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导师在朋友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5-09-23 数洞社媒
数洞君有话说

9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因学生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中嘲讽学术前辈,宣布与他断绝师生关系。这事儿让我们不得不支楞起耳朵,抹一头冷汗。因为,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尝到过朋友圈口无遮拦的惊悚……

当然,事件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在朋友圈屏蔽谁。只是,当社交媒体逐渐模糊了公私域的界线,该如何对待自己发表在朋友圈,以及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言论,并且该为这些言论负多大责任,倒是一件很值得思考的事。



文章来源 | 学术中国原创
订阅号 | xueshuzhongguo
作者 | 萧然
本文为 学术中国授权发布转载。转载请联系lf668668998


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一一《西游记》第二回。师傅对徒弟失望之极或是徒弟犯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所以师傅把徒弟逐出师门,这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桥段,今天现实版的终于上演了。(此段来源网络)

人大教师公开与弟子断绝关系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弟子在朋友圈里的一些不当言论,这也引发了社会一众议论。朋友圈作为一个较为私密的交流空间,成为很多人记录日常生活,没事儿发发牢骚的好去处,可自从导师成功打入我们的朋友圈,情况似乎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不信,你看……


1.微商做不得


微信一夜兴起,微商也火的一塌糊涂,看着别人卖面膜发家,穷苦的学生党也想着借点儿东风挣个馒头钱,可是.....

自此刚刚萌发微商界的新秀,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2.随时可能被抓包


不想见导师的我们总是善于随口扯各种谎言,但是朋友圈成就了导师的火眼晶晶。

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撒谎还发朋友圈的是傻孩子,撒谎发朋友圈还被导师发现的那是倒了大霉的傻孩子。



3.暴露行踪


有一种恐怖叫刚发朋友圈定位,却发现导师就在你身边。

于是乎四目相对,只觉得背后一阵凉风飘过。


4.游玩可能变出差


导师的认真程度,那是不用质疑的,一个标点符号的问题也能翻遍整个国家的图书馆


毫无疑问,这一次的北京一日游,就成了坐着火车去北京泡图书馆!


5.转发娱乐信息需谨慎



从此的朋友圈清一色学术类文章,可能自己都不看,只是因为合导师口味。


6.学术类文章也需精挑细选



从此转发前要先看选题,不要太古板,也不能太前卫,还要考虑下学术站队,最后还得再三检查下错别字,朋友圈简直变成了一个小型的学术期刊编辑部。


7.那发些没营养的话呢?



8.不在朋友圈说话,总可以了吧,错!


因为,除了朋友圈,还有一种东西叫私聊,看见导师头像闪烁的你,有没有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


9.当然,导师也会偶尔小温馨,小浪漫



身边问到过很多朋友,都有限制导师访问朋友圈的冲动,但真正敢下手的人却并不占多数。其实从现实的发展来看,微信可以方便导师和弟子之间的沟通,拉近彼此的关系,朋友圈的存在也能加深导师对弟子日常生活和思想动态的了解。微信朋友圈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相处方式。

导师关注学生也是出于关心,希望能守护弟子的健康成长,只是他们太在意学生的成长是否符合一些条条框框,符合自己的期待。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枷锁,朋友圈也使得这层枷锁变得无处不在。有些事情我们愿意与同学朋友分享,却未必想让导师知道,长期的压制性的关注,只会产生些许逆反心理。

两代之间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甚至是对某个学术现象观点的差异,都成为横亘在两者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在绝大多数学生的潜意识里,导师还是扮演着一个管理者的角色,与自己的父母甚至是领导性质类似。我们对导师开放朋友圈,就等于把我们的行踪,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暴露在了导师的注视下,导师会经常看我们的动态,浏览我们的文章,并不时的提醒我们,生怕我们思维跑偏,时间久了我们会循规蹈矩小心谨慎的转发导师喜欢的内容,尽量不在朋友圈里出现自己私人的东西,这种表面上的和谐,并不是真正的和谐,表面的统一,并不是真正的统一。

屏蔽不屏蔽导师朋友圈,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理的沟通方式,需要彼此双方的充分尊重和理解。我们需要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也需要导师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期待彼此在保证一定私人距离,把握好一个度的基础上,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相处方式,不要让一个好的沟通渠道,造就一个个错误相处的悲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