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如何做到流畅阅读英文资料和听懂国外公开课?

2017-05-20 知乎用户 数洞社媒

「 来看看他们怎么说吧! 」 

作者 | Cat Chen 刘翔 魏建峰

编辑 | 廖皮

来源 | 知乎

忘记中文翻译

Cat Chen

你不需要知道任何英文单词的中文意思,你只需要知道它的英文解释,甚至是只需要知道它传达的形象或感觉。这其实才是人学习语言的正确方法,因为你其实也不说不清「hold 住」或者「屌丝」是什么意思,但你能知道词传达的形象。

在这个基础上,忘记所有你通过中文意思记住的单词,承认你的英文单词量就跟几岁小孩差不多,然后不停地通过听和读来训练自己。在最初的几年里,你会发现不懂的词太多,不得不查字典,这就跟你读小学时总是要查新华字典一样。用 Collins Cobuild 这样的英英字典就可以了,只看英文解释,甚至英文解释都不用看而只看英文例句,看多了就有感觉了。还是那句话,有些词你根本不需要知道精确的解释,只要有感觉就是了。经过了小学阶段之后,很多人就不怎么用新华字典了,最多是查一下拼音之类的,英语也一样。在生词比例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其实你已经可以通过熟词推断生词意思,无法推断也可以跳过去,遇到的机会足够多的话你总会认得的。

最终,这只是个你能否坚持下来达到指定时间积累的问题而已。很多人觉得成年后很难做到,是因为他们的时间不像是小学中学学习中文时那么不值钱了,有太多值得花时间的事情了,结果不可能再在英文上积累足够多的时间。


学英语 用英语学

刘翔

如何利用国外大学视频等(还包括更多其他优秀的资料,下面细谈)来既学习英语,又用英语来学习,这样一箭双雕地同时进行呢(这里是针对中级程度的英语水平者谈的,“中级水平”的一个参照标准简言之——是否达到了很好掌握《新概念英语第三册》)?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一定要以内容的选择为主,以你个人对其内容是否有真正的兴趣为选择标准,而不要以它的英语难易程度为选择标准。

比如,我喜欢《哈佛积极心理学》,我就决定了要去好好学习这套视频,而不是预先就犯嘀咕“那里面可能会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心理学、医学单词噢!”千万不要再掉进“练听力”的陷阱中去了!许多把英语学得半死不活、索然无味的人往往会把他遇到的各种优秀原版视频音频材料拿来当做“练听力”的材料,这简直就是把鱼翅当薯粉般的奢华浪费!而这种人的听力到最后也基本上没几个能“练”出来的。

2、找到准备要彻底吃透、学通的视频后,就开始从第一集看起。

不要去看带有任何字幕的版本,以尽可能全神贯注地用耳朵听、看演讲人的表情、肢体动作、板书内容、参看PPT课件等来学习课程内容,就跟你自己就是这个课堂上的一名中国留学生一样。这个时候为了听懂课、跟上课堂节奏忙都忙不过来,哪还管英语如何?只需尽可能去搞清楚每一讲的核心内容,不要纠缠在英语上。

3、然后再回头反复看视频,想方设法去搞清楚每一句话,直至说出来的每一个单词,即采取最高标准的“水晶透亮”法!

凡是听起来像生词的,就仔细听其音,按照发音照葫芦画瓢地把这个词拼写出来,然后用金山词霸的模糊查询功能,结合视频上下文语境的内容,一般都能正确把这个生词“定位”出来,实在定位不出来的,就暂时搁置 做好标记下次再来与之“过招”,而往往在下次过招时一般都能准确锁定定位这个生词,经过这几番努力后,最后剩下来听不明白、仍没有搞定的生词,基本上少之又少。

4、那些定位锁定出来的生词,请记录在笔记上,生词的音标和中文意思要标注在旁边,同时要标明这个生词在视频中的时间轴点,以方便在视频中核对查找。

5、一般不要频繁动手做笔记,只有遇到实在是精彩叫好的地方才把原话听写下来记录在笔记本上。

6、如果在看视频课程的过程中,冒出一些非常精彩的心得感悟,请立即把它记录下来,标明时间轴点。

7、如果有好的中文翻译对应的念头、灵感,请立即把它记录下来,与英文对应记录在一起,并标明时间轴点。

8、把视频转换成音频,随时随地按顺序听,就跟看视频学习时一样,这时,你听到音的同时,脑子里都能轻轻松松地“看到”视频课堂的场景了。反复听过三四遍。

9、搁下全部课程放一两个月,别去管它,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看视频中的某几讲,同时参照你的笔记。这时,你会发现又学到了更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10、以后有时间时,请再从头认真看整套视频几遍,你会发现,主讲人下一句话要讲什么你都能预测了。

11、这样好好地彻底吃透一套国外大学课程,你再去看其他课程视频时,你会发现看懂、听懂它们基本上是小菜一碟,只要你愿意,你都可以轻轻松松第一次就听懂基本上任何课程(除非你对那个专业根本没有任何了解)!

这就是我长期以来奉行的“一本书(视频),打天下”、“一招鲜,吃遍天!”理论的具体实践。


刻意练习法

魏剑峰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学了很多年英语,但读英文时还是做不到像读中文那样流畅?”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释,因为很多人虽然看似学了十年英语,但除开准备考试,背单词和上英语课之外,他们真正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非常少的。学了十年英文但原版书没完整读过一本的大有人在,以这么小的时间精力投入却对阅读能力有如此高的期待,这本身就很不切实际。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无论是对于英文还是中文来说,阅读能力的提升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们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

提升阅读能力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多读,大量地阅读,提升自己的阅读量,阅读量是一切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

但仅仅依靠足够的阅读量积累就能让你达到接近母语的阅读水平吗?答案并不是。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假以时日,每个人都能成为阅读大神了。

实际上,有些人虽然在国外生活学习了很多年,英文阅读量也不低,但还是没能达到流畅阅读英文材料的程度。为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个概念,它叫“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 K.Anders Ericsson 提出(同时他也是“10000小时定律”的作者)。“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刻意练习”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应用。拿体育运动来说,研究人员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时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自己并不习惯的动作。普通的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的高尔夫选手则需要不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

△图片来源:知乎

而刻意练习的程度,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顶级高手的关键。

用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英语爱好者那么多,但真正能成为英语高手的却凤毛麟角。

普通的英语爱好者享受的是英语带来乐趣的过程,比如闲暇时看看美剧,读一读原版书娱乐一下,没事跟老外吹吹水,浏览一下英语新闻,整个过程轻松愉快。但顶级高手的训练过程却毫无乐趣可言,他们会针对一个个点进行大量有挑战性的训练,比如为了练发音练到嘴巴疼,一篇议论文会针对不同论点反反复复练习修改上好几遍,做那些夹杂着各种口音且语速超快的听力训练——相信我,这个过程会让你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点也不好玩。但它却是决定你能否取得有效进步的关键。

回到阅读能力的话题上来,由这个理论得到启发,我们会发现除了阅读量之外,制约阅读能力提升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刻意阅读训练的程度。

打个比方,假如你现在的水平可以看懂各种简单的原版书,为了提升阅读能力,你应该选择那些对你而言有挑战性的读物,比如难度大一点的外刊,这样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事实上,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触到的阅读材料难度也一直在不断提升,从小学的句子短文到高中大学复杂的文学作品,而这也是刻意阅读练习的一个体现。

怎样进行刻意阅读练习?进行刻意阅读练习有两个关键,一个是阅读材料的选取,另外一个是阅读理解技能的培养。

说阅读材料。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里面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长期待在这个区域很难取得进步;最外一层是“恐慌区”,这个区域里面的技能难度远超我们现有能力,会让人产生挫折,焦虑等情绪,也会对进步产生阻碍。最中间的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

△图片来源:知乎

关于阅读材料的选取我们可以参考“学习区”的概念:即:选取那些对你有难度但又可以通过一定练习驾驭的材料。比如你觉得雅思的阅读有挑战性,那么可以去找雅思阅读的题源文章作为训练材料,等到能够驾驭雅思阅读文章,再去找难度更高的文章进行训练。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适合自己的“学习区”材料并不相同,这个需要学习者本身去尝试挑选。但有一个基本的建议是:阅读训练材料以新闻报刊为主。为什么?因为报刊文章篇幅较短,而且信息量大,逻辑性强,非常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而理解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你可能会注意到,试卷上的阅读板块叫“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而不叫“阅读”,这其实揭示了一个道理:阅读过程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叫“阅读(信息输入)”,一个叫“理解(信息处理)”。而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到了“阅读”,并没有去训练“理解”能力。

网上关于快速阅读的技巧多如牛毛,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技巧来让你“读”得更快,比如阅读时控制光线和环境,用手指或者笔辅助视线定位。但相信我,这些并没有什么用,它们关注的只是“信息输入速度”的问题,而“理解过程”如果跟不上,读得再快也毫无用处。最关键的,是要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决定阅读能力的,并不是“读得多快”,而是“理解得多快”。

所以刻意阅读练习的关键其实是培养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制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词汇量

2.语法句法基础

3.背景知识

词汇量是阅读理解的基石。请不要相信那些“几千词汇量就够用”的鬼话,那是欧美国家文盲水平,读不懂外刊和原版书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英文母语人士词汇量一般都在20000以上,如果你要像他们一样流畅读懂各种外刊,词汇量最好也不要低于这个值。关于词汇量提升,最好的方法还是通过阅读。

语法句法基础对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也有很大影响,最常见的是各种长难句,如果你句法基础不好的话,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哪里基础不好就补哪里——语法句法知识也就那么多,一本教材认真看完也就几个星期的事情,但对理解能力的提升却是显而易见的。

背景知识这一点经常被人忽略,但它对理解文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对于背景知识,建议在读文章的时候慢慢积累,不懂的就上网查,多读读像《经济学人》这些的外刊,文章信息量非常大,往往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如果能坚持读下来并弄懂每一篇文章,你的收获将会非常大。

除了上面这几个基本要点之外,做理解能力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文章的逻辑。

什么叫文章的逻辑? 我想起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

△图片来源:知乎

其实这个段子从侧面揭示了一个事实:文章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通过一定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人脑来说,理解并记忆一段有逻辑关系的信息要比记住一段无意义的话容易太多。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轻易记住一堆杂乱无章的扑克牌的顺序?因为他们可能采用了一种叫“讲故事”的方法,比如将扑克牌“A”类比为一把剑,“2”是一只鸭子...然后将扑克牌的顺序转换为由这些形象组成的一个故事,通过这个过程将一张张孤立的扑克牌转化为一个有逻辑的故事,而有逻辑性的东西最容易被记忆和理解。

在阅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你在做阅读时每个句子好像都读懂了,但做题时又想不起文章在说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你读的并不是整篇文章,而是一个个孤立的单词和句子。而孤立的信息是最难被记住的。

每一个句子都不是空穴来风,每一个句子都有存在的理由。阅读的时候,对于看到的每一个段落、句子、短语甚至每一个单词,都应该多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有什么目的?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读文章,不仅仅要认识单词,还要搞清楚文章的结构、写作意图和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训练理解能力。

培养理解能力也并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训练中,实际上,听力训练过程也能提升理解能力。

推荐一款听力训练材料:60-Second Science ,它是由 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出品的科学趣味英语广播,每条长度1到2分钟不等,内容非常有意,同时,它的风格与托福听力考试非常像。60-Second Science 最大的特点是:语速快,语速有多快呢?下面这段录音一共有150秒,但总词汇数是402个,也就是说,每秒有2.68个单词——这个语速相信比很多人的阅读理解速度还快。

这些特点也让60-Second Science 成为一款优秀的理解能力训练材料。如果你能基本无障碍听懂科学美国人60秒,那么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基本上就没什么问题了。

△图片来源:知乎 


结语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获得。除了足够的阅读量积累之外,还要保持刻意练习的习惯——跳出阅读的舒适区,去挑战有难度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词汇语法基本功,并有意识地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这并不是一个让人轻松愉快的过程,刻意练习一点都不轻松,因为你在不断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东西,但只要你能够坚持下去,你将会蜕变进化,收获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无障碍阅读英文也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

△封图来源:verycd.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