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丰都非遗】流传千年的鬼城神鼓舞

丰都发布 2023-03-17








神鼓舞作为丰都的鬼城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之一,在一年一度的丰都庙会活动中,神鼓舞是最重要、最有看点的节目之一;同时,还定期在丰都名山鬼城旅游景区进行表演,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看,有效地促进了丰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神鼓舞也叫鬼城神鼓舞,源于丰都民众日常生产生活,以及民俗活动场景和仪式,并非只是传统的乐器和舞蹈,更重要地反映了浓厚的巴文化特质和强烈的地域文化现象。迄今,鬼城神鼓舞已在丰都流传千年。








2019年

鬼城神鼓舞被纳入

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鬼城神鼓舞的由来



鼓最早用于古代战争,用以鼓舞士气,后逐步演变成为宗教祭祀的重要法器。



“自远古时期到西晋,丰都地区的神鼓舞作为一种祭祀仪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在与外族战争时也会大量使用,仪式感强,舞蹈成份不多。”鬼城神鼓舞最年轻的传承人之一李杜说。


自丰都名山香会兴起以来,神鼓舞逐渐成为名山香会祭祀仪式中的固定内容,队伍规模扩大到上百人,并引入更多的舞蹈内容。



丰都名山香会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神鼓舞也承载了鬼城民俗文化新的内容和形式。期间,鬼城神鼓舞也由此有了一代代传承人。


“在名山香会中断40年期间,第三、四代传承人一直为保留和继承发扬神鼓舞而努力,并对内容和动作进行规范和固化,从而留下了鬼城神鼓舞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李杜说。



形式灵活多变



神鼓的形状为圆形扁平双面鼓,鼓面绘有花纹,直径0.5米左右,鼓面的材料主要是牛皮或羊皮,经过特殊处理后进行绷制,然后用布带系住挂在双肩而悬于胸前。除男女每人一小鼓外,另还有一个陪鼓和一个主鼓,陪鼓直径2米,主要作为鼓舞中心支撑点,主鼓高达2米,由一只四脚乌龟托起,鼓上有一女巫表演变脸。



“神鼓舞表演时应男女搭配,人数多少均可,但性别比例要适当,表演者双手持鼓槌,身体奔腾旋转、前仆后仰,左冲右突,或集体群舞,或男呼女应,或匍匐前行,或腾挪蹲伸,边打边舞,口中发出穿云裂石的呐喊声,给人一种原始古朴而又粗犷的视觉效果。”李杜说。



在鬼城神鼓舞表演过程中,队形变化规范,动作整体划一,无论是行进中还是场地表演,阵形变化多端,进退有序,舞姿大方优美,有张有弛,群而不乱,舞步与鼓点合拍,鼓点随舞步变化,鼓声雄浑气壮,舞步气势如电闪雷鸣、狂风骤雨。


“鬼城神鼓舞形神交流,人鼓合一,有横扫千军,只身破阵的气韵,它表现了人们团结乐观和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面貌和浩然正气。因打法独特新颖,在全国独树一帜。”李杜说。



内容丰富多彩



鬼城神鼓舞最早出现于战场以鼓舞士气,后来发展为祭祀活动,到现在成为了大众喜爱的群众娱乐舞蹈,但是表演内容却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驱邪、行刑、狩猎、狂欢等。



驱邪:表演时,通过神鼓舞辅之以高亢、雄浑的“呜——呜——”“嘘——嘘——”呐喊声,以达到驱邪除魔的目的;行刑:表演时神鼓悬挂胸前,寓意为恶人下地狱的一种刑罚,身负巨石从一山顶推到另一山顶,反复折磨受刑,同时有旁人击鼓跳舞吼叫以示监督和惩戒。



那么狩猎的表演又是如何呢?李杜介绍,在古代巴人狩猎时,是以人多而围猎,并发出“呼——”“啊——”的助威声或统一行动的信号。征战:与敌人交战时击鼓扬威,同时以“哼——哈——”“哼哼哈——”呐喊助威。“这与神鼓舞表演征战如出一辙,即己方在与敌人交战过程中,通过鼓手击鼓扬威的声音为己方呐喊助威。”李杜说。



相传,无论是狩猎亦或是征战,在队伍凯旋后,同样要进行一段神鼓舞表演,鼓手在表演过程中,均要高声诵唱“嘿——哈——”“咚鼓啷得嘿——哐且吚且哐”“嘿——嘿——嘿、嘿嘿嘿”,鼓声与诵唱声融合在一起,热闹非凡,将领与士兵们就此把酒狂欢。



“从内容上看,丰都神鼓舞反映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加之鼓面和鼓身均有巴人图腾崇拜和民俗信仰的神秘图纹,神鼓舞也因此而得名。”李杜说。


推 荐 阅 读




【人文丰都】舌尖上的非遗——长源酿造

丰都援沪医疗队凯旋张国忠唐守渊出席欢迎仪式

丰都县生态环境局:打好碧水保卫战 还全县人民一江碧水

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李达元

编辑:徐宏伟  陶  涛

责编:段   敏

审核:李永生  张建华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请标明来源:丰都县融媒体中心。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打击新闻敲诈假新闻专项行动举报电话:7060692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