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你出了国这样努力的爱国,一定要让祖国知道

2017-06-28 陶短房 数洞社媒

「 身在异国,往往更怀念国内的种种好。

作者 | 陶短房

编辑 | 珲哥

转载自西洋参考(iwestbound)

关于作者

陶短房  知名专栏作家、评论人。旅居加拿大,涉猎范围广泛,包括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并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近年来有个有趣的现象,引发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即许多留学生在国内时政治色彩并不明显,出国后反倒变得特别爱国,以至于被戏称为“出口转内销的小粉红”

对这种“出国反更爱国”的现象,有些人持欣赏的态度,认为留学生们出国后经一事、长一智,对许多此前朦胧、懵懂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更加有自己的主见,对诸如国家、民族、爱国主义等此前认为过于“高大上”的概念,如今觉得既亲切又接地气,并因此较前更敢于自称是“爱国者”,这是值得鼓励的。

也有人认为,“出国反更爱国”并非理性后的思想变化,而反倒是不理性、不成熟的表现。他们指出,很多留学生出国后仍然混迹于“华人圈”,既不主动和当地人交往,也不愿阅读国外媒体,甚至在课余时间都不太愿意用外文交流,他们的交际工具仍然是国内时的QQ、微信,新闻来源也照旧是新浪、腾讯、今日头条,甚至追剧、听歌也还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凉凉》之类,如此眼界、胸襟,不爱国还能爱哪?

作为一个久居海外的人,窃以为对“出国反更爱国”,应该客观看待。

首先,和前辈相比,新一代留学生在国内生活、工作和收入条件更好,出国后远不像30年、20年甚至10年前的留学生那样,宛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比中国更胜一筹、甚至不止一筹。

2010年至2015年出国留学人员数据统计,来自国家统计局

现在,不少来自国内一线城市的朋友到了国外,进入人家二三线城市的大学,可能反倒觉得对方的城市、消费习惯、社会面貌、娱乐设施甚至学习、工作条件“老土”,“还不如国内”,如果这位留学生在国内临来时对国外环境抱有不切实际的高预估、高期待,这种反差及其所引发的震撼感就会更甚。

自卑心一弱,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强,加上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20年前、50年前甚至100年前(我有朋友在新加坡就碰上当地老师善意询问“你们中国有抽水马桶么”、“你们家有电脑么”),一旦这两种反差发生碰撞,“小粉红”便“秒成”了。

其次,互联网时代缩短了故乡和他乡间的距离,让“爱国”的代价和成本降低,也让出国者仍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持昔日在国内的交际圈、甚至某些生活方式。

留学自清末就一直是热潮,野鸡大学民国时已不是新鲜事

当年包括海外留学生在内,许多海外华人背井离乡,艰辛打熬,饮食不合口味、阅读找不到母语读物、举目不见同胞,这种种不适应、不习惯除了忍耐和偶尔“自己人”间的发泄,就只能入乡随俗,去努力适应——或按不少朋友的话“融入”,你“融入”得好不好不是爱国不爱国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持一个正常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去适应未来工作、生活的问题。

在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IP电话,国际长途贵得吓人,平信又慢又不靠谱,电报则说不清事情,很多人不得不想出种种“盘外招”(如给家里挂电话,长音三声即挂表示“一切都好”、四声表示“快寄钱来”,五声表示“下周回国”,对方不用接就知道大体意思),他们哪里是真的“不爱国”,而是“爱不起”。

如今互联网让低成本“无缝越洋”成为现实,哪怕到了最偏远的角落,一根网线就能让你仿佛仍然生活照家人、朋友中间,甚至可以照旧追出国前的剧和“星”,且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让留学生可以“常回家看看”,其家属也能常来常往(这在当年简直是一种奢望,即便有条件,许多工作后的留学生也会抱着“与其浪费路费不如把钱寄回去帮帮家里”的想法),这样一来,故乡的许多习惯都会长久保存,对故乡的感情也不易淡漠。

留学生在国内视频网站看奥巴马宣布本·拉登被击毙的视频

第三,出国可以增广见识,开拓眼界,但和当年不同,如今许多年轻人并非抱着“朝圣”、“仰视”的态度来“洋取经”,而是抱着平视的态度来交流、观察,这样一来他们既能认真检视母国的不足和缺陷,也能客观认识母国的优点,通过和留学目的地的比较,这种认识会更加强化和坚定,如果他仍然认为“母国是可爱的”,大声说出来时也会更理直气壮,而不会因担心被人呛声“你见过外国么就这么说”而心虚。

第四,当年许多留学生因种种客观、主观原因,希望留在留学目的地发展,不得不自觉不自觉适应、忍受甚至迎合当地社会对中国、对华人的一些所谓“主流观感”,而如今不少留学生并不那么在意是否回国发展,主观上较少“为留下而矫饰”的故意或潜意识,流露出的“爱国元素”当然就会更多。

马里兰大学女留学生批评国内的演讲引发了舆论的热烈讨论

第五,游子思亲,近乡情怯,原本人之常情,就是离家越远越思乡,越能体会到对故乡和亲人的感情,如今只不过表达渠道较前更畅顺了。

当然,许多批评者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如有些新一代留学生家庭条件过于优越,出国前历练少,对社会认识不够深刻;有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全面、客观认识母国发展中的不足、不平衡,和国外的长处、优点、领先之处。这种“爱国”带有一定冲动、盲目,是需要一番积淀才能成熟的。

有人对新留学生中那些“泡同胞圈”、混日子,“只是肉身出国、思想仍在国内”的部分“泡式留学生”看不惯,这当然完全是应该的,但也应客观指出,这种留学生并不一定就表现得“爱国”(我就见过留学多年仍然追中文剧、连美剧都要倒翻墙找中文字幕版,却整天在网上以“心灵外国人”自居、对同胞“你国”不离口的“泡式留学生”),相反,许多品学兼优、积极融入所在地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际圈的留学生,反倒不会掩饰自己对母国的挚爱。

网上一度热传的美国女孩镜头下的中国留学生

微信的崛起对海外华人融入来说可能并非一件好事。许多留学生关注了当地华人建的一些中文公众号,不看当地报纸和网站,很难和当地有共鸣。朋友圈和公众号为其营造了一个与当地场域不同的舆论环境,自然容易被不靠谱的中文信息遮蔽。他们眼中的中国和当地人眼中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

至于有些留学生和非留学生抱着一些特别目的,习惯于充当“网络爱国者”、“合影爱国者”、“使馆和社团活动日爱国者”,而平时、线下则是另一番光景,更有个别留学生、非留学生“看菜吃饭”、“见人下菜碟”,在同胞圈和国内比谁都“爱国”,到了“本地圈”则完全是另一个腔调,这样的人是不折不扣的投机者,和“爱不爱国”的概念已没什么关系了。

△图片来源:西洋参考(iwestbound)

△封图来源:news.ifeng.com

本文转载自西洋参考(iwestbound)

跟随西洋参考,一起发现全球精致生活。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优质生活资讯、精致消费服务及靠谱意见观点,所刊文章均由海内外名家受邀撰写。也非常欢迎正在海外生活的对自身文字有信心的人,成为我们的“全球精致生活发现者”。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