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时代的马克·波罗

和你八月见的 昆山杜克大学 2022-06-23


昆山杜克大学 · 本科生故事 

第 15 篇 

文 | 祁 蕾


昆山杜克大学今年通用申请写作题是这么问的: “Why good match? What special qualities could you bring?” 你为什么觉得自己适合昆杜?你将带来哪些不一样的东西?许多申请者都提到被昆杜的国际化氛围、多元文化吸引,同时也期待自己能为这个社区带来一份独特的光彩。


将赴昆山杜克就读的2023届国际生中就有这么几位,年级轻轻,经历却超乎寻常得丰富。他们中有的亲身见证了埃博拉病毒的肆虐;有的希望用镜头打开观察世界的入口;有的用中文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并收到了回信。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都把中国写进了人生计划,并将在昆山杜克度过自己的四年梦想岁月。




 

埃博拉让我找到了自我身份认同

Reika Shimomura

国籍:美国 日本


“你从哪里来”一度是 Reika 最难回答的问题。出生于美国匹兹堡的她三岁时随家人去往日本关西,十三岁时又搬至加纳首都阿克拉,就读一所国际中学。这三处地方的文化和人情组成了 Reika 的自我认同,国籍似乎成了一个模糊而又难以界定的概念。


一次校车经过矿泉水公司的广告牌,上面写着:骄傲的加纳人。Reika 回头盯着广告牌看了很久,直到看不见。曾让她引以为傲的多元背景突然带来了一场身份认同危机:我有美国和日本护照,却生活在加纳,那我究竟是美国人?日本人?还是加纳人?


直到那年她到日本北海道过暑假,问题才终于有了答案。一天早晨醒来,她发现自己有些发烧,三个穿着像太空服一样衣服的人在她不远处站着,相互间小声说着些什么。Reika 在加纳的报纸上见过这种夸张的装扮,“我认出那是防护服,是给照顾埃博拉感染者的医护人员穿的。


2013年末,埃博拉病毒在西非爆发。疫情始于几内亚,后散播至利比里亚及塞拉利昂,就诊病人死亡率达 57-59%,一直持续至2016年初。


医护人员抱着一名疑似感染埃博拉的婴儿。

Credit: Goran Tomasevic


Reika 在日本那会儿,正值病毒爆发期,周围人察觉到她的发热,立即上报当地卫生部门,于是就有了她一睁眼看见的景象——从西非国家来的她被怀疑感染了埃博拉。


Reika 随后被救护车送至当地医院隔离。她非常害怕,于是开始尝试回忆些快乐的事,比如在日本北海道丘陵的花海漫步,和笑盈盈的游人打招呼聊天;在加纳一家托儿所做志愿者,教孩子们画蜘蛛侠和学英语,带着他们在操场上奔跑大笑。她突然意识到,在病毒蔓延的当下,笑脸背后的所有人都有被感染、甚至死亡的风险。


我想保护人们脸上的笑容。如果能康复,我希望也能和在我身边忙碌、照顾我的医务工作者一样,在疾病来临时照顾其他人。”


所幸 Reika 的发热后来被证明只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感冒,她很快康复出院。这场“虚惊”让她重新思考了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疾病与灾难面前,我们作为人类共同体面临着相同的困境,也有着共同承担与应对的勇气。我想我一部分是美国人,一部分是加纳人,一部分是日本人;同时,我也和所有人一样,是这个世界的公民。“


国际生校园日,Reika 与同学合影


出院后,那颗在医院种下的种子迅速发芽。高中暑假,她先后参加了日本自治医科大学的医学训练营,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举办的模拟疾病爆发和防控的夏令营,还旁听了许多对学生开放的医学研讨会。这些经历让她愈发坚定了自己投身全球健康领域的选择。


“选择来到中国学习,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在埃博拉疫情爆发时为西非国家提供的帮助让我非常敬佩。中国向疫情区派遣了大量医护人员参与救援,还援助西非国家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重建医疗体系。这样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每一个全球健康领域的学习和工作者所需要的。同时,我从很多医学和技术研讨会中了解到,中国在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于疾病防控和诊治方面一直走在前列,而这也是我希望去深入学习的方向。相信未来在昆山杜克大学的四年,我能够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我是一名用图片讲故事的摄影师

Charlie Colasurdo

国籍:美国


Charlie 七岁生日那天,爷爷送了他一套精编的《国家地理杂志》,老人没想到这份礼物会就此成为孙子理想的开始。Charlie 很早就拿起相机,学起了拍摄。如今他通常会用“我是一名用图片讲故事的摄影师”作为介绍自己的开头。


Charlie 和朋友在中国街头


“每张照片都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就像是千言万语被汇聚在了一个定格里。他至今清楚记得杂志2015年8月的特稿报道,《老挝:一个国家的新生》。越南战争期间(1964-1973),美国在老挝投下了 200 多万吨炸弹——相当于 9 年来,每隔 8 分钟就投下一整架飞机的炸弹。


摄影记者 Stephen Wilkes 用镜头记录下了炸弹在老挝川圹省首府丰沙湾留下的痕迹,包括生锈的弹壳堆,阴暗的防空洞和隧道,由弹坑演变而来的小池塘,以及矗立于废墟的闪着蓝光的 ATM 机。照片里,当地人 Phet Napia 的家门口贴着一张广告:“欢迎来到 Phet Naphia 先生家,我会制作勺子和手镯。”在他家后院的小型铸造厂内,Phet 会熔化收集来的弹壳中的铝,随后倒进一个模具,制造出各式餐具和手工艺品。似乎所有的本地餐馆都有由战争时期废金属制成的叉子、勺子和筷子。此外,老挝至今还留存着许多没被彻底清除的未爆炸炸弹。农民们埋怨,要是没有炸弹,自家农产品的产量将翻倍;下落的炸弹有时也会出现在年长者的梦中……


”那些照片具有无言的、极具反思性的力量。我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也能够像杂志上刊登的那些一样,承载下无数的记忆与故事。”也正是那些照片,促成了 Charlie 的越南之旅。旅途中,他在胡志明市的战争博物馆驻足许久,同时也拍下了这个国家战争遗迹之外的诸多侧面。


“卖越南三明治的商贩每次都会慷慨地塞给我很多牛肉,尽管家里有五张嘴正等着他养活。有时我会跨上一辆摩托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早晨六点,我会在鸣鸟咖啡厅锁定一个最角落的位置,和相机一起等待城市的苏醒。许多越南老人会点一杯强力的黑咖啡,加冰,边喝边抽烟。那段日子,我每天都会写故事,真没想到一个离家九千多英里的城市会成为我的灵感库。”


Charlie 摄影作品


越南之外,Charlie 对亚洲的其它许多国家和文化也都非常感兴趣,这同样是因为《国家地理杂志》。“我跟着杂志走遍了世界,亚洲很早就进入了我的‘心愿清单’。”


他去过新加坡,作为一项青少年科技奖的获得者,和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蒂姆·亨特(Tim Hunt)合了一张影;去过泰国,在曼谷做了一份保护历史遗迹的实习;来过中国,与一家孤儿院的孩子们玩了很久的自制火柴盒汽车。


Charlie 至今已学了七年中文,他不太记得由头是什么。可能是被杂志上的大熊猫吸引,想去做熊猫饲养员;也可能是被火锅击中,想学好中文去自信地多要份辣子;也可能是照片里古寨瓦顶排浪般涌向天际线的景象勾起了他去拍摄和讲述的念想。


“我很喜欢中国,希望能用相机拍下这里不寻常的风景,讲述这里厚重而有趣的历史和人情。




 

我用中文给习近平主席写了一封信

Nicholas Kovacich

国籍:意大利


Nicholas Kovacich 有个中文名,叫齐远航,意思是见贤思齐、扬帆远航。他出生于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家庭,祖父是克罗地亚人,祖母是英国人,父母是意大利人,叔叔是法国人,但如今他说的最多的外语却是汉语——一部分是受妈妈的影响。


他的妈妈在大学时学习了中文,还曾在复旦大学留学。妈妈在家中摆放的关于中国学习生活的回忆,让齐远航自小就对这个国家满心好奇。七八岁时,他如愿跟着妈妈来了趟中国短途游,走过北京的故宫和四合院,上海的外滩和弄堂,曾只出现在照片上的风景一下变得真实可感起来。连同它们一起具象的,是他对中国越来越深的喜爱。


齐远航高中选择就读于意大利久负盛名的罗马国立住读学校。这是一所开设中文必修课程的国际理科高中,同时还设有意大利最大的孔子课堂,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在这里已成风尚。此外,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去中国游学和短期留学的项目,齐远航正是通过这个项目有了一次浸入式的中国文化体验之旅。


齐远航和同学参加节目,与主持人汪涵合影


2017年,齐远航来到上海交大附中,开始自己的六个月留学生活。平时,他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到了周六日,他便会去和中国寄宿家庭共度周末。那是一户三口之家,齐远航在那里遇上了一对会说英语的工程师夫妇和他们十二岁的儿子。


“他们教我做一些中国菜,比如馄饨、饺子、炒饭。我就教他们做提拉米苏和意大利面,用的是正宗的意大利式做法。他们特别喜欢提拉米苏,会邀请周围的邻居都来品尝。我们之间更像是一种互相帮助式的文化交流,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趣。”


齐远航和寄宿家庭的“爸爸”和“弟弟”


今年3月初,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前夕,齐远航与校长、同学们一起给习近平主席写了封信,信中分享了他们学习汉语的经历和收获,以及对未来成为两国青年对话、交流、互鉴桥梁的期待。


谈及为何要写这封信,齐远航说道:“我们希望在习近平主席访问意大利之际,让他知道很多意大利年轻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并且在很努力地学习汉语;另外,我们也想在信中感谢中国为我们带来的帮助,比如为我们提供汉语老师,以及为我们安排在北京、上海交流学习的机会。”


新华社报道,习近平主席很快给他们回复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你们立志促进中意青年思想对话和文化交流,促进中意人民友谊,我对此十分赞赏。希望你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你们即将高中毕业,迈入大学校园。愿你们青春正好、不负韶华,都能成就梦想。欢迎你们来华学习和工作,希望中国也能成为你们的圆梦之地。”


齐远航接受 CGTN 采访(点击观看视频)


齐远航形容这段书信经历是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收到回信时,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最触动我的是习近平主席写在最后的那句鼓励:‘希望你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我想,这就是我想做的!


约翰·多恩在诗中如此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在昆山杜克,来自不同背景和国家的学生聚在一起,成为同学,成为挚友。每个人的岛屿都个性斐然,却又紧紧相连。


今天秋天,我们邀你来阳澄湖畔,和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吃第一批大闸蟹!


推 荐 阅 读

大学的样子

那个放弃哈佛的海岛男孩

昆山杜克,与众不同




▲向上滑动


昆山杜克大学

杜克教育 中美经历 国际视野

dukekunshan



昆山杜克大学

Duke_Kunshan





长按右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