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学散步 | 米勒:吟唱自然的现实主义歌者

2017-03-22 运歌 环球人物YOLO精英





文 | 运歌

编辑 | 王玮


现实主义坚持表现当代生活,旗帜鲜明地反对僵化的新古典主义,反对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这种美术运动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1848年,法国大革命遭到残酷的镇压,“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被践踏,使人们不再抱任何浪漫主义幻想,而迫切要求对现实作客观的认识,具有批判性质的现实主义,便是这种思想意识在艺术上的反映。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法国画坛闻名。米勒是忠实描绘大自然的歌者,他不仅描绘大自然的风景,更描绘在大自然的土地上耕耘的人——默默无闻的农民。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米勒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半岛海滨城市瑟堡附近的乡村,家中世代务农,尚称小康。米勒从小就展现出了绘画天分,18岁时,他来到瑟堡接受专门的美术教育,先后跟随两位名气并不大的画家学画。

 

1837年,米勒获得了瑟堡市议会的一笔奖学金,再加上母亲跟祖母的资助,他有机会到巴黎继续学习绘画。此次巴黎之行使米勒的才华得以飞跃,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卢浮宫中陈列的名画,米开朗基罗、普桑及17世纪荷兰画家和18世纪法国画家对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米勒在巴黎度过了几年艰苦、困顿的生活,为了生存,他画过招牌,也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人因此而嘲讽他,“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些话让米勒感到不快,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沐浴的放鹅少女》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在巴比松村他结识了科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画家们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探索艺术的真谛。米勒笔下的巴比松,不再只是偶然来写生的画家眼中的美丽风景,他在这种生活中看到传统文化厚实的力量。米勒的绘画风格也出现了急遽的转变,他把精力集中到关注乡土民生状态的艺术表现上,走出了窠臼,打破了当时陈腐、单一与世俗的画风,展现出现实主义绘画的鲜活魅力。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认为大自然赐予每一个观察它的人以无穷无尽的壮观。尽管物质条件恶劣,但米勒对艺术的真诚不变,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苍凉的麦田里,一位身着红色短袄和蓝色裤子、打着绑腿的农夫,挥动右臂,迈着阔步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不远处一群飞鸟在空中盘旋,准备寻觅刚播下的种子。正是一幅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壮丽图景。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文艺评论家戈蒂叶说这个形象是用播下种子的土地的泥土画成的,太真实了。画家用一种雕塑般的单纯而简练的形象,概括地表达耐人寻味的内容,所以荷兰画家梵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播种者》


此后是米勒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许多具有震撼力的名作如《牧羊女》《拾穗者》《晚钟》《倚锄的人》《喂食》《春》等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放牧、劳动、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他像吐丝的春蚕一般,创作了许多杰作。

 

《倚锄的人》


《喂食》


《拾穗者》作于1857年,目前存世的素描草图就有20余幅。从这些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米勒创作思想的深化过程。《拾穗者》描绘了温暖与金色光线下的麦田劳动者,充满神圣感和永恒感,妇女们为了生存,不得不费力地在田间地头寻找和捡拾遗落的麦穗,她们全神贯注的神态和远处收获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

 

《拾穗者》


《拾穗者》中,米勒重点突出的是田间劳动的重复与繁重、辛苦,地平线与妇女们姿势旨在突出他们重复无尽的劳动。在形象塑造上,米勒着力强调了她们宽阔结实的体形和感觉缓慢而吃力的动作,即使看不到具体的相貌及面部表情,也觉得个个栩栩如生,一切都是真实的和象征的,具有一种比学院派英雄形象更真实、更自然的气派。米勒以最沉静的姿态画下了他们,借纪念碑式人物造型,把瞬间的美转化为永恒的美,体现了平凡中见伟大的美学原则。

 



米勒认为艺术家创作中最有促进作用的东西就是不可遏止热情和力量。巴比松画派或许有都市人向往农村自然的田园牧歌情怀,但米勒则要深沉得多。他的作品中彰显了土地上劳动的意义,在1864年沙龙展中的作品《牧羊女》散发出前所未有的撼人吸引力,造成了轰动,使米勒的声名一度达到了巅峰。


《牧羊女》


而另一代表作《晚钟》则描绘了在苍茫暮色中,随着远方教堂的钟声垂首祈祷的农民夫妇。之后,米勒的收入渐趋稳定,名气也节节攀升。到了1867年时,巴黎万国博览会为米勒举办了大型个展,次年,米勒获颁艺术勋章。


《晚钟》


罗曼·罗兰在所著的《米勒传》指出:“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背柴火的农村姑娘》


米勒的画面质朴而深邃,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情感,又隐含着一种凝重而宁静的忧郁,一种仿佛承受生活苦难后的静谧与平安。米勒的写实主义使人们重新估量土地与劳动的伦理价值。他的人物通常没有太多细节,五官表情常隐在暗影中,但他却画出了他们艰难生活中的挣扎与盼望。和浪漫主义相反,米勒绝不夸张个人的喜怒哀乐。他让土地中的人民如同雕塑,成为大地上永恒不朽的标志。

 

《烤面包的女人》


1873年,身患重病的米勒已几乎无法再作画了。但是1874年时,他还是受托为巴黎市内伟大的建筑物万神庙绘制内部的守护圣女壁画,结果却仅在完成数张草图之后,干1875年1月20日去世,告别了他在巴比松的六十年岁月。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巴比松附近夏伊村的墓园中,就在他的好友帖奥多·卢梭的旁边。

 

《簸谷者》


米勒曾经说过:“艺术不是一种消遣,而是努力奋斗,是辗转着的磨盘。”如果把19世纪的法国画坛比作一滩静谧的湖水,那米勒就应该是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所泛起的涟漪,生命虽然短暂,却让这湖水再次生机勃勃。他对现实主义的追求虽然坎坷,饱受种种磨难,却令人肃然起敬。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美学散步 精彩回顾

库尔贝 | 布格罗 | 德拉克洛瓦 | 席里柯 | 康斯太勃尔 | 威廉·透纳 | 戈雅 | 安东尼奥·卡诺瓦 |  安格尔 | 雅克·路易·大卫 | 庚斯博罗 | 乔舒亚·雷诺兹 | 弗拉戈纳尔 | 布歇 | 夏尔丹 | 华托 | 维米尔



环球人物YOLO精英

全球精英影响力平台

高端智库及高尚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慢读生活

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一本杂志

与您一起走进“读”时代

微信号:yolodushuhui

YOLO APP二维码

更多精彩商品,进入YOLO商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