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王明孝: 解放军测绘少将的求索创新

《南方数码》 GIS圈 2022-05-16


王明孝

(油画作者:鲁馨文,作品获2012年兰州军区“昆仑文艺奖”美术类作品一等奖)

王明孝人物档案:

1964年出生于甘肃省古浪县,1983年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中国共产党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专业技术3级,博士,首批国家注册测绘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现任西部战区陆军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主任、68029部队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任、西部战区陆军某测绘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多项研究成果和发明获得国际、国内科技大奖,曾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军首批50名科技领军人才”、“2011年度全军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感动甘肃2010十大陇人骄子”等荣誉称号。

他是基层一线测绘兵中唯一的少将;他是“西北测绘王”;他获奖很多,堪称传奇。王明孝,这位从甘肃偏僻山村走出来的寒门之子,始终秉着一颗忠于党、军的赤子之心,在知天命的年纪,仍以“基层科技工作者”自居,不断求索。


等待采访时,记者脑海中浮现的是一个雷厉风行的军人形象。但王明孝出现时,面带微笑,语气温和。经过30多年测绘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今年52岁的他,举止言谈间宠辱不惊,沉稳睿智。

放羊娃的“飞机”梦和“军人”梦

王明孝出生在甘肃省古浪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古浪,以藏语古尔浪哇而得名,意为黄羊出没的地方。在1970年代,古浪的娃娃们嘴里唱着童谣,手里挥着鞭子,跟在一群牛马羊的后头,这其中就有王明孝。

在晴空万里、白云朵朵的家乡草原,放羊牧马的王明孝常常被天空中的飞机吸引,看着在天上飞来飞去的飞机,他想着哪天能坐上飞机就好了!后来才知道,他小时候看到的并不是普通的飞机,而是进行航拍测绘的专用飞机。直到2000年秋天,王明孝第一次坐飞机,才真正看到飞机的模样。

“在飞机上工作是年少的一个梦。”1983年,高考结束后,王明孝被解放军测绘学院录取,在填报志愿时,一看到“航空摄影测量系”就毫不犹豫地填了。“选了这个专业后,想着今后的工作就是开着飞机到处飞来飞去测绘了。”他笑着回忆。

高考分数比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高出20分,为什么会选择去解放军测绘学院呢?记者好奇这个选择背后的原因。

在上世纪60、70年代,军人在社会上享受很高的地位,雷锋的故事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古浪县曾是红军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听着老一辈人口口相传革命先烈的故事,王明孝从小就对军人有着强烈的敬仰之心,小学年年争当“学雷锋先进个人”。

说到与军人的渊源,王明孝提起小时候奶奶经常给他讲的一段往事。1936年冬天,红军西路军一个营在古浪县干柴洼村战败后,马步芳部队四处追查红军,并严令百姓不得私藏红军,否则株连全家。有位年约15岁的小红军逃到了王明孝家里,王明孝的奶奶是位心地善良的西北农家妇女,马家军来搜查时,她机智地将小红军藏到了炕洞里。甘肃冬天的炕洞大都生着火,加上当时烟气直冒,敌军认为人肯定生存不了,小红军因此躲过了一劫。


王明孝的家乡古浪县曾是西路军英勇杀敌的战场,口口相传的英雄事迹对他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

图为1940年,红军西路军合影

“在那个年代,家里出了个军人是很光荣的。考上清华北大可能没什么人知道,但考上军校就不一样了。”就这样,王明孝在偶然和必然中穿上了军装,走上了测绘的漫漫求索之路。

解放军测绘学院人才汇聚,王明孝入校后发现,即使自己的分数比清华分数线高出20分,也还是居于班级中下水平。为了不拖班级后腿,他每天提早2个小时起床,打扫卫生,学习功课。整个大学四年,他很少回家,即使放假也留在学校复习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明孝以优异成绩毕业。

大学期间,王明孝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穿着军装,加入了共产党,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就重了。我坐火车比列车员还勤快,给老人让座,打扫卫生,车上有小孩哭了我都抱着哄哄。”在王明孝看来,党员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服务人民,意味着时刻准备着去最艰苦的地方。

大学毕业时,班上许多同学都去了北京、大连、武汉等条件好的大都市。新疆、西藏、兰州是条件最艰苦的前三名,当时被称为“新西兰”。王明孝毅然选择了回到兰州军区。他认为,加入了共产党就要接受考验,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1988年,王明孝执行首测友谊峰任务,外业条件艰苦,他用固定测旗的铁丝缝补裂开的军鞋。

“西北测绘王”成长记

1988年,即王明孝走上岗位的第二年,他奉命执行我国首测友谊峰海拔高度的任务,这是迄今为止,最让他印象深刻的一次测量。

友谊峰,位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北部,当时临近中国、苏联、蒙古交界处,是阿尔泰山山脉主峰,海拔4374米。因山势险峻,此前人们多次尝试进入这片区域,都以失败告终。

测绘分队在冰天雪地里沿着陡峻的峭壁前行。走到第七天,队伍前面的一匹马失足滚落,正好撞到王明孝身上,幸运的是,滚下十多米后,他被一块大石拦住。死里逃生的王明孝,望着脚下的深渊,吓得两腿直打颤。给养没了,九匹马摔死了两匹,向导说什么也不肯继续往前,牵了马,头也不回地走了。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测绘分队面临着进退的艰难抉择,在当晚召开党小组的会议上,刚逃过一劫的王明孝第一个站起来,“后退就是逃兵,党交给的任务,再苦再难也要坚决完成!”

在此后的十多天里,测绘分队饿了吃山林中的野果、野草,渴了喝雪水,鞋子开裂了,就用固定测旗的铁丝缝补……当他们完成测绘任务走出大山时,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被边民误当成间谍关了起来。


1993年,王明孝率队首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哈边界夏尔西里争议区

王明孝和他的战友们准确测量出了友谊峰的高度,改写了前苏联上世纪50年代测定的数据,为我国在外交谈判中争取主权归属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03年,我国决定修建第一条数字化铁路——青藏铁路。按照设计要求,动态测量绝对误差必须小于1米,当时国内的动态绝对误差为18米。国外媒体纷纷质疑这项工程能否顺利开展,因为我国高原高寒地区动态测量技术达不到要求,请国外测绘机构不仅要付高达几亿的昂贵费用,还要冒泄露国家地理信息的风险。

“中国的第一条数字化铁路的测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王明孝主动请缨,经过层层考察,最终他的团队“抢”到了格尔木至拉萨市1142公里的数字化控制系统的测绘任务。

2005年春节前夕,王明孝和他的15名战友告别家人,裹着厚大衣,背着氧气瓶,踏上了测量“世界第三极”的征程。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王明孝团队抵着生理和心理的压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在上百次实验之后,终于研究出了保温避风的卫星测绘轨道车,实现了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实时动态测量,绝对误差小于0.3米。


王明孝和战友测量青藏铁路

仅仅用了150天,王明孝和他的战友们就完成了全部测绘任务,攻克了50多个技术难题,创新12种作业方法,研发出10多套应用软件,完成了51.8万组三维坐标、11万组关键点位数据的准确测定,创造出我国测绘史上的5个第一。不仅如此,在青藏铁路通车一年后,王明孝创造的“利用RTG+RTK差分技术提高实时动态测量精度”的技术,被西方国家运用到数字化铁路建设中。

从业30多年,王明孝完成了边界联测、西部系列演习、青藏铁路、怒江水电站、酒泉“陆上三峡”风力发电等超过30项国家和军队重大测绘任务,也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由于王明孝的姓氏和他在测绘领域传奇的经历,久而久之,就有了“西北测绘王”这个称号。

不少人都劝王明孝换个轻松点的工作。近年来,“轻松的”或“赚钱的”好机会频频向王明孝抛出橄榄枝,如军区机关和军队科研院所的调派机会、地方公司高薪聘请、同学好友邀请下海创业等,但他从未离开西北这片热土。作为一个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者,这里的雪域高原、沙漠戈壁、高山峡谷都让王明孝着迷,大西北这个“地质博物馆”成了他最好的实验室。

“作为西北人民的儿子,我为这片土地做得很少,但却得到很多。”王明孝的坚守,除了对这方土地的热爱,还有感恩。


王明孝(左一)与技术人员研究新型无人机性能

测量不停,创新不止

“他的足迹总和奇迹相伴,与第一相连。”这是2009年“科学中国人第七届年度人物” 给予王明孝的颁奖词。他不仅用手中的测量装备编织祖国河山的经纬,还绞尽脑汁想办法提高和拓展测绘这门技术的服务能力,创新的旋律一直伴随着王明孝的军旅生涯。

为了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王明孝牵头在测绘信息中心和相关部队的训练、装备等部门之间建立了信息收集反馈机制,中心的研究课题几乎都来自部队一线,成果的转化率不断提高。

“测绘是军队的眼睛。”王明孝对军校老师在课堂上的这个比喻一直记忆深刻。他曾为部队多种新型武器装上了“眼睛”。

2000年,王明孝在调研炮兵部队传统的训练流程后,提出了把军事测绘技术运用于炮兵训练的创新思路,并耗时半年多完成了《某火炮快速定位系统》的科研课题,在实践中提高了射击精度5倍,提高了时间效率7倍。这项研究成果被一线官兵们誉为“火炮系统快速运算的大脑”,并被总部确定为“十五”信息化建设成果在北京展出。

同年,我军某新型制导武器在研制期间,一直无法突破命中精度的瓶颈。王明孝接下重任,在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的戈壁滩上,带领课题组背着50多公斤的仪器设备,进行了长达半年的野外测绘。终于,该武器制导系统专用的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图研制成功了。部队在不同距离、不同环境和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了测试检验,全部命中目标,精度达到了100%。从研究开始到结束,王明孝瘦了近30斤,这项成果获得2004年度全军军事测绘领域唯一的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明孝(左二)与同事探讨地图应用

2009年,为了让标图作业更加轻松、逼真,王明孝果敢打破专业壁垒,创造性地对地形仿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和多媒体等近10个技术进行技术融合,开发了三维立体标绘系统。利用该系统,指挥人员标绘出来的地形图,不再是密密麻麻的、呆板的等高线,而是三维立体的山河交错、沟壑纵横,武器装备、毁伤打击的声像效果形象逼真。指挥员能进行实时标绘和态势推演,指挥作战更加生动直观,便捷高效。军事标图作业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近年来,王明孝的多项研究成果屡屡获得国际和国内的殊荣,但他求索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2007年,王明孝将遥感影像应用到作战指挥领域,研制了“网上影像地图”,积极推动战场可视化平台;2009年,“兰州军区信息工程科技创新工作站”在原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挂牌成立,2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技术顾问,王明孝带领的团队科研实力空前壮大;2010年,他带领团队攻克夜光地图印刷、夜光军队标号制作、夜光地形沙盘模型制作等多项新技术,解决了我军传统荧光地图发光时间短、强度弱、防水性差、易暴露目标等难题,一举获得了4项国防发明专利。

目前,王明孝和他的科研团队正专注于3D打印和机器人技术在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应用研究,其中3D打印技术的应用已取得了重大的成果。2014年,该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幅3D地形图,翌年,经过进一步研究,将超大型幅面真彩色精准地形沙盘的精度由最初的1毫米提高到0.1毫米,将打印时间由24小时缩短到4小时,技术成果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我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比起“少将”、“西北测绘王”、“陇人骄子”等称号,王明孝更愿意以“科技工作者”自居。


王明孝悉心指导下属工作

测绘精神的传承延续

2012年底,王明孝带领的原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后文简称“信息中心”)荣获全军最高的“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其团队的创新活力让人惊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2004 年信息中心在兰州城外一座废旧军用库房组建成立时,仅是一个本科以上学历干部不到10%的普通技术单位。

面对人才匮乏的难题,王明孝和信息中心党委班子其他成员制定了一份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包括选送技术骨干到军地院校学习深造,邀请测绘领域专家学者讲学授课,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人才互培互育关系,主动将担子交给年轻干部,在重大演习保障等任务中提高他们的实战水平与创新能力等等。

为了潜心培养新人,王明孝提议筹措200万元奖金设立人才奖励基金,鼓励团队成员要勇于质疑,敢于创新;为信息中心配备信息化的设备、工具和作业软件;指导年轻技术干部完成多项科研项目。

王明孝带领团队进行野外测量

在10年内,王明孝带出了一支集战场环境空间地理分析研究、测绘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于一体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早在2014年,信息中心95%的干部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62%的干部取得研究生以上学历,获得了50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先后30多人次立功,20多人次受到军区以上奖励,涌现出“软件高手”刘兴科、“标图技术快手”冯海东、“导航定位能手”马怀武、“战场环境仿真好手”李双银等一大批科技创新骨干和专业技术能手。

“王明孝不仅是成才的模范,更是善于识才、育才、用才的伯乐。”原信息中心政委刘晓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明孝教学传授的身影不仅活跃在部队里,也常常出现在高校的讲台上。他先后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等9所军内外院校聘为兼职教授或指导老师,同时作为国家博士后工作站主任,他带领着10个博士后和4个硕士生进行课题研究。

讲到传承,年逾半百的王明孝深有感触。“现在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在追求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能抛弃传统的测绘精神,始终不能忘记测绘这门学科严谨的求索态度。”

采访中,王明孝反复提到,自己的成就只是广大基层测绘兵的缩影。一代测绘兵的精神将会一直传承下去。在祖国的万里河山中,千千万万个的“王明孝”式的测绘兵在丈量着天地经纬,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仍然会有。

(文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特别感谢摄影师李生周、黄宝峰、马贺兵、李效强、雷鹏英提供的帮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