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问题疫苗这件事上,权威声音,你们太慢了!

2016-03-22 陈秋心 数洞社媒

导读

这可能是又一件值得记载进社交媒体传播史的事件。

作者 | 陈秋心

编辑 | 吴佳倢


本周开始,关于山东疫苗的新闻开始持续发酵。


图片来源:百度截图

传播高潮,表现在今天(22日)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文章的刷屏。


图片来源:朋友圈截图

这篇文章以“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的新闻开头,后接2013年财新记者郭现中拍摄完成的一组有关疫苗问题的深度报道《疫苗之殇》(原文见于2013年6月23日南方都市报《视觉周刊》),以20张“因疫苗致病致残”的儿童照片配上说明文字,引起巨大反响,被网易新闻等媒体和众多自媒体公号转载,有的文章甚至在标题中加入类似“你的沉默就是帮凶”的表达。

这篇文章的病毒式扩散,引发网民深切担忧,尤以家有儿女的爸爸妈妈居多。有人甚至在知乎提出如下问题:


图片来源:知乎截图

在《疫苗之殇》达到现象级刷屏后,公号“爱科学”发布了一篇署名方玄昌的名为《“疫苗之殇”是胡说八道》的文章,针对《疫苗之殇》作出系统反驳。接着,公号“槽边往事”也发布了一篇《每一个文盲都喜欢用“殇”字》,指出《疫苗之殇》这篇文章中部分逻辑错误,和将2015年山东疫苗事件与2013年南都旧闻“嫁接”的不合理。截至22日下午14:30,这两篇文章都获得了10万+的转发量。


图片来源:朋友圈截图

一时之间,许多人的朋友圈都出现了怪异的景象:“疫苗之殇”和反“疫苗之殇”的文章同时刷屏,而这些文章的背后,是陷入恐慌、不知该相信谁的人群。 

而这个现象也引起一些健康传播人士的关注。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的王帆博士表示,“最害怕的是每次疫苗出事之后,网络上充斥的非理性的拒绝疫苗的声音。实际上,那么多可怕的疾病能够绝迹,人类是拜了疫苗之福。‘殇’的不是疫苗本身而是疫苗的管理。”

问题疫苗引发恐惧,主要是因为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孩子严重相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山东疫苗事件爆出、进入社交媒体并达到传播高潮的72小时之内,并未见监管部门作出澄清或者通报调查进展。同时,除了方玄昌之外,科学界和医学界也没有太多对疫苗事件表达看法的声音。

于是,权威信息缺位、科普传播真空的背后,留下了惶恐不安的民众。这场关于疫苗的正反信息的角逐,完美地契合了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的谣言公式:

谣言=(问题的)重要性×(事实的)模糊性

正如学者胡泳在《谣言作为一种社会抗议》一文中提到的,当对新闻的需求大于制度性渠道的信息供应的时候,谣言就会大量繁殖。而在社交媒体上,“谣言”的面目可能更复杂——甚至可能是真相和猜想、旧闻与新闻的混合。


图片来源:news.163.com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胡百精认为:“政府和专家系统确实不能草率得出结论,但是应迅速开启一个态度空间和建立必要的程序认同。比如表明态度和决心,提供调查的程序、流程、方式和相对清晰的路线图。事实上,所有的认同都首先是程序认同,即通过可知、可见、可参与的程序和规则,让人们体验抵达结论的过程。若无充裕的态度空间和程序认同,谣言就会大行其道,最终的结论也会受到质疑。而另一方面,专业媒体人亦应节制过剩的道德激情,把精力放到事实和真相的确证上去。”

从观察可得知,因为问题疫苗事件的发生及其信息的不透明,人们对于疫苗的态度陷入了两难——不打疫苗会有很大的风险,但是现在,打疫苗也可能有风险。而无论如何,影响的都是下一代。

兹事体大,权威信息的缺位和迟滞就更令人痛心、遗憾,因为在这场信息传播的角逐中,受到严重伤害的,是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安全感。

王帆认为,从现在媒体报道来看,这次的疫苗问题不是生产问题而是流通问题,和以前的毒奶粉不同。疫苗问题涉及以后的选择问题。奶粉是充分竞争行业,三鹿出事了,消费者可以封杀三鹿吃其它的,甚至可以海外代购,而疫苗本身就是严格管理的行业,老百姓的选择余地有限。流通出问题比生产出问题更可怕,因为防不胜防。就害怕老百姓拿着正规疫苗的盒子都不知道这个疫苗敢不敢打——冷链配送问题是一般人看不出来的。在中国,毒奶粉已经那么多宝宝终身抱憾,让中国乳制品这么多年大伤元气,现在疫苗事件还要重蹈覆辙吗?更可怕的是,如果大量孩子不接种疫苗,未来的健康风险不可估量。由此来看,疫苗其实是个信心的问题,信心要是毁了,想重建是很艰难的。


封面图来源:arstechnica.com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