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说】我对李德仁院士的“三个惊叹”!
李德仁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现场
学生们自费给李德仁院士举办的80岁生日晚宴昨晚(12月30日)刚刚结束。晚宴现场,可谓宾客如云、高朋满座,光是各界院士就有十几人,场面热烈且隆重。
晚宴现场,大屏幕上李德仁院士的孙女向他祝寿
晚宴结束后,李德仁院士刚到家,我们就奔赴他家送去一副对联。本来想赠送后就离开,可是李德仁院士夫妇却热情地让我们坐下来。期间,李德仁院士的夫人朱老师端茶倒水、让我们吃水果和巧克力,更是打开对联帮我们拍照;而李德仁院士则与我们讲一篇媒体的采访,他几乎逐个字逐个字地念给我们听,朱老师还在一旁悄悄给我们拍照。
南人(左一)与李德仁院士夫妇合影(左二及左三 )
对联为一位与他同名同姓的山西大学博导、书法家、武术家李德仁赠与(李院士祖先从山西迁到泰州,故用了恩埒(念lie)太行山做隐喻)
她告诉我们,他们本来想回家后就马上睡觉,不过现在却又没有睡意了。是啊,真的非常累,尤其是李德仁院士,几乎是从早忙到晚,甚至从前一晚的晚会开始便一直不停地忙到现在,按理说应该十分疲备——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我们都很不忍心打扰他们,可当他见到我们后,却依然如此兴致盎然地和我们聊天。
李德仁院士在分享媒体采访
瞧,这就是我们可敬可爱的李德仁院士!
这是我最惊叹的一个方面——待人如此的随和,丝毫没有一点架子,李德仁院士已经是泰斗级人物了,作为对国家做出那么大贡献、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两院”院士,可无论对待什么人,他都保持十分随和的态度,丝毫不会给人高冷的感觉。
也因此,他的朋友圈特别大,能够和谁都聊得来。上至国家领导人、科学家,下至普通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甚至司机、工人,他都愿意聊天,这点实在难能可贵。
我从1997年第一次采访他到现在,已经和他近距离接触整整二十年,前前后后对他采访过很多次。
其中最深入的一次就是十年前,李德仁院士七十寿辰之际,为他出了一期专刊(编注:见文章《李德仁是怎样炼成的》,可点击“阅读原文”浏览哦),那次我采访他整整10个小时(应该创了媒体采访他的最长时间记录了吧),也去他的家里拜访过很多次,因此对他可谓有一定了解。
昨天上午举行的“李德仁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上,他的16位弟子或指导过的著名学者纷纷发言,介绍了李德仁院士的事迹与贡献,并表达了感激之情。相信对于台下的李德仁院士和夫人朱老师来说,这是最幸福时刻。
“李德仁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李德仁院士及夫人朱老师上台讲话
最终会议延迟到近中午1点钟才结束,几乎每个发言的人都需要时间提醒才愿意结束讲话,毕竟大家实在有太多话想说了。
而到了之后的自由发言时间里,本来我还在想是否也能上去表达几句,但可惜三个名额都被“指定”了,不过也能理解,发言的人确实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我想当晚就把想补充的“三个惊叹”写出来,就算是“发言”了,也是在所有发言者之外的一点补充。
我想李德仁院士的事迹、学术成就、创新贡献等都有人讲述过了,也已经有很多报道,在这里就不重复了,我想说的是让我感触最深的“三个惊叹”。
一个是前面已经提过的“随和”。在李德仁院士的影响下,能感受到他的团队、弟子及周边的人都十分随和,像是他的夫人朱宜萱老师、龚健雅院士、杨旭书记、李清泉校长、苗前军司长、孙玉国会长、蔡列飞副主任(之前的秘书)等等,都是特别随和、好打交道的人。
也许因此也带动了整个测绘科技界,测绘领域内基本都是朴实无华、待人诚恳的人。回想起来,当年的王之卓老先生也是这样,尤记得在王之卓先生九十岁高龄时到他家采访,他也非常随和,也许李德仁院士正是受王之卓先生的影响吧,正所谓代代相传,这样的“家风”特别好。
李德仁院士夫妇与武测83级部分同学合影
第二个惊叹是他的“博爱”。
昨天来了许多业界的名人、专家、学者、企业家,还有部分是他的学生。其实大多数的到场者都不是他的学生,甚至不是武大(包括前武测)的学子,但他们都对李德仁院士怀有感激之恩,可见许许多多的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而且无论大小事都如此。
随便以两个昨天作分享的弟子为例,你就可以感受到李德仁院士的“博爱”之处。一位是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他是李德仁院士的博士生。
他讲到,第一次在荷兰与李德仁院士见面时聊得很投缘,临别时李朋德冒昧地托李德仁院士为他当时在武测进修的夫人带一些婴儿用品,李德仁院士欣然答应,并顺利将用品带给李朋德的爱人。因此他深受感动,要知道这只是他们初次相识,李德仁院士就愿意不远万里为后辈将如此平常的物品带回国;
另一个是陶闯。当年陶闯第一次出国以及第一次坐飞机都是与李德仁院士一起的,他们还一起挤住在很小的宾馆里,当时陶闯没带洗漱用品,而恰巧德国酒店是不提供这些的,结果他还和李德仁院士共用牙刷牙膏。
而且那时李德仁院士还带着陶闯到德国的景点游玩,其实这些景点李德仁院士之前都去过,却仍然愿意带一个小年轻故地重游,这让陶闯很感动。陶闯说,即便到现在他都没有耐心陪自己的学生到已经去过的地方游玩。
“李德仁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上,自由发言时间
其实李德仁院士就是这样的人,我昨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和李德仁院士身边的同事聊到这一点,大家都非常认可。她们都表示得到过李德仁院士的帮助,正如吉奥副总裁宋爱红说的,她甚至还曾经请李德仁院士写信帮忙催款。看看,李德仁院士帮助别人真是会“从头帮到脚”。
其实我也深有体会。我曾经在公司十周年时邀请李德仁院士参加庆典大会,他欣然接受,并且在千方百计安排好其它事情后如期赶来;每次我提出采访的请求,他也会满口答应,并且预留出充足的时间(印象中不会少于2个小时),而且每次请他拍照都会非常配合。
前不久武大广州校友会举办换届大会,我想请他帮忙录制视频,希望他对广州校友会说几句话,于是便趁会议结束时拉住他,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愿意留下来帮忙拍摄,更是即兴原创了数句勉励的话语。
在我印象中,他几乎都是有求必应的。为此如果是一般的事我都不好意思找他,因为知道他太忙太忙了,也正如昨天会上某位弟子说的:就算李德仁院士在今天的高龄,一年出差、作报告、开会的次数都远多于常人(记不住具体数字了)。
学生们为李德仁院士编写的书籍
在李德仁院士身上你真的能够感受到一种“博爱”,只要是对你好、对事业好、对国家好的事,他都愿意帮忙,无论是不是他的弟子(按照今天说法“李家大院”的人)。
双商极高的李德仁院士!
当然,最让我惊叹的是他的智商了!实在是太高了(不知李德仁院士是否有测过智商,估计至少130吧),这个我在以前的采访中也有介绍过,以致我曾好奇而天真地问他怎么会那么聪明?是否父辈有什么高人?原来还真有,李德仁院士的祖上六代是清代状元李承霖。我说难怪!一门三兄弟出三院士!
李德仁院士不仅智商高,记忆力也非常好,简直就是在脑中“硬拷贝”了一样,哪怕已经过去四五十年的事,他都能记住所有细节和过程。
更让我惊叹的是,李院士的情商也极高!这极其难得,一般来说智商高的人都容易心高气傲,从而情商偏低,可李德仁院士却双商极高。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就是智商和情商相乘的面积,这么说来也可以解释为何李德仁院士有这么大的成就了。而且在“双高”的基础上,李德仁院士仍然非常“勤奋”以及“不停地思考(他曾经出过一本书,就叫《不停地思考》)”。
记得我邀请他莅临公司庆典作致辞时,他就调侃道:“我是杨震澎(南人本名)的粉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同时也让我受宠若惊。
你们看,李德仁院士多么会成全别人啊。前不久,广东省国土厅老厅长、他的老朋友梁宜希请他吃饭,当他得知我也会前往饭局作陪后就给我打电话,和我商量是否由我们来埋单更合适?他说老厅长都退休了,我说是啊我也想过,但是我又告诉他,梁厅长如此真诚与认真地要请他吃饭,如果我们贸然埋单可能反倒伤了她的自尊心,李德仁院士也恍然认识到似乎是不合适,于是便爽快地让梁厅长请了一回客,梁厅长因此也非常高兴、如愿以偿(饭间一再说千万不能让我们去埋单)。
想一想,这么小的事,李德仁院士都会想得如此周全,真的非常难得。
我曾经采访过很多人,李德仁院士绝对是最聪明的那个,让人非常惊叹于他的好头脑。
我甚至在想,正是老天的不公平造福了测绘界,当年出了胡锦涛做总书记的泰州一中(李德仁院士中学母校),学校中的师兄、学霸,志向都绝对是清华北大,眼里怎么可能有武测?
可是命运并不公平,李德仁院士当时由于政审原因没能如愿以偿,因此才让我们测绘界幸运地得到了李德仁,于是才有了后面的精彩篇章,否则也许甚至会影响测绘领域的发展,因为他的才华只能对其他领域作出贡献了,以私心来讲,这对测绘领域绝对是一大损失!
我甚至很担心,今后我们学科是否还能再出一个“李德仁”?也许真的没有了,现在学生们的选择太多了,聪明绝顶的学生还愿意选择我们学科么?我个人表示怀疑,这些学生要么选择清华北大、要么选择世界名校,只有小概率事件会落到我们行业——但这是后话了,但愿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昨日,测绘遥感学科发展高端论坛议程
昨日下午,测绘遥感学科发展高端论坛现场,武大校长窦贤康院士致辞
家人、弟子眼中的李德仁院士
最后,再为大家附上南人于2008年、在李德仁院士70寿辰之际,对李德仁院士的夫人朱宜萱教授、大儿媳徐晓娟女士,以及龚健雅院士等李德仁院士的众多弟子所进行的采访。让我们看看除了南人,李德仁院士的家人、弟子又对他有什么印象呢?
夫人朱宜萱:
南人:作为夫人,如何评价如此杰出的先生?
朱宜萱:聪明、勤奋、思想前卫活跃,会抓重点,能够快刀斩乱麻解决矛盾,不计较小事,乐观自信,坚韧顽强。
南人:他如此忙,有没尽到丈夫、父亲的责任?会怪他吗?
朱宜萱:也怪他,也不能怪他。
南人:当年您条件那么好,为什么能看中这个“潜力股”?
朱宜萱:成天搞运动,影响我学习,他是学习委员,一起上晚自习,谈得来,他脾气好,诚实,妈妈看中了。
南人:您的才智有没被他的光芒所掩盖?
朱宜萱:相互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南人:如要挑剔,您认为他有什么缺点?
朱宜萱:动手能力差,有时主观,说得多,听的少,容易得罪人。
李德仁院士与夫人夫人朱宜萱
大儿媳徐晓娟:
南人:你看到的家父是什么样的?
徐晓娟:整天很忙,兢兢业业的,挺奔波。
南人:你们害怕他吗?
徐晓娟:不会!很仁慈的,从不批评人,对孙女特别疼爱。
南人:在你谈恋爱前知道他是一名著名的院士吗?
徐晓娟:不知道的。
南人:您的才智有没被他的光芒所掩盖?
朱宜萱:相互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南人:如要挑剔,您认为他有什么缺点?
朱宜萱:动手能力差,有时主观,说得多,听的少,容易得罪人。
单杰
1989年5月毕业,李德仁的第1个博士
我从1986年起认识李老师,是同辈里面比较早的了。那时我跟着王先生和他做博士,那段时间我们接触相对比较集中,基本上几天就能见一次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后来我出国了,断断续续地在不同的场合总是见到他,节假日致以问候,虽然有接触,但不是很集中。因此可以说,我印象中的李老师更多的是他奋斗的过程, 与其他年轻的校友相比,这也许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吧。现在回忆出来也许会对年轻的学者、学生有些启迪。
在学术上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学术思路非常开阔,对新的知识和相关领域很敏感,可以触类旁通。 另外,他对基本理论、概念和问题的理解非常透彻、融会贯通,可以举一反三,可以在许多方向和问题上看得准、深,远、广,我觉得每次跟他交谈都有收获。
龚健雅院士
1992年4月毕业,李德仁的第3个博士
南人:您感到李院士对您的最大帮助是哪个方面?
龚健雅:李老师对我的最大帮助是破格录取了我,并对我进行了20多年的培养,相对于其他师兄弟,我是在他身边受教诲时间最长的学生之一。
南人:您觉得他的最大贡献在哪里?
龚健雅:我认为李老师最大的贡献是与其他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起推动了中国整个测绘学科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中国的测绘学科近年来发展是最好最快的。
其他国 家和地区,如美国、欧洲的测绘都在走下坡路,而中国的测绘学科紧紧抓住3S技术,在国家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国家影响不断增强。当然,李老师在学术上和学生培养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南人:对他今后有什么期待?
龚健雅:一是希望李老师继续发挥在测绘学科发展中的领舵作用,带领我们继续向前;二是注意身体,希望他健康长寿。
南人:他培养的学生多快好精,您觉得秘诀在哪里?
龚健雅:我认为他既有严格的要求,主要教学生的研究方法和应该达到的目标,又能够放手让学生选题,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
李清泉
1998年6月毕业,李德仁的第14个博士
南人:您对李院士总体感觉是怎样的?
李清泉:可以归纳成四个方面吧:
1、思维敏捷,对新东西尤其敏捷,抓得准,迅速提出一个概念,而且能推动,能跟实际结合起来,在这方面的确有过人之处;
2、对年轻人 特别注重培养和支持,这对起步很有帮助,以前无论是863答辩还是其他项目答辩,他都会给我们看PPT,让你很踏实,他对年轻人看得准,而且实实在在地给 予关心帮助;
3、在用人方面也有过人之处,他敢用人,而且能放手,给人信任,给人定目标,出思路;
4、立位很高,想的问题大,不仅代表测绘,还代表国家, 如对地观测、973顾问专家组等。
南人:您觉得他对您最大的帮助在哪个方面?
李清泉:最大帮助是把我引进门,同时给了信心。在我很年轻比较迷茫时,他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个很重要,而且不断地鼓励,让我得到信心,从而坚持不懈走下去。
他还教会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时,作为校长的他破格提拔我为校长助理,很快成为副校长,那时才34岁,给了我很大的挑战和机会, 得到很好的锻炼,以致后来成为武大的副校长,都是得益于他的长期教诲。
张良培
1998年12月毕业,李德仁的第16个博士
我是在一次职称评定中碰到李院士的,当时他是评委,对我的工作好像有点感兴趣,后来我们再交流了一下,我觉得他对年轻人非常重视,于是决定到他那里读博士。
我觉得李院士的教书育人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是知人善任。他的学生很多都是有不同的背景,他会根据每个人的背景选择一个适合你的研究方向,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让你一下子感觉很难。比如我是物理背景出身,他给我安排的就是“成像光谱学”,这个与物理背景就结合得比较好,这个专业方向是 他在加拿大参加了一个研究生的答辩后发掘的;
第二就是快马加鞭。我们平时说快马是无需扬鞭自奋蹄,但实际上是,李院士采取的是快马加鞭,你跑得越快,他会 不断地给你提更高的要求,这样你出的成果就越大。他站得很高,知道你的差距在哪里,让你不会自满。我是他的博士生,自认为做得还算好,但是一直到目前为 止,他从来没有当面表扬过我。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也是我当面得到他的最大的表扬,就是有一次我加班到深夜写了一个稿子,后来给他看,他看了后就说了一 句“这个还不错”。他很少当面表扬人;
第三个就是搭建舞台。李院士很知名,有声望,他有能力为你提供一个舞台,为你脱颖而出创造很好的条件,他不当面表 扬,但总是在背后不停地去帮你宣传,不断地把你往上推,有重大的工程、项目,会让你去牵头,给你提供一个很大的舞台展示你的才能。
李院士是一个性情中人,有时候,兴之所至,与徒弟们一起去卡拉OK, 他可以从“三套马车”唱到“纤夫的爱”,从伏儿加河唱到长江与黄河。但你要是做得不好,他可能会勃然大怒,反应比较强烈,但是对事不对人,反应完了就没事了。
袁修孝
1999年6月毕业,李德仁的第17个博士
南人:在你心目中李院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袁修孝:有眼光、方向准,能触类旁通,沟通能力强,善于借助团队力量,既开放,又善于融合。对我们既严又慈祥,是一位非常好的导师。
南人:你是一毕业就跟他共事了?
袁修孝:是啊,当时李老师还是我们教研室主任的时候我就跟他共事了,一直追随他做研究,后来才读了在职博士。
南人:你的成果主要应用在什么地方?
袁修孝: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及其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是在李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从中越边境测量开始,到海南的应用,成果越来越成熟,2002年起在全国很多困难地区应用,包括西部测图,应用面积70多万平方公里。几乎所有的国家大项目都会用到。
王密、眭海刚、王树良、黄俊华
2000年后李德仁院士的博士生
王密:我从硕士、博士就一直跟着李老师读,毕业以后留在 重点实验室,从工作上相当于一直在他身边,他对我们年轻这一代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性格很平和随意,不管是去他家里找他,在办公室还是在路上碰到 他,都很随和,很朴实,沟通起来很自然,我们都很喜欢经常跟他接触。他应该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了———至少在我的眼里,我从他那里学到了一些做人做事的原 则,受益一辈子。
眭海刚:我感觉李老师有三 点非常值得崇敬。第一就是他作为一位老师,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首先教我们怎么做人,教导我们做学术做项目要踏实,虚假的东西一定不能做;第二个就是他学识渊博,对学科有很强的敏感性,对方向把握得很准;第三就是他亲力亲为,以身传教。 生活中他很平易近人,我们过年的时候也跟他一起吃饭。
王树良:他经常教导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工作”,我一直遵循他的教导做事做人的。他还要我们“谦虚谨慎,愿意吃小亏才能占大便宜”,对人要宽容,不要那么计较,应该多奉献。
邵振峰:能跟随李老师学习是我当年踏进武测时的梦想,后来才知 道这个梦想跟很多师兄弟都是一致的。1999年我在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开发项目时,恰逢李老师当验收专家组的组长,就提出报考李老师博士的愿望。在顺利通过 考试后,就幸运地成为李老师的博士生,毕业后就留在了李老师的身边。 我对李老师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他始终站在学科前沿、瞄准和服务国家目标、致力于打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
黄俊华:对李老师的整体印象就是严师、慈父、侠士。说到严师,首先他对自己要求很严,对事业、专业的追求非常高,他同样要求弟子也是这样,其实他的典范作用,不说也都能深刻影响别人,我们没道理不做好。 说他慈父,是因为对我们非常关心,常常给予鼓励。 说他侠士,就是因为每次都来去匆匆,每次见面都觉得后面总有很多事等着他,整天飞来飞去,奔走在世界各地,尽量帮助更多的人,如同古时候的侠士一般。
李德仁院士指导学生
胡瑞敏
1994.11-1996,李德仁的第1个博士后
我从大学到研究生,到博士读过很多学校,比较起来,李老 师有很多方面给我很多启发,他站得比较高,看得比较远,对一些新学科、学科交叉和技术的发展,能够更早地看到新的动态。另外他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花了很多 心血,他希望学生不只是有所创新和突破,更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一番成就———这两点我印象非常深刻。
李老师非常平易近人,跟他交往没什么压力,大家会把一些想法和困难对他说。他对学生非常关心,有时候甚至比较厚爱,不过我们要是做得不好,他也会批评的。
李老师站得比较高,发挥了很重要的领导作用,他不单单只是在他直接从事的测绘学科,在一些相关的学科领域他都有一些想法,他的这些思想几年后来看,都逐渐 地变成了现实,我们期望能够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继续得到他的支持,做出一些成绩,也不负他的期望。另外我觉得李老师比较辛苦,平时活动很多,不过他身体蛮 好的,希望他能够注意身体,保持健康。
朱庆、方涛、马洪超
李德仁院士的博士后
朱庆:当我还在西南交通大学攻读摄影测量方向的硕士学位时,我的老师刘文熙教授就介绍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李德仁教授给我们。 李老师思路相当开阔,思想极为活跃,对学科发展了如指掌,朋友遍天下。他带领我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最终能成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的一员。
方涛:从学问上讲,李老师对学生的培养非常严谨,另一方面,作为双院士,他也非常平易近人,特别能和学生打得来。他对待学生、指导学生有独特的一面,作为一个学者,他的知识视野非常敏锐,在他身上确实能反映很多学者的优秀品格。
马洪超: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李老师对我的帮助和影响都是很大的。李院士与我有一次面试,当时他还是合校前的原武测校长,非常忙,但还是在百忙之中跟我进行了一次很长的谈话。那次谈话对我的影响很深,主要从做人做事方面对我将来的发展起了很好的指引作用。
朱述龙、周焰、文贡坚、刘进
李德仁院士的博士后
朱述龙:我们的业务进步其实是在李院士的关照下才起来的,早期我们做部队的遥感,都是他带出来的。他是大师,是引路人,对我们年轻人比较提拔,在很多场合,能把我们往前推就往前推,给我们很多展示才华的机会,非常谢谢他对我们的栽培,祝李老师健康长寿。
周焰:李老师生活上很简朴,工作上精力旺盛,他那么大年龄,又是院士,一天到晚到处作报告。他这么多弟子,自己还是这样地工作,对科学,对研究,对工作,都兢兢业业的。他对科研不是注重很细节的东西,是站在很高的位置上指点。他看问题非常准,非常前沿,他对很多事情都了解,非常有眼光。
文贡坚:他非常严谨,对我们帮助很多,我跟他读博士后之前都不敢联系他,觉得他事情多,肯定也顾不上我们。结果一跟他联系,觉得他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我没有一点压抑。作为他的弟子我感到很荣幸,祝李老师身体健康,也希望在他的领导下,把我们国家的遥感越做越大,能够赶超国际。
刘进:与李院士接触觉得他非常平易近人,他对我们年轻老师非常支持。学术上给我们指引了非常好的方向,我一生都非常感激他。各方面我有问题向他请教,在百忙之中他都特别愿意耐心地向我讲解。李老师的治学方法影响着我,我们这两年出了不少新成果,博士后期间发表了几篇SCI论文,有几项新技术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没有他的帮助,我难以取得这些成果。
李院士是我人生当中的一个榜样和偶像,我要对得起“李德仁的学生”这个称号,这也不停地激励和鞭策着我。作为他的学生,我感谢他,祝他身体健康,天天快乐。
END
GIS圈
呈送未必知晓的行业资讯
另一视角解读产业新闻
深度挖掘地信精英故事
欢迎长按关注我们哦
▼▼▼
别忘了点击原文,看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