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讲故事的人更受欢迎
如果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好像没有什么特长,无非很会讲故事,但是就因为会讲故事,与他们成为朋友变得亲切有趣,也因为会讲故事,他们的事业更成功,人际交往也更顺利。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会讲故事的人更受欢迎?
会讲故事可以把许多难题简单化,轻松化解自己和他人的尴尬,而且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故事,人们在故事中缓解焦虑情绪、发现解决之道、获得提升之法,故事不止成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更是一种可以改变自己生活的技能。
许多人都发现了故事的独特魅力,故事也从生活走向工作,发展成为一种工作能力,在工作中散发魅力,让会讲故事的人获得更多机会。
俞敏洪在“全球创新论坛2015年会:创新驱动未来”上讲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他描述了四年前与十几个企业家一起去呼伦贝尔草原的旅行经历,他们沿途路过一片青青草原,可惜山包下围着一圈铁丝,为了更好地欣赏美景,俞敏洪选择越过铁丝往前走。有位企业家把他抓了回来,说围着铁丝的一定是牧民自己的地方,冒然进去可能会被牧民误伤。
“我就想牧民也是人,不能说看见人就一枪给崩了。”最后他还是登上了山顶,看到蓝天白云,青青碧草,还有成群的牛羊为伴,景色十分优美。看着俞敏洪没事,其他企业家也纷纷越过铁丝到山坡上欣赏美景了。由此,俞敏洪很是感慨:“其实这是我们自身的突破,也是一件小事。眼前这个铁丝网可能不是挡你,是挡牛羊,免得跑到别人家的领地上去,结果你把它看成挡住你的东西。我们内心有多少东西会挡住自己?”
通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则小故事,俞敏洪清楚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主题,远比直白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力量。想要像俞敏洪一样用故事佐证自己的观点并非一件难事,只要勤思考勤勤练习,你也可以。
瑞典小说家拉格洛芙说过:“再小的故事,也应该有一个精致完整的结构。”完整的故事能让你的故事更加完整、富有逻辑。
故事开头五百字决定了一个故事的背景、内容和人物,也是听众判断故事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依据。
人们经常在故事的开端使用“30秒法则”。“30秒法则”有四条,分别是:第一个30秒,引起注意;第二个30秒,引发兴趣;第三个30秒,引人入胜;最后的30秒,引出行动。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想要做到却并不容易。这首先需要你具备构思能力,能够快速地分析采取行动,同时还要求你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在听众需要信息时及时反馈。“30秒法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你快速掌握讲故事的本领,也能让你陷入讲故事的歧途而忽略故事的本质。它能锦上添花让你的故事更生动,却不能雪中送炭,代替你讲故事。
故事开头的吸引力能够让你的听众停下来,却不能决定你的听众是否继续听下去。
任何类型的故事中,冲突是必不可少的,悬念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故事增加吸引力。冲突是故事发展的必要前提,越不可能的事物形成的冲突越具有吸引力,越能让故事有趣。另外,悬疑并非只用于悬疑故事中,任何类型都可以使用,也同样具有效果。
想要故事出人意料,可以在人们的平常预测下反其道行之,在阶段或整体上打破预测。故事的一般发展是一个行为,引发影响,再产生反响,当故事的反响完成时视为一个故事的结束。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存在猜想,故事的发展可以预测,故事的影响和效果同样可以预测。
有了故事当然要有故事中的人物,平衡故事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设置来完成:
(1)以核心人物为准,先设定核心人物的功能和作用,与故事中涉及人物对比,分配人物和故事任务。有的故事中会有一个核心人物,故事也以他为准,还有两个核心人物的时候,两个人为对立面,制造冲突矛盾,让故事出彩。
(2)设置辅助人物,辅助人物不能过多,应该为核心人物服务,解锁核心人物不能做的事。
(3)无论哪类人物,性格设置必定鲜明,而且在故事中不能变化,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有的故事有成长线,性格会相应有发展,有的故事不在乎人物性格,可以减少性格叙述增强群体代入感。
(4)故事叙述方式要与人物设立相符合。
我们讲述故事是为自己和他人服务的,但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群,都用同一个故事去表明,显得欠缺诚意,同样也不能达到效果。我们的故事应该多些改变,面对不同的年龄、身份、职业甚至是性格,改编故事,让其更适合你的听众,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如此打造出来的故事便是一篇有内容有人物的故事,能满足他人的好奇心,也能帮助你宣扬自己的观点。
讲故事并非一件难事,人人都可以讲故事,只是故事有趣的程度不同;讲故事同样也是一件难事,如何让你的故事更有吸引力,让你的故事帮你达成目的,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锻炼的。
《小王子》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在《沙漠的智慧》中提到:“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你先要做的不是催促人们去收集木材,也不是忙着分配工作和发布命令。而是——激起他们对浩瀚无垠的大海的向往。”讲故事也是一样,在掌握技巧的同时,更需要你用心观察身边,给你的听众打开另一个世界,故事就在你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