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新闻热点看“两个”舆论场的形成 | 2月社媒领域研究新进展

2017-04-07 舒亚若 数洞社媒

导读

本栏目由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CSMR)独家推出,国内外核心期刊、学术网站,社媒领域重磅研究学术观点为你一键呈现。每月更新,干货精选,和你一起,关注社媒领域研究新进展。

——2016年·2月——

国  内:

• 2016 年网络新闻热点议题及传播特征研究

• 2016 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 新媒体语境下的政治营销策略比较研究———以2016美国大选为例

• 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

• 兩岸科普網站特色與傳播效果初探: 以《果殼網》和《泛科學網》為例

• 新媒體語境下黨媒的傳播調適與 「文化領導權」• 重建:對《人民日報》微博的研究( 2012–2014 )

国  外:

• 屏际争霸:多屏幕浏览时的注意力分配和记忆效果(The Battle of the Screens: Unraveling Attention Allocation and Memory Effects When Multiscreening)

• 文化和媒介比较研究:中国、美国和英国报纸中关于网络隐私政策的报道(Culture and comparative media research: Narratives about Internet privacy policy in Chinese, U.S., and UK newspapers)

• 党派选择性分享:社交媒体上事实查证消息的偏向性扩散(Partisan Selective Sharing: The Biased Diffusion of Fact-Checking Messages on Social Media)

• 政治讨论,政治新闻及网络使用:影响韩国的媒体信任的要素(Political Discussion, Political News, and Internet Use: Factors of Media Trust in South Korea)

整理 | 舒亚若

编辑 | 廖   皮

国内

一、2016 年网络新闻热点议题及传播特征研究

2016,你被哪些网络新闻刷屏了?

该研究以 2016 年网络新闻热点话题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太奇新闻舆情大数据监测平台,抓取微博、微信、新闻网站及手机新闻客户端等多源数据,盘点了2016 年互联网平台影响较大的时政、经济、社会民生、科技、体育等五大领域及其热门议题。作者整理了2016热点新闻的内容,对其主要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最终总结出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

*网络媒体新闻报道量的分布结构  *自媒体热点文章的分布结构

研究发现,在议题组成上,网络媒体与自媒体形成“两个”舆论场。对主流网络媒体而言,体育领域为2016年度的焦点,其他四大领域的主流媒体网络新闻报道量则相对均衡;而自媒体多样性较强,对时政和体育领域的报道文章数量相对较低,其他领域的内容占比则相当均衡。主流媒体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表现出对新闻事实的尊重,体现出较强的新闻专业性,对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更为密集;自媒体则更多地探讨与民众息息相关的人物与事物,因受众类型的不同,对讨论的话题有一定的侧重。

*2016年细分领域热门议题

*网络媒体的新闻评论量分布结构          *微博声量的分布结构

同时,研究指出并分析了网络新闻的社交化传播趋势。对网络媒体新闻而言,与其报道量占比相一致地,2016年五大领域网络媒体新闻评论量中占比最高同样也为体育话题;而自媒体特性较为明显的微博平台声量结构则与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结构分布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社会民生类热点声量占比较高,而其他四类热点占比均有明显的减少。可以看出,公众在微博平台的发声受网络媒体的约束较小,社会民生类热点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更能引发大规模提及与互动。总体上看,中青年群体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热点获取与自主讨论的习惯,微信、微博等平台中的意见领袖发挥着巨大作用。

※刘宁. (2017). 2016年网络新闻热点议题及传播特征研究. 新闻记者(1)

二、2016 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该研究报告对过去一年的虚假新闻进行了盘点和评析,并归纳出了2016年虚假新闻的三个基本特点:

第一,“网帖新闻化”现象愈演愈烈。专业媒体对网络社区(包括论坛、微博、微信等)上的网帖未经证实即转发所导致的虚假新闻案例在2016年有变本加厉的趋势。

第二,社会敏感问题更易汇聚虚假新闻。如雷洋事件中层出不穷的虚假信息,虚假新闻与社会敏感问题牵扯、互动,其结果往往会更大程度地造成公众情绪的异常宣泄乃至撕裂;

第三,新媒体传播生态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界限。媒体报道的新闻与大量自媒体上发布的内容相混杂的传播生态,混淆了信息与新闻、事实与虚构、观点与“口水”的界限,而去人工化的算法主导更是加剧了问题的严峻程度。

*2016 年虚假新闻典型案例

研究发现,在经过略显“沉寂”的 2015 年后,2016 年的虚假新闻又呈现出持续高发的态势。仅 2016 年上半年,被披露出的虚假新闻案例不仅数量上远超 2015 年同时期,而且影响力更为巨大。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原则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事实、真相等词汇的内涵也在经受着新的质疑和挑战。

※佚名. (2017). 2016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 新闻记者(1)

三、新媒体语境下的政治营销策略比较研究———以2016美国大选为例

即便是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竞选起总统来也不得不赶赶时髦,开个脸书、推特账号为自己拉拉选票。在刚刚落下帷幕的总统大选中,希拉里和特朗普二人谁才是新媒体时代进行政治营销的一把好手呢?

该研究结合新媒体语境,建立了政治营销的分析模型,对2016 美国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和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竞选策略进行了考察,全面地分析和总结了两人各自的手段特征。

在同样的外部环境驱动下,希拉里和特朗普选择了不同的形象定位、分销渠道和营销攻势:

*希拉里和特朗普竞选策略对比

*特朗普与希拉里推文形态分析

总地来说,建制派的希拉里,延续了美式精英政治的一贯做法,用巨额金钱和最新技术为支撑,开展了一系列专业化、全方位的营销步骤;而主张革新的特朗普,却通过对底层目标选民的情绪把控,依仗最基本的社交平台赚取了关注。从策略效果来看,从初选以来,双方支持率持续胶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战策略能够在效果上平分秋色,也显示出美国社会内部的民意分裂。

※韩运荣,田香凝. (2017). 新媒体语境下的政治营销策略比较研究———以 2016 美国大选为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学学报)(1)

四、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

本文对照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计划至上与市场至上两极光谱,采用理论抽样的方式选定了“政府救市”这一可以浓缩经济领域核心关系的热点议题,并通过对新浪微博的定量与定性研究,分析了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情况。

研究发现,在表达方式上,机构用户通常跳脱单纯的个人利益和股指涨跌,更多从金融系统、国民经济来进行政策研判;而个人用户的微博通常字数更短、观点明确、缺乏论证却强于修辞,他们用“集体吐槽”来表达参与,用“黑色幽默”来纾解无力。

*新浪微博中“政府救市”样本微博中认证类型与政策态度的交叉分析

*新浪微博中“政府救市”样本微博中认证类型与经济光谱的交叉分析

而对比以上两组政策态度和经济光谱的数据,研究发现了一个相当有趣的结论:诸多微博用户对政府救市政策的反对并不意味着支持市场至上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取向,反而可以理解为支持国家干预的集体主义/福利主义经济取向的一种遗憾表达——他们支持国家干预的“战略选择”,但对当时政府降息降准措施的“战术选 择”并不满意,认为没有达到或不能达到股市止跌回稳或再度上升的最终目的。

因此,对于微博个人用户而言,决定政策态度的决定性因素并非意识形态,而是个人利益。但在个人利益如何通过公共政策维持和获取的方式上,微博个人用户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思维惯性”。这意味着,至少对于微博上的用户而言,在漫长的国家干预的历史记忆下,即便是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也是在“左”的大前提、大框架下进行的。

※张梅. (2017). 滞留的集体主义:微博场域经济议题的社会共识现状与表达. 新闻大学(1)

五、兩岸科普網站特色與傳播效果初探: 以《果殼網》和《泛科學網》為例

随着科学技术渗入人类生活各方面,透过科普增加一般大众对科学的理解,已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课题,那么如果考虑地域上的差异,两岸的科普运动存在哪些差异性呢?

本研究以《果壳网》和《泛科学网》为例,收集了2015 年1月1日至3月31日间两网站所发布的所有文章,并运用内容分析探讨了两岸科普网站的特色及其影响科普传播效果的情形。研究发现,两岸科普网站发布的主题、标题生动性、文章生动性、互动性及可信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果壳网》与《泛科学网》的科学主题分布

*《果壳网》与《泛科学网》的消息来源比较

具体而言,两个网站的科学主题多元,都关注生物和人文科学,但《果壳网》较偏重生医及地球科学领域,《泛科学网》则较重视物理、资讯及数学领域,反映两地学科发展的不同趋势。此外,《泛科学网》的文章及标题更具生动性,也更重视不同消息来源的多元意见,《果壳网》则呈现较高的互动性。这些差异与网站的经营模式有关,也反映两岸公民社会的不同进程。分析亦指出,科普文章的生动性和可信度,都可预测两岸科普网读者的分享数。

※黃惠萍,劉臻,智飛. (2017). 兩岸科普網站特色與傳播效果初探: 以《果殼網》和《泛科學網》為例. 傳播與社會學刊(39)

六、新媒體語境下黨媒的傳播調適與 「文化領導權」重建:對《人民日報》微博的研究( 2012–2014 )

该研究将“人民日报”建立微博账号视为中国执政党调适的一种表现,即自新媒体兴起对传统政党宣传体系构成冲击、造成“传播失灵”之后进行的一种反应性创建。研究通过对比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微博账号“@人民日报”在拆迁议题以及农民工议题两个议题上的表现,分析和解读了中共中央在新闻报道范式、修辞模式和话语内涵上均进行的策略性调适。

作者以2013年1月1 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为取样周期,以“农民工”、“拆迁”为关键词,分别在新浪微博 @ 人民日报中和《人民日报》数字报平台上进行搜索,并对获取样本进行了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在新闻报道范式上,@人民日报减少了传统的政策法规解读、政府报道、典型报道等的占比,更多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在修辞上,注重草根和亲民的对话、去中立化等修辞的运用;内容上,则是倾向于将议题置放在民众与政府及弱势群体与主流精英之间的二元对立框架下,体现出一种对大多数人/普通平民的立场的抽象和无条件的支持(如从“各打一板”到“板子只打政府”)。

*「@人民日报」创造的传播模式

总地来说,通过吸纳和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技术属性。人民日报微博创造出了一种以象徵性的“正义表达”为核心、以情感激发为诉求,以民粹话语的表达为出口的策略性传播模式。这一模式得以帮助执政党在开放和回应民意的同时增强政体的合法性,重建党媒的文化领导权,从而暂时化解民众诉求与党国诉求之间的内在矛盾。正是通过创造这一平台与模式,并与核心党报的典型角色互补,执政党得以构筑一个双层化的传播体系。这一传播调适因而也构成了增进中国“弹性威权政体”的因素,但是这一取得了暂时性平衡的传播模式是否可持续,仍有待观察。

※李艷紅,龍強. (2017). 新媒體語境下黨媒的傳播調適與 「文化領導權」重建: 對《人民日報》微博的研究(2012–2014). 傳播與社會學刊(39)


国外

一、屏际争霸:多屏幕浏览时的注意力分配和记忆效果(The Battle of the Screens: Unraveling Attention Allocation and Memory Effects When Multiscreening)

手机,电视,平板……在同时处理多个放映着有趣内容的屏幕时,你的眼睛会往哪儿放?你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看进去这些内容?

该研究在177名本科生中进行了眼动实验,利用人眼追踪技术探究了被测者在同时使用电视、平板两个屏幕时的行为——包括在屏幕间切换的频率、注视每个屏幕时长、总注视时长等情况。同时,研究团队还设置了两组对比:一是通过对比被测者自己声称的注意情况和人眼追踪结果,检验人们如何报告自己的注意行为;二是通过对比被测者在多屏、单屏浏览时对社论和广告内容的记忆情况,对多屏幕浏览对记忆效果进行评估。

*实验屏幕设置:电视 vs. 平板

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平均每分钟在不同屏幕间切换2.5次。同时,人们具有报告自己注意情况的能力,亦即人在这种“多线程工作”时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意识的。而关于对内容的记忆情况,并不是真的如以往研究所揭示的那样糟——事实上,当被测者投入足够注意力时,无论是多屏浏览者还是单屏浏览者,他们对内容的记忆能力都是相当的。

※SEGIJN, Claire M., et al. The Battle of the Screens: Unraveling Attention Allocation and Memory Effects When Multiscreening.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7.

二、文化和媒介比较研究:中国、美国和英国报纸中关于网络隐私政策的报道(Culture and comparative media research: Narratives about Internet privacy policy in Chinese, U.S., and UK newspapers)

本文通过研究脸书和微博的“实名”政策的相关报道,对美、英、中三国对互联网隐私政策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使用ROST新闻分析工具和Lexisnexis数字数据库工具,收集了2011年3月2日至2012年4月25日间的英、美、中对于微博和Facebook实名制政策的报道,并对其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内容分析:先将报道中对政策的整体态度进行一个简单的编码,之后再进行更加解释性和归纳性的分析。

*中美英媒体对微博和脸书实名政策态度的卡方检验

研究结果显示,与更加威权-合作主义的中国媒介体制(authoritarian–corporatist media system)相比,英美新闻报道相似性较高,英美报纸在更大程度上不受到国家机器的控制,并且得以保持批判性的态度。尤其显著的是对于微博的实名制的报道,英美给予的评价都是负面的,而中国则是以中性或正面为主。这意味着,在媒介体制属性上自主性的缺乏导致了批判性新闻(critical journalism)在中国的难产。研究还指出,国内与国际新闻流派的差异、关于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表述以及对于公民社会、民主和公共物品的报道表述等也是导致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

※JACOBS, Ronald N.; LI, Muyang. Culture and comparative media research: Narratives about Internet privacy policy in Chinese, US, and UK newspapers. The Communication Review, 2017, 20.1: 1-25.

三、党派选择性分享:社交媒体上事实查证消息的偏向性扩散(Partisan Selective Sharing: The Biased Diffusion of Fact-Checking Messages on Social Media)

为了防止候选人在选举季时满嘴跑火车,导致选民面对铺天盖地、信誓旦旦的竞选宣言无法加以分辨,“事实核查消息”(Fact-Checking Messages)便应运而生。那么,选民是如何对待这些事实查证消息的呢?不同党派的支持者们是否会表现出某种差异呢?

该研究对推特用户在2012年12月时对3个主要事实查证推特账号(The Tampa Bay Times’ Politifact, Factcheck.org, The Washington Post’s Fact Checker)上的实时查证类消息(fact-checking message)的分享和评论行为进行了探究。研究对事实查证消息的裁决(ruling)情况(如在事实查证中受益的政党,事实查证对于两位总统候选人的效价(valence)的影响)、用户的政党偏好等进行了测量,并通过回归分析检验了对于候选人事实查证结果的分享和评论情况,是如何受到党派因素的影响的。

*测定事实查证推文对特定候选人的效价与转推者党派的关系的回归模型

结果显示,党派支持者会选择性分享有利于他们的候选人的事实查证信息,并导致他们的关注者接收到的事实查证信息流受到限制。而对比美国的两个党派,共和党人对事实查证表现出比民主党人更强的排外性(outgroup negativity,更多地分享不利于对手的事实查证消息)和敌对性(hostility,指责媒体不够中立)。由此,研究证实,选择性分享也是选择性信息接触的一条辅助性途径,并且在不同的党派间存在着不对称性。这种不对性体现在两点:与民主党支持者相比,共和党支持者对不利于对手的消息更感兴趣,并且对于事实查证账户的立场疑心更重。

※SHIN, Jieun; THORSON, Kjerstin. Partisan Selective Sharing: The Biased Diffusion of Fact‐Checking Messages on Social M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7.

四、政治讨论,政治新闻及网络使用:影响韩国的媒体信任的要素(Political Discussion, Political News, and Internet Use: Factors of Media Trust in South Korea)

该研究一系列政治和传播因素如何影响主流新闻和电视的信任进行了探究。研究以对媒体的信任程度为因变量,考虑了公民对政治新闻报道的接触频率、政治讨论的频率、政党认同、政治兴趣、网络使用频率、人际信任等变量对其的影响。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东民主研究中心(Center for East Asia Democratic Studies)所主持的亚洲晴雨计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

*影响民主党支持者的媒体信任的因素

*政治讨论在政治新闻接触频率和媒介信任间交互关系的调节作用(民主党)

研究结果显示,和执政党的支持者相比,反对党的支持者更不可能信任主流新闻媒体。而日常的网络使用,只对无党派者对媒体的信任程度具有负面影响。另外,对于反对党的支持者而言,日常的网络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政治讨论和政治新闻报道接触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 effect)——只有对每天都使用网络的民主党支持者,二者间的交互影响才较为显著显著,每天都使用网络但从来不与亲朋好友讨论政治的民主党支持者,其对媒体的信任更可能与政治新闻的接触呈负相关关系。

※KIM, Hyunjung; CHOI, Yoon-jung. Political Discussion, Political News, and Internet Use: Factors of Media Trust in South Korea.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017, 1-10.

△封图来源:xuexila.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