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1/285,000 的爱情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在这样一个恋爱的季节,不如我们好好聊一聊爱情是什么,为什么你那么渴望恋爱,以及,如何拥有一段美好的恋情。
什么时刻你感到需要一个恋人?
上期结尾,我们做了一个“最想恋爱的时刻”故事征集,以下是一些留言。
@你们知道我是谁:有天晚上想去 CC 健身,刚出宿舍楼,看到月亮又大又亮,我闭着眼睛边许愿边走路,然后扑通一下掉进了湖里。从湖里爬出来的时候我感觉特别需要一个恋人,在我闭着眼睛走路的时候给我引路,或者至少提醒我不要闭着眼睛走路。
@波子汽水:下雨天,从冰箱里找出土豆豆腐和牛肉,煮一锅火锅,打开一部剧,是最舒服的周末,也是最需要恋人的时刻。
@糊涂的芝麻虫:在火车站一个人拉着笨重的行李箱时,就会感慨要是能有个强壮的男朋友就好了!在海边漫步时,会想要是有个恋人可以撒个娇,一起戏水,坐在海边看夕阳就好了!
@Freya: 褪下羽绒服后,突然开始强烈思念一个之前真的只是朋友的人,而且严重到失眠。情感平静后就开始期待一个人的陪伴。
@VV: 想谈恋爱也许只是因为在一个静谧的午后阳光正好,想要有一个人可以一起看落叶从树上飘下,看鸟儿从天上飞过,看行人来来往往。
@Angela: 冬天的时候!某时某刻走在路上会突然希望前方有一个能让自己一路跑着然后扎进温暖拥抱里的人 ;) 然后还有春天开花的时候吧,觉得这么好的天气里要是能和喜欢的人一起去公园野餐就好啦!
@zang: 窗外月色正好,却无人能伴我漫步,那是我最需要她的时候。
总有一刻,你心底最柔软敏感的地方会被击中,于是你开始期待爱情。
▲ 电影《两小无猜》
01
爱情是什么
想想上一次被一个人吸引时你的表现是怎样的?你可能说话结结巴巴,手心有点出汗,或者说了些之后想起来觉得很蠢很尬的话,还有,你一定感觉到了心脏在胸口怦怦直跳。你或许会好奇,究竟是什么让自己有了如此反常的表现?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美国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领导团队花了十年时间对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爱情进行了跨文化研究,同时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对恋爱中的脑活动进行了分析。Fisher 博士及其团队认为,爱情可分为三个阶段:欲望(Lust)、吸引(Attraction)和依赖(Attachment),而每一个阶段都与一组大脑分泌的激素相关。
▲ Helen Fisher TED 演讲:恋爱中的大脑
1 欲望阶段
对爱情的欲望往往受性欲驱使,这源自物种繁衍的天性。通过繁衍,有机体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让物种得以延续。人的下丘脑在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刺激睾丸和卵巢中性激素睾酮(testosterone)和雌激素(estrogen)的产生,提升人们的欲望。
2 吸引阶段
当我们对某人产生欲望时,我们会很自然地被对方吸引,反之亦然。心理学家 Dorothy Tennov(2005)在对 400 名年轻男女进行爱情问卷调查后发现,“恋爱中”的人身上有一组常见的特征,她将之称为“limerence”。这个状态下,有一个人开始变得对你意义非凡,你对 Ta 产生了一种不由自主的、全身心的爱慕之情;同时你极度渴望 Ta 的回应,你的情绪,无论快乐还是绝望,统统都取决于你感知到的对方的回应;Ta 成了你世界的中心。
Helen Fisher 博士通过磁共振脑成像定位了大脑的“爱情区”—— 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人在被吸引的时候,这一区域将变得非常活跃,其中的 ApEn 细胞会大量释放多巴胺并将它传送至大脑的众多区域;同时血清素(serotonin, 又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也会一同分泌,让人身心愉悦。有时你在恋爱中感到目眩神迷,甚至失眠,很大一部分也是受这些激素的影响。
3 依赖阶段
不同于欲望和吸引的浪漫与热烈,产生依赖感是维系长期恋情不可缺少的一环,与其相关的激素主要为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又称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oxytocin)。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分泌、能够在长期相处中产生的重要激素。人类对这一激素的了解起初是来自于对草原田鼠的研究。田鼠脑中的血管加压素浓度很高,它们可结为终身伴侣,恩爱一生。而在对雄性田鼠注射加压素抑制药物后,雄性田鼠会对其伴侣失去兴趣,且会接受其他田鼠的求爱(Young, 2003)。
催产素通常会在与爱人进行亲密行为时产生,女性在分娩和哺乳期也会分泌催产素,它的增加会使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亲密感。发表于《神经科学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催产素还可防止婚外情。德国一研究团队在对已婚男性通过鼻喷方式注入催产素后发现,他们较单身男性或对照组相比,离魅力女性的平均距离多出了约 1.2-1.8 米(Scheele, et al., 2011)。
02
为什么你那么渴望恋爱?
看完上面的文字,你可能会有些沮丧:我向往的爱情,难道仅仅是脑中激素作用的结果?事实上,科学可以“解剖”爱情,却不能让我们将其掌控。正如 Fisher 博士在演讲中所说,“爱若甜蜜,人们沉溺其中;爱若苦涩,人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明知会沉溺,会快乐,也会痛苦,为什么我们仍会义无反顾地陷入一场恋爱?
© Indre
1 为了归属感
爱情可以满足人的归属感。杜克大学心理和神经学教授 Mark Leary 与昆士兰大学心理学教授 Roy Baumeister(1995)表示,人类对归属感的本能需求与原始的族群社会有关。那时,人们通过族群寻求庇护,一起狩猎、分享食物、养育后代。如果一个人被排斥在集体之外,他很容易会因缺乏食物或遭受动物攻击而死亡。因此,人类对归属感的需求被写进基因、世代延续。爱情能够为人们建立并维系起一种强有力的归属感,为恋爱中的个体带来稳定的关怀。
2 为了安全感
和归属感相似,安全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对抗未知与不确定性(Shapiro, et al., 1996)。当有这样一个人,Ta 承诺无论艰难险阻都会一直陪伴在你身旁,我们和这个人在一起时就会感到强烈的安全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个人仅仅和我们呆在一起是不够的。为了真正地感到安全,我们希望确保对方将永远与我们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恋爱关系往往具有很强的排他性。如果我们依赖的一个人开始向别人投去关注,我们便会开始担心失去——失去 Ta,以及我们从 Ta 那里获得的安全感。
3 单身太辛酸
除了以上提到的个人生理与心理因素,社会也在为“恋爱”推波助澜。“单身狗”的戏谑似乎意味着不谈恋爱就没了做人的尊严;“双十一”购物节亦是在无形中引导大众形成不恋爱就只能“剁手”的消费观。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秀恩爱”也给了单身人士不小的社会压力和同辈压力。他们开始焦虑,觉得自己很有必要赶紧开始一段恋情以摆脱单身的尴尬身份。
03
如何拥有一段美好的恋情?
1 找到“对的人”
找到“对的人”是一段美好恋情开始的必要条件,而寻觅的过程并非全凭偶然。
放下执念
你是否时常会有这样的想象:世界上会不会有一个人跟我完全契合?Ta 喜欢跟我读一样的书,吃一样的食物,做一样的事;又或者 Ta 在各个方面与我截然相反,我开朗 Ta 内敛,我选择困难 Ta 遇事果断,我们完美互补。
许多人对生命中的那个 Mr./Mrs. Right 抱有具体的想象,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遇到。因此即使很渴望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他们也会因这种执念而不愿开始一段感情;或者即便对一个人产生了好感,也很容易感到理想的幻灭,因失望盖过好感而终结。
事实上,遇到一个能够满足自己所有条件的恋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数学家 Peter Backus (2010) 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论文:“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他在文中用寻找外星文明的德瑞克方程式(Drake Equation)计算了自己在伦敦与“真命天女”相遇的概率,结果大约为:1/285,000 —— 甚至比遇见外星人还难。
因此,比起列出 10 条必备条件,明确什么是“绝对不要”的底线更为重要,比如“暴力”、“控制狂”、“不忠”等等。为自己划定底线后,怀抱更开放的态度去寻找和接纳伴侣,在相处和了解中相互成就,获得美满爱情的成功率将变得更高。
数学帮你找真爱
有一个哲学故事这样讲到:苏格拉底让弟子们进入一片麦穗田,在不回头的情况下,摘取一株最饱满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总觉得后面可以找到更好的,最终纷纷空手而归。这像极了爱情——许多人也都是在寻寻觅觅中错过了那个 Ta。
伦敦大学学院数学教授 Hannah Fry 在 TED 演讲中给出了一条寻找“最佳恋人”的解决方案:采用“37%法则”(又称“最佳停止理论”, Optimal stopping theory)。指的是不要与一生中遇见的前 37% 的对象确定严肃认真的婚姻关系;在之后遇到的人中,只要比先前最优秀的人还优秀,那就是 Ta 了。
▲ Hannah Fry TED演讲:爱情中的数学
最佳停止理论下的“真爱公式”:
P=找到“完美对象”并托付终身的机率;n=为一生中潜在的交往对象人数;r=淘汰的恋人数目。
根据计算,淘汰前 37% 找到真命对象的成功率最高。假设你一生可能会与 10 人恋爱,淘汰前 4 位,那么找到“完美对象”的概率将达 39.87%——比随机选择一个的 10% 高出近 4 倍的成功率。
然而由于我们很难预估“潜在的交往对象人数”,Hannah Fry 教授提出可以用“时间”尺度代替。假设你 15 岁开始物色对象,并且想在 35 岁前结婚,那前 37% 的时间大约为 (35-15)*37%+15=22.4岁。即淘汰 22.4 岁前遇到的对象,而 22.4 岁之后遇到的对象,只要优于先前遇到的人中最优秀的,就有最高机率是最佳对象。
当然以上公式来自数学理论,仅供参考。比起孤独一掷、用自己的人生来验其真伪,不如从现在开始更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人。
2 找到适合自己的恋爱模式
在关于爱情的研究中,依恋理论影响深远。心理学家将人们分为不同的依恋类型,认为它们从我们婴儿时和父母的相处中发展而来,并由此影响了我们的一生。
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主要分为四类:安全型(Secure),焦虑迷恋型(Anxious-Preoccupied),疏离回避型(Dismissive-Avoidant),恐惧回避型(Fearful-Avoidant)。不同依恋类型的人群在感情面前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Ni, 2015)。
作图:程可欣
(1)安全型
这类人往往更加成熟,他们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理解恋人的情绪;倾向于在压力大时向伴侣求助,同时也愿意在伴侣感到压力时提供支持。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完美恋人”。
(2)焦虑迷恋型
这类人时常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敏感多疑。他们可能会查看恋人的手机、逼问对方的行程细节,希望得到对方更多的关注和陪伴。这些行为可能会因给对方带来过多压力而导致恋情挫败。
(3)疏离回避型
这类人与焦虑迷恋型完全不同,比起恋人的陪伴,他们更享受独处的时光;他们往往无法理解伴侣,也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来增进感情,有时会让另一半感到“冷暴力”,从而导致感情破裂。
(4)恐惧回避型
这类人在人际交往中会对他人的言行、意图产生怀疑,难以真正进入一段亲密的关系。这种恐惧回避往往与一些创伤经历有关,比如曾经被忽视、抛弃、或虐待等等。
安全型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稳定的亲密关系,但如果你不是也没关系,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提升自己在情感中的表现。
▶ 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Ta 会包容你的情绪,给予你足够的依靠和信任。在对方的影响下,你也会慢慢地向安全型靠近;
▶ 向对方坦诚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需求,并告知对方 Ta 的回应带给了你哪些变化,给对方了解你、和你一同面对问题的机会和信心;
▶ 进行正念练习,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时刻。这将有助于更好地观察自己在恋爱中的情绪和想法;
▶ 在相处初期说明自己在感情方面的困扰以及可能存在的挫折,让双方对关系预期进行合理定位;
▶ 自己或带着伴侣一起去寻求心理咨询。专业的咨询将能够帮助个体修复依恋关系,以更好的状态进入恋情;
▶ 恐惧回避型的人可以通过写自我小传的方式去回忆过去的经历,包括其中遭受情感伤害的部分,重新审视它们对自己的影响,从而获得解决当下问题的力量。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这四种依恋类型,受个人经历影响,依恋类型可能会发生改变。无论你属于哪一种,想要以更好的状态进入一段恋情,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拥有自我意识,尝试在与恋人的沟通中改进自我,与恋人相互支持,一同成长。
以上。
来 聊
欢迎下方留言或点【这里】
说出你的熬(爆)夜(肝)故事!
撰文:程可欣 汤澜
编辑:祁蕾
本文参考(上下滑动查看)
Jennifer A. Bartz (2011). Serotonin and the Neurochemistry of Intimacy. Biological Psychiatry, 69: 8-716-717
Cipolla‐Neto, J. , Amaral, F. G., Afeche, S. C., Tan, D. X. and Reiter, R. J. (2014). Melatonin, energy metabolism, and obesity: a review. J. Pineal Res., 56: 371-381.
Tennov, Dorothy (2005). "A Scientist Looks at Romantic Love and Calls It "Limerence": The Collected Works of Dorothy Tennov". Greenwich, Ct.: The Great American Publishing Society.
Scheele D, et al. (2012). Oxytocin modulates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2:16074–16079.
Young, L. J. (2003). The neural basis of pair bonding in a monogamous species: a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human behavior.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97287/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 497-529.
Shapiro, D.H., Schwartz, C.E., & Astin, J.A. (1996). Controlling ourselves, controlling our world: Psychology’s role in understanding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nsequences of seeking and gaining contro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12), 1213-1230.
Peter, B. (2010). Why I don’t have a girlfriend: An application of Drake Equation to love in the UK.
Fry, H. (2015). The mathematics of love: patterns, proof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equation.
Robert Najemy: Why do we enter relationship? https://www.yourtango.com/experts/mr-robert-najemy/why-do-we-enter-relationships
Sifneos PE (1973). "The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c' characteristics in psychosomatic patient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22 (2): 255–262.
廖俊棋:为什么我还没有对象?我如何才能有对象?https://www.guokr.com/article/442765/
Preston Ni (2015). What is Your Relationship Attachment Style?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ommunication-success/201507/what-is-your-relationship-attachment-style
Howe, David (2011).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course. Red Globe Press.
推 荐 阅 读
为什么你明明不饿,却总是越吃越多?
桌子越乱的人越有创造力?
控制饮食、健康作息比登天还难?怪诞行为学大咖 Dan Ariely 教你三招打败诱惑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