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文丨黄朝霞:一座村庄的生长♬

2016-12-14 黄朝霞 莆田作家

小秘密:点上方“莆田作家” ↑,可免费订阅哦

2016《莆田作家》“后海渔村”杯文学奖征文启事

  @走马亭村民:如能择一村而终老,那就我们村吧。  

  


一座村庄的生长

文丨黄朝霞



(一)


  若要择一村而终老,世界上有哪个地方,会胜过自己的家乡。


  我自信,生养我的家乡——华亭镇走马亭村,她是有足够游子酝酿闲走天涯看白首诗意情怀底蕴的,她更有陪伴您咀嚼望断高楼近黄昏的善解人意。


  依山傍水,推门抬眼就是青云山,屋后环村小溪流细细袅袅,离莆田市区不过半小时车程,进可及城市繁华,退可耕瓜果田园。而那那植根于我们文化血脉里的小桥流水人家,那些你寻寻觅觅的质朴宁静,那份你一生都走不出的永恒乡愁,在我们村,你也都找得到。


  “溪兜”,是环绕我们村的一条小溪流,她是莆田母亲河木兰溪的支流,也是滋养我们村庄的母亲河,虽然,她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像我记忆中那些已经故去的叫下厝或顶厝的乡村女性那样,随随便便与土地沾一点边儿就是她在这个世间的特定符号了,从不计较,只是安静地看着太阳升起又落下,看时代更迭人来人又去。



  世世代代,“溪兜”一直安静的绕村流淌,“溪仔兜”是她的另一个名字,因为作为溪流,她的确有点小了,小到连孩子都可以赤脚淌过她。对于像我这一代以及往上辈分的在村庄里长大的孩子而言,“溪兜”便是我们童年的天然乐园,那个时候,溪流浅而清澈,摸螺拾贝、打鱼玩水是孩子们的游戏必备项目,水流潺潺而岸边苇草萋萋,深秋时节秋风起时,白色的苇花成片摇曳,即使是小小的心里也会长出莫名的感动。而每当夏季在小溪里洗澡过后,我们总是以苇草为遮庇褪掉湿衣服再换上干净衣裤,然后就在溪畔把衣服洗干净,再以苇草或溪畔鹅卵石为衣架晾晒。


  今天的孩子也许永远无法理解,这电影特写一般的画面,是他们父母那一辈永远难忘的快乐记忆,那种感觉,恐怕是他们在浴室或泳池里想象不出来的。


  遗憾的是,当我成年以后,“溪兜”已不复清澈,有人采河沙去建筑自己的新房或外面世界的高楼,有人在溪畔沿岸养殖鸡鸭,有人将溪畔的黑土挖去改良自家的菜地。水墨画一般美丽的“溪兜”,从此遍体鳞伤。而这一切,无人制止,大家都忙着各自生计,谁会有心思去管一条小溪的心情呢?


  有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娘家站在村口的石桥上,目睹面目全非的“溪兜”,心底满是郁结难言。前几年回家时我听说,当对岸的村庄将属于他们那一边的溪畔进行护砌加固时,村里倒是有人出去干扰制止,那一刻,我第一次为我的村庄感到悲哀。


  再后来,那童年记忆里的浅浅溪流,便成了我胸口挥之不去的淡淡忧伤和深深思恋。





(二)


  一座村庄如果只有一条溪流就一览无余的话,当然是不够书写故事背景的。村庄的迷人之处,在于她的历史,就像旧物总是带着她的旧时光,在不经意间拨动你情感的琴弦那样。我的村庄,她是有着自己的久远故事的。光是村庄的名字,就已经可以看出端倪了。


  “走马亭”,研究乡土历史的朋友不约而同告诉我说,据字面来看,我的村庄最早应该是一个专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驿所,那时候应该有一个亭子的,后来慢慢演变成一个村庄。关于这个极有可能存在的亭子,估计我的爷爷的爷爷那一辈也没人见着吧,在我有限的记忆里,村里没有任何一丝和亭子有关的痕迹,或许,它早已经在岁月的烟尘里隐成一道无人破解的密码,沧桑演变成为一座村庄的精神源头,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和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人们之间扯不断的根脉。



  上了年纪的老人们有时候会跟孙辈们絮叨一些关于村庄的来历,说是我们村之所以以“走马亭”为名,是因为某个朝代村里出过一位爱国爱乡的武状元武将,他戎马半生最终魂归故里,村里的青云山脚下至今还有这位武状元的墓茔。当年村里人纪念武状元的功德,每到扫墓祭祀时都要骑马绕村走一圈。某一年绕村仪式时恰好县里的官老爷经过,被村民的虔诚专注打动,捻须沉吟道:“走马绕亭、走马绕亭,这村子今后就叫走马亭吧”,官老爷金口一开,从此,村庄就有了自己的正式名号,而原来的据说叫作“小罗境”的土名儿倒是几乎被人淡忘了。


  时间的迷雾太重,我浅薄的想象力无法还原出当年那位武状元的赫赫战功,不知他来自哪个朝代,但从这个走马绕村纪念他的乡俗里,大概可以揣测出,他一定有着为大家所敬仰的灵魂,所以人们隆重的纪念他。今天,这个仪式已经不再延续,我想,那一定是状元的灵魂已经在朝代的更迭中去了他想去的地方,在那个没有战争的天堂里,他终于能够和他的战友们闲话桑麻而没有金戈铁马来干扰他的清梦了。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卸下戎装的状元梦里会是什么情景,但即使是隔着千百年的时光,我也能够看到,我的村庄对于人间大义的朴素追崇。



  和莆田大部分乡村一样,我的村庄至今保留着元宵跳棕轿和“游灯”的民俗,打我记事起,这个习俗一直是村里最盛大的节日。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当跳完棕轿,各家各户都要从未燃尽的火堆里挑一块木头回家,俗称“牵大猪”,寄望全年风调雨顺家道兴旺。是的,我的村庄一直是富有追求而生机勃勃的,只是近些年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谋生,元宵“游灯”也便成为乡亲们维系情感的一个载体,年轻人也几乎只有在这样一个全村公共的节日里才有机会彼此照面互相寒暄。我的村庄就像逐渐老去的母亲那样,目送着她的新生村民一次次离开再回来、再离开,却不知道她的孩子的确切归期。


  我的亲爱的村庄啊,当我在异乡的月夜想起你的时候,我似乎听见你那轻轻的叹息和深深的落寞,却无法给予你任何的抚慰,因为我和你一样,没有办法留住人们外出的脚步。时代的滚滚车轮快速向前,面朝黄土背朝天,已经无法再提供人们想要的生活了。


  关于村庄的传说很多,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关于橄榄“授封”的故事了。和华亭的许多村落一样,龙眼曾经是我们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但和别的乡村不一样的是,我们村的果树品种更多样,龙眼、枇杷、橄榄、油柑、杨桃、杨梅等莆田常见水果,我们村几乎每一样都不落下,可以说是常年瓜果飘香。小时候习以为常,只知道树上的果子就是我们生活的希望,就是孩子们上学的学费,后来学了点植物知识,知道那是因为村庄特有的土壤及生态气候,才能有这种福气。就像村庄里多种姓氏混居一样,这些不同口味的水果在我们村的山间地头和谐共生、四季不断。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是橄榄了。早些年,只要在外提及我们村的名字,了解情况的人就会说:“哦,你们那的橄榄很好吃很有名呢!”外人只知道走马亭的橄榄香脆甘甜,村里人引以为豪的却是,我们的橄榄可是受过皇帝嘉奖的。比较统一的传说版本是,那个爱下江南的乾隆皇帝,在寻访民间时路过村庄,大约在农历“立冬”前后,恰好是橄榄口感最好的季节,乾隆君微服私访,走得口干舌燥,就摘了颗橄榄解渴,不曾想一颗不起眼的小果子竟然越嚼越甘、唇齿生香,于是龙颜大悦,口头赐封。封了什么内容呢?传说语焉不详,村里也未见有牌匾石碑之类,只这么世世代代流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人一直是把橄榄当做村里的标志特产,因为口碑的关系,早年间我们村的橄榄售价比其他地方的总是要略高些,大约,这是沾了帝王的光吧。不过,懂得吃橄榄的人,总是会真心夸赞,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至今也仍旧是我们村橄榄的忠实粉丝,往往不惜路途遥远专程寻来购买。我曾经特意做了一番比较,发现我们村的橄榄果肉的确香脆,往往一人嚼橄榄而满室生香,果仔也比其它地方要黑,吃货们都知道,果仔越黑的橄榄越没有涩苦味,这一定是受益于村里水土的关系。


  遗憾的是,曾经身为村里明星水果的橄榄这些年逐渐没落,一来现在物流发达,外地橄榄抢占市场,二来村里会管理果树的大多年老体弱,一些新型果蝇虫害的出现,使得他们束手无策。村里很多当年的橄榄树王都不不复当年产量,有的甚至干枯整树死掉,每每谈到这些,大家都是摇头叹气,惋惜心痛。





(三)


  村庄的邻居,那些地名里同样写满农业时代印记的小村落,涧口、西湖、园头、柳园,这些年,都疾步走在建设“新农村”、构筑“幸福家园”的路途上,村道开阔而平坦,土地整治后统一规划的漂亮房子盖起来了,人居环境干净而优雅,村里小伙娶媳妇越来越容易,因为家里居住条件比城里还舒坦。


  只有我们村,似乎一直置身事外。虽然村里离市区、离集镇都不算远,濑榜路的开通,更是密切了村庄通往外面世界的往来,然而,我们的村庄内部,至今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道,个别角落,甚至连摩托车都无法顺利到达家门口,这,成了村庄发展的难言之疾。


  近些年,那些外出奋斗的人们逐渐返乡盖起气派的新房,你三层我五层,和大多数莆田人一样,我们村也把起大厝当做人生成功的第一配置。只是,时代已经发展到了网络互联互通的今天,汽车成为家用出行工具,一个连村道都不尽人意的村落,怎么能实现宜居梦呢?村民们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的村庄越来越干净越来越美丽,羡慕、着急、叹息,盼望改变,却又似乎没有人愿意作出改变,那些早年间建起的未经规划的房子就像一支未经训练的杂牌军,各朝各的道,随意任性地矗立着,而那些别别扭扭的小道,则像一张无形的网络,网住了村庄踏步向前的脚步,所有的村民都网在里头,谁也不得舒坦。不经常返乡的年轻一辈村民,甚至会在自己的村子里找不着道,于是,下次,就更不乐意回来了,故乡的面目,也逐渐模糊。



  如果村庄也有前世今生的话,我想,我的村庄一定也在自己的岁月里轮回静悟,走了这么久到底路往何方?在华亭镇的诸多村庄里,我们的自然资源、村庄规模、人口数量都排名靠前,我们的村民肯拼能干,我们曾经有过颇有名气的附中,临近村落的孩子都到我们村求学,但这些年,我们村庄,无疑是不复当年气象了。


  症结在哪里呢?在道路疏通之前,更需要人心的畅通。在今天这一个资源共享才能更好共享发展成果的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理念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村庄的发展不能再只依赖“村干部”,大家都是村庄的主人。“村干部”固然是村庄发展的领头羊、火车头,但火车能否跑得快,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提速,就像一支步调不一致的队伍是不会有出色战斗力一样,一个人心不齐的村庄,是适应不了今天这个时代的,最终,困住的也是各家各户通往更美好生活的脚步。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需要放远眼光,必要的时候也需要个人作出暂时的牺牲,才能最终收获长久的回报。


  有人说,某某村的发展是因为上级各种支持特别是资金扶持,所以发展得快。的确,任何发展都需要外力拉动,但,事物的发展更多是多个因缘条件成熟的结果,相信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准备时,一定会有外在的力量会来关注我们帮助我们。




  可喜的是,在今年秋季村里举办的一台以“家和邻睦”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上,一种来自全体村民的细微力量正在悄悄凝聚、生发。这力量,是对文明礼仪的遵崇与宣扬,是对更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诉求,更是对一些生活陋习的无声反思与丢弃。我深知,一个村庄能举办这样的晚会,背后定有许多的努力和付出。


  晚会当天,一些平时不常在家的年轻人也回来了,舞台下水泄不通人声鼎沸,大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内心的喜悦和感动,用默默的思考祝福村庄的明天。是啊,除了一日三餐衣食温暖,我们还需要人心与人心之间的尊重、沟通、信任、友爱、和睦乃至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


  走过再多的桥,看过再多的云,都只是为了能有一天,可以站在故乡的桥上,淡看云卷云舒。 在物质生活不再匮乏的今天,我们渴望放慢节奏,去过淡泊宁静的小日子,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不就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静谧祥和吗?这样的生活,我们村无疑可以提供。


  愿一台文艺晚会的种子,能够生发出更多的力量、更多的美好。愿我们的村子,终有一天,不只是你情感乡愁的归宿,更是你触手可及的理想生活。


  深深祝福,我的村庄,也是你的村庄。


-END-


△作者简介:黄朝霞,70后,偶尔读书,也敲打点不着调的文字,记录生命中流经心头的瞬间。


延伸阅读

美文丨黄朝霞:仰望报恩寺



本期责编:踏浪丨排版:慕白

↓↓↓这里不喧哗,只为给你一片宁静。感谢你的点赞、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