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佛教考古知识点条陈

1、天龙八部(八部护法)是什么?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㬋罗伽

2、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3、华严三圣(释迦三尊)?释迦牟尼(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4、东方三圣?东方琉璃光佛、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5、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6、本生故事?本生是指佛前生的种种善行事迹。如须大拏太子本生(乐善好施)、须阇提太子本生(割肉救母)、尚阇(shé)梨仙人(头上鸟)、大光明王(白象背上)、昙摩钳太子本生(跳火坑)。克孜尔石窟中的本生故事画,其构图形式有三种;意识菱形格式;二是方形构图;三是连环画形式。

7、因缘故事画,其内容是佛所讲述的各种因缘、比喻故事,用以教化他的弟子和信徒。

8、佛传故事画,其内容是表现和颂扬释迦从降生到涅槃一生事迹的,有乘象降生、七步生莲、四出城门、苦修、成道、初转法轮、涅槃。

9、经变画?根据佛经上描述的故事创作的佛教画作,“变”就是将其从一种形式变成另一种形式,多见于佛教石窟寺、佛寺;如榆林窟第25窟之观无量寿经变。

10、中国古代石窟寺分期与分区?分区4大区:新疆地区(高昌焉耆龟兹)、中原北方地区(河西区、甘青黄河以东区、陕西区、晋豫及其以东区)、中原南方地区、西藏地区;  

11、新疆石窟寺?①高昌区,吐峪沟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5-13c,窟前建筑,6c前小乘为主,6c后大乘,千佛,8c后阿弥陀佛多;②古焉耆,5c开凿,七星格,克孜尔东传影响焉耆;③古龟兹,主要在库车拜城,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库木吐喇石窟、苏巴什佛寺,形制多僧房窟、中心柱窟和方形窟、大像窟,壁画有本生故事、因缘故是、佛传故事,分为三期;

12、唐代龙门石窟分期?①三期,太宗到高宗;武后;中宗到德宗;②特征要点:石窟形制、顶、佛像位置、数量、衣服;

13、云冈石窟分期?三期,北魏前期,北魏迁洛之前,迁洛之后;

14、中原北方石窟分期?分期4期:第一期,5-6世纪,鼎盛期;第二期,7-8c;第三期9-10c,开始衰落;第四期,11c以后开凿的地点越来越少;

15、犍陀罗艺术?①犍陀罗艺术兴起于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以巴基斯坦白沙瓦为中心,在贵霜王朝第四任国王伽腻色迦在位时期大力发展佛教,犍陀罗逐渐成为印度西北部佛教的中心,这个时期的图像与造型艺术以及艺术题材,融古希腊、罗马艺术、古印度、古波斯等多种艺术风格为一炉,创造了独特的犍陀罗艺术。②其打破传统的反对偶像崇拜禁忌,开始模仿希腊神像,用古典技法雕刻佛像和佛教题材,其造像特点在于有希腊式披袍,衣褶厚重,富于毛料质感,人物表情凝重,高鼻深目,薄唇卷发,饱满健硕;装饰朴素,庄严稳健。③其佛寺特点从崇拜佛塔为主向崇拜佛像转化,公元六世纪前后学习龟兹地区石窟寺特征,建立大大像窟。④其对于中国新疆和中原地区的造像影响巨大。

16、石窟分类?①生活类:僧房窟、禅窟、影窟、瘗窟、仓储窟;②礼拜类:大像窟、塔堂窟(塔庙窟、中心柱窟)、佛坛窟、涅槃窟、佛殿窟(方形窟);③讲堂窟;

17、犍陀罗艺术产生的背景?希腊入侵之后,作为东西方文化交织之处融合了古希腊罗马、古印度河古波斯的雕像艺术,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18、马图拉造像特征?马图拉位于恒河中游西北部,现在新德里的南方,是当时的商业和交通中心,亦为贵霜帝国的佛教中心之一。马图拉造像为以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地区为起源地和代表的雕刻艺术,人物造像薄衣透体,肌肉健硕而裸露。公元前2世纪左右这里开始产生佛教造像,马图拉佛像的体态、气质和仪表都和犍陀罗不同,它主要继承了印度原有的雕刻技法,佛像体格健壮,气质强悍,表情明朗。着衣一般为偏袒右肩,紧贴身体。从其特征来看其强悍的形象与佛经上的佛陀祥和静穆的形象不一致,也显然和同一时期的犍陀罗造像的安静沉思不同。由于其造像时间非常早且带有纪念铭文,故有人认为马图拉为佛像的发源地,但根据现有资料很难确定。

19、萨尔那特造像特征?衣体薄,多仅在领口袖口有衣褶痕迹,线条细。

20、石窟寺?开凿于山体旁侧崖面上的诸种佛教洞窟的总称,一般由几种不同使用功能的洞窟构成(如大像窟、中心柱窟、僧房窟、禅窟),石窟也可以说是特殊形式的佛教寺院,因此中国学术界也将佛教石窟称为石窟寺。许多石窟寺洞窟密集,古称千佛洞,佛教石窟起源印度,3c开始开凿,5-8世纪兴盛,最晚到16世纪,个别到清朝。中国石窟寺以开凿于岩石之上为主,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类石窟造像以雕刻为主;也有一部分开凿于砾岩地区,力图敦煌石窟,这类石窟以雕塑绘画为主;少量以土坯垒砌而成,如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以绘画、雕塑为主;

21、造像碑?中国古代以雕刻佛教造像为主的石刻,全形似碑,其上开有小龛,多为佛教造像,极少数为和道教有关。多铭刻有供养人的籍贯姓名官职等,有时还有供养人像;按照形制可以分为碑形造像碑和四面体造像碑;产生于北魏时期,盛行于北朝,今发现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造像,隋代减少,唐代仅偶有发现,多见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造像碑之形制与同时期的造像密切相关,因其雕刻在较小的石碑上因而更加细致,对研究当时的宗教艺术与宗教史意义重大。

22、菩提树?印度的“神圣之树”,象征智慧,传说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成道,常用来代表释迦牟尼成道的场景。

23、佛教的境外传播路线?北传(克什米尔大月氏新疆1中4朝6日越柬);南传(-3c斯里兰卡上座部);藏传(7c小乘,9c大乘佛教13c蒙古)。

24、中原北方地区石窟寺分区与分期?分区:河西区(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甘青黄河以东区(永靖炳灵寺、固原须弥山石窟)、陕西区(彬县大佛寺、药王山石窟、延安万佛洞)、晋豫及其以东区(河北响堂山);

25、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分期?①传入期(汉哀帝元寿二年);②翻译期(鸠摩罗什、僧肇,佛教艺术开始形成);③义学的发展期(真谛,佛教艺术大发展);④创宗立说期(6世纪后半叶到9世纪末,玄奘、义净、善无畏、金刚智、不空);⑤融合吸收期(理学兴起,佛表儒里佛教教义被理学吸收,使命完成);⑥近代复兴期,金陵刻经局。

26、各大教派代表人物?①三阶教:信行,三次打击晚唐衰亡;②禅宗:达摩、慧能(不立文字、见性成佛);③净土宗:善导,专修往生阿弥陀净土,简单易行;④密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开元三大士)⑤律宗(四分律宗、南山宗):道宣、怀素、法砺;⑥天台宗:智顗(诸法实相论)、法华经;⑦三论宗:吉藏,中道实相论;⑧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玄奘,窥基,三性说;⑨华严宗:法藏,一真法届;

27、识图: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姻缘故事;燃灯佛授记本生、晱子本生(鹿皮孝子)、湿毗王割肉贸鸽、须大拏乐善好施、舍身饲虎 (摩诃萨埵)、猕猴奉蜜、比丘思女人见其身形臭烂欲想释解缘、一切施王本生、弥兰本生 、兔王本生(KK14)、月光王施头

28、三世佛?①横三世佛,空间上: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

            ②竖三世佛,时间上:燃灯佛、释迦牟尼、弥勒佛

29、佛教在印度的几个发展阶段?①初创期(-6--3c),在恒河中游一带传播,规模不大,遗迹遗物较少;②成长期(阿育王,-3--1c);③革新期(贵霜王朝,到哥哥阶层-1-4c);④发展期(笈多王朝,4-8c)大乘佛教兴起,称为主流,印度中北部;⑤衰落期(8c密教成为主流,叶色那王朝,12c)

30、方形窟:这类洞窟的主室平面为正方形、横长方形或纵长方形,故称之为方形窟。这类洞窟在克孜尔石窟中数量最多,约占洞窟总数三分之一以上。方形窟的主室平面和窟顶形式,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洞窟的使用功能和性质也比较复杂,不像僧房窟和中心柱窟那样单一。

31、大像窟:这类洞窟在形制上与中心柱窟非常接近,可以归为同一类型。由于此类洞窟的主室正壁前,塑一躯高达的立像,主室高度因而也与后室相差悬殊,有其自己的特点,故另立一类。大像的高度一般在5 米以上,其巨大者可达十余米。

32、僧房窟是供僧尼生活起居之用的洞窟, 性质同于寺院中的僧房。龟兹地区的僧房窟, 典型的形制是: 进入僧房窟居室的甬道, 多安排在居室旁侧; 居室前壁开凿有方形或长方形的明窗; 在居室窟门旁凿出壁炉式灶坑; 在居室窟门的对面, 多凿出低矮的禅床; 在甬道尽端, 有的还另凿出小室, 供存放物品之用; 居室顶部多为横券式。僧房窟壁面不画壁画。

33、阿育王柱: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为宣扬佛法在各地建造石刻法敕,分为摩崖法敕和石柱两种,这种刻有经文供百姓学习的石柱又称为阿育王柱。一般没有台基和础石,直接埋在土中,柱身断面为圆形,上小下大,猪头分为三段,下为钟形覆莲,上托一圆形平盘,盘侧面浮雕植物动物和法轮,盘上即顶部雕刻动物,牛马象狮。石柱法敕可分为七章法敕和普通法敕两种。石柱顶端雕刻有不同的图案,在著名的鹿野苑的石柱上雕刻有四只狮子,形态逼真,狮子蹲踞莲花之上,莲花周围为牛马象狮分别代表四个方向,每种动物以法轮隔开,整个柱头以灰色大理石雕成,造型精美。

34、优填王像:优填王所造佛像,优填王为释迦同时期人,现在来看佛像产生于公元一世纪。龙门石窟有不少优填王像,多为善跏趺坐,身着通肩袈裟,通体无衣纹。

35、涅槃:到达能够摆脱生死轮回的境界。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认为一切生命死后都要转化为其他生命,而且永无止境,并认为轮回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只要坚持修行就能摆脱轮回,释迦牟尼即入涅槃世界。

2016年1月4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