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除了烧钱请明星,跨年晚会其实还在拼科技

2017-01-03 富赜 科技富能量

2017年的跨年大戏当中,各家卫视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绝活,舞台效果一个比一个棒。尤其是江苏卫视,大鲸鱼从舞台上一跃而起,感觉像是完成了Magic Leap未竟的事业。

最近几年无论是晚会、开幕式或者是大型演唱会,越来越多的科技元素被运用其中。毕竟大爷大妈都带上蓝牙耳机了,砸这么多钱进去的晚会哪儿能还停留在“高配版广场舞”的水平?

群众越来越难糊弄了,分分秒弹幕弹飞你!


今天我就帮您梳理一下,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高科技。


先从简单的说起——投影。


投影仪我们都见过,就是把图像打到一块幕布上的机器。最极致的运用是去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还记得开幕式上那群在楼顶上跳跃的跑酷高手吗?其实他们都只是在平地上跳跳而已,只不过依靠精心设计的打到地面上的投影图像,和一个最佳观看角度,让我们在电视机前着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图像除了能打到地面上,还可以打到高大建筑物的外墙上,或者舞台垂下来的轻纱上,把死板的舞台变得灵动起来。在现场观看的观众也能得到非常好的视觉体验。

而如果把影像打到一块观众看不见的玻璃上,舞台效果就又不一样了。


我们总能在媒体上看到:“XX晚会的舞台采用了全息影像技术”这样的报道。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都不叫全息影像,而叫做“佩珀尔幻象” (Pepper's Ghost)。这个技术最早的描述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一位意大利科学家,而它的名字则是来自于19世纪的英国人约翰·佩珀尔(John Pepper),是他最早把这项技术应用到了舞台上。


耳熟能详的比如2015年的春晚,李宇春那个“分身术”,舞台上一下出现了4个李宇春(夏、秋、冬)。

还有2014年公告牌音乐奖上,已经去世的迈克尔·杰克逊“复活”走上舞台表演献唱,观众顿时泪洒现场。

佩珀尔幻象是用一块巨大的透明玻璃或者塑料(薄膜),和舞台地面成45°角,通过舞台下方或者上方的投影机,把图像反射给现场观众。

在舞台正前方的最佳观看角度,观众完全看不到这块巨大玻璃的存在,眼前的一切足以以假乱真,像看3D电影一样。但是舞台两侧的观众会比较郁闷,全程看到的都是穿帮镜头。


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这种技术不叫全息影像,即便增加反射玻璃的数量,佩珀尔幻象也不能做到毫无死角,尤其不能做到让人产生立体视觉。

点击查看→狂拽酷的全息投影到底什么来路

区别于佩珀尔幻象,全息影像可以全部做到以下几点:


1、双眼(立体)视差:左右眼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

2、单眼(运动)视差:当头部运动时,远处和近处的物体会以不同幅度运动;

3、聚合:当眼睛聚焦在近处物体时两眼视线汇合;

4、调节:根据物体的距离,眼球相应地调整焦点。


▲《星球大战》里以空气为介质的全息影像

还有一种电视晚会常见的技术,就是后期特效,也可以把它叫做AR增强现实吧……比如2013年的春晚,舞台上空向活字印刷致敬,飞过的十二生肖文字。在电视上看非常酷炫,但是在现场看什么都没有,因为它们都跟字幕一样,是靠电脑后期加上去的。

它的优点当然是天马行空要啥有啥,缺点是现场观众只能吃瓜。


现在一场高大上的晚会,基本会综合运用到以上所有技术手段,所以真正的难点是怎么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呈现出最让人拍案的想象力。

富赜│音频

阿喂│编辑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图文


2017年,哪些科技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上新日 | 这支胶水可以帮你「焊接」一切,重点是还不粘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