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业观察 | 站在风口的猪更容易得猪瘟?

2015-08-22 米罗 数洞社媒

导读

自从国家提出互联网+的战略之后,仿佛一夜之间什么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哪怕是一只猪,也能乘风翱翔。但最近也有一些声音起来,说互联网+有些过分高估互联网的价值,这样导致泡沫太多。在“互联网+”的战略中,互联网的定位到底应该如何?


文:米罗 编辑:赵玥辉


自从国家提出互联网+的战略之后,仿佛一夜之间什么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哪怕是一只猪,也能乘风翱翔。神州大地处处喧嚣,你不创新你就落伍了,你不搞一个互联网+XX,你都会迎来异样的眼光。

我认识一些搞实体的小老板们,最近他们有些迷茫,“既然是做生意,就是一个供求,或者物美价廉,或者珍稀奢华,有没有互联网,又有啥关系?”

“互联网提升了信息的价值和效率啊,老王你搞体育器械的,现在健身的人多了,你在淘宝开个店,或者搞个众筹的新品,一准提升销量啊。”我反驳道。

老王不屑得看我一眼,“我早就开店了。B2B,B2C,我比你懂。但我想说的是,全国这个大盘子啊,老百姓的购买力就在哪儿,GDP在哪儿,这才是实际的,跟互联网啥关系。再说个实在的,你自己钱包多少钱你总清楚吧,你会因为我搞了个网店或搞个众筹,就买个健身器械?”

我摸摸自己肚子上的赘肉,寂寞无声。


http://www.woshipm.com/


这的确是对互联网的质疑,是否对实体经济带来价值。最近也有一些声音起来,说互联网+有些过分高估互联网的价值了,这样导致泡沫太多,很多人就是炒名词炒概念。在天朝股市坐火箭飙升那会儿,一溜儿的公司改名叫什么匹凸匹、欧凸欧,股票立马非常神奇得涨停。

互联网的确是革命,但革的不是基础工业、实体经济的命,也不会改变千百年来的经济、金融的本质,商品买卖最终还是要看你钱包鼓不鼓,金融还是要解决资金配置效率,让货币流向需要的地方。

互联网的定位,应该在于工具,就如同蒸汽机、电、计算机一样,所以互联网+,应该是+互联网,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性的工具处于从属地位,而商贸、金融、社交、生活等本质的东西处于首要地位。灭绝师太得了倚天剑之后大杀四方,这是人仗剑势,但还是被张无忌空手夺了去。剑耍得好不好,还得看人。馒头卖的好不好,关键是好不好吃,好吃还买不出去,再找营销模式的问题,再考虑是不是采取互联网模式,这才是正确逻辑。



http://dop2p-wordpress.stor.sinaapp.com/


互联网金融,还有金融互联网,曾闹过一段时间理论上的争执,一群人不亦乐乎。现在看来,至于叫什么完全没有意义,但从汉语语法上,我还是倾向于互联网金融,因为关键还是金融二字,互联网就是个修饰词。

但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还是有人傻傻分不清。有人觉得互联网金融,就不是金融了,或者说,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了,仿佛冠上互联网的名头就脱胎换骨,超脱了金融的原则,可以不遵守金融的条条框框,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就拿宝宝们来说,13年、14年宝宝们大行其道,如雨后春笋,聚集了海量用户,远超银行储蓄利息。但其本质是货币基金。怎么搞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很简单。以宝宝们为例,三个问题,货币基金本来的风险是什么?互联网销售模式本身的风险是什么?两者结合引入了什么风险?

再引申一下,货币基金的风险是金融风险,互联网销售模式的风险是渠道风险。金融+渠道,这就是互联网金融。

货币基金本来有啥风险?其实也没啥风险,但是,应该告诉客户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客户的钱去了哪儿,会不会损失,收益是多少?但很多宝宝的宣传,都是直接跟银行储蓄比较,多少多少倍,压根没有可比性好吗!这种宣传有欺负客户小白的感觉。我曾仔细观察过宝宝们宣传口径的变化,一开始是几十倍银行存款,后来是十几倍,后来成了稳健收益,至于货币基金的说明以及风险提示,完全找不到。当然,银行也好不到哪儿去,长期吃低息存款习惯了,完全不考虑给客户带来价值,客户能不跑吗?互联网金融最大的好处就是,老百姓的理财观念被全面调动起来了。



cn.chinagate.cn


再说一个例子,消费信贷,无抵押的。好多家都在搞,通过手机,通过微信。但这个业务风险呢?本来线下的时候,哪怕是无抵押,也要审核各种资料的,有一个基本原则,即使不用你抵押,但你起码是有东西可以抵押的,或者,有收入可以支撑的,就跟申请信用卡差不多。

无抵押消费信贷主要审核客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和偿债能力。一般纯线上的消费信贷主要针对存量客户,并且已经掌握这些客户的一些资信信息,比如,代发薪客户的流水,可以做一些授信模型加工,给予授信。身份可以多方交叉验证。

但有些公司,特别是打着互联网名头的,搞到线上之后,出了乱子,基本的客户身份识别都没有搞好,新客户一注册就敢放贷。我搞风险分析有个理念,叫做不低于,什么意思?甭管是线下的业务,还是线上的业务,风险门槛应该是齐平的,线上不能成为短板,否则传统业务的风险就会向线上渠道迁移,而线上渠道由于其快捷性,很容易快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

消费信贷,首先是客户身份识别,KYC,你把张三都认成李四了,这个事情就别搞了。再就是资信审核,有人说,我了解客户的交易信息啊,根据其过往的交易看,一月贷二万没问题。而这恰恰是问题,为什么?我们在现实世界,如何认定一个人靠谱?就因为他每月花大概一千块钱在淘宝购物?不是的。因为,这个人是我邻居,跟谁谁一个小区,认识他老婆,认识他女儿,知道他在哪儿上班,月薪大概多少。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没有信用体系,没有一个系统可以提供一个接口,查一下就了解这个人的资信了。值得庆幸的,很多民营征信机构出现了,但不幸的是,互联网目前还是社交数据为主,交易数据还容易被刷、造假。所以,线上业务飞速发展起来之后,有一个矛盾就特别突出:线上金融飞速发展与线上资信数据落后之间的矛盾。个人真不是唱反调,只是希望创新走慢一些,尤其是金融创新,实体经济还在挣扎,金融就是搞出花儿来,有屁用?


agenda.weforum.org

我听过这样一个观念,说,未来是没有隐私的,一切都在网上。那些靠大数据吃饭的互联网公司就靠这些数据,分析我们,评估我们,服务我们。我想说的是,电子流是不靠谱的,你真实的影响力不是朋友圈有多少风云人物,而且现实中你有困难了,到底哪几个朋友会来帮你。

大数据盛行以来,我们渐渐倾向于听数据说话,要指标,要分析,从数据流看资信。一些风险从业要哭了,至今很多人都是跑到客户家去数数客户到底养了多少猪,种了多少树,厂子的机器有没有生锈,时间充足了还要扯着客户的邻居聊两句啊。


互联网是个好东西,这是一个趋势,可以用来搞资信分析,支撑金融业务,但这仅仅是一个纬度,因为,不能因为一个人不上网,就否定他的资信。这就像支付宝的芝麻信用,有人资金流几千万依然500来分,因为他几乎不用支付宝。

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原则是这样的:要多用,要多留下痕迹。而这不符合许多人的习惯,特别是一些高净值客户,所以互联网的客户群在逐渐细分,并非什么都靠互联网来实现。

快捷、高效的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当金融业务依靠互联网而疯狂聚敛的时候,风险也必然在高位积聚,并且风险蔓延的趋势也必然是互联网的速度,当前已经有这样的例子了。大浪淘沙,金融不一定适合互联网这样的快节奏,慢一些,风险也就小一些。

正如前文所说,站在风口的猪飞了起来,不要高兴,因为猪不一定喜欢飞,风大了,还容易传染。


推荐阅读


文章来源:http://zhuanlan.zhihu.com/ihappybear/20167037


封面图片来源:www.pinterest.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