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书法网 老徐报道】"王友谊篆书艺术大展"在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隆重开幕

老徐 当代书法网 2023-04-08

【当代书法网北京讯】2014年10月18日,由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政府、《投资时报》社联合主办的“王友谊篆书艺术展”在北京市通州区宋庄上上国际美术馆举办。这是继今年5月19日王友谊先生在该馆举办第一次篆书个人展之后的第二次个人展。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先生、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研究所所长曾翔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李松先生、《中华书画家》杂志常务副主编张公者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秘书长李木教先生、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副主任马啸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强先生等。出席展览开幕式的还有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兰亭书法班、中国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的上百名学员,上元雅集成员、平谷区领导嘉宾、宋庄艺术家及各地前来的书法爱好者。上千名观众共同参加展览开幕式。

开幕式由《投资时报》齐晓星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先生、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研究所所长曾翔先生分别在开幕式上讲话,他们对王友谊先生的篆书艺术表示充分的肯定,对展览展出的巨幅作品感到震惊,同时对王友谊先生多年来所取得的书法艺术成就表示祝贺,并祝贺本次展览能够取得圆满成功。王友谊先生在开幕式上致答谢词,他说首先对各位领导嘉宾朋友的到来表示真诚的感谢,宋庄是一个每天都在推出着文化大餐的神奇的地方,今天的这次活动,我端来的是一道关于“孝”的小菜,希望大家品尝,也希望大家能够仔细认真的玩味。同时他还提出上元雅集的宗旨“弘文扬道,承古开新”。他解释到 :“书法是艺术创造,是风格的独到。复制的高手,永远是低级的,只有在“承古”的基础上有所“开新”,有所创造,书家自己的“这一个”才能凸现出来,才是明智之举。”王友谊先生的讲话得到现场观众的一片掌声。

本次展览的主办单位《投资时报》社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创刊较早,在同类报刊中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投资类报媒,也是集财经、金融和书画投资、收藏于一体的权威媒体。为推动书画艺术品健康有序发展。《投资时报》书画部和北京艺德胜研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强大的组织机构,邀请国内众多著名书画家举办书画大展,同时邀请知名企业家和收藏家莅临展会现场,洽谈合作;通过展会,让艺术品商业化的同时,更能促进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时满足广大机构和消费者对艺术品的了解以及对艺术品投资收藏的需求。“王友谊篆书艺术展”就是“投资时报——秋季书画名家邀请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友谊篆书艺术展”主要内容是《孝经》和《平谷赋》,也包括《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四大国宝的铭文临件,全部为今年新创作的篆书作品。展览作品尺幅较大,堪称当今篆书艺术巨幅作品的代表,《孝经》作品由33条屏组成,近40米长的巨作横贯展厅,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王友谊谈到这件作品时说:“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讲究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是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而在当今社会,一个“孝”字,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成为我党着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为何创作此巨幅作品的初衷。还需要特别说明的一件作品是《平谷赋》,该作品由16条屏组成,气势非凡,也彰显了王友谊先生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

王友谊先生为当今篆书艺术的代表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政协平谷区委员会常委。多年来研究并主攻篆书书法艺术,2007年至2010年,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学经典《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的创作,并由中国线装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全书4函24册,计六万七千余字。同年,还出版了《说文解字叙·王友谊篆书写本》,并主编《歌咏平谷诗文集》。《契文斋藏印》十五卷本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三字经·王友谊大篆写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荣获中国书法领域最高奖—兰亭艺术奖。

展览截止2014年10月24日,欢迎各位书法爱好者前往参观。

王友谊

1949年6月生。汉族,北京平谷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政协平谷区委员会常委。1984年求教于欧阳中石,1985年考入了其主办的首师大中国书法大专班。 2005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其书法作品入选新加坡第一届国际书法大展、北京第二届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北京国际书法邀请展、2003南韩世界书法双年展、99日本20世纪书法大展、98法国巴黎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并多次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全国第四、五、七届全国书法展中作品入选并获奖,第六届全国书法展入选。全国第三、六届中青年书法展入选,全国第四届中青展获奖;全国第五、七、八届中青年书法展评委,全国第九届书法展评委。《中国书法》、《书法》、《美术研究》、《书法之友》、《荣宝斋》、《十方书道》、《书法文献》、《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等多种报刊进行专题介绍。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栏目、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书画名家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艺坛之子》栏目为其作专题介绍。其作品被中南海、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大篆基础入门》、《联语书法篆书卷》、《篆书基础教程》、《篆书实用章法》、《篆书字帖》,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材《篆书》以及《当代书法家精品集-王友谊卷》、《王友谊书法作品精选》、《大匠之门?王友谊书法作品集》》、《中国最具学术与市场潜力书法八家?王友谊卷》、《大家之行》等。2007年至2010年,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学经典《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的创作,并由中国线装书局正式出版发行,全书4函24册,计六万七千余字。同年,还出版了《说文解字叙?王友谊篆书写本》,并主编《歌咏平谷诗文集》。2011年紫铜版《四书?王友谊大篆写本》工程竣工。中国书法院《翰墨千秋》院展。2012年上海书法杂志《寻找优秀范本三十家入选并刊专题。《契文斋藏印》十五卷本由西冷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含《道德经?王友谊大篆写本》印谱一卷《道德经》印谱四卷。《心经》印谱五卷。《佛说吉祥经》印谱一卷。《梅花诗赋》印谱一卷。《佛选像?天干地支》印谱一卷。《自用印》印谱二卷。《三字经?王友谊大篆写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同年作品被选入全国首届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三名工程”书法展。并荣获中国书法领域最高奖—兰亭艺术奖。

各位来宾、各位书家,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时值季秋,国庆方过,大地锦绣,硕果飘香。今天,大家以一份热切的情绪和热切的精神前来光临、关注我的书法个展,我代表我个人,也代表平谷区政府向大家表示真诚的感谢!

投资时报社要推动书画艺术品健康有序发展,要构建一个《投资时报》书画展销市场平台,做为前期的一项基础工作,他们选择我,曾在今年的5月份在这里举办过一届篆书艺术展。今天,是我在上上美术馆举办的第二个篆书展,我感到光荣,也感到振奋。他们在做一项十分有益的事情,要试图解决一个在书画界分外迫切,也特别复杂的一个难题。希望这次活动对他们主办宗旨的实现能有一个有效的促进。

这次展览的主要内容是《孝经》和《平谷赋》,也包括《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四大国宝的铭文临件。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讲究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是否具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而在当今社会,一个“孝”字,仍不失它的现实意义,成为我党着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宋庄是一个每天都在推出着文化大餐的神奇的地方,今天的这次活动,我端来的是一道关于“孝”的小菜,希望大家品尝,也希望大家能够仔细认真的玩味。

近些年,在个人的创作之外,我发力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古老的篆书艺术的传承与振兴。我的团队精心打造了一个“上元雅集”品牌文化活动,以篆书为核心,以我在全国的90多位弟子为主体,以平谷为立脚点,幅射津冀,试图导引一下篆书的风尚,给篆书以青春,给篆书以地位,给篆书以做为。我们的宗旨,或者说是口号,或者说是我们的理想,叫做“弘文扬道,承古开新” 。“弘文”就是弘杨华夏优秀的包括书法在内的宝贵文化,我们的行动是通过书法的方式,来达到让人们去了解、去尊重、去传承、去光大、不仅仅包括书法的中华文化;“扬道”是先贤的思想和文化的观念中仍可为我所用的道理,当然也包括书道、艺道;“承古”是对原汁原味的书艺传统的无限尊重,甚至是膜拜;紧接着就是“开新”。“承古”不代表是泥古不化,临帖临得再像,也只能说得到了古人的东西,或者说是复制了古人的东西,你把那道菜做了出来,但这不是你自己的东西。书法是艺术创造,是风格的独到。复制的高手,永远是低级的,只有在“承古”的基础上有所“开新”,有所创造,书家自己的“这一个”才能凸现出来,才是明智之举。

希望大家对我这个团队,对我们的理念,对我们的行止给予多多的理解、关爱和支持。

再次感谢投资时报社。

再次感谢大家!

临摹与创作”

我认为临摹与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水到渠成,意思是说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因为书法创作是一件极为严肃的事情,它必须要有深厚的基础积累,又必须有个人情感的表达。仅仅临得象古人,只能说明有一定基本功。但如果个人的审美不成熟,个人的艺术思想没有形成,则创作不可能体现出个人风格。所以临摹是基础,是步入书法传统的唯一途径。自古至今没有哪位书法家能够不通过临摹经典碑帖而登上最高的艺术殿堂。下面着重谈点临摹体会:

临摹可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为:“务求形似;形神兼頋;得意忘形”三种境界。形体是精神赖以寄附的物质基础。所以,初学书在结体和用笔两个方面都要千方百计求得形的相像,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要“一点一画必求肖合,一字一行务追酷似”,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前贤的法度,使自己的书写习惯纳入正确的轨道。在这个阶段是要每临写完一个字,都必须细心对照所临范本进行析查,找出在结体和写法上的误差,然后再认真临习。如此反复,直到完全写像,处处酷似为止。经过一段这样的严格训练才能使自己心有拟效之方,手明挥运之理,写出的字自然有某帖的法度可观。这就是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入帖”。
“形神兼顾”是指学书只“入帖”而得其形似是远远不够的,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写字匠而已,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因此,当临摹临到下笔即有某家某帖的体势时,就不可再一味务求形似而亦步亦趋。而应以求神似为主,形神兼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和境界。这时就需要对所临之帖先作一番研究、欣赏,从中揣度书家的立意,分析研究书家的笔法、墨法、章法、结构规范与否等;并体验捕捉范本的神韵及笔墨内涵,然后再带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去临。由形似到神似,已经是有了质的飞跃。虽然未能完全跳出某家某帖,但是己初步具有自我的个性和风格。还要理解临古人不仅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风格积累及审美意识积累的过程,并且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这即是前人所谓的“出帖”。
“得意忘形”是指临帖到了能出入自由、形神兼备的阶段,再临时便可居高临下,目无全牛,专追神韵,不顾形骸了。临帖能做到“得意忘形”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就能像蜜蜂采百花之精酿自我之甘蜜一样,博取百家精华,广集群贤之妙,融而化之,浑然天成。至此方可走进书法的创作阶段。
切忌:初学书万万不可以一开始便“出帖”。尚未“入帖”根本就谈不到“出帖”。未入便出是一种“好高骛远”,不求实际的做法,只是欺骗自己,到头来只能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更谈不上水到渠成。
临帖(摹)手段是借古人这条船渡过河去,过河拆船,不留退路,去寻找自我,去创造出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借什么“船”?又怎么渡过古文字阶段这条大“河”,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谈到:“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切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其用笔,非规规形似也。 要得知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可知临帖之法,贵在一“窃”字。凡善书者,必是善“窃”之人,其心也必“贪”。善“贪”善“窃”之人,也必能贪其要点,窃其“神味”,兼收并蓄,“会众妙于一心,融天机而自得”。此外,篆书的临摹,还要考虑到篆书的特点。无论是甲骨、金文、石鼓文还是小篆都仅仅是极富弹力的线条在作无穷的变化。
所谓极富“弹力”的线条。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弹力。这正是“窃其用笔”的根本目的。对此胡小石在《书艺略论》中谈到:“有一要义,须深切注意者:凡用笔作书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取譬言之,即如钟表中常运之发条,不可如汤锅烂煮之面条。如此一点一画,始能破空杀纸,达到用笔之最高要求”。如何避免“汤锅烂煮之面条”。又如何达到“破空杀纸”,“有血肉,有感情”,我认为,首先是对线条“以力为美”,“以力见功”的最高要求是否有所理解或感悟;其次是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真正达到“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三是善于从古人范本中发现、挖掘可以创新的因子|.善于从生活和大自然中悟求自我,善于从客观事物中把力的线条表现因素提取出来,融化到书法的线条之中。

学习篆书和学习其它书体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然后博研众体,聚古人于一堂。比如选中石鼓文为自己的切入点,在临石鼓文的同时,还可以上至两周铭文,下涉秦汉刻石乃至淸末诸家,手执心谈,求其字体形势。诸如:《墙盘》银钩蛰尾式的线条活泼而不流媚;《散氏盘》恣肆放纵的结体随势生发;《盂爵铭》不修边幅,不讲整齐,一切任性所之;《毛公鼎》沉雄绵亘的笔力贯穿始终;《虢季子白盘》疏朗至极的布白为通篇增添了流动的美感;《秦诏版》任:意放纵的体势,奇趣而多姿;邓石如以石鼓而畅其致;吴昌硕以石鼓而扬其气等等,均可兼收并蓄,以使胸中宏博。学书亦如僧家托体,积千家米煮一锅粥;似群蜂采蜜,采万朵花酿一巢蜜,博采众家之精华以为己用,酝酿久之,自成一家面目。
林散之先生在《笔谈书法》中关于临帖谈到:“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出来,有自己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的过程是渐悟,积少成多,有了飞跃便是顿悟。悟之后仍要继续参,愈参愈悟,境界高出他人是为妙悟。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不参而悟,如腹中无叶而难吐丝'临帖阶段吃的“桑叶”越多,在创作阶段吐出的“丝”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

开幕式现场盛况>>>>>>

嘉宾致辞>>>>>>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先生

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王友谊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曾翔先生

观展现场>>>>>>

展出作品欣赏>>>>>>

大盂鼎

毛公鼎

平 谷赋

朱砂对联

——————————————————

——————————————————

更多详情点击当代书法网原文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