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禄生 王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学方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东南大学的“三元融合”教育实践

王禄生 王爽 法学教育研究 2023-01-13

作者简介:

王禄生,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学、刑事诉讼、司法制度。

王爽,东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学。

原文刊于:《法学教育研究》2021年02期,总第33卷,77-89页。本文注释已略,建议阅读全文。

摘要: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行业对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的高需求与法学教育中对于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门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形成鲜明对比。东南大学法学院依托最高人民法院在东南大学设立的全国首家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基地,设立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向,探索“小规模、宽领域、大生态”的“三元融合”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四位一体”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使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军学科的引领地位逐步确立,领军人才培养效果日益显著,师生成果社会影响不断壮大,打造了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培养的“东大样本”。

关键词:法律大数据;法律人工智能;法学研究生教育;复合型法律人才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法学方向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东南大学的“三元融合”教育实践

王禄生  王爽


一、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领军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对标国家科技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司法改革以及法治政府建设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阔,以手段方法的创新开辟了社会治理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司法规律,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现代科技应用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在人才支撑,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决定着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水平和潜力。我国在顶层设计上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培育人工智能、法律大数据等跨界型、交叉型和复合型人才。2015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2015年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在战略态势、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共出现18次“教育”字眼,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法律’横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拓宽‘人工智能+法学学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对标国家战略部署要求,需要高校积极培育精通法学知识、善于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法学人才。


(二)回应法律科技行业发展需求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发展驶入“快车道”,正在深刻地改变甚至重塑着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我国智慧法院、智慧检务建设快速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且“科技司法”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在提高审判质效、服务法官办案、方便人民群众诉讼、推进法院科学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面临巨大缺口,成为掣肘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短板。根据数联寻英发布的《大数据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的大数据人才仅为46万人,未来3至5年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50万人。领英(LinkedIn)发布的《2017年中国互联网最热职位人才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分析人才需求均以25%~70%的速度增长,未来中国基础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达到1400万。数据分析人才的供给指数最低,仅为0.05,属于高度稀缺。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联合赛迪顾问共同编制的《2019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大数据核心人才数量已达200万人,但与实际需要相比,至少还有60万人的缺口,仍处于供需失衡状态。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仍以技术型、研发型的理工科为主导,文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难以满足人工智能产业深度要求。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门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也都相对滞后,尚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跨学科知识匮乏、交叉融合实践能力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实践需要。


(三)实现传统法学教育转型升级

2019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等13个部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即包括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要求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多学科融合,提高综合运用水平,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培育卓越法治人才,推动法学教育掀起一场“质量革命”。传统法学教育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口径较窄、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不高、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固有缺陷。在新文科要求的指引下,法学教育需要适应社会形势求新求变,改变传统法学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借助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智能性和强大的科技渗透性赋能传统法学转型、改造与升级,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加速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打造符合21世纪的法学+科技的文理贯通的复合型法治人才。这就要求积极创制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大数据+法学”“人工智能+法学”学科建设与复合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法律大数据、法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推动法律大数据与法律人工智能等二级学科建设;鼓励推动法律大数据、法律人工智能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与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与科研院所、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法律大数据、法律人工智能人才的招收、培养及从业。


二、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领军人才培养的综合方案


在国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战略部署的要求之下,结合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目标与新文科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根据新文科文理打通、人文与社科打通、中与西打通、知与行打通的“四通文科”之特性,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怀有教育本心,固守教育本质;另一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等实行全面革新,构建“三元融合”与“四位一体”的领军人才培养体系。东南大学法学人才培养一直秉承新文科所要求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之路,立足于东南大学理工科强校的优势,以与东南大学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安全学院等的合作为特色,致力于推动“人文与科学的平衡”,并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明确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向

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法学教育也在酝酿着变革,以打破法律和科技的樊篱,实现转型突破。学科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与质量标准。东南大学法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完成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2017年修订《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法学一级博士点之下设立“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的二级方向,并完成第一批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这一改革在全国法学一级博士点尚属首次。2018年修订《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在法学院的一级硕士点之下设立“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研究方向,并完成第一批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目前,东南大学法学院已经初步形成硕博联动的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的培养格局。


(二)探索“三元融合”的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国内外现状与实际需求,结合“法学+大数据”“法学+人工智能”的新文科人才培养规律,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中应秉持“小规模、宽领域、大生态”的“三元融合”培养理念(见图1)。


图1 “三元融合”人才培养理念


1.小规模:以领军人才培养为目标

目前,我国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复合型人才还存在巨大的短板。法律大数据技术研发与一线需求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对隔绝的状态。技术人员开发应用往往无法充分、直接回应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痛点,而国家机关的技术人员由于缺乏前沿的技术知识,又无法提出清晰的解决实践痛点的技术路线。对此,东南大学法学院确立了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学术研究、技术研发、顶层规划、应用推进引领中国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为总体目标,保持研究生人数的适度规模,打造“少而精”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精细化培养,以充分保障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准。


2.宽领域:系统掌握跨学科知识

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多元学科背景知识,涵盖法学理论、计算机技术、数学建模、工程法学、交通法学等多个维度。因此在领军人才培养时需坚持“宽领域”的导向,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摒弃传统学科界限明显、壁垒森严的思维局限,保持向其他学科知识的开放性。此种跨学科知识的掌握不应是知识的简单叠加与堆砌,成为法律界的封闭游戏,而应致力于实现跨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通过整合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学科资源,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运用跨学科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跨学科思维能力、跨学科素养与跨学科格局,让学生全方位掌握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并将之合理运用于大数据侦查、智慧检务、智慧法院、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


3.大生态:多方参与的协同培养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学生的跨领域协同培养,需要以师资团队、交叉科研成果等资源作为基础与前提。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强调法学理论、计算机技术、业务需求、一线应用的深度融合,人才素质要求的综合性、实践性,需要充分整合高校、司法实务机关、高新科技企业的力量,形成多方参与的协同培养生态。一方面,当前诸多应用大数据的研究与实践都是高校、司法机关、科技公司相互协作,依靠个体或者单一部门的单打独斗模式已然寸步难行,采取多方协同参与的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实践分工的应然之举;另一方面,由来自学术界和实务界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培养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也有助于协调法学专业知识与科学技术知识的话语冲突,打通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衔接壁垒。


(三)构建“四位一体”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强实践性与深度融合性决定了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强化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更好地运用于司法实践;另一方面也要着力于产业实践的推进,让智慧成果落地转化,同时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对接,实现两者的协同创新。因此,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要以“强大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课程体系”为抓手,铸牢理论根基,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式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贯通(见图2)。


图2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构建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既要重视传统理论的研究性学习,也要注重技术创新与法律实践类课程的拓展,加强各学科学生专业互动,熟悉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东南大学法学院新增《大数据与互联网法学》《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导论》《法律知识图谱导论》《法律大数据检索导论》《法律大数据算法与逻辑》《互联网的公法规制》6门课程,同时继续借力以往《科技法学》《工程法学》《交通法学》《人权法学》《法律检索》《法律社会学》等20余门研究生相关课程的优势,涵盖基础理论、技术发展与一线应用等多个领域。


2.建设高端的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崛起使得法学教师的专业前沿性建设遭到巨大挑战,一些教师的知识可能因为更新和路径依赖等问题难以实现及时地自我升级。因此,对于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德才兼备的高端师资队伍。“德”表现在教师行为人范、言传身教,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陪伴者、卓越法律人才的动力激发者、法律信仰的呵护者,真正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才”表现在要求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系统,深谙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理论动态。



东南大学法学院组建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强、教学能力突出的兼具理论研究、原型研发、项目实施能力的复合型科研人才队伍。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团队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高端师资队伍数十人次,教师中获博士学位比例为100%。此外,由于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法治实际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因此需与法律实践部门、新兴技术研发部门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打破高校和法律实践部门之间的体制壁垒。东南大学法学院高度重视多元化、交叉式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育,通过采取“内联”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邀请计算机专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总监、司法实务部门信息化建设负责人组成的教师团队加入,形成了一批稳定、优质的交叉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3.打造“一体两翼四建设”的综合培养路径

打造“一体两翼四建设”的人才培养路径,即以课程教学为主体,以项目研发和学科竞赛为两翼,借助实验室建设、第二课堂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建设、研究生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理论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业务规划能力,实现国内协同的全流程性、时代协同的与时俱进性和国际协同的空间超越性(见图3)。


图3 “一体两翼四建设”人才培养路径


东南大学法学院遵循“一体两翼四建设”的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具体而言:(1)以课堂教学为主体,通过教学系统传授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领域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2)组织学生参与国家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让学生在一线研发中积累经验,加深对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解;(3)鼓励学生参与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司法人工智能挑战赛等法律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业竞赛,在赛事中不断提升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4)建设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场地面积接近300平方米,配有工作室、会议室、学生工作区、机房,为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科研打造一流的硬件设施,彰显办学“硬实力”;(5)建设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发起并推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读书会”“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论坛”,搭建展示学生科研能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的学术活动中不断提升能力;(6)建设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工作站:与科大讯飞、华宇信息、北明软件等法律科技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定期安排硕士生与博士生进站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7)建设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实训基地:与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信息化部门联合共建研究生实训基地,以毕业实习与假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一线需求的理解力;(8)主办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术会议以及各类学术讲座,创造优质的人才成长环境。


三、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领军人才培养的成效


(一)领军人才培养效果日益显著

东南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大力融入三元融合与四位一体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新文科教育理念为引领,在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方面取得了突出瞩目的领军人才培养成果。2019年充分融合了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生教育创新成果的挑战杯项目《护航“网生代”——Web3.0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权益软性保护路径研究》先后获得第十六届江苏省与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作为“挑战杯”国赛法律组唯一的特等奖创造了东南大学文科首次国赛特等奖纪录。


此外,基地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参加顶级人工智能基地IBM Waston、微软、法律区块链基地 Integra等发起的“全球法律科技黑客松”(GlobalLegal Hackathon)竞赛。在2018年2月上海分赛区比赛中,基地团队提出“基于机器学习和知识图谱的个性化量刑辅助系统”赢得上海分赛区冠军;2019年组队参赛再次赢得“法律科技创新奖”。学生撰写的大数据挖掘报告分别获首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专题协作研究一等奖和第三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大数据专题协作研究三等奖。


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的成长充分体现了“小规模、宽领域、大生态”的“三元融合”人才培养理念的突出优势。坚持“三元融合”的理念培养的“法学+大数据”“法学+人工智能”高精尖水平研究生人才在各项赛事中均起到关键核心作用。


(二)师生成果社会影响不断壮大

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实训等多种方式,深度参与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的研发。师生联合推出的“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案件权重智能评价系统”“智能法律问答机器人”等成果已经不同程度推广,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由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科方向师生共同推出的“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获评智慧法院十大创新案例,并入选《中国法院信息化蓝皮书2018》。法律大数据师生团队积极参加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中央网信办、交通运输部、司法部、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政策与法规制定,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学位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数据安全法》《人民法院信息化发展纲要》《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办法》等国家立法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言献策作用,诸多重要观点在上述政策与法律中得到采用。


(三)学科发展引领地位逐步确立

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师生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多项法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相关重大科研攻关课题研究,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诉讼全流程的一体化便民服务技术及装备研究”的立项既是全国范围内法学学科首次获得国家重大科技立项,也是东南大学人文社科领域零的突破。2018年12月,师生团队所提交研究方案“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及装备”成功入选“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成为十大方向中唯一由文科提出并主导的前沿方向。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的征集和遴选经历近一年时间,经校内外专家充分论证,法律大数据、数字“克隆”人、6G移动通信先期研究、分子铁电材料等十大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最终从30多个候选问题中脱颖而出。同时,法律大数据研发成果广泛运用于江苏省交通运输行业,在智慧城市交通安全法治、城市云停车治理、网约车共享、单车自动驾驶、交通新业态治理等方面的运用与研究处于国内前沿地位,形成东南大学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交通法交叉研究的平台效应和积聚效应。综上所述,在优势学科平台的支撑之下,东南大学的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引领地位,为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投稿!

采编系统:http://fxjy.cbpt.cnki.net

E-mail:fxjyyj@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