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名家】张维忠书法作品赏析
楷书艺术新突破
──军旅书法家张维忠先生楷书赏析
上官甫贵
张维忠自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艺术奖一等奖之后,其书法便在书法界引起广泛关注。
张维忠的书法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楷书和行草两大方面。尤其在楷书创作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张维忠的楷书所彰显出来的总体风格是:遒丽、清新、俊逸、自然、灵动。其变化多端的结体,奇思遐想的神态,遥相呼应的点画;顾盼有情的字势;跌宕起伏的节奏;行草章法的布局;行距字距的随性安排,轴线的轻微摆动;笔断意连的运动轨迹等,是他的楷书留给我们的多种审美特征。这些特征,都是现代书法审美特征的重要方面,抑或说,是现代审美特征的主旋律。当我们把张维忠的楷书放到古典楷书中去比较,很显然,他的楷书与钟繇为代表的第一代楷书古拙质朴相比,则显遒丽自然;与二王为代表的第二代楷书遒劲秀美相比,则显俊逸洒脱;与唐楷为代表的第三代楷书静穆、端严相比,则显跌宕灵动,独具浓烈的生命气息。
张维忠的楷书之所以能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在思想精神层面所赋予的是: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深入古楷杰作的探研精神;一种对传统的熔铸、提炼、取舍、化合的敏锐思想。他在理想层面的追求目标是:在继承中大胆地创新──并上升到一个时代的审美高度;使楷书具备多元的审美需求和宽广的审美包容。在师承渊源层面,他思路开阔,眼界高远──手临北魏《张猛龙碑》、《元思墓志》、东魏《敬使君碑》、《元思墓志》、东魏《敬使君碑》等;心慕二王小楷;目窥唐楷颜、柳、欧、虞、褚。另一条是逆流而上──从明清行草、二王行草中汲取笔法和结字的养份,浇灌在他的楷书根基里。
对北魏《张猛龙碑》,张维忠精心汲取的是变化多端的结体,奇思遐想的神态,稳健而又飘逸的气势。《张猛龙碑》结字稳健而又有飘逸之感主要是通过舒展撇捺、强化长横、放纵字形来实现的。在张维忠的楷书中上述三种情况并不明显,但张维忠的楷书却更有一种轻松的稳健,更有一种超乎飘逸的激越。那么,他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的呢?首先,他打破传统结字中宫紧敛的惯例,把字的内部结构统统打通开来,密处不让其紧闭而让其疏朗。就单字而言,使字的内部气流循环顿然畅达起来,毫无凝问这种畅达必然带到整幅作品中去。其次,他打破传统结字的收、放、开、合关系,当可左右舒展时他则放其一收其一;放不枉之;收不过之。有时当收他却放,有时当放他却收。在他的楷书中所有的字结构中都娓娓动听地叙述着一种“生动自然”的故事。在这些字的欣赏中,无不给欣赏者二度创作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客观存在是张维忠主观上的易学理念所提供的──正是“善为《易》者不占”。欲收不收,欲放不放;不放之放,不收之收,乃为高层次的放、收。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这也清晰端现出他对楷书的艺术思辨──楷欲遒劲,而不以生硬为之;楷欲飘逸,而不以轻薄为之;楷欲精爽,而不以雕琢为之。
对于东魏《敬使君碑》,他尽情吸收的是遒丽、宽和、朗润的君子气度。他要把这种不同于《张猛龙》的特点糅合到自己的楷书中去,仅仅技巧是不够的,学识、修养、审美能力尤为重要。他的突出能力是将古典楷书中提按、留驻和匀速运动留下的显著特征以及魏碑中的方峻;沉雄、静穆的传统样式,在经过漫长的吸收、消化之后,又大胆地把它过滤掉,只让传统中的精髓和他的现代审美浓烈的线条卿卿我我。其中,一方面他注重长画的一波三折,另一方面他削弱魏碑中弯折处方峻的折笔,打破古典楷书线条运动中常常被分割成琐碎的片断一一组合的局面,实现使转连续推移。他的楷书用笔,也打破了传统中以中锋运笔、逆笔行笔为主的局面,采取的是中侧锋并用,起笔既不是藏锋逆笔落下,也不是明显的侧锋逆笔落下,更多的是中锋露锋起笔。这样,楷书线条运动的程式化被他简约到了一种灵动自然、因势造形的笔墨内涵。这样,他的楷书线条推移速度大大加快起来。所以,他从中能荡漾出一种情绪──自然轻松的情绪;能饱满出一种激情──步步为营的激情;能兴奋出一种期待──跌宕生动的期待。
不管书法的取法定位,还是风格追求,至少有两种层面的意识:一是思想精神意识,二是抒情通途意识。张维忠执着于楷,不是一种简单的追求,他的第一目标是:改变古典楷书程式化的面貌。第二个目标是:让楷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清新起来、亲近起来。第三个目标是:让楷书赋予更多的性情抒发。这“第一”是手段,“第二”是目的,“第三”是桥梁。三者互为关系。所以当他工楷扎实地走完初步的艺术取值道路之后,又开始尽兴在明、清、二王的行草中,返回到楷书出炉前的“草”写。从中汲取笔法和结体的养份,浇灌在他楷书的根基里。这样,他的楷书线条引进行草笔法后,使楷书的性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他把行草书中笔画牵丝部分删掉,用笔断意连保留线条连续运动的轨迹,使楷书结字内部之间的映照关系多了起来,也让楷书线条切割平面空间的角度多了起来,这必然会使楷书有新的形势出现。又如:他把楷书作品章法布局的触角往行草方面延伸,字距、行距一一突破古典楷书章法布局旧貌。使我们体验到其楷章法布局的生动性、多样性、突破性──使楷书完全可以进入行草章法布局的审美中去。
读张维忠的楷书还能体悟到一种书写速度的快感,当现场观赏他的楷书表现时,就线条推移的速度而言,其快速敏捷而又沉稳程度非一般书家所能企及。当然速度不是考察作品的唯一重要指标,但在他的书写速度中,我们确实发觉到他对线条运动的敏锐和具有独自的动力形式。“动力形式是与节奏有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书写时力量分布和速度分布的形式……动力形式是比节奏深一层次的构成因素”(邱振中《书法》第100页)。他的楷书线条所蓄含的力量变化见证出他对传统碑帖的深入体察把握和消化、创新能力。所以他赋予楷书的欹侧有度、大小任意、粗细随心、浓淡相间、运笔徐疾有别的丰富变化,都使我们面对他的楷书时,心情激动起来、荡漾起来、怡然自适起来。这就是张维忠的楷书魅力所在!
有一种境界叫做自若
文/夜语风荷
深秋,晚七点,天色已完全黑透,风从街道的尽头狂奔过来,寒气越发重了。
航空装备研究所,张维忠的家。虽然略显凌乱,但整体基调明亮,欢快,让人不由得轻松了许多。最先吸引我们目光的,就是客厅墙壁上一幅二十四寸水晶照:照片中,一对年轻夫妇,双双着蓝色军装,相依相扶,珠联璧合,既含情脉脉又英姿飒爽,让人艳羡不已。维忠是个沉静之人,话不多,连笑容也浅浅的。在部队机关,他负责人事工作,繁杂、琐碎、乏味,还必须认真细致,出满勤干满点,加班也是常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仍然能在公余挤出时间,沉下心思,专心致志钻他的书、磨他的字,并悄悄地摘取一个又一个令人羡慕的国家级展赛大奖,这确实值得我们钦佩。他漂亮的妻子于晴晴说,我们家维忠啊,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我这时插话说:“还特别能获奖!凑三个特别吧?”
大家都笑起来,但这“三个特别”并不能概括维忠。他最有别于其他书家的特点,应该是那份初见之下你就能感觉得到的姿态:自若。不张扬,不浮躁,不冒进,清醒地把握着自己的方向,一派泰然。
受父亲影响,维忠自小喜爱书法,中学时代就开始在区县书法比赛中崭露头角。参军后,部队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他如鱼得水,义无返顾地踏上了深远的翰墨之旅。为基层官兵辅导书法、用书法作品慰问退伍老兵、装饰部队文化场所……维忠厚道、实在,把书法当成“工作的助推器”、“生活的润滑剂”,他乐呵呵地写着,书写水平逐年提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领导的赞扬,工作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在军队,维忠是个让领导满意、受战士爱戴的标准的好干部。因此说,他的事业和他的艺术,两相兼顾,和谐并处,此自若一。
维忠刻苦。因为对书法的痴迷,他几乎穷尽了所有的公余时间。九十年代初,他考入西安军校。这座传统文化气息浓郁的古城,为他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不知道有多少个节假日,西安碑林里多了一位年轻战士勤奋的身影:那些岁月剥蚀的线条,那些古老神秘的印记,被他一遍遍地揣摩,研读,他常常顾不上吃饭,忍饥挨饿去“泡碑林”,这段时期也是他对墓志产生兴趣的开始,奠定了他魏碑情结的主调;沈阳的冬天,滴水成冰的季节,穿了厚厚的棉袄,他照样临池不辍。有时候写到深夜,毛笔划拉不动了,定睛一看,笔尖上,砚台上,全结满了冰茬儿!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条件,深夜的书案前,维忠总是沉浸其中,把胸中丘壑尽数付与笔墨之间,此自若二。
维忠低调。在某次大展中,他获得了大奖,领导们进场参观的时候,大多数获奖者都站在自己的作品前,递名片,介绍自己的作品,兴高采烈地与领导合影……可这时,你却找不到张维忠了。原来,他正不声不响地寻到一个摆放入展作品的角落,去琢磨那些入展作者的作品了——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维忠深谙此理,善于从不同的作品中汲取不同的营养,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身外浮华满地,眼前唯有书香,此自若三也。
维忠多思。碑帖如何结合?在什么程度上结合?在那些元素上结合?确定自己走碑帖结合的路子,他也曾好一阵子彷徨,好一阵子茫然。他真诚地拜读现当代写碑的书法名家,从赵之谦、康有为和赖少其等大师的身上悟到了天然成趣的美学思想。他的学习状态也呈现一种泰然自如之势,不是一味地膜拜模仿,而是学而化之,为我所用。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情趣和审美格调,对碑的刚劲雄健、帖的清婉柔美进行大胆取舍,并注入行草笔意,“该让的让,该曲的曲”,使温润的朦胧情调隐含在作品之中,张力十足,耐人寻味,到达了一种温润和谐又气象万千的境界。深入传统又不拘泥传统,他在取舍中坚定地站稳了自己的脚跟,走出了专属于自己的那片风景,此自若四。
或者,还有更多。
我知道,一篇小散文不能容纳多少,一种姿态描摹亦不能概括多少。
此刻,夜深了,维忠一定又展开了自己的黑白世界,一如既往。
一个懂得养心的人,一定更懂得为艺。
我们衷心祝愿,维忠在更远的路上,一路花开。
动静相宜 雄秀古雅
——张维忠书法评谈
傅德锋
知道张维忠先生的大名已是多年,然与之见面却在今年夏季,地点在北京陈求之美术馆。因为之前彼此都通过报刊及网络互相有所了解,所以见面后如同故交相逢,虽然聚谈时间不长,但其英武的军人装束和文质彬彬的气质、谈吐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军旅之中,多有书法才俊。张维忠即是其中之优秀者。他尽管在书法上取得了令同道刮目相看的成绩,但却表现得非常谦虚、低调,体现出一个书法家应有的良好素质。书法是笔墨之舞,更是心灵之语,黑白之间承载着作者的文化精神与思想情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古人碑帖深研细究融会贯通而能自成家数者,其笔下自会风行云起,蕴含着万千化机……
品读张维忠的行楷书作品,平和中见豪情,飞动中见静穆,将六朝碑版的远古气息和当代书者的思想情怀巧妙结合,亦古亦今,亦今亦古,割玉剥金,碑中见帖,气象浑穆而不乏灵动,令人为之心动不已!其楷书,更多取法于《张猛龙》、《龙门二十品》等魏碑经典,审美取向上则比较侧重于体现点画精准、劲健清雅。这与他作为军人特有的人格气质是互为表里的,也是非常协调一致的。
张维忠的行楷书作品是魏碑和行书成功结合的典范。魏碑是楷书的一种,魏楷和晋朝楷书、唐朝楷书并称三大楷书字体。魏碑表现出由隶书向典型的楷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过渡因素。魏晋之际已经有了楷书,钟繇的《宣示表》、王羲之的《黄庭经》等楷书作品已然是比较成熟的楷书,但是大批西晋知识分子随晋室南渡之后,北朝的书风就和南朝大异了。北朝现存的碑刻大多是民间无名氏书法家的作品,和南朝士大夫所谓“风流蕴藉”的书法风格自然不一样。钟繇和王羲之完成了部分由隶变楷的过程,由于晋室南渡,北魏的民间书法家们没有继承多少他们的成果,而是遵循原来民间书法的发展轨迹,更多地是直接从汉魏时期的隶书演变而来。和南朝碑刻相比,清朝书论家刘熙载认为“南书温雅,北书雄健”;与唐楷相比,唐楷注重法度,用笔和结体趋于规范统一,魏碑则用笔任意挥洒,结体因势赋形,不受拘束。张维忠长期浸淫于魏碑,打下了深厚的楷书功底。同时对历代行草书法帖逐一临摹研究,书路日广。
其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笔的灵活自然和方圆并施。一般而言,魏碑楷书,方笔居多,重在体现点画的雄健、厚重,表达一种特有的金石气。但张维忠恰恰打破了这种既定的模式,巧妙地将《圣教序》、《书谱》和米芾行书的一些用笔方法拿来为我所用。因此,他在用笔上就平添几分灵动,在摇曳多姿中进一步丰富了魏碑楷书的笔法。而魏碑的书写性也得到了相应的强化。书写性的强化必然会使其行楷书作品显得更加富有笔墨情趣,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方圆并施,灵活应用,古朴自然,生动感人。
二是结体雍正典雅和姿态万千。张维忠不仅在用笔上将魏碑和行书笔意相结合,而且在结体上也大胆融合,将《圣教序》、《书谱》和米芾行书的结构与魏碑互相嫁接。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张维忠在很大程度上对魏碑的理解恰恰是和这“十美”一脉相承的,他不仅从魏碑本身的结体规律上去处理每一个字的结构,而且善于借鉴经典行草书法帖的单字造型,进一步丰富和“美化”每个字的结构,使其姿态万千而不失典雅。
当代写魏碑者,往往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刻意模仿魏碑的刀刻斧凿之痕迹,圭角特出,僵化呆板,了无生趣。一种是将魏碑过分行草化,肢解结构,夸张变形,失去了魏碑书法本应具有的那种风度和气质,与魏碑书法的本质精神相去甚远。而张维忠显然是在二者之间寻求突破,但与李松之魏体行书和而不同。
张维忠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写出不同感觉的魏碑作品。很多以帖为主的书法人往往都是从碑刻里面寻找结字的灵感,而张维忠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仅将魏碑本身的结字特点熟练发挥,且能将《圣教序》、《书谱》、米芾行书等等的结字特点融而化之,融入的比例不同,则作品的效果也不同。或凝重、或轻灵,皆质朴无华,浑融自然。魏碑的书写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书者的个人性情也得以充分展露。
张维忠的行草书也很见功见性,取法高古而不拘一格。从其行草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涉猎范围非常广泛,魏晋一路的、明清调的,皆有不同程度的尝试。他能在一种总体文化精神的统摄和观照之下,以魏楷为基,兼取各家,创作出各种不同感觉的作品,而在整体上又比较和谐统一,这是殊为难能可贵的。
此外,张维忠还擅长隶书,所作雄秀典雅,古朴大气,亦颇耐人寻味。
书法家孙过庭云: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大文豪苏东坡亦曰: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是为艺之道;也是为学之道;也是为人之道。张维忠不仅在艺术上如此,为人上亦如此。年轻人做事喜欢表现,盖年龄特点使然。书法亦是,所谓“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是也。如果张维忠不为时风所动,一以贯之,假以时日,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位在魏碑书法上卓有成就的大家。
其书法上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得益于他在超逸中下实际的功夫,也在于他做人上的成功。
古今成大事业者,学问道德缺一不可。文质彬彬,谦谦君子,学养深厚,书艺出群,维忠先生可当之矣!
张维忠书法作品赏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