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啸非:漂流的幻境

2016-11-11 澍雨画馆
点击“澍雨画馆”,一键关注,欢迎订阅



李啸非  空林  水彩  32×25cm  2014年



漂流的幻境:故事、文本与图像

文 / 李啸非


我20岁以前的生活主要是在内陆的一座县城。20世纪80年代的县城,还谈不上什么文化氛围,“思想启蒙”亦无从听说;跟首都、省城的风起云涌比起来,中原闭塞的深处属于不折不扣的边疆。县城里获得知识有几个来源,一是学校里面系统化的植入,二是家人朋友的经验性、事务性的传授。这两者占据了我的大部分生活,影响却难说持久。让我沉迷的是第三种来源,那就是社会上的“杂书”。“杂书”的来源有很多渠道,里面最主流,也最安全的是新华书店。县里有两家新华书店,内容基本相近,主架上摆着马列著作、家禽养殖指南、无线电教程,也有童话书和连环画。偶尔赶上定期处理的机会,可以淘到内部发行的昆德拉小说。县城还有一座公立图书馆,门庭冷落,里面大多是文字书,报刊文摘、科普读物,也有少量的西方历史、文学书籍。



李啸非  午  色粉笔  30×30cm  1999年


要追求种类的丰富性,得去更边缘的地点_书摊、租书店和废书收购站。书摊有活动的和固定的两种。活动书摊一般是辆平板车,书厚厚的铺满。年节放假时,在主干道路一溜排开,挤得挪不动腿。里面全是闲书,鱼龙混杂,除了《武林》、《健与美》、《大千世界》,也有顾城、舒婷的诗集,《红与黑》和《洛丽塔》。固定的书摊遍布街巷,但变成了以图画书为主、文字书为辅的“画摊”。几块隔成书格状的木板架子,各类小人书、画报、漫画密密地摞上去,拿绳子拦住,防止滑脱。画摊生意红火,只要有闲时间,去那儿一看就是一下午。租书店的出现要晚几年。早年的店面不像后来的虚拟产业,装修总要像个书店,悬一块匾,配上些平价的盆景字画。新书到了,老板和店员也捧着先看为快。对于大部头的书,像《白鹿原》和《曾国藩》,多少存着恭敬,摆放在显眼的位置。



李啸非  镇  色粉笔  30×30cm  2000年


和前面这些相比,收废书的完全是另一个系统。进去后,首先注意到的不是书,而是铺天盖地的纸,挨挨挤挤,堆成不同的区域。有线装书拆散了的老旧黄纸,旧画报软沓沓的灰色新闻纸,账册文件的麻纸。每次来这里,都像是闯入藏宝的山洞,在弥漫着霉味的书堆纸堆里翻捡,有种完全超出认知经验之外、随时预备遇到命定的礼物那样的期待。那时旧书没人看,收书人也从没想到去炒。我除了泡,也买了不少,《东周列国志》、《明英烈》、看不懂的《孟子正义》,甚至红塑料皮的《毛主席诗词》,买回去存着,觉得会有用处。



李啸非  巷  色粉笔  30×30cm  2000年


但我还是更爱有故事、有图的书籍。古代的故事更吸引我,那里面人、事执拗而有风韵,似有某种不可捉摸的意念在驱动。也许因隔着太久,变数都已耗尽,反而觉得透彻。旧故事也是新故事。图画也很重要,故事有逻辑和结构,图也有。我喜欢角色全部到位后的明晰感,铺排来去弄得荡气回肠,仍回到至简的一笔。80年代的印刷技术,逼得线条成为下笔的首选,文图的搭配成为稳定的结构,这恰与传统绘画暗合。在梅兰竹菊的荒漠,这些东西能让人看到,很难说是意外还是命中注定。这是胡若佛、钱笑呆、刘继卣的时代,尽管要靠向“工农兵”,却仍然禁得住时间的检验。



李啸非  漂流  综合材料  43×60cm  2002年


20岁以后,我离开故乡到外地读书。但这些内容并未离我远去。世纪末的大学笼罩在“先锋艺术”和灰色文学的气氛之中,旧时代就要过去,未来模糊不清。偶尔的几次返乡让我觉得陌生而伤感,那个存在像烟雾一样地消散了,只有在意念中才能证明它们的真实。但旧文本依然存在,而且似乎无处不在,奔跑的时代身后,遗下熟悉的章节,我想起《桓灵时童谣》和辛稼轩的“爱上层楼”,何其准确而生机勃勃。它们映出生活的两面,一面是模式、消费、组织和技术的节节胜利,一面是经验深处周而复始地运行,却又难以言说的场景。



李啸非  沈园  综合材料  60×43cm  2002年


我开始做《唐诗》,亦缘自类似的经历。某次写生途中,在甘南的荒僻小城,我惊奇地发现这地方似曾来过。同样的黑色的天空和街巷,行人拘谨沉默,房屋和店铺中透出灯光。20年过去了,理由和逻辑当时缺席,现在亦然。我流连于这被遗弃的城镇,并不是因为诗意,而是因为真实。这种真实不同于东部、南部都市生活的真实,也不同于文本记忆中的真实。现实如镜子的迷宫,幻化出多重景象,门户隐在里面,找到它则能穿行其间。这发现让我兴奋,和当年流连书摊时一样,我看到了属于我的那一本。



李啸非  故国之一  综合材料  25×35cm  2002年


诗中的山水让人想起往昔之物。现世风景则是往日的结果,作为对记录这一结果的回应,成为永久的“现在时”。后来的《日记》、《屏》、《虚像》,和真实与幻境、现实与记忆有关,也与故事、文本、图像之间的“转译”有关。我的图像来自“意念文本”,它借助阅读,最终生成结构。现实中充满故事和文本,镜像重叠、交织,我借用版画及印刷行为,与这现状关系对应。复制的图像是原图的影子,正如昔日的文本成为眼前的现实,最终变成将来的“故事”。这仿佛又回到庄子的迷惑:谁是本体,谁是客体,谁又是谁的影子?我们生活在现实中,还是在现实之外?



李啸非  故国之二  综合材料  25×35cm  2002年


前年的返乡改变了我先前的认识。我曾经努力在那里寻找内容,赋予其意义,却发现我实际上对其一无所知。我所需之物只是想象之物。城东的夯土墙,夏日流淌的河流,白杨林中荒芜的碑亭,这些含混的碎片一直存在,你随意取用,但难以触及。故乡的意义在于,在时间之海上的无数幻境中,你相信有一处是真实的。过去既不可追,亦不足恃。




李啸非  迹之一  综合材料  25×35cm  2002年


李啸非  迹之二  综合材料  25×35cm  2002年



李啸非  空山  丝网版画  53×50cm  2009年



李啸非  东篱图  套色木刻  80×120cm  2010年



李啸非  辛卯日记之三  套色木刻  40×50cm  2012年


李啸非  辛卯日记之四  套色木刻  40×50cm  2012年


李啸非  辛卯日记之五  套色木刻  40×50cm  2012年



李啸非  辛卯日记之十七  套色木刻  40×50cm  2012年







李啸非,1977年生于河南。2013毕业于年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3年任教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展览:

2005年,第三届“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

2009年,“印迹——青年版画家作品邀请展”,武汉美莲社。

2009年,第四届奥林匹克体育与艺术大赛(中国赛区)优胜奖。

2012年,“五味——艺术仓库开幕展”,北京艺术仓库。

2012年,“艺术·经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作品展”,北京上上美术馆。

2013年,“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书法、版画邀请展”,上海中华艺术宫。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美术馆。

2014年,7th International Artist’s Book Triennial,Vilnius,Lithuania.

2015年,“版画”十三人展,北京德滋画廊。

2015年,7th International Artist’s Book Triennial,Vercelli,Italy.

2015年,版话峰会——东西方艺术家版画对话展,北京高更画廊。

2015年,无界——2015国际三学院版画作品展,深圳中国版画博物馆。

2015年,中国首届插图艺术展,最佳作品奖,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钻石之叶”第二届全球艺术家手制书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当代版画专题)

点击下方图片,浏览详情












澍雨画馆公众微信号: Shuyuhuagu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本公号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微信QQ号:5230705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