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泽:寂地的风景与心灵的重建

2015-12-19 澍雨画馆
点击“澍雨画馆”,一键关注,欢迎订阅



寒香图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09年



寂地的风景与心灵的重建

文 / 徐 泽


从2003年起,我开始尝试在绘画中引入传统艺术的元素,一开始是《艺术人生》中的戏曲俑,后来是《中国风景》系列中的宋元壁画,最后是《寂地》系列里对中国山水画从笔墨元素、构图格局到水墨韵味的全方位借鉴。这是一个艰苦的试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内心自我质疑的过程,我希望在我的油画或者水彩——这样两种来自西方的绘画媒介中探求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转化或再生的方式,或者至少是寻求某种具有时代感或历史感的,带有纯粹东方气质的表现。但是这种努力的效果一开始并不能令人满意,瓶颈一直延续到创作《中国风景》系列的阶段,也就是2007年,我开始深入研究中国画的线描方式,特别痴迷的是那种出现在宋元宗教壁画中的类似于“高古游丝”的线描,并尝试用这种令人惊叹的线条来为画面赋予某种生动的气韵,并在作品中象征性地运用了壁画残片的形象。这些尝试在现在看来虽然显得有些表面化并失之直白,但就我本人而言,它令我获益匪浅,线条的运用打破了之前创作中习惯性地执着于块面光影的表现,一个是本民族的抽象却充满生命力的线条,一个是坍塌的废墟的现实的质感,两者的并置在构成形式上是和谐的,却又似乎不间断地散发出一种时刻绷紧的张力:宗教的神秘与俗世的无情,艺术的完美和生活的残缺,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茫然。



中国风景No.11 布面油彩 160×130cm 2007年


然而,当我在油画创作中引入传统绘画的造型元素借以传达中国气息或说表达东方气质时,乍看作品,确实有了民族文化的特征,然细品之下,直接植入的传统艺术符号传递出的民族气息,好像没有给我的油画作品带来持久的生命力,和那种观赏传统经典名作时让我们心灵共振的文化血脉传承的力量相比弱了许多,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样才能在自己作品中融入让我们产生心灵共振的文化传统?



中国风景No.12 布面油彩 160×130cm 2007年


我把视线再次投向了中国传统绘画,在对经典画作的细读中慢慢体味其中境界,并开始着手准备《寂地》系列作品,希望新的油画作品在表达当下社会现状的同时传递出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和意境。在对经典画作的研读中,我惊奇地发现,古人从未像我们一样将山水仅仅视为一种风景,山水对他们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内在之物,这对我深有启发。应该说《寂地》系列作品就是从这个感受开始切入的,尽管开始的作品并没有完全突破《风景》的架构和模式,但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已经有了由模糊而快要清晰的感觉,只是始终没有最恰当地将它表达出来。



寂地3 布面油彩 65×53cm 2008年


于是,我又一次把思考从对先贤的追慕拉回到现实中。可以看到的是,伴随着中国大地上的现代化进程,我们身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我们传统的农耕文明、宗族文化、儒教伦理变得支离破碎,古人的文化生态早已荡然无存。当下,我们的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蜂巢,人们过着工蜂般的忙忙碌碌而缺乏灵感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些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建筑的技术、力度、规模,以及它对传统的不断破坏和充满革命性的推进,无时无刻准确地表达着人们最真实的生存现状,因此,现代建筑被我当成了现代生活最恰当的象征物——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对城市建筑和城市建筑废墟情有独钟的原因。



寂地4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08年


毫无疑问,每一个创作者的生活感受是各自创作的出发点,因此,无论我们对先贤带着怎样的怀古追慕之思,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克隆技术、核危机一触即发的今天,我们的人生多半已失去了弹性,在内心的浮躁、焦灼、欲望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正在逐渐失去仅存的诗意,而艺术中温和典雅的景观也逐渐代之以蒙克式扭曲狂乱的梦魇。在这个意义上,《寂地4》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现代映象,在这幅作品之后的《寂地》系列中,我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构图,虚实的处理以及落笔力度和笔触的细微差异,在砖块、预制板、钢筋水泥的堆积中寻找诗意,并在每一个瓦砾、每一根钢筋的处理中像苦吟的诗人一样推敲不已,直到这一个块面或色彩最终能够传达出恰当的感觉。希望通过对气氛与意境的表达,在水墨氤氲的空寂画面中营造一个冰冷的无我之境——不是物我两忘,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隔绝与封闭。我想,也正是由于对“境界”的关注,《寂地》系列的画面直观效果看来比《风景》系列显得较为抒情,如果说《风景》表达的是残酷的现实,那么《寂地》表达的则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不安,它更多地象征着文化上的荒芜,青绿山水的元素在给画面带来视觉变化的同时,更以它镜花水月似的完美带给人们逝者如斯的惆怅。




中国风景No.16 布面油彩 160×130cm 2007年


中国风景No.22 布面油彩 200×80cm 2008年


寂地5 布面油彩 200×80cm 2008年


寂地7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08年


寂地11 布面油彩 150×200cm 2008年


寂地21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09年


家园1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10年


家园4 布面油彩 150×200cm 2010年


家园8 布面油彩 150×200cm 2011年


家园10 布面油彩 Φ110cm 2012年


家园15 布面油彩 Φ150cm 2012年


家园19 布面油彩 195×160cm 2013年







徐泽,1973年11月生于四川邛崃,199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07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锦城画院院长、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成都。


个展:

2014年,“陌生的诗意”徐泽作品展(许燎源现代设计博物馆,中国成都)

2012年,“陌生的诗意”徐泽作品展(怀卡托博物馆,新西兰)

2008年,“和而不同”徐泽作品展(艺公馆,中国北京)


群展:

2015年

“早晨的力量”中国20城市青年艺术家联展(重庆市美术馆,中国重庆)

“成渝影响”美术作品学术学术交流展(重庆市美术馆,中国重庆)

“各行其道”展(蓝顶艺术节,中国成都)

“同·异见”成都大学五人展(中国成都)

2014年

“超越肉身”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挪威)展(奥斯陆市政厅美术馆,挪威)

“各行其道”“花花世界”展(蓝顶艺术节,中国成都)

Chifra 2014中法艺术交流巡展(重庆市美术馆,中国重庆)

Chifra 2014中法艺术交流巡展(关山月美术馆,中国深圳)

Chifra 2014中法艺术交流巡展(中国美术馆,中国北京)

2013年

Chifra 2013中法艺术交流展(香榭丽舍,法国巴黎)

“溯源”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505艺术基地美术馆,中国西昌)

成都蓝顶艺术节“蓝顶艺术群落展”(蓝顶美术馆,中国成都)

2012年

“社会风景”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巴塞美术馆,中国苏州)

“超越肉身”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巡回(美国)展(豪尔德学院罗斯美术馆,美国)

“溯源之旅”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蓝顶美术馆,中国成都)

“陌生的诗意”三人展(成都东区音乐公园展览馆,中国成都)

“艺术鄂尔多斯”当代艺术展(鄂尔多斯会展中心,中国鄂尔多斯)

2011年

“云根过影”第五届成都双年展(成都当代美术馆,中国成都)

“燃点”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淡堂今日美术馆,中国西昌)

“穿过”中国当代艺术展(意大利西西里岛摩纳阿内美术馆)

2010年

“穿过”中国当代艺术展(意大利斯波内托美术馆)

“孔子学院”中美文化交流展(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博物馆)

2009年

“叙事中国”第四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中国成都)

近历史——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图尔城堡美术馆)

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中国上海)

“国粹——缘起中国”当代艺术展(费历尼画廊,中国上海)

2008年

Art Taipei 2008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台北)

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上海)

艺术北京2008当代艺术博览会(中国北京)

“中国风景”五人展(中国北京)

“中国情境”当代艺术展(中国北京)

“北京发声·搞自己”传承艺术中心18周年展(中国北京)

2007年

重启索家村——国际艺术营展(中国北京)

2006年

共时的空间观念艺术展(中国北京)

荷塘月色油画展(中国成都)

荷风油画展(中国成都)

2005年

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中国中青年画家精品展(中国北京)

南京第二届水彩画双年展(中国南京)

2004年

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中国广东)

2003年

第一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序列展,中国美术“金彩奖”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中国北京)

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优秀奖)(中国福州)

2002年

全国第六届水彩、粉画展(中国上海)

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中国成都)

2000年

四川省新世纪第一春水彩、粉画展(铜奖)(中国成都)

1999年

第九届全国美展(中国北京)

四川省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金奖)(中国成都)

1998年

全国第四届水彩、粉画展(青岛、上海、北京、成都)





澍雨画馆公众微信号: Shuyuhuagu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本公号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微信QQ号:5230705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