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小平同志:他改写的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命运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40篇文章
很好听,单曲循环系列。
(一)
今天是小平同志的忌日,一转眼,他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
很多朋友在朋友圈写下了长长的悼念、缅怀文字,读之令人唏嘘感叹。
一方面,感念邓公的思想和功绩。一方面,也叹息23年之后,重读邓公留下的遗训,对照当下,仍让我辈有醍醐灌顶之感。
今天,我重读了一遍小平同志1978年那篇著名的讲话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依然受益良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简简单单的汉字,几乎是近20年来各项文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直到今天,这八个字仍有常读常新之感。
“实事求是”并不容易做到,虽然它已经被人们喊了几十年。
其他行业自欺欺人的事情不谈,我是新闻系毕业,从毕业当记者的第一天开始,至为反感的就是媒体行业弄虚作假乃至颠倒黑白的文章,但可惜,这样的文章稍一动脑子回忆,内存条就塞满了。
比如当下关于新冠疫情的媒体报道,有媒体就刊播了两条令人颇感荒唐的报道:
卧床多年的植物人“懂事儿”地笑了……
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婴儿开口问:“妈妈干嘛去了?”
还有那句“妈妈回来买糖糖”。不满月的婴儿能吃糖吗?这是亲生爹妈说的话吗?
这样有违常识的“感动式报道”,其宣传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对新闻报道务要做到“实事求是”,恐怕很多执笔者如今已然忘得差不多了。
疫情之中,医护人员的奉献和牺牲大家有目共睹,作为媒体,你只要忠实地记录这真实的一切,就足以完成一篇令人感动的报道了。
何必画蛇添足,非要在感动之上给读者狠狠地喂一勺芥末?
(二)
中国人自古讲求“中庸之道”,作为做人处事的一种哲学,我不好做具体评价。
但在一个社会之中,“极左”和“极右”的思潮无疑都是相当危险的——实际上,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任何一个思想成为民众信仰崇拜的极端,对社会的健康稳定都是极为危险的。
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这句话的背后,是邓公对中国人、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极左”的危害和恐怖,中国人并不陌生,典型的便是“文革”。小平同志在“文革”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我想,他老人家对此的感触和警惕,当是我们这些青年人难以体会的。
不用我提醒,如果你上网经常看评论区的话,也该能感受到,当下的社会,民粹思想是多么兴盛。
以至于我常常有一种错觉:曾经导致整个中国陷入巨大灾难的“极左”思潮,如今正被一些蠢人奉为圭臬。
你可能不知道,至今仍然有一小撮人在网络上怀念、肯定乃至歌颂“文革”,试图为“文革”翻案。
小平同志亲自主导和审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将“文革”定性为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在当时的历史时期,这是需要巨大勇气和极高智慧的。
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早晨打开微博,看到纪念邓公的文章下,评论中竟然有很多谩骂侮辱的言词。
截图我就不放了,一来言语实在粗鄙不堪,二者,这样的谩骂放在一篇纪念的文章里,也实在不合时宜。
我没有那番伟志,要改良喷子们的大脑,只是想说:
今天你能吃喝不愁,悠哉悠哉地拿着手机讽刺侮辱一代伟人,归根究底,还是要感谢小平同志。
如果不是邓公拿掉了“阶级斗争”的总纲领,拨乱反正,类似你今天敲在评论区的文字,搁在斗争时代,够你们全家跪在批判台上鬼哭狼嚎叫10年的。
(三)
以往我受的教育告诉我,历史的重大转折中,英雄人物的出现只不过是历史的偶然选择罢了。
但对照当下很多人的言论、思想、做派,如今我越来越觉得:没有邓小平,可能真就没有改革开放,或者说,改革开放于中国,将会“无限期”推迟。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今天看来,当年小平同志的力挽狂澜,对于扭转民族和国家命运,怎么肯定都不为过。
今天的年轻人恐怕很难想象,在那“左”风呼啸的年代,引进外资会被骂成走资派,被戴上“威胁社会主义”的高帽子,给外资批地建厂会被骂成“出卖国家主权”。创业?想你都不用想,那会100%被认定为资本家……
自小平同志改革之后,中国人才从无休止的“人斗人”的浑水中趟出来。
自此,社会才逐渐走上正轨,人们才开始敢于讲真话、办实事、不玩虚的,大家终于开始放弃相互诋毁和构陷,开始关注自己干瘪的肚子,贫瘠的日子和空洞的脑子。
(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这是邓公最重要的遗训之一。这八个字在今天看来,似乎显得理所应当,没有任何稀奇之处。
但如果你有时间翻翻历史书,会知道,有那么一个历史阶段,知识分子是被骂做“臭老九”的。
那当然是万马齐喑的年代,读书、求知竟然被视为一种罪恶,而必须加以批判。
如果没有邓公的改革开放,恐怕如今我坐在书房里安安静静地写作,也会是一种几近妄想的奢侈。
教科书里,关于那些特殊历史的描述过于概括和模糊。
饥饿、混乱、苦难以及残酷,似乎都变成了一些轻飘飘的“考试知识点”,但这些历史里,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人,一辈子也冲不破的困境和悲凉。
须知,历史走了一个岔路,错过的,往往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一生。
小平同志的力挽狂澜,改变了太多太多知识青年的命运。
别的不说,你可知当年有多少女知青为了返城,不得不“夜访”村干部办公室?
而那样的屈辱和血泪,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她们仅仅只不过是希望换来正常一点的生活而已。
根据《中国新方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料辑录·华东卷》记载,仅一个浙江省,迫害女知青的案件就多达2557起,遭受迫害的女知青人数多达3248人。
迫害这个词放在今天有些语焉不详。
那我来告诉你具体什么是“迫害”:
这2557起迫害案件,“其中强奸、轮奸531起,奸污1906起,猥亵、侮辱99起,诱逼婚31起,占案件总数 86.9%”。
而这,还是记录在案的数字。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孩敢于反抗和举报侵犯自己的上级,面临的可不仅仅是勇气的问题。
这样的历史,恐怕是今天坐在家里拿着手机勇当键盘侠的人,无法想象,也不愿想象的过往。
这一切的终结,仍然要感谢小平同志。
小平同志勇于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积极推动恢复高考,并且开创性地把“上山下乡”纳入城镇就业轨道,自此彻底结束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
邓公这一系列努力和决定,并非都是轻飘飘的一句话。那个时代,他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和批评,还一度顶上了“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罪魁祸首”的帽子。
再提这里面一个小细节,77年小平主持科教工作座谈会,当时温元凯就高考恢复方案提了四则纲领:
“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
小平同志听完汇报后当场指示:
“第二句’领导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
试想,如果当年高考仍需要“领导批准”,那恐怕又会平添许多被迫害的女孩子了。
这样一个“小细节”,改变的是许许多多人的“大命运”。
(五)
谈论邓公这样的伟大人物,恐怕一套书都显得“薄”。
敬畏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个人努力,尊重个体尊严。这些小平同志毕生倡导的理念,我们不该忘,也不能忘。
忘记历史,就容易重复历史。毕竟,历史并不总是在进步。
布罗茨基有言:
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像一个个体的历史,它所包含着的更多是遗忘而非铭记。历史与其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丧失的过程。
纪念小平同志,不是为了再一次历数他那些丰功伟绩,而是以史为鉴,默念“实事求是、尊重常识”,扶正风帆,再启征程。
我想,只要中国还在改革开放的路上,那么小平同志的思想和遗训,就永不会过时。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作家,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