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荷访名家】杨之老师的十个瞬间
杨之老师的十个瞬间
他是我的老师,实事求是地说,是我最好的老师。
七年前,缘于几篇轻轻浅浅的句子,我被他从一个简陋的小论坛拣起,进而相熟,最后拽来这里,与书法撞个满怀。
相识这么久,却不敢以朋友称他,虽然他是个最够朋友的人。在他面前,我始终是学生,是小辈,尽管有时顽劣也说些没大没小的疯话,但在心底却始终是尊之敬之崇之仰之——他的智慧,他的博识,他的才学;他的善良,执着,坚忍,热情,以及天真、痴狂、迷茫与倔强,还有那些一闪即逝、逝了又来的困惑、痛苦和感伤……是的,他“优点特别突出,缺点也十分明显”,可这又怎样,又怎样?对于一个用柔软的心脏触摸世界的诗者,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
我太浅薄了,无法以记叙的方式来表达他。
我能做的,只有以最接近本来的姿势,重现一些瞬间。
上篇——行走
之一:讲述
杨之面无表情,脸色和眼神一样沉沉的,呈现出一种幽暗的色调。他本来声音就不高,这会儿更低了些,你得屏息倾听——
河南新蔡,我家在农村。
家里五…哦,四个孩子。——(老天!太诗意了还是太糊涂了?居然这还要现数吗?我暗想。)我是老大。
我二弟,有天放学去砍柴,从树上摔下来了,后来醒过来自己回来了。第二天还去上了学,也不知道他怎么上的。放学后他自己回到家,就不好了。村里的人帮着拉上他去我们县医院。那时候医疗水平很差的,验了个红血球什么的,说没事儿,又让拉走了。没回到村就不行了。
那时候我跟着爸爸在城里上中学,捎信儿的人说“弟弟摔着了。”我爸爸当时就知道不好,眼泪就下来了。那时候我小,没有意识到有多严重。
我们连夜赶回家。
天上有星星,深一脚,浅一脚的路。
我看见他,我的弟弟,他在那里躺着,就和平时睡着了一样,小小的身子,一动不动。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我甚至没有哭。我闹不清楚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转眼就没有了……
我和小九的眼泪都溢出来了,望望杨之,他依然没有表情,呆呆的,木木的,仿佛在说一个别人的故事。
他指间的烟,已经燃到了尽头。
之二:清华园的兵
杨之语文好,写字好,作文尖子,黑板报骨干,就是数学太差,高考失利了。17岁的他,尊父命回到了村里。母亲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父亲在城里工作,她一个人种着十几亩地,倔强,好强,干活从不落在人后,还拉扯着几个孩子。她在艰辛的生活里面,经常是默默无语,一步,一步,往前奔。
面朝黄土背朝天,远不是这位17岁的文学少年所要的世界。历尽周折后,他当了兵,并且十分幸运地,这批是北京的兵,更加幸运地,他居然被分配到了清华大学参加工程建设。
20个月的军旅生涯,他在清华度过。
一个瘦弱的小战士,裹在肥大的军装里面,常常在挥汗之余抬起头来,望望身边走过的人,白发的教授,斯文的学子,安静的图书馆,神秘的教室……
月缺了,又盈,花飞了,叶落。
清华园厚重的黎明,清华园博深的夜晚,添了个清瘦的身影,捧书苦读。
之三 工 地
杨之复员了,留在北京,当了一名建筑工人。
扛水泥包,背预制板,搬砖,抹泥,运钢筋……脚手架上的烈日和风雪,使本来就内敛的他更加沉默,咬紧了牙,他坚持着。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这样的日子,脚手架上的日子,杨之攒了整整六年。
深夜,简陋的工棚里,鼾声大作。他顾不上揉揉酸痛的肩膊,或挑灯苦读,或奋笔疾书,发疯一样地学习,是他唯一的需要。
肉体的苦痛往往更能丰满精神的向度。他的目光,朝着越来越远的方向,延伸,再延伸。那些苦难和彷徨,那些幽思和理想,化成杨之笔下,清雅的文,或流丽的诗。越来越多的报纸,出现了他的名字。
终于有一天,工人杨之,结束了六年脚手架上的日子,踏上了新途。先被破格提拔为团支书,继而团总支书记、工会主席、公司党委组织部干事……公元一九九一年,他被调到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成为北京城建报社的一名副刊编辑。
后来又有一天,编辑杨之上了北京大学,从此坠入了中文系四年的幸福时光。
之四:关于爱情
爱情应该也是他的瞬间之一,但似乎已经无从辨认了。只好听听他自己的声音——以下是引用杨之的博文《关于爱情》:
“冲冠一怒为红颜”也是真情流露、情急所为,但是说穿了,都是“私欲”惹的祸。其实,当年的圆圆姑娘也未必赞赏这种“痴”劲儿。虽然我们常常会为文学中的这种爱情感动的一塌糊涂。只是这种“真情”需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沉重了!何况爱本身是个两情相悦的东西,一相情愿的爱情,其结果很多时候只能是悲剧。
我们赞赏诗人的敢恨敢爱,更带有一种善良的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不愿意看到生活中有太多不切实际的爱情,因为无花果的味道永远是苦涩的!也许诗人本意要的只是这个浪漫的“过程”,而并不在意其结果。那么作为读者,我们就更应该抱着期待的心情,去欣赏诗人在这个“过程”之后,为我们创作的美妙诗篇,而不是鼓励诗人为小爱徇情。用生命谱写的诗篇,虽然壮美,但却常常让我们品味到一种咸涩的凄苦的味道。
爱情固然美好,但生活中的无奈也常常与之相伴相生,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东西总是太多,所以很多人常常选择做观众。
呵呵~不说了,自己都感觉太沉重了,打住。
之五:初为人父
初为人父的杨之,我无法描绘出来,再次引用一下吧,请原谅我的懒惰。以下是他1994年发表在《北京日报》的文章,想象那瞬间吧——
初 为 人 父
杨崇学/文
自从幸福幸运幸喜幸甚地走向“爱情的坟墓”。自从光明正大、坦坦然然、心情激动又异常兴奋地履行了丈夫的义务,便默默期待着喜为人父的日子。
许是思之过甚抑或其它方面的原因,“小东西”于六年之后,才姗姗走来。六载为人夫,一朝为人父。
初为人父,幸福而欣喜。晨梦醒来,睡眼惺忪,笃然一声婴啼,搅乱了清晨的宁静,方觉温馨的两人世界已成为历史归于昨天。注视新生娇儿,让人激动让人喜:那纯净若诗分明如画惊奇地与你对视着的小眼睛;那呀呀张翕的小嘴巴;那轻轻举起又微微晃动着的小手;那憨态可掬粉里透红的小脸蛋和脸蛋上漾出的淡淡的浅浅的小酒窝,不由你不心醉不忘情不喜从心生倍加怜爱。
新生儿未生齿牙不谙世事,因而不会说话,不会骂人,不会花言巧语,不会巧舌如簧。他(她)对世界的唯一表达方式就是哭泣。哭声是他(她)的宣言,哭声是他(她)的抗议。冷了热了渴了饿了拉了尿了不满意了不舒服了,“哇”的一声就是命令,你就得雷厉风行闻声而动,就得立马停下手中的活计,全力安抚且使尽虔诚。有时,好话说尽招数使完仍然哭声不止,你就得着急就得上火,就得全家围着转呼黑唤白手忙脚乱。初为人父是懵懂、慌乱、无所适从的。
人生在世,或荣或辱、或悲或喜、或苦或甜、或坦荡或曲折、或得意或落魄,看看襁褓中的娇儿及其天使般明丽稚气的眼睛,所有大喜与大悲、大幸与大不幸,即刻化为乌有。婴儿的眼睛是蜜,她能把人看甜;婴儿的眼睛是火,她能燎得人心焦;婴儿的眼睛是醇酒,她能使你如醉如痴心花怒放;婴儿的眼睛是圣洁的,她会使人忘却世间的纷争与龌龊,变得善良而崇高。
初为人父,便多了一份责任多了几分成熟;初为人父,便少了几分稚气少了几分清闲;初为人父,便得到几分肃然少去几分不以为然。
初为人父,真好。
之六:路
之六好像是多余了,杨之已经走上了自己要的路,一手诗文,一手书画,交文朋,结道友,他虔诚、善良并热烈地,一路走着,走着。
下篇——纪事
之七:醉酒
琴棋书画诗酒花,诗和酒的关系总是这么亲近。
杨之,不是诗豪,亦不是酒豪。有时候,一杯啤酒,就能醉倒他,有时候,两瓶啤酒,也奈他不得。唯一一次见老师醉酒,是今年八月的当代书法网首届征文评选暨霸州雅集。书朋道友们在他的号召下从各地聚拢来,热闹,开心!握手,拥抱,入席,落座,斟酒,祝词……“这么多好兄弟聚到一起,我高兴啊~~!
杨之热情洋溢意气风发手举阔杯冲锋在前,一派气吞山河吞吐大荒的慷慨气概,可惜没容我来得及赞叹,他在开席仅仅十五分钟后,就毅然决然地撇下众弟兄,醉卧沙发了。
桌长一牺牲,众人那可就乱了。
有经验的水哥对他瞧瞧,摸摸,揪揪,淡然地说:“他没事儿,这是常态。”
“他不写诗,但他是诗人,见了这些好兄弟,还没喝酒他就先醉啦!”
“来吧,兄弟们,我们吃肉,吃肉!”
餐桌上觥筹盘盏叮叮当当,那厢已有鼾声悠然响起。
之八:开车
学开车虽然他是科班出身,但技术实在不咋地,倒车泊车,一看就感觉有股子诗歌味儿。
所谓测距、掐量靠的不就是感觉么?可他的感觉太诗意了。所谓诗意的感觉,不就是对世界的美化和放大么?被美化和放大了车场和通道,给他的海马留下一重又一重剐蹭的痕迹。
他的海马经常处于“干锅”状态,逶迤行驶在北京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车流里,突然就发现油表的指针已经掉到了最底端——
“呀,开始起用备用油了。”
“早干啥了?”
“给朋友办点儿事儿!人家大老远的,是奔我来的!别人可以对不起我,我绝不能对不起朋友。”
空车行驶走在郊外路上,他注意的多半不是风景,而是行人。看见有人大包小包地走,也甭管男女老少面善面恶,他就摇下玻璃问:“哎,去哪里?要搭车吗?”被问的人有的惊慌,有的疑惑,有的不理不睬,但下次,他照问不误。——“空着也是空着,为什么不帮帮别人呢?”
他的车里永远是拥挤着,这个的杂志,那个的帽子,点心饭盒充电器……“替朋友捎点儿东西,顺手儿。”老九说,曾翔的那大红褂子,在他车座后靠背上从夏天一直挂到现在——曾老师的衣服是穿一次就扔掉,杨之是忙着为朋友办事来不及也舍不得扔,因此。
之九:倾听
其实他是个内向的人。朋友们在一起,大多数时候他都在沉默。十几年编辑记者的阅历,杨之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他这样教育我:
“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你必须学会倾听。应该让你对面的人物,自由地诉说。除去极必要的话题导引,你甚至都不用发问,让人物尽情地说,越海阔天空越好,那是最能体现他性情的时刻,也是你了解人物的最佳时机。”
“倾听不仅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一种美德,体现着对别人的尊重。”
不多的几次采访,我见识过老师的倾听态。他总是认真的,沉默的,专注的,随着对方的话题思索着,不管话题是新润还是枯燥。
他采访过的人,很多都成为了忘年交,好朋友。
之十:眼泪
泪多只为诗心重,酒醉全因义气深。
三杯浊酒难为谢, 一纸留言不忍删。
人生自是如萍聚, 只把闲情付彩蛮。
早在生出眼睛之前,他就已经先有了眼泪,他的心蓄满了泪水后才来到这个世界。他的流泪,不是因为苦,而是由于痛。
他的心始终保持着觉醒的痛感,悲悯的云光不时地照亮着这颗湿漉漉的心,从痛走向爱,从爱走向痛,不知疲惫。他不想感动谁,却总是被别人感动着。
第一次被他的文章折服,始于读那篇追忆陈天啸先生的《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读读这些句子罢——
听着先生的话我泪流满面,在电话中我遥敬先生三杯……
未必三杯通大道,拼将一醉答知音……
先生,先生啊,您太着急了啊!
您说好的要等我的啊!
就几天时间,您怎么就不等我了呢?
是我让您等的太久了吗先生?!
您不是给我准备好了泸州最好的酒吗先生?
您不是想跟我把酒临风秉烛夜谈吗先生?
我还要听您摆龙门阵啊先生……
当他一言不发,默默地为他饥饿的作家兄弟夹菜的时候;
当他反复地说“不忍心,不落意,不舍得”的时候;
当他相信每一句话、善意地对待任何人(包括那些不怀好意的人)的时候;
当他为了胸中义气固执一词、甚至钻牛角尖儿的时候;
当他为一段文章、几句歌词或者一个电话泪流满面的时候……
原谅他,请原谅他。
结 语
瞬间,很多,很多。
日子,更多,更多。
望向远处,再远处,连绵悱恻,没有尽头。
杨之,一如既往地,把一个又一个瞬间,一堆又一堆的日子,认真地编织着。
无论刚刚遭遇过什么,他眼中的一切,依然如明月般美好。
心中有月光的人,眼神才能够如此皎洁。
今夜,向月。
如果,这人世间,只允许一种美德存在,那么——
就让我像杨之、我最好的老师那样,毫不犹豫地,选择善良吧。
2007/12/2918:35初稿
2008/01/07 19:38修改
杨之先生简介
杨之,本名杨崇学。1964年6月20日出生于河南省新蔡县。1981年10月入伍。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北京城建集团。
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建设书协常务理事、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副秘书长,西北民族大学马家窑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世侨书画院名誉副院长,新疆兵团十四师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部书画院艺术顾问、和田丝路风情书画院名誉院长。
杨之因社会担当享誉书坛。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为灾区和困难学生捐款等爱心捐助活动。其中。 2010年倡导并组织发起的“白贵峰拯救行动”大型义拍义卖活动,在国内书坛引起强烈反响,获“2010年度当代书法年度人物·提名奖”。
曾在《首都建设报》、《北京城建报》等报刊做过16年编辑记者。多次获得全国及北京市专业媒体新闻奖;著有报告文学《写在齐鲁大地上的辉煌》、《牧者》、《辽西啊辽西》、《创造一个新的童话》、《激战卓资山》、《七天七夜的小汤山之战》以及专题片《大路歌》、《城建之歌》、名家专访等150多万字。合著有《建筑业企业文化》、《天降大任》、《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与技术》、《十七年大碰撞》、《再造京门》等。
参与推出全国劳动模范于凯、魏红、北京市交通系统十佳百优、北京市劳模王洪娥、孙黔、北京城建集团文明四区、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事迹报告会等重大事迹报告会的策划及报告文稿的写作。
2011年参与北京市对口援疆工作,2012年被评为北京市对口援疆工作先进个人。
2013年12月,由北京援疆指挥部、和田地委宣传部、北京书协、新疆书协、兵团书协联合主办的“援疆情——杨之书法作品展”在和田举行。
作者简介
杜泓,笔名夜语风荷,画家,专栏作家,艺术评论家,现居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学硕士。先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李志向主题性花鸟画研修班、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孙其峰导师工作室、清华美院朱零笔墨语言转换专项研修班。系中国花鸟画主题性创作研究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人大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河北诗词书画艺术研究院特约评论家,河北省金石学会理事。任当代书法网副总编辑,当代书法网“名家访谈”专栏作家。
书画新闻、书画个展、作品网络展、大型书画活动策划、作品收藏
往日经典链接(点击即刻浏览):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翰墨润草原 华夏谱新篇]全国当代知名书画家走进鄂尔多斯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杭锦旗举行
走进新机场 传递正能量 ——中国书协机关党支部,新机场配套工程部党支部、北京城建新机场市政项目部党支部联合党日活动
少长书家共话书法批评 ——“批评之爱·名家面对面当代中国书坛青年俊彦作品·品评会” 第一回活动在京举行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展在肃宁展出
“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 ——‘中华颂’中国书法交响音乐会 暨两岸四地百位书法家走进香港”亮相香港会展中心
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六届四次理事会议暨中国石油书法家送欢乐下基层志愿服务--走进天津销售活动
经典传承与发展 “2017•北兰亭丁酉上巳雅集” 在北京圆明园举行
投稿邮箱:ddsf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