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R为啥火不起来?全都赖它!

2016-09-02 科技富能量 科技富能量

现在虚拟现实VR依旧是科技圈最热门的发展方向,大家都对它未来的应用前景充满期待。可是VR技术的发展现在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直接导致很多人没办法接受VR,市场空间大大挤压,即便VR设备已经便宜到了10来块钱,也还没出现人人都用上VR的全民盛宴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因为什么技术不成熟、VR片源少这种客观条件,这个问题出自我们本身,是因为我们人人都有“晕动症”

晕动病是汽车、轮船或飞机运动时所产生的颠簸、摇摆或旋转等任何形式的加速运动,刺激人体的前庭神经而发生的疾病。患者初时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由于运输工具不同,可分别称为晕车病、晕船病、晕机病(航空晕动病)。

晕动症会让我们没法长时间沉浸在VR虚拟世界里,一般来讲20分钟左右,人就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的症状。一旦有了一次这样的体验,下次再拿起VR设备的时候绝对会有心理阴影。这就是晕动症在作怪。

你没有体验过?那么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前方高能!易晕者请闭眼!









最典型的晕车、晕船,都是晕动症。比如你站在船甲板下的船舱里,而船正在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你的眼睛告诉你,你是一动不动的站着的,可是你却感觉到了上下左右的晃动,过不了多久就会开始头晕恶心不舒服。晕车也一样。问题主要来自前庭系统,这个系统的运作原理有点复杂。

前庭系统,该系统位于内耳,由许多充满着内淋巴液的迷路和腔室组成。前庭系统包括了三个布满毛细胞的半规管(毛细胞得名于它们像毛发)。头部的移动会造成内淋巴液的移动,进而刺激内耳毛细胞。由于内耳迷路的位置各不同,它们传递到大脑的动作信息也不同:升降感,摆动感及倾斜感。与半规管相通的是椭圆囊,含有碳酸钙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晶体,称为耳石(otolith)。头部的移动也会造成耳石的移动,向大脑传递水平运动的信号。而它旁边的球囊也利用相同的原理传递垂直运动的信号。 前庭系统通常和视觉系统、身体感觉系统协同作用,通过视觉、肌肉和关节中受体的感觉告诉大脑身体在何处。而虚拟现实的环境打破了这三个系统之间的平衡。


简单来说,所有的晕动症都是人的前庭系统和视觉系统以及身体感觉系统出现了不协同,导致大脑搞不清楚状况,懵了,那赶紧吐一下清醒清醒吧。


VR当然也一样,眼前光怪陆离,身子一动不动,这找谁说理去?目前,晕动症是不可治愈的,晕车晕船吃药顶多能缓解。

所以在技术上,VR厂家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缓解晕动症的发生。


比如,HTC的Vive就要在你的房间四角部署传感器,让你的身体在屋子里真正走动起来,减少晕动症发生的概率。

不过这种设计有很多问题,比如VR眼镜背后必须拖一条长长的线缆连接到电脑上,还没走两步要么撞了墙,要么线不够长。其次就算屋子足够大,线足够长,只要人的移动和画面之间稍微点不同步,大脑还是会感觉出不正常,时间一长还是会晕动症发作。要让画面和人体动作完全协调,这个技术门槛可就不是一朝一夕能迈过去的了。

看到试用者脑袋后面那根长长的线了吗?

不过据说HTC要推出无线版本了,不知道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索尼的专利技术看起来更靠谱一些,它开发了一套头部、眼部、面部肌肉的追踪技术,如果识别到人体晕动症要发作了,VR设备会马上发出声响,然后震动对用户警告。可是这也属于治标不治本,用户还是没办法沉浸在虚拟世界当中。


其他解决方案比如用2K、4K屏OLED柔性屏,提升分辨率、刷新率、减少延迟,重新设计UI界面,在VR眼镜里面显示出来一个鼻子等等也一样,统统不靠谱。

有一家美国医疗中心开发了一种前庭电刺激技术,vMocion。在每只耳朵后放两个电极,通过电击时时消除晕动症。或者干脆手术切掉前庭,不过这些听起来都太吓人了。

电前庭刺激(GVS)技术通过利用电极来追踪用户内耳的感知运动。GVS技术不仅能有效预防恶心眩晕,还可以增强用户的临场感。它可增强沉浸感,同时还可以让用户真正感受到运动。他们利用GVS技术分别将四个电极放置在用户的两个耳朵内、前额及颈部背面,同时将模拟的2D和3D内容转化成GVS刺激。这真的不是杨永信附体么……

那么有的同学依然要问,我很懒,不想动,又不喜欢吐,还不想做手术电击吃药。有没有能躺在沙发上还不晕的VR设备呢?


对不起,这个和“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一样,真没有。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图文

QQ要出SIM卡,你愿意试试吗?


苹果的“漏税”被罚款和王健林1个亿的小目标之间什么关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