人与人的空间感和距离感中,呈现出荒凉、哀伤、冲动、陌生等等杂糅的气氛。他刻意弱化人物造型,不强调笔墨技巧,不追求形式意味,而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和控制,这种体验是某种精神的执着与坚定,寄予了人性意义和情感真实,回归到纯粹的永恒。


无论谋求何种体验,都需“感物而动”。如同纸做的花,即使再精致美艳,终因缺乏鲜活的生命力而变得不真实。杜小同的画面呈现出真实的情感,在“去蔽”意义上敞开心扉。也就是说,在“我”与“物”之间开启自由交流和想象的空间,在心灵自由中体验万物存在的“生生之美”,体悟对“真实”世界的怀疑、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三、灰色幻境


不置可否,当代许多艺术家隔岸观火,只是局于一隅。杜小同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能够保持较高的开放性和宽容度,他笔下的人与物穿梭于古今之间,既能妙合古人翰墨,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种力量并非单单依靠自书写的形式,更需要强调艺术的生命价值,通晓其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心物相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变而成文,由实境而产生出幻境来。




《桥》 纸本水墨 193×125.5cm 2012年


意境的创造需要取镜和造境,“境生象外”、“幻中有实”。严羽在《沧浪诗话》所言:“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正如严羽从虚幻不真中看到了诗的妙处一般,小同在“前真实”世界中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地,不是以炽热情感的发扬蹈厉,也不是内心的波涛起伏,而是对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微的体验,对某种人生境界内潜细腻的品味。犹如宋人旷达、超然的人生哲学。如果没有锐意进取、没有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和气度,何以得道?


在他近期作品中,人物的表述越来越模糊,或只用单线勾勒,或只做写意的渲染。人物俨然融于宇宙和历史长河中,个体的存在似乎显得无足轻重,但正是这些渺小细微的点缀,让我们见证了生命力的强大。不带任何宗教符号,也非浪漫的乌托邦情境,将生命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让他们独立不依。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没有多少人勇于面对。小同敢于直视,在迷失中找寻到真实的自我,由此产生了一种挣脱束缚的自由感,一种赤裸裸的生命的真实感。这一瞬间,让我感到阵阵暖意。






《作品》 纸本水墨 70×365cm 2014年


杜小同追求的幻境是永恒而澄明、无碍而深沉的,有着最彻底的快感迸发与最坚实的理性气质。哪怕艰难如深渊探鱼、薄冰践履,他也不曾须臾而弃。在灰色氤氲的幻境中,得之“默会意象之表”,在自由澄澈的幻境里,“我”脱离于“物”之外独立显现,将身体、情欲、尘世、物象皆虚化,回归到如其所是的本来面目,获得最真实与最深刻的自我,达至最无限的自由境界中。


水墨在今天不再是民族立场的诉说,而是文化多样性与自我超越的多重性问题,甚至是一种文明精神的传递与发扬,与这个时代艺术家坚韧的文化信念有关,这个信念来自于时代对艺术家的磨练。杜小同对水墨的探索与追求,超越过去的文化藩篱,借助大自然的原创力,去揭示、去认知,去体会现实,是极有力度的。诚然,艺术与真实间存在着深层的关联,看似真实并不一定是真像,看似幻境却往往蕴含真理。最真实的是艺术家依照内心,把真我流露于笔端。


张嫣格(文艺学博士)







杜小同,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院附中,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水墨人物画室,获学士学位;200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师从唐勇力教授。2009年毕业并获艺术硕士学位。现居烟台。


展览:

2012年

“非·国画”水墨人物三人展(Zan8艺术空间,北京)

墨问——当代水墨艺术展(美丽道艺术中心,北京)

墨分五色水墨画邀请展(湖北美术馆,武汉)

墨炫——当代水墨艺术邀请展(世纪坛当代美术馆,北京)

2170水墨画邀请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至人无法——中国当代青年水墨画名家邀请展(垠坤艺术中心,南京)

人的尺度——当代人物画邀请展(扬州)

“象外·象第Ⅱ回”中国当代水墨画提名展(鼎峰空间,北京)

“潜移墨化”展(三潴画廊,北京)


2011年

无境当代水墨邀请展展(宇辰美术馆,烟台)

2170水墨画邀请展(养墨堂美术馆,南京)

学院新方阵——水墨画邀请展 (上海美术馆,上海)

经典北京2011·专题展《无界——青年水墨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中国农展馆,北京)

叠加与互现——当代艺术邀请展(国粹美术馆,北京)

南腔北调——中国画当代青年名家邀请展(芥墨空间,南京)

关注的力量——青年水墨邀请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身体意象——2011学院水墨邀请展(第二回)(徐汇艺术馆,上海)


2010年

学院新方阵——中国画十人展(宇辰美术馆,烟台)

和而不同——水墨邀请展(扬州美术馆,扬州)

水墨品质邀请展(山东省美术馆,济南)

戏曲水墨展(朱纪瞻艺术馆,上海)

回望的高度——新学院水墨展(南京图书馆,南京)


2009年

《四门阵》今派传承当代水墨主题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170水墨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唐勇力教授研究生作品展(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上海新水墨大展(朱纪瞻美术馆,上海)

错落——当代水墨十人展(梯级空间,北京798)

转向与关联——2009年度水墨报告提名展(环铁时代美术馆,北京)

融聚——2009 国家画院水墨学术邀请展(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2008年

学院新方阵——水墨画邀请展(刘海粟美术馆,上海)

宋庄制造——水与墨专题展(上上美术馆,北京)

跨界——七人水墨联展(珊和羽画廊,北京798)

2170中国画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南京)

上上艺术年展(上上美术馆,北京)

2008百人百副作品展(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画语者》艺术家2008年展(河北美术馆,石家庄)

21世纪水墨学术邀请展(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

水墨欲望——70一代的水墨艺术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

水墨今日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6年

笔墨纸砚——全国青年国画家邀请展(台州艺术馆,台州)

《新经典〜重提学院派——全国美术院校教师优秀作品展》(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


2000年

多向选择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1999年

多向选择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99届毕业创作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出版:

《二十一世纪优秀艺术家——杜小同》(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年)

《沉默的见证——杜小同》(陕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

《无境——当代青年艺术家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2010年度水墨——杜小同》(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





澍雨画馆公众微信号: Shuyuhuagu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本公号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微信QQ号:5230705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