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啥你在微信群里说话老是没人接?

2016-12-10 劲宝宝 数洞社媒

「小小的微信群背后,隐藏着这些社交心理。

作者 | 劲宝宝

编辑 | 廖皮

来源 |  社会学了没



青年:大师,为什么我在微信群说话都没人理我?

大师微笑着指了指红色的杯子。

青年:大师是让我放空心态,情绪不要受其他人的困扰!

大师:你发红包试试或成为红人!


  为啥我在群里说话没人理啊?! 

最近心情好低落,因为:在微信群里,自己说话基本没人理,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一个几十人的微信群,问“周末去哪呢?”,没人理;

“有空出来吃个饭吗?”,没人理;

“有人在吗?”,没人理。

好冷场,果断发了几个红包,瞬间领完了,你们有和我一样的吗?哭……

那么,到底为啥我在群里说话没人理啊?!


社会懈怠效应:你到底在跟谁说话啊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听着很蠢很愚昧,但却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现象。

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多反而降低群体活动积极性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效应”(Social Loafing)。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法国工程师林格曼(Ringelmann)发现:两匹马一起拉一架马车,效率并非一匹马效率的两倍。这一结果令他感到十分意外,遂将他的调查延伸到人类。

他让许多人一起拉一根绳子,测量每人释放出的力量。他发现,两个人一起拉一根绳子,平均每人只投入其力量的93%;如果是三个人一起拉,每人只投入85%;八个人一起拉时就只剩下49%了。

与“团结就是力量”的普遍观念恰恰相反,实际上,在群体中,群体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而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会越小,引发社会助长作用的心理力量,即评价顾虑(Evaluation Apprehension)也会受到扭曲。

我们都有“想知道别人怎样评价我们”和“渴望得到别人的良好评价”的心理,而一旦成为关注的焦点,个体的评价顾虑就会有所增强,人们就会自觉监控自己的行为,并倾向于更多的付出。

但是,一旦人们被淹没在群体中,无需单独为某件事“买单”或者所做的努力不被测量时,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所有群体成员的责任感就会被分散,即分散责任(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此时,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图片来源:mt.sohu.com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使用微信群组发起话题或者询问大家意见时,大家都持观望态度或保持沉默的原因了,因为每个人心中总是想着“关我什么事”;“先看看其他人怎么说”;“其他人会解决的”;或者“我随意,你们决定就好”。

然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群红”在沉默的微信群中异军突起的现象似乎与社会懈怠效应相悖。这便引出了“你被微信群冷落”的另外一个解释——“资本匮乏,话语权缺失”。 

             

“资本”匮乏,话语权缺失:这人说话没分量

我们发现,每个微信群里都有那么几个“群红”,他们负责群的活跃度,有话语权,同时受到群成员的爱戴。

简而言之就是,你一说话,大家可能视而不见;群红一说话,却能一呼百应。那么,“群红”到底是怎么红起来的?又是如何获得话语权的?你为啥当不了“群红”?


△图片来源:lofter.com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把“资本”区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即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包括金钱、财富和物质资料等;文化资本是非正式的人际技术、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修养、格调以及生活方式;而社会资本则是一个人拥有的某种持久的关系网络,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微信群区别于现实社群的

等级差异,但微信群却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的身份和“资本”区隔。

对于用户而言,加入某个微信群,便意味着“在场”,其职业、收入、性别、年龄等要素,通过成员身份得以象征和展示。因此,微信群里的对话,并非简单的文字输入,而是一个真实成员在网络空间的呈现。

其文字背后,代表了个人的价值、品位、魅力、身份、财富和文化,是布尔迪厄所言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综合体现。

一个人的“资本”越充足,其权势则有可能越大,而权势越大,就越能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他人,从而获得话语权。而当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话语权的时候,其他的群体成员则会争先恐后地选择依附于他,以期衍生出自身的话语权。“群红”由此诞生。


△图片来源:社会学了没公众号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领导在群里发话,下属就会积极响应,因为领导具有较多的经济资本;而会讲笑话,会写段子,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具有个人魅力的人则占据了更多的文化以及社会资本。

那么相反,那些没身份没地位,经济资本匮乏,又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刷存在感,个人魅力不足,还跟大家没啥交情的人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话语权。而话语权的缺失,则直接导致你在微信群中的窘境。


别哭,我们想办法解决

  • 如果你有急事,不如找人私聊吧

如果你希望下次询问大家意见或者有急事时,不再被大家视若无睹,那么不如找人私聊吧。一个一个地询问意见,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创造了一个可被评价,同时又无法分散责任的环境,双重逼迫下,自然会比较容易得到大家的意见和回复。

  • 有事没事刷刷存在感,学会跟大伙儿打成一片

研究表明,如果群体成员彼此都是朋友或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那么社会懈怠就会有所减少。另外,增进与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社会资本的行为,而社会资本的提高有助于话语权的获得。

  • 对群体实施激励性措施

发红包,发红包,发红包,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References:

[1]戴维·迈尔斯,张智勇、乐国安、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14-216.

[2]詹姆斯·柯兰、娜塔莉·芬顿、德斯·弗里德曼,何道宽译.《互联网的误读》[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3.

[3]王维维.《布尔迪厄资本理论的四个维度》[J]. 林区教学,2008,08.

[4]蒋建国.《微信群:议题、身份与控制》[J]. 文化视野,2015,11:110.

[5]冷夏.《每个微信群都有一个灵魂人物,他叫“群红”》[DB/OL]. http://www.ikanchai.com/2015/0302/12343.shtml?utm_source=tuicool&utm_medium=referral.2015-03-02/2016-10-12.

[6]文摘剪报.《社会性懈怠:团队为什么会使人懒惰》[DB/OL].http://www.weixinla.com/document/18003146.html.2013-10-04/2016-10-12.

△封图来源:google.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