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关于表情,表情包,以及为何你不用emoji就犯尴尬癌的秘密

2016-09-08 秋心 数洞社媒

「想挑战聊天不用emoji吗?

放弃吧...因为...

作者 | 秋    心

编辑 | 潇洒卷

微信聊天24小时不用emoji,你不一定憋得住,信不信?

今年7月,新世相号召他们的读者 24小时不使用任何表情符号,看看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至少5300人参加,但超过30%都失败了,因为诸如以下的原因:

@澈。

我只坚持了21小时没用表情符号,到今天早起的时候,习惯打败了契约。

@一道闪钿

报告,失败!我自己发了表情都不知道所以,不用表情基本告别聊天了

@卷耳

一下子遇到尴尬的情况……下意识就发出去了。

@林数学

我失败了。原因是,除了表情我不知道该发什么,又不能不回。

@Voleuse.dai

坚持了半天。突然加了小学同学的QQ,本来就多年不联系,不用表情符号怕人家以为我是变态,有点略尴尬。

……

总结起来,就是

1.发了我都不知道,表情已经是本人正常表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2.有些情况下是没法用语言表达的,唯有必须只能发表情。

如果亲爱的你有兴趣也可以试一试自己能憋多久不用表情。不过今天我们最关心的是——这到底是为什么?

为什么表情符号就和你的日常表达密不可分了呢?

为什么后来50多个表情的emoji都不够用,人们还要发明排山倒海的表情包呢?


源于人类表情的秘密


故事可能还要从老祖宗生活的莽莽大森林讲起。

据说我们的祖先灵长类动物,每天会花掉醒着20%左右的时间相互梳毛,也就是从对方的皮毛中清除小虫、寄生虫或小土块——这种行为已经超出纯粹的卫生需求,主要在于能给彼此带来快感。渐渐地,经常相互梳毛的猩猩或猿猴们就建立了关系纽带,形成了最早的“圈子”。

在“梳毛同盟会”的成员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化正在悄悄发生:“社会性大脑”和丰富的交流方式开始慢慢形成。

虽然这个时候老祖宗们脸上还长着浓密的毛,面部结构也比较僵硬,只能做出有限的几种表情,但生物学家证明,它们(类人猿)已经可以模仿同类的面部表情(Marina Davila Ross, 2007)。而在此前,模仿表情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哦。


※ 图片来源:sciencenews.org

模仿面部表情的目的在于理解他人的情绪,便于个体之间的情感沟通——为了搞清一种表情,大脑需要对其进行再制造,在模仿的过程中模仿者会产生类似的感情,也就是移情作用。而当类人猿进化为人之后,面部就光滑多了(毛基本没剩多少了),面部骨骼结构和肌肉也更加灵活复杂、更适于做出丰富的表情。


有科学家认为,这种进化是为了满足人类有效交流的需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体系对整个人类族群的生存简直太重要了(Elias, 1987)。

面部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类人猿之间手脚并用做一大套动作表达的意思,人类可能几个表情就行了。这个进化过程也说明,在人类身上,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开始交织于一体。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表情,是深深嵌入人类的社交活动并且密不可分的。所以你可以初步想象一下那种跟人聊天时情不自禁就甩出一个表情的冲动——其实是来自你体内的洪荒之力。


※ 人类的面部表情和人类的情绪一样复杂多样。(图片来源:remarkablegroup.com)


表情的“离去”和“回归”


人类交流,本来一直都是有表情参与的,但谁想到后来出现了问题:交流的方式变了。

首先是文字和书写媒介,比如纸张、信札的出现,取代了之前人们沟通所必需的当面交谈——好处是,人们不需要移动肉体就能表达意思,信息传递的空间拓展了千万倍,但坏处是面对面说话的肢体语言、表情和情绪等没法跟着文字一起传递,一切只能透过文字传达和揣测,所以很多时候会造成信息的遗漏和误解。

这个时候,人们的意义系统和人的身体表达习惯发生了分裂。

幸好,人类的智慧是在不断进步的。电话的发明,使得我们的声音和它包含的语调、情绪回来了。后来我们又有了互联网。今天我们的远距离交流,终于能跳出纯文字的限制了——你又有表情系统了!

最开始是通用表情符号,比如: ) 和 : (,后来日本人栗田穰崇(ShigetakaKurita)发明了emoji,被加入苹果公司发布的iOS 5输入法立刻火爆全球。它们的价值就在于辅助人们互联网时代的交流。有研究显示,冷冰冰没有语调的文字信息,很有可能被处理为偏负面的情绪,害得你开个玩笑都可能友尽,但emoji的出现,则非常有效地指引了这条信息被解读的情绪方向。

而你现在能自如地使用emoji,还有一个原因:emoji的大部分表情在大多数文化中都表示共同的意思——否则它就没法用于大范围交流了。

我们前面提到过,表情是与人类社交活动共生的,所以其代表的含义受文化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挤眼睛,在有的社会中表示暗示,有的则表示挑逗。而关于某些emoji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目前表示“哭笑不得”还是“喜极而泣”傻傻说不清楚;微信emoji中的这俩表示“左哼哼右哼哼”还是“亲嘴”众说纷纭,但查尔斯·达尔文——对,就是提出进化论的那个,认为有几种基本的表情模式在所有人类当中表示的含义都是一样的,比如下面这几个: 

高兴  忧郁   生气

研究者Ekman和Friesen调查了大量不同的文化环境之后的发现,似乎能够证明这一说法。举个例子,他们找了新几内亚的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里面的居民从没有跟外部世界的人接触过,研究者向他们展示六种情绪表情的照片:幸福,悲伤,生气,厌恶,恐惧,惊讶——部落里的人们都能准确地辨别出来。

1973年,研究者Eibl-Eibesfeldt也找了六个天生失明和聋哑的儿童进行了一个同样目的的研究:人类的表情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相同的?他发现,这些孩子们在进行明显有愉悦感的活动时会微笑;当他们闻见一种不熟悉的气味儿则表现出惊讶——眉毛抬高;如果有人反复塞给他们某个不喜欢的东西,他们就会皱眉。鉴于这些失明聋哑儿童不可能从别人那里看见这些表情,我们似乎能够推断,某些表达特定情绪的表情是人类天生的。


这是Paul Ekman给一位新几内亚部落原住民拍的一组表情照片——你觉得每张表情分别表示什么情绪?请留言猜一猜,验证一下是不是“有些表情是全人类共有的”?

后天洞爷会在留言区公布正确答案,敬请期待!

而文化在表情里发挥了什么影响作用呢?——文化规定你表情的细节。比如你天生就会笑,但文化环境规定你笑的时候嘴咧多大、露不露牙齿。所以你也能理解,为什么emoji表情在最基本的那几个之外又拓展了那么多——


需要补充一点的是,你的交流活动不仅需要表情,肯定也要用动作,只不过目前的聊天软件没有提供动作的表达渠道。但这一天不会遥远:设想VR技术够发达,你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男/女朋友聊天,打赌你一定会声情并茂手舞足蹈。就算不等到VR那时候,想想我们在打电话时跟人描述“小明买了个脑袋那么大柚子”,手会不会情不自禁地比划一个形状呢?或者你有没有左手拿着电话跟人吵架,这边右手还狠狠拍了几下桌子的经历?

所以你明白,为啥目前emoji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了吧!

不过当我们的表达途径又丰富起来之后,又有人开始担心它们会喧宾夺主,侵害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比如有人觉得表情会让我们“千人一面”,对他人的独特回应成了可以被替代的“标准表情”,还有人担心人们因此变得越来越懒,以至于不想打字,最终语言能力弱化。 

可这些担心媒介会宰制使用者的论调,听起来都太老套——正如之前很多人担忧打字会取代写字,电视会取代阅读,手机会取代纸质书乃至文字书写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担心其侵犯口头表达的传统……可几千年过去了,人类并没有退化成各种设想中肥头大耳、愚昧低能的样子,相反,他们走向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获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知识,创造了越来越多的乐趣,就比如——

Emoji!!!


※ 参考文献:

《社会学》第六版,安东尼·吉登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研究称猩猩会模仿同类面部表情》,群芳,科学时报

《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英]汤姆·斯丹迪奇著,林华译,中信出版社

《表情包的泛滥是我们无话可说的未来》,刘君君,新京报书评周刊

《5300人参加“24 小时不使用表情符号”后的血泪报告》,新世相读者,新世相


△封图来源:factorialist.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