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烤肉香”阿訇的选择 | 木卡姆

2016-05-13 魏小石 塔石音乐档案


作者 / 维吾尔语:买买提明·吾守尔

译者 / 汉语:魏小石

范围:《Ili Xelq Naxshilirining Tarixiy Bayani / 伊犁民歌的起源》第89-98页

校对:阿卜杜热伊木·图尔迪麦麦提 & 阿尤普·苏来曼


译者提示

《伊犁民歌的起源》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维吾尔语音乐文化书籍,亦是我阅读维吾尔文献历程的起点。我采访过一部分这本书中提到的音乐家,也采访过一些过世音乐家的后代。这个过程中,我和塔石成员阿尤普·苏来曼经常会聊伊犁民歌和维吾尔文学、历史的启蒙之间的关系。音乐文化的启蒙是一种选择。《伊犁民歌的起源》的这个选段中充满了选择--烤肉香阿訇选择离开喀什到了伊犁;伊犁的人们选择地接受了木卡姆的片段(而非全部);新一代的音乐家们选择去学习大曲,可为时已晚。启蒙精神,意味着人该有选择,从此,音乐的人格浮现。


这些关于Karushang Axunum / “烤肉香”阿訇的只言片语中,我同时希望读者能了解突厥语言文献的价值。长久以来,突厥语和汉语文献的研究领域,从来都是鸡犬相闻、不相往来。诚然,任何旧时代文献中专门描写音乐的片段,是需要提炼和归纳的;突厥语言文献中,关于音乐人生平、各种社会关系的介绍,尤其值得归纳,这部分内容呈现的人文精神,并非是“就音乐而写音乐的”文字可以触及的。


作者买买提明·吾守尔先生已书面授权塔石团队,对《伊犁民歌的起源》进行编译及汉语版本的出版;本文尚未接受出版社规范订正,仅为工作文稿。


“以木卡姆为例,有一位叫‘烤肉香’阿訇的人,在四十岁的时候来到了我们这边,呆了四十年。他给我们教了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麦西来甫等等四个曲种。木卡姆本来有二三十个曲调,但是只有四个被我们这里所接受。伊犁的人喜简避难。大曲在木卡姆中其实非常重要,但是因为伊犁人喜欢学简单的东西,所以大曲就被遗弃了。 所以现在的人们只唱四个乐句的东西,我也没法向不懂乐理的人去解释,尤其是民间的艺人。” 

-- Musajan Rozi/ 木沙江·肉孜 

引文摘自《木沙江·肉孜:库尔勒日记》(tma-005)的采访片段

其中“四个曲种”的归纳是木沙江·肉孜老师的个性化表述


  • 译者注:Axun的意思是阿訇,在南疆地区多为男性的一种尊称;axunum意为“我的阿訇”,暗示他可能为一名宗教人士。


“烤肉香”阿訇的原名是穆哈迈迪毛拉,1843年左右出生在喀什。据说, 十九世纪的前半叶,在喀什,祖胡尔丁(一位阿奇木伯克)的宫中,赫里木和赛里木兄弟、以及欧兹拉克·哈吉等人的带领下,穆哈迈迪毛拉从老艺人那里整理并学习了木卡姆。同时,穆哈迈迪毛拉的父亲,艾买提毛拉也在祖胡尔丁的宫中演奏音乐。赫里木和赛里木兄弟,既是艾买提毛拉的亲戚,也是他的老师。后来,艾买提毛拉亲自向儿子穆哈迈迪毛拉传授技艺。1883年之后,穆哈迈迪毛拉来到了伊犁。关于“烤肉香”阿訇(穆哈迈迪毛拉),是如何来到了伊犁,众说纷纭。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候在天山以南的“伊禅狂热”逐渐增长,民间乐师们受到了严酷磨难的威胁。作家阿不都秀库尔·穆罕墨德伊明这样提到:


“完成了整编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伟大工作的叶尔羌王国时代的后期,因为麦合土木·艾则木的后代把喀什和莎车的人民划分为了“白山”和“黑山”的两个派别,这两个地方就成为了战场。随着“伊禅狂热”的增加,民间乐师开始了命运多舛的生活。阿帕克霍加王爷将木卡姆大师麦西来甫从喀什驱逐。随后,麦西来甫大师在昆都士这个地方被执行了绞刑。另外,阿古柏伯克(1820-1877)的时代,萨塔尔琴师巴依兹以宗教罪责囚禁在监狱,腐烂而死。“

  • 译者注:阿奇木伯克:官职名称,是清代新疆各个穆斯林群体的最高执行官,总管一地的穆斯林事务

  • 译者注:麦西来甫 / meshrep,在这里是一位大师的名字

  • 作者注:此段选自阿不都秀库尔·穆罕墨德伊明所著的《Uyghur Muqam Xezinisi / 维吾尔木卡姆的宝藏》之260页

  • 译者注:伊禅 / ishanchiliq:苏菲教派,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是保守且狂热的,反对世俗的音乐表演

  • 译者注:烤肉香阿訇:维吾尔语为Karushang Axunum

  • 译者注:麦合土木·艾则木是阿帕克霍加的前辈

  • 译者注:昆都士 / Qunduz:位于现今的阿富汗


作者伊玛目库尔班·伊力·哈吉·哈立德在他的著作《东方五史》中,这样描述道:“愚昧的群众崇拜着阿帕克霍加王爷,有如信仰一般。后来,霍加的后代只要喊着 “霍加来了!”,群众就会一拥而上为他们打仗。而霍加们呢,拿下这些城市之后,本应该将城市加固,去建立法律和制度,但是他们却宴安鸩毒。对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顾。 他们将“六城”的人们当成自己的奴隶,做着一些不敢想象的恶事。“ 这本书中还纪录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有一位霍加(王爷),办了一桌晚宴。来参加晚宴的这些名流们聚在了一起。现场有着都塔尔、萨塔尔,还有乐师们。晚宴进行到将近半夜的时候,那位霍加突然喊道:“刀手!” 话音刚落,在门槛两位迟到的屠夫出现了。在座的人们顿时脸色煞白。老爷示意,直指一位乐师,刀手立马将这位乐师拉住,将其宰杀。此时,居然没有人敢问一句“这个人何罪之有?”。宴会照常继续着。过了几天,一位大臣问这位霍加:“那位乐师的罪从何来?“ 霍加说道:”他胆敢盯着我看。“


关于这个故事,有人这样讲解到:“这个故事是在阿古柏伯克的时代发生的,那位乐师无罪而被阿古柏伯克处死,那时在乐师中,也有着穆哈迈迪毛拉,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悲惨的故事,第二天说:‘难道演奏家的命就会是这样下贱吗?’,午祷之后,拂袖而去,离开了喀什。“

  • 作者注:《Tarix Xemis Sherqi / 东方五史》。此处所提及的事件选自该书第一卷名为《关于费尔干纳诸汗》的篇章

  • 译者注:“六城”指的是莎车、喀什、阿克苏、库车、英吉沙、和田


说到底,我们所确定的是:穆哈迈迪毛拉是带着悲愤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的。他在伊犁呆了四十有余的光景,他把自己的人生放在了老百姓之中,做了一名乐师,赢得了伊犁人民的尊敬。穆哈迈迪毛拉是怎样以“烤肉香”阿訇的名字留世的呢?因为他爱吃烤肉,人们总是把他和这个事实联系在一起讨论。阿布杜维里· 贾鲁拉尤夫这样说:


“烤肉香”阿訇去世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我没有缘分能见到他。后来,和一些老艺术家在一起的时候--比如买买提明阿訇·努拉吉、‘弹拨尔’哈桑, ‘弹拨尔’巴拉提、麦苏木·托库木、‘艾捷克’纳迪尔大哥、凯兰尼大哥、阿克·铁依甫哈吉、洛希丁大哥等等,从他们的言语里,我能听到很多敬意。由于烤肉香阿訇一辈子是一个光棍,他就在巴扎上一日三餐着,而他最喜欢吃的就是烤肉串。每当别人惊奇地问道:‘阿訇,你要吃烤肉啦?’他就会说:‘啊是!烤肉香’。由于在伊犁,人人几乎都有着外号,穆哈迈迪毛拉就有了这样一个外号“烤肉香”,人们也就习惯了。


关于这个话题,“文人” 马纳普·卡德尔前辈也曾记载过:伊犁的众多过世的长者之一的麦合苏木·哈吉木和阿不力米提·麦合苏木等等这样讲过故事:


“那个时候,伊犁有一个县官,这个人很钟爱于演奏艾捷克,但是他并没能演奏得很精湛。这位县官很郁闷,有一天,他还是因为演奏艾捷克没能有一首像样的曲子而发牢骚,进来了一位翻译,看见县官的情况,说到:‘某地有一位长者,他演奏艾捷克好极了’。县官不相信有一位维吾尔人能讲艾捷克拉得精彩,说到:‘不管在哪儿,都把这个人给我弄来。’ 于是,翻译坐上了衙门的马车,边问边寻找烤肉香阿訇,在一个穆哈迈迪毛拉演奏音乐的地方将他带了过来。穆哈迈迪毛拉拿起县官的艾捷克,带来了一首首精彩的曲子,县官被震撼了。从此开始,县官经常好生款待穆哈迈迪毛拉,让他演奏艾捷克给自己听。每一次,县官都说:‘长辈啊(aq saqal / 白胡子),您想来点啥?’。穆哈迈迪毛拉说:‘就要 kawap / 烤肉好了!’ 县官点着头说:‘对对!烤肉香!’ ”

 

于是,汉语的“烤肉香”与维吾尔语的 “kawap / 烤肉”,在穆哈迈迪毛拉的那里,就成了同一个意思。后来,他来县官那里演奏的时候,只要有人问:“您吃啥?” 他就会说:“烤肉香!”(实际他想说的是kawap / 烤肉) 。后来,只要县官想要请他过来,由于县官发 “穆哈迈迪毛拉”的时候,舌头转不过来,县官就会对翻译说:“把那个叫烤肉香的人叫过来!”


这样一来,烤肉香就成为了穆哈迈迪毛拉的昵称。亲眼见过“烤肉香”阿訇的人之中,包括了久负盛名的艾则木毛拉·本·巴克(赫则木毛拉),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描述烤肉香阿訇的特征:“我的记忆中,他的个子不高不矮,脸庞泛着红光, 嘴有些大,嘴唇丰润。他穿着喀什式的长袍子、白大褂,脚上穿着软皮套子靴,走来走去。“

  • 作者注:引文摘自《伊犁河 / Ili Deryasi》杂志,1982年第二期

  • 作者注:翻译在当时语境下的维吾尔语为tungchi,与terjiman同一个意思

  • 译者注:软皮套子靴 / kasha,年纪较大的人穿的靴子,便于随时拖鞋进行礼拜

  • 译者注:县官:shengen或者shenggen的音译,亦有人译为“上官”;引文中,县官所操持的维吾尔语,暗示着他的母语不是维吾尔语。


“烤肉香”阿訇是一位能完整演奏十二木卡姆的人。据文献记载:“对伊犁来说,是烤肉香阿訇传入了十二木卡姆的达斯坦和麦西来甫的部分。” 既然如此,在烤肉香阿訇在伊犁的四十年岁月中,为什么没有将十二木卡姆的大曲(chong neghme)部分带到伊犁呢?


像“烤肉香” 阿訇一样全面的木卡姆大师,把大曲部分留给学生,而自己只传播、演奏达斯坦和麦西来甫,是一种错误,是不合理的。而问题则是,“烤肉香”阿訇的徒弟们却接受不了木卡姆的大曲部分。“烤肉香” 阿訇教过的徒弟,比如“弹拨尔”哈桑弹拨尔、“弹拨尔”巴拉提、加米大哥等等,都同时是演奏伊犁民歌方面的演奏家,他们身上有着很多伊犁当地流传下来的演奏音乐的传统习惯。他们在向烤肉香阿訇学习的时候,对大曲的部分没什么兴趣,而只选择了达斯坦和麦西来甫之中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一知半解的、或者已经忘记的旋律去学习、去完善。


艾则木毛拉大哥,在以上的那个回忆笔记中提到:“伊犁人十分喜欢伊犁的歌曲和乐曲,但是对大曲不闻不问,对此‘烤肉香’阿訇心有嫌隙。” 十二木卡姆是一个很庞大的音乐系统,历史上能完整地学习木卡姆的人,要么是从小就称为学徒的人,要么是出生在一个木卡姆乐师的世家。伊犁、七河这一带缺少这样的传统。在伊犁向“烤肉香”阿訇学习木卡姆的这些人,并不是什么专门的学徒,每个人都是在巴扎上有着自己职业的民间(业余)乐手。


最重要的是,伊犁的听众习惯于:在木卡姆的序曲之后就演奏达斯坦和麦西来甫,这是一个长久流传的传统。另外在民间,木卡姆的序曲之后,还要演奏民间歌曲,这本身是一种风格,民众也就管这样风格下的乐师称为“木卡姆师”。文献中记载,伊犁农民起义之后,迁往七河地区的加依提毛拉、排汗姆等人将木卡姆的旋律传播到了七河当地。这些演奏者的风格和方式,也都是”序曲-达斯坦-麦西来甫“,这些可能就是所谓伊犁式的“十二木卡姆变体”。

  • 译者注:tingshimaq / 听,突厥语中由汉语而来的借词。


Hézim Molla / 赫则木·毛拉

图片由木沙江·肉孜提供


在伊犁,人们定义“木卡姆师”的方式与南疆是不一样。历史上,伊犁和七河地区的维吾尔人是一个主体,这些创造了共同文明的维吾尔人群体中,大曲是一样地不普及的。之后,曾经和“烤肉香”阿訇共赴伊犁、后来去七河地区演奏木卡姆的一位名叫巴拉阿訇的乐师,他也同样没有将大曲部分传播到七河地区。另外,从祖辈就演奏木卡姆的阿图什木卡姆大师阿布拉毛拉(阿布拉·都马克)也来到了伊犁,在“烤肉香”阿訇的同时代里生活在霍城,他也同样没有在霍城的音乐家群体中去传播大曲。这样的事实说明:在“烤肉香”阿訇的时代之前,伊犁就已经有了演奏”十二木卡姆的伊犁变体“的事实。


但是,这之后,一些不受传统束缚的年轻音乐家们,比如”弹拨尔“肉孜、 ”弹拨尔“于赛因等等,希望将“烤肉香”阿訇的所有知识和技艺进行融会贯通。但就算他们有着强烈的热情和愿望,“烤肉香”阿訇已经年近古稀,所以这些年轻人能和“烤肉香”阿訇共处的时间也十分短暂,因此也没有完成习得大曲的愿望。如今,我们所说的“维吾尔古典十二木卡姆的伊犁变体”包括了序曲、达斯坦、和麦西来甫等三个部分的”伊犁木卡姆“,这并非是在短短的时间里由某人心血来潮而创造的事物,而是伊犁歌曲和音乐艺术长久发展的必然历史结果。


就算如此,我们也不能忽视“烤肉香”阿訇等木卡姆宗师在发展伊犁本土木卡姆方面的功绩。“烤肉香”阿訇,可以配得上高尚的赞赏。伊犁的农民起义以及“迫迁”等历史事件中,是他在混乱的年代里将那些被遗忘的木卡姆旋律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将那些残存的片段完整化,将那些错误的去改正,将伊犁木卡姆的演奏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一次唤醒了庶民对木卡姆的热情。因此,他赢得了伊犁人民和乐师们的尊敬。


1923年,“烤肉香”阿訇离世。去世之后,他用过的萨塔尔被收藏在了伊犁的阿奇木伯克王爷的宫殿中。1934年,伊犁成立了艺术团。这个新成立的艺术组织,被宫殿赠予了一些地毯、衣服及其他必需品,这其中就包括了“烤肉香” 阿訇遗留下来的萨塔尔。之后,这把萨塔尔到了谁家之手,无人知晓。

  • 作者注:这处的阿奇木伯克王爷指的是伊犁的最后一位王爷,名叫黑牙斯丁·依克木。他1871年出生在伊宁,1957年八十六岁时过世。

  • 译者注:艺术团 / sana’inepise,盛世才时代体制下的艺术团称呼。


文中涉及的维吾尔人名的双语对照 (部分人名的汉语拼写可能为非正字法转写)

”文人“ 马纳普·卡德尔 / Edib Manap Qadir

阿布拉毛拉(阿布拉·都马克) / Molla Abla (Abla Dumbaq)

阿布杜维里· 贾鲁拉尤夫 / Abduweli Jarullayof

黑牙斯丁·依克木 / Ghiyasidin Hékim

祖胡尔丁 / Zohuridin

艾买提毛拉 / Emet Molla

麦合土木·艾则木 / Mextum Ezem

阿帕克霍加 / Apaq Xoja

麦西来甫 / Meshrep

巴依兹 / Ba’iz

欧兹拉克哈吉 / Ozraq Haji

“赫里木和赛里木”兄弟 / Hélim we Sélim

麦合苏木·哈吉木 / Mexsum Hajim

阿不力米提·麦合苏木 / Ablimit Mexsum

“弹拨尔”哈桑 / Hasan Tembur

“弹拨尔”巴拉提 / Barat Tembur

加米大哥 /  Jami Aka

伊玛目库尔班·伊力·哈吉·哈立德 / Imam Qurban Ili Haji Xalid Oghli

赫则木·毛拉 / Hézim Molla

买买提明阿訇·努拉吉 / Memtimin’axun Nuraji

麦苏木·托库木 / Mesum Toqum

“艾捷克”纳迪尔大哥 / Nadirkam Ghijek

凯兰尼大哥 / Qerenikam

阿克·铁依甫哈吉 / Aq Téyiphaji

洛希丁大哥 / Roshidin Aka

巴拉阿訇 / Axun Bala

”弹拨尔“肉孜 / Rozi Tembur

”弹拨尔“于赛因 / Hüseyin Tembur

毛拉加依提 / Mollagayit

排汗姆 / Pexem


作者买买提明·吾守尔(右)与译者魏小石(左)| 2015年12月

听档案|读音乐

塔石音乐 & 档案是一家独立的音乐机构,致力于搜集、整理、传播音乐档案。这些档案包括了来自旧时代的模拟有声资料,也包括塔石团队原创的数位音乐。同时,塔石的调研成员努力将声音的周边信息(文本和图像)归档于出版物,呈现与音乐至相关的社会记忆。

微信ID:塔石音乐档案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最新上架: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 与 塔石音乐 & 档案 联合出品的TMA-005《木沙江·肉孜:库尔勒日记》,敬请关注。该项目情况如下:

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伊犁的音乐前辈木沙江·肉孜曾留学西安,是最早一批与内地交流的维吾尔音乐家之一。木沙江曾经主导改制维吾尔乐器,尤其将琵琶的共鸣结构运用于弹拨尔;同时,他是新疆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之一,对后人理解木卡姆和新疆各地民歌起到了关键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木沙江曾经移居库尔勒进行教学,期间和数位学生保留了排练、聚会演奏录音。

塔石-005集中展现了这批木沙江在库尔勒时期的私制录音,帮助读者认识作为音乐演奏者的木沙江大师;这批曲目素材植根于新疆的历史和民俗,昭示着他不仅是一位“新疆/中亚”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位有着强烈中国情结的音乐人物。




购买塔石档案,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