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读】省政府出台“新经济十六条”,让新经济“飞一会”

2016-12-09 今日潜江



如今,大家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新经济。但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又如何支持其发展呢?


新经济主要是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产业经济,是全球发展竞争的重要焦点,也是后发赶超和先发引领的重要支撑。


近日,经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签批,湖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若干意见》。《意见》围绕营造宽松包容发展环境、健全人才集聚流动机制、完善财政金融支撑体系、支持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共16条具体细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意见》都有哪些干货?


1

实现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



针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急于作规划和顶层设计,不急于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推进新经济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取消不必要的行业门槛限制。充分考虑分享经济特殊性,原则上不对提供信息中介服务的平台企业设置行业准入限制调整阻碍“互联网+”发展的市场准入要求。根据教育培训、健康医疗、交通出行、新媒体等领域的新业态新特征,放宽准入标准,鼓励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发展。


2

提升快捷响应服务能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服务意识、纳新意识、担当意识。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继续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工商登记“同城通办”“局所通办”机制,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研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新经济领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根据新经济成熟程度,审慎制定地方立法计划,确保相关监管职权法定,市场行为有法可依。建立适应新经济技术迭代、产业变革要求的标准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


3

探索建立审慎监管制度


包容处于发展初期的新生业态发展。适应新经济发展需求,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信用监管、弹性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简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程序。修订和完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办法,及时公布价格申报审核结果。推进工业产品许可证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受理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改进企业审查方式,对符合条件申请生产许可证延续的企业免于实地核查;优化产品检验环节,企业生产的同单元产品在6个月内接受省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的,不再进行发证检验。探索新经济领域产品项目实施“企业承诺登记”与“随机抽查监管”相结合的行政审批模式。


4

强化公共数据资源共享


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为引导,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应用的市场化开发。由政府投资或给予财政补贴的公共交通、卫生医疗、文化教育、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产生的数据,除涉及个人隐私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能开放的数据外,应主动向社会全面开放。推动省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及全省共享平台体系建设,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管理规定,加快形成省级政务信息资源的汇聚、交换、共享和开放能力。


5

引进培育高端人才


着力引进、培育新经济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对省级认定的产业领军人才直接给予50万元至200万元的奖励补贴;对成长性好和业绩突出的团队项目,根据实际需求予以滚动支持或追加资助。以国家级开发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等为载体,加快形成高端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支持新经济领域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鼓励青年创新人才进入企业、众创空间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转化,在专家选拔、高层次人才工程资助上对新经济领域人才予以重点支持。力争更多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在企业,提高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6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研究制定新经济领域紧缺专业人才目录,在相关人才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加大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科技型企业家培养,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着力培养一批科技型、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新经济领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集成电路、卫星导航、生物健康、智能制造等实训基地。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新型技能人才。鼓励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及省级技能大师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在鄂创业,支持其设立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传承培育工匠精神。大力实施“我选湖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计划,推进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重点支持注册登记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2万元至2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给予场租、水电费、宽带网络、公共软件补贴。


7

完善人才服务与保障机制


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引进和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机制。发挥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湖北)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开展海外人才永久居留、出入境等便利服务试点,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在鄂停居留提供便利。取消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年龄限制,在居住、就医、子女上学等方面对产业领军人才量身定做安居政策。对来鄂工作的国内高层次人才及随行家属实行落户免审直批制度。鼓励各地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便利化服务。建立更便捷的人才引进和服务体系,将人才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8

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加大创新成果、效益评估、专利发明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对从事新技术、新产业的研发人才体现同行评价为主,对从事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弱化论文、著作考核,重点考察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对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楚天学者及海外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认定高级职称,如所在单位没有相应空岗的,可设置特设岗位予以聘用。对其他有特殊贡献、特殊业绩的人才开展专场特殊评审。


9

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


严格落实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以及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创业投资等税收支持政策。探索实行加大研发投入普惠制政策,对符合规定条件、研发投入达到一定强度的新经济领域企业,按照相应标准给予补贴。支持调整财政投入方式,加强对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企业的资助。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通过加强采购需求研究和依法选择适当采购方式,促进新经济健康发展。


10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优化贷款结构,加大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丰富金融产品,创新排污权、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方式,拓宽企业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推进各类权利质押贷款,更好地适应创业创新的金融需求。开展政府采购订单融资改革试点,着力解决政府采购中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鼓励融资租赁公司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融资租赁公司,支持独立第三方服务机构投资设立融资租赁公司。


11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


着力推进新经济领域企业境内外上市,支持企业在“新三板”、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充分调动新经济领域企业通过企业债、公司债、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券。稳步扩大投贷联动试点,完善投贷联动管理办法,支持建立投贷联动风险补偿机制。多种形式推进保险资金直接投资。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


12

建立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鼓励各地探索建立新经济领域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银行向无抵押、无担保和没有取得过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首笔贷款所形成的坏账损失,给予适当补偿试行新经济领域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担保公司以中小微企业作为担保对象的,予以风险补偿。


13

完善创业投资政府引导机制


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大对新经济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与政府项目对接机制,开放项目(企业)资源,充分利用政府项目资源优势,搭建创业投资基金与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向新经济领域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扩大天使投资规模,支持社会资本参股政府设立的各类引导基金设立天使基金,强化对科技创新成果在种子期、初创期的投入。


14

推进“双创”改革试验


高水平建设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业创新扶持制度体系。建设“四新”经济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企业孵化、企业增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专业化、市场化改革,实现园区、孵化器、创投、人才、联盟等信息资源共享,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建设若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众创空间、众创集聚区,为创业创新提供全链条、全方位服务。推进区域、高校、企业等创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探索支持创业创新的有效做法。


15

打造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创新平台


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和趋势,在存储器、生物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围绕构建产业链和创新链,探索按照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组建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更广泛的产学研用结合新机制。有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现有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基础,探索构建开放共享创新网络。深化政府与企业、高校院所的合作,建立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工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或创新载体,做大做强产学研用对接平台。


16

支持产业发展载体建设


按照“基地+孵化器+基金+联盟”的推进模式,在新经济细分领域选择若干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和产业孵化器,培育一批新经济领域发展示范园区,推动一批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加快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盟,成立一批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壮大新经济发展主阵地。


延伸阅读

“新经济十六条”

让湖北赢得未来


11月2日,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王晓东在武汉市调研新经济发展,先后来到楚天云、湾流股份、安天信息、奇米网络等新经济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询问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勉励企业负责人,要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着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湖北经济转型升级多作贡献。他强调,要完善扶持政策,积极营造环境,推动形成新经济竞相发展的燎原之势,为湖北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代省长为何如此重视新经济?


他说:“十三五”靠什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靠什么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四大目标?核心在产业升级。发展产业,我省面临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我们既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动力,让老树发新芽;又要补齐新兴产业短板,激发活力,让小树长成大树。


所以,推动新经济发展,就是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


王晓东

 新经济是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孕育期,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在这个重大变革的关键节点,谁把握了发展大势,谁将赢得未来;反之,如果我们缺乏敏锐性,认不清大势,丧失了机遇,就会被淘汰出局。

1
新经济是引领新常态的重要动力

近几年,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呈现换挡不失势、触底能回升、转型再领先的态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发展新经济,推进了新旧动能接续的加速转换。如果说工业从1.0到2.0到3.0是阶梯式进步,那么工业从3.0到4.0将是颠覆式的跨越。


2
新经济是发展竞争争夺的重要焦点

从国际看,美国是互联网的发源地和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领跑者,2014年互联网行业的总产值达到9662亿美元,占全美GDP的6%。德国继提出工业4.0战略之后,推出《数字议程(2014-2017)》,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强国。英国2015年初出台《数字经济战略(2015-2018)》。日本多次更新“面向未来的新成长战略”等等,都是围绕互联网发展新经济这一核心和关键展开的。

从国内看,新经济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重点布局,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10多个部委研究出台了行业“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各省(区、市)也相继形成了一系列战略举措。

必须看到,围绕新经济的竞争已呈白热化,谁在新经济发展上领先,谁将抢占竞争的制高点。湖北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必须在新经济发展上加速推进、全面突破。


3
新经济是后发赶超和先发引领的重要支撑

新经济具有传统经济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高成长性。美国的英特尔、苹果,韩国的三星,中国的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小米等等,在发展的一定阶段都呈几何级增长。二是跨界融合性。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同步提高,这一特性还打破了以往经济对交通区位的高度依赖。一些传统的交通枢纽城市,如果未能及时跟上新经济发展潮流,将可能被无情地“去中心化”。三是需求主导性。从发现需求到满足需求,再到创造需求,新经济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目前,全国省会城市经济增速最快的,一个是贵阳,一个是杭州,二者都是发展新经济的代表。这充分说明,一方面,依靠新经济可以实现后发赶超。贵阳从2013年开始发展大数据产业,2015年产业规模总量近千亿元,“中国数谷”已成为贵阳的名片。贵阳的经验说明,新经济不完全把枢纽、区位、资源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依靠新经济可以实现先发引领。杭州高位领跑,主要得益于该市已经成为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思想上,重视新经济、包容新经济、善待新经济、发展新经济。战略上,将“互联网+”模式摆到了战略位置。战术上,云栖小镇、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等特色小镇搭建了更好的新经济发展平台。

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仅大数据市场规模就将超过1万亿美元,中国的大数据市场规模将接近1.4万亿元。这么大的蛋糕,湖北能占多大份额? 


王晓东

 充分把握湖北新经济发展现状。当前湖北新经济发展总的现状是“力弱势强”,“力弱”就是力量弱小,“势强”就是势头强劲。


(一)创新发展的动能在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总量五年前进3位,位居全国第8位。这是在传统动能减弱、我省又主动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取得的进位。之所以能进位,新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新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湖北市场主体总量和增幅都呈上升趋势,楚天云、湾流股份、安天信息、奇米网络,都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的市场主体。从新产业来看,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位居中部第一。今年,全球首款以常温常压液态氢为驱动能源的客车在武汉下线,工业机器人、光纤光缆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增速明显加快,商业航天、存储器和新能源汽车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落户湖北,为我省发展积蓄了新动能。


(二)创新发展的优势在汇聚

一是人的优势。就科教人才来看,湖北高校和各类科研机构众多,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二是政策优势。近年来,湖北相继出台“科技十条”“黄金十条”和《湖北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在全国有先导性、开创性。斗鱼TV从广州“游”回武汉,也说明湖北的吸引力在增强。三是资金优势。近年来设立的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省级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对新经济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三)创新发展的差距在凸显

一是思想认识的差距。马云说,对于新事物,很多人输在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二是体制机制的差距。特别是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政策,存在不精准、不具体、不落实的问题。

三是创新能力的差距。拥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少,亿元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产生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少,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少,技术市场交易总额少。

四是创新文化的差距。创新创业氛围不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人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比较普遍。中国互联网湖北领军人才众多,比如小米的雷军、360的周鸿祎、微信之父张小龙、一号店创始人于刚等,但互联网产业版图上湖北企业很少。


王晓东

 新经济核心在于“新”,我们要坚持以新应新、以变应变,充分激发湖北发展新经济的活力。


(一)突出思想观念更新

新经济是个新事物,我们既不能得“近视眼”,目光短浅;也不能得“老花眼”,以老眼光看新事物。要戴“望远镜”,看趋势、看未来。要重视新经济,包容新经济,善待新经济,支持新经济。一方面,要有纳新意识,善于学习新知识、接纳新事物,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有担当意识,要旗帜鲜明地为敢于创新者担当,为敢于创新者负责,支持创新、保护创新、褒奖创新、宣扬创新,鼓励更多的企业、科研人员、创业大军大胆创新,让千千万万新经济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二)突出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从人才培养高地向人才集聚高地转变

一是用事业留人。二是用待遇留人。三是用感情留人。四是用实招引人。近年来,外省一些科技城、大学园区、科教创新区,采取合作办学、协同创新的办法,吸引国内外多个知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设立分校或研究院。这种大规模招校引院对我省科教资源产生了巨大牵引力,冲击程度远超个体人才流失。面对人才资源竞争,我们要拓展思路,瞄准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流科研院所、一流研发机构、一流创新型企业,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与省际合作,更加开放地引进我省新经济发展急需的行业领军人才和人才团队,汇聚新经济发展的“众力量”。

(三)突出新技术支撑

新技术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石。对新技术发展,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主要依靠企业推进技术进步与重大技术突破。新经济一个重要特点是“快”,首先体现在技术更新之“快”上。必须着力推进新技术的快研发、快应用、快转化,加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四)突出推进创新创业

一是做多主体。当前,大学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科技人员和发达地区企业高管等正成为新的创业主体。要牢牢抓住这批新的创业大军,持续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激活创新创业潜力,培育更多成长型公司。

二是做强龙头。注重方向性谋划,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万亿产值工程,谋划一批高技术产业万亿梯队,汇聚一批千亿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是做好平台。坚持创新环境、创业计划、创投资金、创客活动、创意激励“五创联动”,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众创集聚区,广泛推广“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五)突出体制机制创新

政府部门要主动当好新经济发展的“后台服务器”

一要放宽。切实减少对新经济发展的种种限制,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对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一时看不准的,也不要急于“封杀”、一棍子“打死”,先等一等、看一看,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二要快捷。政府对新经济发展反应要快、行动要快,及时调查研究问题,迅速解决存在问题,以新的作风、新的速度、新的力度服务新经济发展。

三要精准。政府各部门要做体制机制创新的“助推器”,不能做“中梗阻”。对市场主体要积极开展上门服务、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打破部门间“信息孤岛”。要通过发展新经济倒逼商事制度、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改革落地提振新经济发展信心。


责 编/千 烈

大家都在看

关于“寻找最美农技员”、“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获奖人员的公示

让经济发展的质量“高”起来——2016年全市环境污染整治综述

让家园村落的环境“美”起来——潜江市农村环境保护行动暨生态创建活动走笔

胡功民会见益海嘉里集团消费品事业部总监

潜江:做好“勤务员” 助推企业提质增效丨《湖北卫视·湖北新闻》

市委常委会议专题部署安全生产工作,看看有哪些要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