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中小学课本很尴尬 | 社媒一周大事记(3.07-3.13)

2017-03-13 张月朦 数洞社媒 数洞社媒

「 现在的课本呀,真让家长老师们操碎了心。 

作者 | 张月朦

编辑 | 廖 皮

本周头条

中小学的课本怎么了?

时间:3.13

来源:北晚新视觉、报刊文摘

日前,杭州一位小学生家长吐槽教材《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并晒出图片,直呼“尺度”太大,引起网友热议。

△图片来源:m.ozsunny.com

对此,教材的编写方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通过微博进行了回应,指出了解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性知识应当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一样,被自然、准确地传递给儿童。“当一个孩子遭受性侵害,他连什么地方被触摸都描述不清楚,如何得到有效保护?

△图片来源:edu.southcn.com

其实,教材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在我国从没有对孩子进行过如此直白的性教育,对于没有接受过正规性启蒙的70、80一代的父母来说,这样的教材确实“剂量太大”。性教育,作为人生教育中如此重要的一环,可惜我们从小就未受到过正常、正确的指导。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因为性教育缺失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例。

△图片来源:报刊文摘

如果连看到动物世界遇到交配场景都会被家长换台,那么看到这种尺度的读本也就难怪一些人满脑子觉得“污”了。

 教材不光是科普常规的性知识,它还告诉孩子们,选择不结婚是个人的自由;不能因为性倾向对他人歧视;人生而平等,不因性别不同而不同等等。据悉,这套教材的问世,使中国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一个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本土化,并出版小学全套性教育教材的国家。然而家长们认为这是“羞耻”,将其从孩子的教育中抹去了。正如《环球时报》评论,中国孩子终于有了一本令人骄傲的性教育教材,却被我们糟蹋了。

 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观念的优质读本被移除,虚假的教育却屹立不倒在孩子的课本中。9日上午,网红校长张敏随堂听了一节二年级的语文课,然而书里的一篇课文触怒了他。该篇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书,第137-139页,第30课《爱迪生救妈妈》。早在2009年,这篇课文就经过多方考证被认定为杜撰的假文。

△图片来源:报刊文摘

虚假课文“入侵”课本并非个例。有著名独立语文老师曾做过考证,小学课本中《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的时间屡经修订,课文是这样开头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然而事实是,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地震了,地震时当地时间是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

 如此一篇又一篇虚假的课文出现在小学的课本里,究竟是启迪孩子的心智,还是忽悠了他们的智力呢?口口声声称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如果让这些尚未绽放的花朵回避他们理应接受的常识教育,而在谎言和虚伪中成长,谁来为他们的未来买单?

中小学的课本到底怎么了?


国内事记

一、公众号造谣蛊惑家长拒绝接种疫苗 医生大V联手举报

时间:3.10

来源:四川在线

每个人都会接种疫苗,疫苗对于我们来说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最近网上有篇文章呼吁家长远离疫苗,鼓吹疫苗有害、怂恿父母不要给孩子接种任何疫苗、说艾滋病是专家发明的……

此文一出引发医生大V们的强烈反映,呼吁警方立案侦查。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的医生大V们纷纷举报,并要求查封发出如此疯狂言论的公众号。

8日晚上,@急诊夜鹰 晒出了几张微信公众号“关注疫苗安全”的文章评论截图,引起了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引发争议的是该公众号2月27日发布的一篇已经被鉴定为谣言的文章:

△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这篇文章的宗旨就是,中医认为,所有的疫苗都是有害的,家长为了孩子着想,不能给孩子注射任何疫苗,否则孩子就会留下终身残疾。

其实这是个为了推销中药的骗子团队,里面一些为潜伏在群里,以家长的名义做托的,引诱一些孩子家长相信接种疫苗的危害,为了推销产品四处散布谣言。还有一些以专家或者某专业人士身份,鼓吹产品疗效。身为家长孩子的健康感到担忧,相信此谣言加入群后,就已经落入不法分子的全套。

可怕的是,评论里出现了一大堆和作者持相同观点的父母。

△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造谣者固然可恨,但更可怕的是有太多的家长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擅自作出决定不给孩子注射疫苗,看来“没有考试就上岗”的家长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二、罗振宇宣布《罗辑思维》视频节目停播 以后能在“得到”上天天听到

时间:3.9

来源:Do News

3月8日下午,得到App的创始人、《罗辑思维》节目主讲罗振宇宣布《罗辑思维》的周播视频停更,退出其它音视频平台,只在罗辑思维旗下的知识服务应用“得到”App独家更新。

罗振宇表示,《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不播了,但《罗辑思维》本身并没有停,而是将做一次重大改版:1. 从一周播节目变成一日播的节目,周一到周五每日更新,时长5-8分钟左右;2. 从一个视频节目变为一个音频节目;3. 不再全平台分发,只在得到App播出。

公开资料显示,得到App上线于2015 年 12 月,由罗辑思维团队打造,每天为用户提供6条免费的语音,每条时长2分钟左右,大都是知名大佬的商业观点或科学理论;另外还提供干货图书(精简版的电子图书)和音频演讲资料,除罗振宇本人之外,还吸引了李笑来、李翔、刘雪枫、万维钢等大咖入住,并推出了《李翔商业内参》、《 5 分钟商学院》等按年付费产品。

此外,罗振宇还公布了内容付费产品“得到”上线以来的最新数据:APP总用户数超过558万人,日均活跃用户数超过45万人,专栏累计销售144万份,专栏周打开率为63.1%,专栏日打开率为29.3%。

三、工信部部长苗圩:尽力在10月1日前 取消国内长途漫游费

时间:3.11

来源:新京报

△图片来源: news.163.com

今日(3月11日)上午,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取消国内长途漫游费后,工信部这几天也在加紧与三家电信企业做工作。他表示,会积极推动企业加快进度。

“我们注意到,总理提出这一目标后,大会堂内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苗圩说,之后也注意到网友的声音,“为什么不能提前,一定要到10月1日?”,有代表审议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对此,他解释说,目前三家企业正在抓紧做取消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的相关准备工作,“这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多个系统的改造调试和业务的验证,另一方面,要对大量现有在使用的套餐进行调整,其中既包括已有的标准,也涉及取消漫游费后的计费。

他表示,确保相关企业完成准备任务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完成目标。

四、“豆瓣时间”上线了,但豆瓣仍欠投资者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时间:3.10

来源:搜狐公众平台

△图片来源: mt.sohu.com

对于“豆粉”们来说,“3月7日”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他们的灵魂圣地豆瓣,在这一天上线了付费订阅产品“豆瓣时间”,他们甚至还来不及反应,豆瓣的标签就在“文青”之上多了一个“功利”的加持。不过,虽然有心在“变现”这条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但“豆瓣时间”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而在焦灼的时间的等待里,豆瓣最需要的大概是给它的投资者一个交代。

3月7日固然是“豆瓣时间”上线的重要日子,但也是豆瓣迈入第十二个年头后的第一天,“豆瓣时间”首期音频节目来自诗人北岛和他的朋友,定价128元。但这个举措好像并没有改变外界对于豆瓣,在紧跟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上,始终“慢半拍”的印象。

这个印象的来源有许多案例佐证:错失APP开发最佳时机,直到2014年8月才有一款APP;圈子相对封闭,由于“不具备媒体属性”,在自媒体发展风口,流失了众多优质内容生产者。就算其刚刚上线的知识变现产品“豆瓣时间”,与知乎live、罗辑思维“得到”等大抵相当的产品相比,推出时间也显得姗姗来迟。

在罗振宇及诸多大佬,甚至是小马哥微信“付费订阅”(还没公开推广)的推波助澜下,“内容付费”确实被炒成了“风口”,一直错失良机的豆瓣终于想起来要在这块有所作为。可是一出手,就得排在得到、知乎、喜马拉雅FM这类存活多年的内容付费平台之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市场被瓜分不少蛋糕并不大。

另外,从“豆瓣时间”目前的节目形式上来看,虽然其承诺除了北岛,之后还会邀请白先勇、杨照等名人来串场,但这种从站外邀请名人来做节目的方式,并没有挖掘用户价值,“豆瓣时间”的内容付费,本质上还是想做流量生意。而仅仅以“得到”对比,其强大的内容制作及编辑团队,已经形成了竞争壁垒,“豆瓣时间”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此外,对于“豆瓣时间”来说,它还应该考虑一个问题——它所拉拢的名人,很容易被微信截胡,或者出走。豆瓣当然可以通过跟名人的沟通,来让名人意识到微信无法带来精准粉丝,出走没有强大流量支撑来留下名人,而至于其能不能发展“站内达人”来摆脱对名人的依赖,这个是运营者的思维广度决定的,豆瓣创始人阿北会不会继续“反应迟钝”呢?

五、百度贴吧宣布停止吧主考核激励 商业化负面影响仍未消除

时间:3.10

来源:腾讯科技

3月10日,针对百度贴吧用户在网络爆料贴吧启动吧主考核和激励制度,网友自嘲开始身背百度KPI一事,百度贴吧今日晚间于官方微博上发布公告称:决定停止激励考核的铺开,接下来,我们会与广大吧主继续沟通,寻找让我们的贴吧更加美好的解决方案。

根据百度贴吧于3月8日发布的相关公告显示,贴吧将正式启动《吧主考核&激励制度》,《制度》中称,经过12月1个月的吧主考核&激励试点工作,以及根据试点结果对考核方式、维度进行调整,制定了正式版方案,并会面向Top5000吧主,开启吧主考核&激励,正式启动时间未3月13日,考核周期为2周。

具体考核考核维度包含“吧维度”、“吧主维度”,这两种维度也是吧主轮换上任的考核标准,百度贴吧方面称,第一个周期考核不通过会被警告,连续两次不合格将被轮换,下任吧主。

不过,百度贴吧方面在该考核方案中,也有激励制度,共含三项。第一,每两期考核结束后,吧维度数据增长top50的贴吧吧主将获得实物激励&吧活动物料支持;吧维度数据增长top50-100吧将获得吧活动物料支持。第二,当期激励结果将在吧主专区吧中发贴公示。第三,本期激励物料池价值20W元。

部分吧主对百度贴吧推出的吧主考核和激励制度表达了不满,有网友在微博上表示:贴吧这是把吧主当百度员工给定了KPI,并调侃为何没有工资和五险一金。

面对吧主不满及媒体报道,百度贴吧因此在今日晚间紧急发布公告,宣布决定停止激励考核的铺开。


国外事记

一、Facebook 终于可以“踩”了,为什么官方对此慎之又慎?

时间:3.9

来源:TechChrunch

最近,脸书用户纷纷奔走相告,Facebook 终于把大拇指向下的小表情给推出来了。

或许许多人会觉得好奇,为什么在国内社交媒体到处可见,几乎早就是标配的“喝倒彩”功能(也就是赞的反义)会在社交巨头“脸书”当中长久缺失。其实早在 2015 年,Facebook 的小扎就曾对外表示将会推出“Dislike”按钮以表达用户的同情、悲伤之情。而一直没有做出来的原因,并不是技术方面无法实现,只是官方对此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这点后面我们会详细展开。根据官方的介绍:用户可于聊天室内对对方的说话作出「赞」、「哇」、「怒」、「踩」等多个表情作评价,此功能在测试阶段暂时只能出现于 Facebook Messenger 的聊天室内,而非在 Facebook 主页内使用。不过官方也确认了,如果受欢迎的话将推广至所有用户,提升 Messenger 吸引力的同时,亦为大家带来更多乐趣。


△图片来源:TechChrunch

Facebook 之所以致力于推动表情符号的发展,是因为这家“以人为本”的社交网站发现了来自用户的一个巨大诉求——用户觉得有时一个竖大拇指的符号已经无法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则新闻以糟糕的方式让人感到吃惊,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想必这也是用户们一直要求小札加“喝倒彩”表情的原因咯。

事实上,Dislike 的概念一直在公司内部被反复提及验证,但 Facebook 出于对用户影响的谨慎考虑并没有立即推出,反而先推出一堆表情包(emoji)拿来做效果实验。

这也是 Facebook 之所以先推出 5 种表情,没有简单粗暴地推出 Dislike 按钮的原因,涉及大半个地球的用户当然还是需要谨慎的体验为上了。另外,对于出现网络霸凌的担忧也是重要的因素!

没错,其实小札最担心的不是其他——如果这个小小的“倒喝彩”按钮一增加,可能很多的广告商以及产品平台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为你无法保证有“键盘侠”不会随意发泄情绪,这个现象在我国的社交平台上就已经泛滥成灾,造成了社交网络变得像一个公共厕所,许多发私愤的人往来其间。

想来在权衡用户和第三方广告商的利益后,这一决定是 Facebook 最终的妥协和考虑下诞生的。不过在这许多曲折纠结背后,也告诉我们什么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什么叫做一切都以“用户体验为上”的原则——这点是需要不少同行学习的。

二、Tim Berners-Lee呼吁对在线政治广告进行更严格的监管(Tim Berners-Lee calls for tighter regulation of online political advertising)

时间:3.12

来源:The Guardian

△图片来源:in.finance.yahoo.com

Sir Tim Berners-Lee, the inventor of the worldwide web, has called for tighter regulation of online political advertising, which he says is being used in “unethical ways”.

“We urgently need to close the ‘internet blind spot’ in the regulation of political campaigning,” he said, writing in an open letter marking the 28th anniversary of his invention.

The 61-year-old British computer scientist described how political advertising has become a sophisticated and targeted industry, drawing on enormous pools of personal data on Facebook and Google. This means that campaigns create personalised ads for individuals – as many as 50,000 variations each day on Facebook during the 2016 US election, he said.

This can become unethical when voters are pointed to fake news sites and using messaging to discourage people from turning out to vote, as the Trump campaign did with certain groups whose support Hillary Clinton needed to win.

“Targeted advertising allows a campaign to say completely different, possibly conflicting things to different groups. Is that democratic?” Berners-Lee said.

△封图来源:cicphoto.com

推荐阅读:


View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