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节日专题 |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生长时

2017-04-01 YOYO 环球人物YOLO精英






文 | YOYO

编辑 | 李兴东






一侯

桐始华


二侯

田鼠化为鴽


三侯

虹始现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扫墓祭祖,慎终追远,清明就是节日;“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放歌逐春,踏青插柳,清明就是节令。大节气和大节日就这样水乳交融。





清明溯源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流亡列国。途中衣食无着,随臣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其母归隐绵山。晋文公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有人献计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不料介子推和母亲抱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火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到秦汉,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清明前一两日,恰逢古时的“寒食节”,在俗语中有“上巳接寒食”之说,在寒食节,民间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相传,是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选择在“寒食节”禁火吃冷食。





清明是一年中最天朗气清的时节,春色美丽,最宜人们笑语盈盈地出门踏青去。“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杨柳依依的柔软,人在秋千上的笑意,还有沉醉春风里的花,都是清明春意盎然的证据。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野游玩、观赏春色的大好时光。




荡秋千

秋千最早叫“千秋”,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渐渐消失了。





清明插柳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提到,清明时节“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植树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戴柳插柳的风俗。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环球人物YOLO精英

全球精英影响力平台

高端智库及高尚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慢读生活

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一本杂志

与您一起走进“读”时代

微信号:yolodushuhui

YOLO APP二维码

更多精彩商品,进入YOLO商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