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书 | 当下的冲击

2015-09-18 数洞社媒

数洞君有话说

一个小时前,本来下定决定要背单词,然后...到现在为止,打开手机屏锁34次,刷微博13次,朋友圈10次,看新闻6次,打开邮箱3次,还有各类APP:淘宝、知乎、豆瓣、优酷都纷纷得到了临幸…而书呢,还停留在原来那页。想想这么久究竟干了什么,好像做了很多事,却好像又什么都没有做。

碎片化的生活,潮水般涌来的信息,“永远在线”的生活状态将过去和未来都压缩在了当下,我想,我们需要这样一本书来理解“当下的冲击”。

翻译:钱功毅 校译:袁天添

编辑:陈秋心 徐阳

这是一个并不符合人本能的社会……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更注重生活的质量而非速度?

为什么我们不用面对面的交流代替冷冰冰电脑屏幕上的文字代码?

为什么我们不可以选择一个虽然有缺陷但有血有肉的人类社会,而非一个虽趋于完美但冷漠的数字世界?

在当下的冲击面前,你正变得越来越弱智:你没有了自己的独特空间,你过多地相信真人秀节目,你成了数字化产品的奴隶并得了数字化精神病,你的生物钟也被打乱。你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把你未来可能挣到的钱压缩到了当下的时刻。社会的叙事结构已经崩塌,品牌宣传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以前我们是在机器上工作,如今我们变成了数字机器。所有的这一切为什么会发生?当下的冲击已经无处不在。你应该如何应对这一切?

——《当下的冲击》



图片来源:www.nextinpact.com

《当下的冲击》(Present Shock)是一本无价之书,这类书能让我们理解那些我们原本一知半解的东西。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出版过一本颇具影响力的著作——《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警示人们注意作者提到的“个体在过短时间内感知过多变化”。而道格拉斯·洛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所著的这本《当下的冲击》书名正是化用该书而来。

在书中,洛西科夫对一种完全不同的现象做出了分析研究。他假设,未来前不久刚刚来临——它可能是在Y2K千年虫问题发生时来临的,也可能是在9-11事件发生时来临的。但不管怎么说,未来已经来临了。与此同时,我们则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一切现在没有马上发生的事情都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那些人们认为正在发生的事则向我们发起了冲击托夫勒曾警告称,我们还没有做好应对这一冲击的准备。而如今,洛西科夫书中所言绝非毫无根据的危言耸听。他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将自己的想法分成了五个部分,分别陈述了五种巨大的变化。在举例说明当下的冲击时,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证正与这本书本身有关——和过去相比,当下充满了种种干扰,这让洛西科夫写这本书的花了更多的时间。而且他也表示,这本书中提出的种种想法并不是肤浅的巧言辞令,他说:“在人们倾听独唱时,我却在书写一部歌剧”。而且他也意识到,被数据所淹没的读者们现在读完一本书可能要花更长的时间。因此,当他写“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书”的时候,觉得这句话拥有了一种全新的含义。

冲击之一:传统叙事能力的消失

《当下的冲击》一书开篇开门见山地描述了我们是如何失去吸收传统叙事的能力的。接着,作者又交待了我们用什么替代这种能力。洛西科夫表示过去曾有一段时间,一切(包括电视广告)都有自己的叙事结构。那时,被动的观众不得不坐着看完一个个广告里主人公登场,指出某个问题,然后介绍一款产品来解决问题。这个小故事有个不错的结局——至少在广告商看来是这样。但如今,这样的广告闯入观众眼帘,给他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愤怒而非厌倦烦闷。观众知道,“某些你不相信的人正试图让你产生一种焦虑感”,因此他们会在广告结束前就将它弃如敝履。


图片来源:www.qdaily.com

因为荷马史诗完整的叙述结构,古希腊人得以了解英雄返乡的整个旅程,可是现在,我们看一个霍默·辛普森(Homer Simpson)却看了几十年,这个男人“始终生活在一个永无止境的、没完没了的当下”,而他的观众经历的讽刺文化已经换过一轮又一轮了。在书中,洛西科夫说,20世纪后期,《阿甘正传》(Forrest Gump)这样的叙事结构完整的作品只能红一阵子,但《低俗小说》(Pulp Fiction)这样的作品却因迎合人们的“当下感”而引领了新世纪潮流。通过这两部电影,洛西科夫引出了我们失去传统叙事能力后的情形:电视成了一种游戏,其开放式结构让电视剧的时间永远冻结在了当下。“像《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这样的东西,”洛西科夫表示,“现在都被视为好作品了。”

冲击之二:“当下”对政治的冲击

新闻报道发生的变化甚至更具戏剧性。1980年代开始兴起的“CNN效应”引发了新闻界7天24小时时刻报道新闻的热潮,正是由于这一热潮,我们开始对政客有所了解。然后呢,那些“不能左右重大事件、更没办法提前预料到事情发生”的政客们,开始受到“当下的冲击”。他提到,无论是政治观念偏左的人(比如以“探身向前[Lean Forward]”为标语的MSNBC),还是政治观念偏右的人(致力于复兴传统价值的保守人士),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逃离当下。

洛西科夫对比了茶党运动(Tea Party)和“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 movement)。他说,茶党运动的诉求是达成一个结果(现在看起来这种呼唤有如天启),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占领华尔街”运动的诉求在于煽动人心的“占领”——这意味着他们的目标是占据“当下”。而且洛西科夫认为,“占领华尔街”运动与互联网类似的特性,使之与茶党运动相比会更持久。


冲击之三:数字疯狂症

接下来,洛西科夫又写到了他所谓的“数字疯狂症”(digiphrenia),也就是由数字化引起的精神混乱。他提到了当下的冲击足以成为一个巨大的调平器。如今,单单一条Facebook上发布的即时信息就能拥有和一项经过三十年积累的学术成就等同的影响力。既然如此,我们模拟时代的生物该如何适应数字时代的奇幻世界?我们又该如何防止自己分心,如何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物?洛西科夫这本思维活跃、内容丰富的著作在这一部分笔锋一转谈起了时间生物学这一现在还未在主流大众中产生影响的新兴科学。奥兹医生(Dr. Oz)可能在电视上说到过时间生物学,但是时间和生理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还需要更多的探索。(译注:奥兹医生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外科教授迈哈迈特·奥兹,他长期担任《奥普拉脱口秀》健康专家,并主持美国健康节目《奥兹医生秀》。)洛西科夫喜欢做自己的小白鼠:在写作本书时,他便根据月运周期将写作任务按周进行了划分,来尝试能否在混乱的“当下”专注有节奏地完成工作。



冲击之四:过滤器失效

《当下的冲击》一书将一些直观的想法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过滤器失效”(filter failure)就是其中之一——“过滤器失效”其实就是过去人们所谓的“信息过载”,身兼作家和教师二职的克莱·舍基(Clay Shirky)改良了这一术语。洛西科夫对这一术语进行了阐释:“一切iPhone震动提醒你看的消息都不如你现在正在进行的眼神交流有价值。”

冲击之五:把过去和未来都压缩到当下

当然还有很多别的混乱。比如“坐在角落办公室的精英人士才不是你的老板,你口袋里的那些数码产品(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才是你的新老板”;以及,在我们当下这个多变的时代,年龄和外表之间存在差异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本书辩称,年轻的女孩儿和打了肉毒杆菌的电视“主妇”都希望自己看上去只有19岁;四十多岁的“潮人们”喜欢矫揉造作地装成二十来岁的样子,刚好正中市场营销人员的下怀;种种预示大灾变的作品都只希望能呈现出一种时日无多的感觉。《当下的冲击》很好地解释了这些人为什么如此感觉的背后的原因。

但是归根到底,在《当下的冲击》列举的种种病症中,其实只有一部分才能归咎于科技进步非人化的一面。“如今人们选择通过技术对彼此做一些事,这可能就是技术正在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但我并不怎么关心这一切,”洛西科夫写道,“Facebook将人们简化为了预先设定的模板化用户档案,投资银行则将市场变为了算法的战场——而这一切都不是机器做出的选择。”这些都是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的决定,因为当下的冲击瞄准目标、精确定位、操作控制的种种方式并不仅仅只是给人以冲击而已——别忘了它们还是有利可图的啊。


Present Shock (当下的冲击)


原文链接:http://www.nytimes.com/2013/03/14/books/present-shock-by-douglas-rushkoff.html?_r=0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