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孩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有多少种方式?|周末文化探微
最新活动预告:
周末文化探微系列之最新活动“生命以舞蹈寄托-青年舞蹈家王亚彬畅聊她的舞蹈艺术创作”(图9),请在本期微信文末查看活动详情及预约报名。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中,
文化探微系列活动已经举办了8场。
同学们的身影活跃于各处,
他们从细微之处去探寻文化的源起……
在鼎石,
他们跟着“曹氏风筝”传人孔老师描绘风筝;
“曹氏风筝”的制作技巧最早出现
在1757年编撰的《南鹞北鸢考工志》
距今260年;
在北京二环的胡同里,
他们正在穿针引线,
跟随老师的指导,首次尝试苏绣。
苏绣,这门技艺最早可追溯到2000年前;
“月明云淡露华浓,
欹枕愁听四壁蛩。
伤秋宋玉赋西风,
落叶惊残梦……”
鼎石高中图书馆里,
一曲清亮婉转的《懒画眉》
昆曲王子张军与台湾著名戏曲导演李小平
将我们带入有600年历史的昆曲雅致的世界之中。
他们更是走进紫禁城、鲁迅故居,
感受历史与文学的魅力;
他们在798品茗,
在拙朴工舍捏制陶器,
文化,似乎无影无形,
却又无处不在。
| 故宫:在紫禁城阅读“中国”的故事 |
传说,紫禁城有九百九十九间半房,
你不可能在一天之内走完整个故宫,
这不仅仅是指它的建筑体量,
更是这里所承载的历史与时间的分量,
更不用提,这里馆藏丰富的各类展览,
它值得你一去再去,一看再看。
2016年10月15日,
文化探微小组的同学们跟随李炜老师的讲解,
走进紫禁城大大小小的宫殿花园之中,
更是走进了时间与历史的深处。
在老师精彩的讲解中,
过去的历史场景如同蒙太奇电影一般
仿佛渐渐在我们面前浮现,
时间与空间开始交叠……
作为文化探微小组的常驻成员之一,
鼎石12年级学生张慕兰,
她也曾多次来过故宫,
这一次,她感受似乎更深……
她以其细腻深情的文笔,写下文章: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紫禁城…|我眼看故宫》
让我们从她的视角
重新回顾这次故宫之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紫禁城…|
我眼看故宫 (节选)
作者: 鼎石学生 张慕兰
故宫不单纯是个建筑
李炜老师说,故宫内的时间是静止的
现在的人走进来,好像还能感觉到千百年以前的气息
这个建筑中的时间是缓慢而沉淀下来的
她的年龄、经历和故事本身就给她的身份带来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她历经沧桑,巍然矗立
整座城带有无法言说的威严
故宫也是一座博物院
故宫内存放无数价值连城的古物
每一件文物都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霜
每一件文物都与这座城本身一样
曾经见证了某种文化的兴衰
故宫里的事物——城墙,老树,瓷器,墙砖
都有这种沉静的气息
时光荏苒飞逝,我自不动
……
点击链接,阅读全文
| 鲁迅故居:走进文学创作的现场 |
他,在“铁屋”里为天下人呐喊;
誓要“我以我血荐轩辕”;
他是心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年,
他更是文辞犀利、
下笔如刀锋般字字刻骨的国民批判作家。
他的作品曾是课堂中必修的文章,
更是值得在人生各个阶段一读再读的经典。
2016年11月26日,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资深讲解员邢琦老师的讲解中,
文化探微小组走在北京阜成门的鲁迅博物馆,
走近鲁迅及鲁迅故居里的故事之中。
在邢琦老师看来,
了解一个作家的生平,
会帮你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不仅有文学性,
常读常新,百读不厌。
他的作品更有时代意义,
不仅是他所处的时代,
他所指出的问题,
对今时今日的中国亦有警醒的现实意义。
热爱文学的邢琦老师谈到,
知识的学习有穷尽的时候,
然而文学学习却永无止境,
文学的滋养能让你在不同人生阶段,
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受益终生。
真正走进故居,带给我们一种现场感,
一种文学创作的现场感,
那些桌椅陈设、一草一木,
也许都曾见证过文学大家在此生活的痕迹。
即便你曾熟读鲁迅的作品,
他的生平事迹可以如数家珍,
但你依然可以在故居里静静地
去观察、体会你所理解的鲁迅。
| 品一杯好茶 塑一枚陶器 |
茶道是一种崇拜日常生活的俗事中存在的美好东西的仪式。
——冈仓天心《茶之书》
久居于闹市喧嚣之中,
沉迷于电子设备营造的虚拟世界之中。
偶尔,也想逃离。
也许会默问,世上可有桃花源?
能否得片刻宁静,
品一杯好茶,静待时光;
可有一日闲暇,
得以亲手捏制一枚陶器,
不辜负光阴?
都有,在文化探微这些都可以有。
在798的诚斋,这里可以品茗赏器;
学习泡制一壶好茶,
正如乔晓玲老师所说,
不必拘泥于形式,重要的是你的心境。
她从茶的历史慢慢讲起,
在拙朴工舍,你可以花一整天时间,
在这个美丽的小院里制陶。
文化探微小组的梁思迪与郑玉宇同学
在体验了这两次活动之后,
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在此与您分享。
鼎石11年级学生 梁思迪
为了了解“茶”背后文化的故事的我们,走进了诚斋-坐落在798艺术区中的一个小茶室。踏进门的那一瞬间,恍惚走入了一个安静而悠闲的空间,它似乎还带有着一稀稀的“茶”的香味。
乔老师先用调试好精准温度的热水为我们冲泡了一款上了十年的白茶,老师的每一步,每一滴从热水壶缓缓流出的水都似乎是某种被施了魔法的药水,它滋润了10年前酿制好的干茶的时间的味道,冲泡出了最原属于茶的味道。它的味道,随着小茶杯中的白汽溜了出来,藏进了我们的心里。细细品尝,似乎听到了它的故事,似乎可以看到它的成长,它属于中国,也源于一种古老的文化。在诚斋我们听了两个多小时的乔老师的对茶文化的讲述,一边听,一边品尝各种茶的不同的味道,茶的故事似乎也伴着流进肚子里的,暖暖的、甜甜的、涩涩的茶水一起融入到了身体里,令人回味。
鼎石11年级学生 郑玉宇
抱着满腔对传统手艺人对崇敬,走进陶艺工作室,想见证匠人如何用一双妙手塑造泥土。捏成条,按成饼,搓成球,陶土穿梭于双手之间,娴熟灵动。看似简单的动作,不知匠人练习了多少个日夜。在学校的中国艺术课上学习过陶艺,也做过小盘,盖过陶楼,但现在看来不过是凭自己的臆想,毫无技巧可言的妄为罢了。拿到陶土时,脑内曾描绘着一副美好图景,要做成杯,做成盘,还要在顶端添上猫耳,画只小鱼。谁料那土一落入自己之手,便像失了灵性一般,再也塑不出形。盘条,盘了几层便踏了,拉坯,还未动手泥块便自己飞出去了,溅了自己一身泥浆。
匠人灵巧,在多数人眼中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形象。但教授我们的老师却还年轻,喜欢陶,大学时修的专业也是陶艺相关。他看着我们失败的作品,只是笑笑摇摇头,又三两下修补完毕,使这“作品”更像个作品了。羡慕匠人的双手,可以为手中的泥带来生命。他更像是了解陶土瓷泥的习性,知道它们何时渴水,何时又需要揉捏。这里匠人们周末为外人传授技艺,平日依旧留有空闲予自己随心创作的时间,他们不为现实生活迷乱,想静止在这流动的时光中。
也许,无需谈论责任与意义,
传统文化之大美,
既在那面纸鸢中,
也在那方刺绣扇上,
在禅茶一味中,
既在那华美的水磨腔中,
更在故宫的碧瓦朱甍之中
……
不必刻意寻找,
让他们慢慢地观察、体验、感受着,
传统文化之中的大美,
终将浸润他们的灵魂。
正如周末文化探微指导老师、鼎石市场与传播总监刘媛女士
在谈及文化探微活动之源起所说的那样:
“
我一直在想,
关于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急于告诉孩子们传承的责任和意义。
不过,假如让我们先放下焦虑,
先别忙着说教,
而是让孩子先去观察、体验和感受文化的趣味和魅力。
你会看到,
他们能够比成人发现得更多,思考得更多。
———————
这一场场关于文化的体验式学习
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每一次结束都是新的开始。
我们要找回的,
并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艺,
还有那颗心,
以及伴随那颗心而来的,
对天地、对自然、对历史和传统的温情和敬意...
”
鼎石周末文化探微系列 活动预告
王亚彬:“生命以舞蹈寄托”
青年舞蹈家王亚彬畅聊她的舞蹈艺术创作
时间:8月26日(周六) 3:00-4:30pm
地点:鼎石多功能厅
点击“阅读原文”
或识别海报二维码 报名预约
新学年开启之际,我们的周末文化探微系列正式回归。作为本学年周末文化探微的首场活动,我们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青年舞蹈家王亚彬, 与我们分享她对舞蹈、音乐、书写与创作的感悟。
亚彬习舞26年,蝉联中国重要舞蹈赛事多项表演金奖,创建享誉国际的“亚彬和她的朋友们”艺术原创演出品牌,六个月内连续两次登上世界顶尖剧场塞德勒之井的舞台,她也是第一位被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委约邀请的中国编舞。她以执着坚持,以她对舞蹈艺术的独到见解,创造着属于她的舞蹈世界。
8月26日(周六),她将来到鼎石,且讲且演,与我们共同探讨她如何“通过隐忍的生命之痛,窥见生命的另一种意义”, 以及如何透过舞蹈来回答“生命该如何寄托的”人生追问...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