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非遗】跨越四百年 诉说一段又一段乡俗民情——龙孔戏牛舞
一头肆意奔放而舞的“牛”,加上一位诙谐广识的领唱及一队民风十足的民乐吹打,构成了一台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盛宴——龙孔戏牛舞。
2007年
戏牛舞在黔江农民运动会上
获得三等奖
2014年
龙孔戏牛舞入选
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牛舞是龙孔镇民间传统舞蹈,它通过舞蹈这种常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人和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场面,传递着农耕时代人与动物的不解之缘和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戏牛舞流传近400年,至今仍然活跃于龙孔及周边。”近日,龙孔镇文化站站长谭仕蓉说。
源于悠久的传说
龙孔镇面朝长江,背后却靠着几座大大小小的山峦,传说在清朝年间,这些山的西北角出现了一头大公牛,这只公牛喜欢到处走动,有时候会走得很远,公牛走到哪个地方,哪里就会出贵人。人们都称这只公牛是神牛。
丰都与石柱交界的牛凼,就是公牛滚水的地方。清朝初年,国泰民安,可是到了清朝末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外敌入侵,加上长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有人在夜间见到神牛痛苦地仰天长嘶,渐渐声音微弱至无。
“神牛死后,人们为了祭祀它,也为了祈求吉祥平安,便用竹篾和棕草编了犀牛,在野地里跳起舞蹈。戏牛舞便在龙孔当地一直流传下来。”谭仕蓉说。
谭仕蓉介绍,除了传说外,龙孔戏牛舞形成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牛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我们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而且在南方地区主要以种植稻谷为主,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种植稻谷时期,牛是农耕生产的主要工具;二是图腾崇拜,在周朝时期丰都便是巴国的别都,在这里的巴族人崇拜图腾。
古朴舞蹈魅力十足
那么,龙孔戏牛舞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又是如何?为此,记者采访了龙孔戏牛舞传承人文永潮。
“戏牛舞的表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器乐曲、说唱、舞蹈。器乐曲的乐器有大锣、镲子、鼓、镚镚等,采用的曲牌多是欢快流畅、对比强烈的音乐调子,如“大开门”“引子”“海棠红”等;说唱的内容一般都是即兴发挥,多是一些常见的吉祥语,或是一些谐谑类的小笑话之类,能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就行。”文永潮说。
文永潮介绍,戏牛舞在表演中的舞蹈动作,主要模仿人或者牛日常生活特性,或者二者之间的相互对峙。如牵牛出栏、人牛拉锯、割草、喂牛、牛发狂、牛打滚、牛喘息等动作,惟妙惟肖,原始质朴,具有一定的情节连贯性,也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关于表演戏牛舞的道具,首先是神牛,分为牛头、牛身与牛尾三个部分组成,牛身的形体大小为长2.5米、宽2.2米为最佳。其制作以棉毯为底、以竹篾为架、以棕草为皮缝制,牛尾则以棕草编出。其次是背篼、饲草、草帽等,这三样道具都是为牛倌准备的,表演时,牛倌身背背篼、头戴草帽、手拿饲草或背篼里装着饲草。”文永潮说。
龙孔戏牛舞的表演人员需要9~12人,其分工为:1人领唱,5人分别伴奏,1~2人扮演牛倌,4人身披棕毛缝制的神牛。近年来,文永潮和他的班子主要是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庙会祭祀等场面进行演出。
传承保护特色文化
“作为一种祭祀歌舞,龙孔戏牛舞是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它文化内涵主要包含了原生性、宗教性、社会性等特性。”谭仕蓉说,同样,对于戏牛舞的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有利于保护当地文化的发展。
文永潮作为龙孔戏牛舞的表演者和传承人,目前已年近古稀,虽然也收了徒弟,但是也都年纪偏大。
“现代人们对民间音乐的认识出现偏差,民间音乐不能创造高效的经济价值,受人们摒弃,无人愿学。因此,当下对戏牛舞的传承保护迫在眉睫。”文永潮说。
谭仕蓉介绍,当初在申请非遗时,龙孔镇文化站对戏牛舞进行了通彻的整理、记录、保存,以保证其历史性和相对完整性。
“同时,重视传承人与继承人,既为其搭建好表演的舞台,又为其提供适当的经济补贴,提高活动演出的资费,提高心理接受力,使这类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创新,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与爱好,从而让人们意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谭仕蓉说。
推 荐 阅 读
发布会 | 12月30日起,来丰都南天湖领略雪季浪漫,邂逅冰雪奇缘厉害了!丰都加快构建200亿级绿色建材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