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阴澍雨:沂山风物

2016-01-01 澍雨画馆
点击“澍雨画馆”,一键关注,欢迎订阅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黄宾虹论画,非常看重内美,内美又称“隐秀”,是一种不事张扬之美,是一种“大味必淡”之美。既来自以平常心对对象内在精神的捕捉,也来自作者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心世界。阴澍雨的写意花鸟画,很善于表现内美。这种内美不外两点,一是与自然对话的动人诗情,二是富于文化修养的恬淡平和情怀。可见,他对写意传统的继承发扬,不仅在于笔墨结构的形态,尤其在于写意观念与文化精神。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节选自《平和动人的内美——阴澍雨的花鸟写意》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提出“隐秀”之说,释其为“文外之重旨”与“篇中之独拔”,近人范文澜注“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穷。”“隐秀”之气质,在阴澍雨写意花鸟中显现得尤为充分。无论草虫蔬果、野禽鸭雁还是茂卉修竹,澍雨都以轻盈之笔、简约之形,运其朴厚繁巧,在雅净、清淡中求其灵动。这种对于物象的洗练表达,一方面须深入地揣摩传统笔墨的妙谛,注重墨韵色阶的微妙变化,一方面又要精准地省察自然物象,赋予纸上物态以画意真形,并于写意中求精气。虽“隐”而“秀”,寓“秀”于“隐”,写意花鸟画的妙处与难度尽在其中。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节选自《省物以传故园生韵——阴澍雨写意花鸟的格趣》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毫无疑问,一些阴澍雨近期的作品充满了一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这与画家强调写生的艺术精神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因此这些作品,既是画家深入生活、贴近自然的个人生命体验的忠实记录,也是画家将业已娴熟的风格经验在大自然中进行充分验证、反复锤炼的最终结果,更是画家面对自然的真实存在,陶冶自我性灵,从而获得新的艺术灵感与创作动力的无限契机。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节选自《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堂——评阴澍雨的花鸟画创作》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在写意花鸟画中,既离不开对象的概括与提炼,又必须通过笔墨的运行来实现。拘泥于古人提炼对象的图式,会遮蔽个性与新鲜感受。一味依着个性发挥笔墨,不顾描绘表现的真放在精微,也会减弱艺术的表现力。阴澍雨不但善于以精简自由而有控制的笔墨表现对象最显著的特点,而且注意到有如书法一样笔墨形态的各种对比统一关系符合形式美的规律。他通过主导笔墨的笔与从物象提炼出的意象的合与离,最大地发挥笔墨状物写心的“象外意”与“笔外趣”。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节选自《平和动人的内美——阴澍雨的花鸟写意》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更将写生的触须伸向日常的生活,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写生的范畴,并在平静如水的画面氛围中,娓娓传达出某种安宁舒缓的诗意情愫。还有一些作品则更具意义,既反映出阴澍雨从“眼中的自然”到“胸中的自然”的转化过程,也反映出画家从“胸中自然”落实为“笔底自然”的纯化提升。这些作品已非停留于花鸟外在形貌表述的层面,而是跳出古今诸家的拘囿,从构图、章法、笔墨等诸多层面上探究花鸟画艺术的形式变革和观念转型,并立基于个性化的方式,去实现“空间”、“开阖”、“虚实”、“气息”等概念上的新知生成,由此而具有了更多的现代构成性的意味,部分地结构出个人性的语言与形式。

——赵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节选自《一花一世界 一沙一天堂——评阴澍雨的花鸟画创作》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不管是设色还是水墨,阴澍雨的花鸟画最大的一个特质就是研习传统而生发出的平淡优雅,这也正是传统的魅力,它并不作用于感官的强烈刺激,而是始终滋润着观者的心绪,不管是在明代那个已经开始商业化的社会,还是在我们现在的物质时代之中。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节选自《传统的魅力——阴澍雨的花鸟画》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澍雨是当代青年花鸟画家中的佼佼者。作为北方人,他大学时远下杭州,在南方的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接受本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花鸟画传统基础。而后他回到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先生的指导下,先后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并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研究人员。相对于一南一北两大美院的教育体系,澍雨都可谓深入其中而又出乎其外;而相对于整个二十世纪中国画教育的学院化倾向,则澍雨又具有足够的研究资源与个人能力展开充分的反思。

——祝帅(北京大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节选自《宁拙毋野 反虚入浑——阴澍雨的花鸟画及其阐释》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写意花鸟画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向,先是清末民国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家皆以花鸟画名世,使这一画科地位空前提升;后是世纪中叶以后花鸟题材与写意文脉的一度缺失和断裂,又使其落入低谷。直至近二三十年写意精神与重返自然的价值回归,才使画坛重新关注写意花鸟艺术及其对于当下的文化价值。作为七零一代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花鸟画名家,阴澍雨在艺术之途中的成长与创作都堪称一个范例,而他笔下的故园物象,也于笔墨的传达间愈趋松灵简括,在传统根基之上呈现出时代趣味。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节选自《省物以传故园生韵——阴澍雨写意花鸟的格趣》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在阴澍雨的画上,有几方印常能见到,一方是“气若风云”,一方是“如水”。从其中可以约略感受到画家的艺术理想。不论是“风云”还是“水”,均是千变万化、莫可名状,而且平淡天真、无需雕饰,但是又具有宏大的气魄。这些品质与阴澍雨的花鸟画的确相当吻合。他的画没有什么故作奇俏之处,也不渲染戏剧性的对比,无论是构图、笔墨、设色,都给人一种平和的美感。在这里,“画如其人”的古训似乎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阴澍雨的性格恰如他的画面一样不事张扬,而是内敛平和。当然,对于观者来说,画家的性格并非考虑的对象,画面的性格才是欣赏的重点。阴澍雨画中这种“如水”的平静格调,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古代绘画的研读。

——黄小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节选自《传统的魅力——阴澍雨的花鸟画》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纸上风光,笔端气韵,即所谓的“心印”,都是画家性情与心迹的表现,也是文化能力的体现。他觉得花鸟画是理性的,也是感受的;是深入的,更是升华的。“一帘烟雨,润物无声。”这即他的画境,也即他的心境。

——阎安(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节选自《汲古无闷 处和乃清——阴澍雨其人其画》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澍雨质朴温厚,变而为画则刚健清新。我还读出,其画中有些许清冷,这当是人生况味的沉淀。曾与澍雨有过几次尚属深入的交谈,我发现他的认识有如清溪潺湲。起初,他只希望专注于画事,似乎这是一件可以纯粹见底的事;以后,他渐渐表露出对画事的诸多感慨,涉及当代的国画教学、创作和时代生态等各方面;最近,他在一帆风顺之后却发出孤寂的喟叹,多了一些悠然的无奈。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一个在艺术上有抱负的画家绝不会仅仅希望成为清水里的鱼,而是希望用清水把鱼养好的人。澍雨当属于后者。

——子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编辑部主任),节选自《写给澍雨》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的“澹然”和“不求”,正是他的为人和为画的境界所在,也渗透在他的绘画作品里,使他能周旋于虚诡的时风之外,不陷于盲目创新的泥沼之中。

——阎安(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节选自《汲古无闷 处和乃清——阴澍雨其人其画》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近代美术教育中的写生,指对物写生。古代花鸟史论中的写生,指“移生动质”,表现花鸟的特质与生命状态。阴澍雨收入写生集的作品,虽在观察方式上多少有点院校对物写生的痕迹,比如时有体感的表现、细节的精密、透视的把握,但有两个特点更为突出。一是自由随意,毫无刻意求工的痕迹。二是在写生中临仿,把临仿与写生结合为一。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节选自《平和动人的内美——阴澍雨的花鸟写意》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他在国画上打下全面而扎实的基础是在中国美院完成的,但是澍雨养成对艺术的虔敬之心则筑基于家教为人及其早年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学习磨练。当他进入中央美院之后,在陆续收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等人生副产品的同时,澍雨更重要的收获是开阔了眼界、拓进了学识、了解了社会。正因为如此,在他来到美术观察杂志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以后,澍雨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和外部环境,以其出色的为人、为艺赢得了同仁的尊重。可见,他在社会上立足也必有其沉稳的根基。

——子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美术观察》编辑部主任),节选自《写给澍雨》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我知道,澍雨作为新一代画家,已经开始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努力。他在专注于花鸟画的同时广取博通,读画论、诗论,习书法、篆刻,在硕士和博士论文中,他对中国花鸟画的传承史上若干关键环节形成了新见,而读他新近撰写的关于写意问题的思考,关于时代对于中国画家知识结构所提出的新的要求等一系列的随笔短文,更让我们看到他画面背后的思想以及他对于人文思考的着迷。更加难得的是,尽管取得了同辈人所难以企及的高度,他却从不自夸,勤攻吾短,糜侍己长。我相信,有着令人羡慕的学术背景、全面的知识结构和醇厚谦和的心态的澍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一新平台上一定会为艺日新,在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和愉悦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实践积极回应中国画这一传统的画种向我们所提出的时代追问。

——祝帅(北京大学博士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节选自《宁拙毋野 反虚入浑——阴澍雨的花鸟画及其阐释》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愈写愈素朴,愈素朴趋精妙醇厚,进滋入味,阴澍雨写意花鸟的动人之处与当代价值,正在于其创造性地承继了写意性笔墨精义,以笔墨作为一种召唤结构,唤起了观者对于自然与故园的皈依眷恋。诚如恽南田之“摄情”论,先使笔墨生情,方能使鉴赏观画者品其格韵,澍雨写意花鸟艺术的真味也在其间。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节选自《省物以传故园生韵——阴澍雨写意花鸟的格趣》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观其画,味其人,感其清淡豁朗,厚重不迁。一直以来,阴澍雨对于梅兰竹菊等传统题材与农植果蔬等日常物象,皆怀有朴素的钟爱。在研习传统的过程中,他将临仿与写生相融,抚摩感悟,不断精进。澍雨曾举孔子鼓琴于师襄子之例,阐发其对于反复探研梅兰竹菊的理解,“那些隐藏在艺术形式中的,神秘的、不可言说的、内在的品质会变得逐渐清晰,触手可及”,在传统题材与笔墨理路的永恒性当中,澍雨感受到那种常驻常新而又蕴藉厚重的精神,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深植于庞杂深潜的根脉,却在繁茂新绿的枝头叶端闪现着灵动生机。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节选自《省物以传故园生韵——阴澍雨写意花鸟的格趣》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秉承的学院精神并不是当下中国美术院校通行的教学模式,而是学院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和具有独立思想的笔墨学养。正是这种深厚的学院人文精神和由此而来的学养使阴澍雨进入到一个自由创造的境地。获得这种深厚学院精神,不仅说明阴澍雨在艺术经验上的一种成熟,同时为他在当下普遍的潮流中守住自己的创作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邱正伦(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节选自《我们需要守住什么?》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他始终置身于当代文化语境,绝不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古人的笔墨程式来挤兑当代因素。用他自己的话说:“但问题在于,中国画并非只能固守旧有的程式,一个画家的知识体系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其中自然也应该包括来自于对其他艺术门类、其他与艺术相关学科的知识。这种当代的知识资源一方面为画家的创作提供直接的知识支撑,另一方面则会间接地作用于艺术家。”由此,在阴澍雨的水墨艺术创作中,其题材绝不局限于传统文人画程式化的题材范围,而是大胆地借用当代社会生活资源。阴澍雨不愿意将自己的绘画创作简单地预先地划入某个画种,在材质和技法上也努力突破相应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阴澍雨坚信自己的中国水墨画创作既有传统,也有当代,尤其有自己的艺术坚守。

——邱正伦(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节选自《我们需要守住什么?》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澍雨君研艺理,精绘事,于画之源流深有研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论文为学界推重。其创作笔墨精到、色彩合谐、意态从容、格调典雅,亦为同道称赞也。

  今观其箑扇扇新作,于各式扇形画暗香疏影、和露临风、清晖映竹、东篱黄菊、凌波仙子、国色拥翠、秋蛾夏蝶、山花草虫,下笔跃然纸上,可谓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笔情墨趣,悦目赏心,真快我心矣哉!

  澍雨君年富力强,持艺舟之双楫,承传统之正脉,以一己之感悟,写时代之新篇,可嘉可佩,前途无量也。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术观察》主编),节选自《澍雨箑扇序》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 沂山风物组画 纸本水墨 57×47cm 2015年








阴澍雨,河北霸州人,1974年生于河北香河。1994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美术观察》栏目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澍雨画馆公众微信号: Shuyuhuagu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本公号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

微信QQ号:5230705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