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你一道题:“沉默的螺旋”理论过时了吗?

2016-11-22 黑大帅 数洞社媒

「 没有一个理论会真正死亡,因为时代虽然进步很快,但人性进化得却很慢


作者 | 黑大帅

编辑 | 潇洒卷 


我知道美国大选这个话题已经不热了。但今天想划重点的是“沉默的螺旋”


自20世纪初期始,五大社会科学领域在美国逐步建立,它们是: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几十年后,它们都对新生的传播学造成了重大影响。


而“沉默的螺旋”就是一个政治学倾向的大众传播理论。


这个理论的渊源和假设,每个传播学子都应该已经倒背如流了,但我要强调的是,在互联网兴起之后,许多人认为互联网上可能不再存在“沉默的螺旋”,因为互联网连接着形形色色的人们,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一种观点都能找到同类,即使是“微弱的声音”,也不再害怕表达自己的意见。


当然,后来有许多调查机构展示了和这个猜想相反的数据,但直到这次美国大选,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沉默的螺旋仍然能够大面积地应验在生活中。


沉默的螺旋假设一:社会拥有一定的权力,会用孤立的方式威胁那些不和多数人保持一致的人。

 

现实反映:政治正确与精英壁垒

 

在《政治正确与文明》一文里,作者写道 “政治正确至上只是维持了人与人之间表面上的客客气气,社会表面上的和谐稳定,并不解决根本问题。[1]美国已经秉持政治正确许久了,当边在大声疾呼要求“言论自由”的同时,这种政治正确也走向了病态。这种病态是你可以在心里不满,但你不能在嘴上抱怨。一旦你开口,即便你陈述事实,如非法移民导致社会不安定,都会被毫无疑问的扣上政治不正确的帽子。


没有人敢说真话,否则就是歧视。“政治不正确”的罪名强迫美国人要多元化、要包容博爱,慢慢地,“正确”的声音声势浩荡,而想表达情绪的人则缄口不言。




川普出现之后,由于其毫无顾忌的言论,如在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而非在加拿大边境修造城墙,引爆了美国国内对于种族、性别等话题的再讨论,让川普及其支持者被贴上了“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白痴”等标签。


但沉默的人真的没有偏向吗?并不是。他们默默去投了票。选举日当天那些蒙圈的表情,全世界都看到了。


而精英壁垒在高校表现得很明显。作为吃瓜群众不了解真实情况,但从“如何看待美国许多大学教授和学生因为特朗普当选总统而不来上课?” 这些知乎上的热门问题可见端倪,因为身在美国高校的许多用户都以切身体验做了回答。一名叫“杨米娅”的宾大学生这样说:



*知乎用户“杨米娅”的回答[3]

 

知乎用户“独角猫”在《如何看待美国许多大学教授和学生因为特朗普当选总统而不来上课》的回答中,提到在其亲身经历,“我的facebook主页被美国,日本,韩国,墨西哥同学转发的“川普不是我的总统”刷屏,甚至很多人都换了这句话当头像表示抗议。楼主闷声不敢说些什么,生怕成为众矢之的。她觉得美国网络喷子喷起人来,不比任何国家的键盘侠高明到哪里去。”


而她的同学们是这样的:



*知乎用户“独角猫”的回答[5]


走出校园,在以包容和多样性著称的科技圈,也成为另一个极化的地方。


在今年7月,他们当中的140余位曾联名发布公开信反对川普当选。而Peter Thiel ,《从0到1》的作者(是 Paypal 的联合创始人、Facebook 的第一个外部投资人以及孵化器 YC 的现任兼职投资人),开始和硅谷对着干。今年夏天,他对外宣布支持川普,引爆了科技圈。 大家一头雾水,摸不清其中缘由。于是google搜索Peter Thiel和Trump就有了如下:




而事情还没有结束。今年10月,川普侮辱女性的视频曝光,招致所有媒体口诛笔伐。这时候,Peter Thiel却突然宣布,向川普额外捐助 125 万美元竞选基金。


*Documenting Trump’s Abuse of Women[6]


硅谷人再也坐不住了,各种口诛笔伐覆盖了各大媒体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认为支持川普这样一个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人,无异于Peter Thiel 自己也抱有同样的观点。Tumblr 联合创始人 Marco Arment都跳出来诟病其为“这就是拿巨款去支持一个丑闻缠身的种族主义分子”,还专门写了名为《Shame on You, Y Combinator》的博文。



* Marco Arment :Shame on You, Y Combinator

 

随后开始有小型孵化机构宣布因为这件事与 YC 断绝商业关系。而另有一票科技圈的人要求那些写联名信的科技大佬们站队,要求让将Peter Thiel 踢出其供职的几家机构的而董事会。结果当然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对主要候选人的支持而炒掉他的工作,但这样荒谬的要求,却被理直气壮地提出了。


然而我们想问的是:整个硅谷难道就没有一个川普支持者么?他们的声音在哪里呢?

 

沉默的螺旋假设二:人们在不断地评估意见气候,个体会从两个来源获得关于民意的信息:个人观察和媒体。

 

现实反映:媒体的倾向

 

关于大选前后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倾向,本洞已有文章指出,请戳:川普赢了,美国媒体押上了节操也没能改变这一切。


这里我只想指出几个跟沉默的螺旋有关的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


  1. 准统计官能(quasi-statistical organ):是指当人长久处在媒体讯息之下,久而久之自然会具备一种准统计官能,也就是感知外在氛围的能力,能够察觉媒体所呈现的主流意见,并且这些意见会转化为个人对于社会主要价值的认知。

  2. 多数的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人们通常会高估自己估计意见的能力,对多数人意见的错误观察。即使个人对于某种意见持不赞成的态度,如果大众传播对这种意见持赞成态度的话,个人会错误的以为这种赞成态度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主流媒体的信息输送强化公众的认知,影响他们对意见气候的感知,产生“共鸣效果”、“累积效果”、“遍在效果”,让民众对于意见气候的评估都倒向了希拉里。而最终的结果,却让“准统计官能”失准,这时候就呈现出一种“多数的无知”来。


连社交媒体也是一样。一些拥护者认为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足够的讨论场地,让少数人能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扩大公众讨论的新视角。但这些互联网民主的乐观主义者可能又要失望了,在这次大选中,社交网络也依然没能扭转沉默的螺旋。


例如Twitter有意屏蔽不利于希拉里的关键词,比如 “Hillary For Prison”(希拉里进监狱),得打成“prision”才能通过。




Facebook也被诟病让民众的意见更加激化,让立场不同的人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减少。用户越常在某类推文点赞、留言或分享,Facebook会向你推送越多类似的贴文。这样的算法让用户不断得到立场相近的信息,一切异见被过滤掉了,每个人的社交网络都形成一个同质化的“回声室”。川普和希拉里的支持者各自处在自己的纯净的世界中,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社交媒体与“沉默的螺旋”》(Social Media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报告中,对人们是否愿意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斯诺登事件美国政府的检查计划。[7]



*Pew Research Center:Social Media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

 

当然,屏蔽异见并非只是算法作祟,很多人也在自主地移除Facebook好友,用一种人为地方式将“沉默的螺旋”不断放大。



*Thanks to Donald Trump, I blocked my uncle on Facebook today[8]


在社交网络中,“沉默的螺旋”似乎呈现出舆论集中化和寡头化的现象,而弥尔顿笔下“观点的自由市场”在此时看来不过像是乐观的幻想罢了。

 

沉默的螺旋假设三:公众的行为受到他们对民意评估的影响。公众要么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保持沉默。


现实反映:民意调查机构的“出错”

 

数据显示,大多数民调机构都非常“笃定”地预测了希拉里会获胜。



*General Election: Trump vs. Clinton[9]


然而,惊天逆转,民调机构们被piapia打脸了。



* Lucy Reading-Ikkanda for Quanta Magazine[10]


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第三个假设——公众的行为受到他们对民意评估的影响,公众要么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要么保持沉默。这些闭口不言、用脚(shou)投票,最终反映在了民调里。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另一份调查中《From Telephone to the Web: The Challenge of Mode of Interview Effects in Public Opinion Polls》[15],总结出的原因包括,在和调查员的交往当中,受访者可能会被调查员的观点影响,从而进行自我审查或缓和自身的观点。而匿名的民调(如上网)则能得出比人工调查更准确的信息。


在《有多少人支持川普却不愿意承认》(How Many People Support Trump but Don’t Want to Admit It?)一文中,也将“社会期望倾向”列为影响投票真的重要因素。


社会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当一个选举中有黑人候选人时,民调对象,尤其是白人,在面对公开民意调查时,不会说他们不投黑人的票,因为那不符合主流社会的“政治正确”,但是秘密投票时却做相反的选择。著名的“布莱德利效应”(Bradley effect)此时再度发生。


而沉默的螺旋理论这样说:人如果看到自己赞同观点很受欢迎,就会更大胆发表和扩散;相反就会沉默,但实际内心仍坚持自己的观点。从这次的美国大选我们可以看到,希拉里动员了几乎大多数话语权的掌握者,包括学者在内的各界精英,让川普的支持者丧失了公开表态支持的勇气。

 

但事实证明,不是占据了主流媒体、民调、政治正确的高低就能够完全主导民意投票的。每个人都可能是言语与行动上的两面派,或许,到真正选择时,才会知道沉默的人只是不表态,或者不敢表态,但不意味着没有态度。

 

沉默的螺旋,或许从来没有,或者在将来可以想见的岁月里,都不会“过时”,因为它的提出并非基于某个特定的媒体环境,而是对人的观察。


而我们知道,时代虽然进步很快,但人性进化得却很慢


※ 参考资料:

[1] 《政治正确与文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9538b0102vf9t.html

[2] 胡泳:舆论场上的知识分子,http://huyong.blog.sohu.com/270171726.html

[3]知乎用户“杨米娅”回答“如何看待美国许多大学教授和学生因为特朗普当选总统而不来上课?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69256/answer/130697774?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

[5]知乎用户“独角猫”回答“如何看待美国许多大学教授和学生因为特朗普当选总统而不来上课?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469256/answer/130654626?from=profile_answer_card

[6]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6/10/24/documenting-trumps-abuse-of-women

[7]Pew Research Center:Social Media and the ‘Spiral of Silence’,http://www.pewinternet.org/2014/08/26/social-media-and-the-spiral-of-silence/

[8] Thanks to Donald Trump, I blocked my uncle on Facebook today, http://www.citypages.com/news/thanks-to-donald-trump-i-blocked-my-uncle-on-facebook-today/399492711

[9] General Election: Trump vs. Clinton:http://www.realclearpolitics.com/epolls/2016/president/us/general_election_trump_vs_clinton-5491.html

[10]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20161108-why-nate-silver-and-sam-wang-are-wrong/

[11]Poll expert eats bug on CNN after Trump win, http://edition.cnn.com/videos/politics/2016/11/12/pollster-eats-bug-after-trump-win-smerconish.cnn

[12] Politics & Polls #20: What Just Happened?,http://election.princeton.edu/

[13] David Lauter : Polls may actually underestimate Trump's support, study finds ,http://www.latimes.com/politics/la-na-trump-polls-20151221-story.html

[14] Morning Consult:Why does Donald Trump perform better in online versus live telephone polling?,https://morningconsult.com/wp-content/uploads/2015/12/Morning-Consult-Donald-Trump-online-versus-live-polling-methods-study1.pdf

[15] Pew Research Center :From Telephone to the Web: The Challenge of Mode of Interview Effects in Public Opinion Polls ,http://www.pewresearch.org/2015/05/13/from-telephone-to-the-web-the-challenge-of-mode-of-interview-effects-in-public-opinion-polls/


△封图来源:wikispaces.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